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汉语欧化的语言学特征及其规范
    傅敬民, 阮雨俊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6): 121-1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13
    摘要791)   HTML43)    PDF (1725KB)(596)   

    随着语言、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汉语欧化已成为一种语言生活和事实,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但与此同时,恶性欧化的危害却也日趋显著,不仅会导致语言表达晦涩难懂,还会破坏汉语的规范性。本文旨在理清欧化汉语的基本概念,分析其产生原因,揭示欧化汉语在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语言学特征,并提出可行的汉语欧化的语言规范措施,以期提高民族的语言本土意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使汉语更为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与意义研究
    濮建忠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60-7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07
    摘要707)   HTML8)    PDF (1892KB)(536)   

    文章论述了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及其核心概念,探讨了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在意义研究上存在的主要不足。Sinclair的意义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短语理论,该理论以短语项和词项为核心,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涉及的意核、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核心概念既适合描写词项,也适合描写短语项。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关注语境到关注共文的转变;二是发展和完善了KWIC索引分析,形成了扩展意义单位分析模型;三是勾勒出了短语理论的框架,为意义研究做好了理论准备。Sinclair在意义研究上的主要局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语义韵所指的模糊性,扩展意义单位模型还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二是还没有将释义提升到应有的位置,意义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出使用者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一代可视化语料库软件#LancsBox的核心功能和应用前景
    王靓婧, 潘璠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5): 77-9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5.009
    摘要1897)   HTML47)    PDF (9232KB)(386)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对语料库软件的功能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然而主流语料库软件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多层次的研究需求。新一代可视化语料库软件#LancsBox可读取多语种多格式语料,具有强大检索和统计功能,支持智能检索和基于词类的精细化检索。其核心功能“搭配图解”突破了主流语料库软件只能提取搭配词对的限制,通过多层次拓展搭配网络,揭示传统搭配方法难以展现的搭配关系。鉴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数不多,文章以研究实例展示了#LancsBox的特色及核心功能,并在梳理软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LancsBox在话语分析、词汇语法研究和语言习得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
    许文胜, 方硕瑜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82-9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9
    摘要588)   HTML5)    PDF (2901KB)(362)   

    本文以自建的G20国家主流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考察该术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主题词和搭配分析表明,该术语是外交热词,有效传播受到官方话语、地缘关系、主场外交的积极引导,但译名不够统一,接受范围较为有限。中外媒体报道关键词差异显示,大国博弈过程中,术语的政治理念、共赢发展、和平秩序等三方面内涵面临西方国家的对抗和消解,被曲解为霸权、利己、强权。外交术语的传播与接受需要从外宣口径、传播渠道和意义空间做出突破,以推动中国方案更好地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李瑞林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47-5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3
    摘要759)   HTML36)    PDF (1911KB)(337)   

    建制性的翻译研究历经50年的发展,主要采取还原主义的研究进路,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翻译的分殊之理,呈现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产生了各自一体的知识结构和话语形式。反观翻译研究的历史境脉和当下状态,多元跨学科视角持续介入,但始终缺乏实质性的对话与联通基础,客观上已造成诸多知识孤岛,因而尚不能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做出系统解释,也无法对现实世界的翻译活动产生整体影响。鉴于此,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整合概念,联结迥然各异的研究视角,建立内外连贯一致的概念框架,理应是翻译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元理论问题。本文将翻译研究纳入知识论阐释空间,分析融合不同翻译观念的学术前提和逻辑理路,对照翻译的本体事实、逻辑事实和话语事实,解蔽翻译蕴含的跨语言知识转移本性,揭示知识翻译学之于汇通翻译观念、解释翻译现象、改善翻译生活的潜在价值,以此推动本研究方向的深度探索,提升翻译研究的学术品质,促进翻译知识的自治性建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外延
    王卓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66-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7
    摘要443)   HTML7)    PDF (1180KB)(332)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也是对知识观和课程观的重构和再认识。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高校外语教学中外国文学课程建设呈现出全新的内涵和外延,也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使命。“课程思政”与价值性知识、深度教学等具有内在的同构性,从而使外国文学课程在课程体系建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维度和深度。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不但能成为新文科建设和中国高校“立体化外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能在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外国文学研究和教学也被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从而使文学经典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人文之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
    张生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58-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6
    摘要338)   HTML13)    PDF (1508KB)(327)   

    知识是文化的具象化存在,是介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思想物质。本质上讲,翻译是跨语际/文化知识管理、转移和转化的过程。学界致力于多路径的探索,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点出发,试图揭示翻译的本源,对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指向性表征,但似乎未对其实质给予认识本源上的廓清和解释。从认识论或认知起点出发,厘清翻译概念,接近翻译活动本质,是构建知识翻译学的一个可行路径。依照知识增殖链条上的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关键点,我们可以将翻译领域的知识转化简约为仿造、改造和创造三种模式,将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策略加以改进和细化,不仅能将翻译研究聚合化,而且有助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253)   HTML4)    PDF (1227KB)(310)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治话语与政治隐喻
    文旭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 (09): 11-1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9.002
    摘要1408)      PDF (1163KB)(308)   
    政治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与语言密切相关。政治话语中充满着大量的政治隐喻,而政治隐喻中又蕴含着丰富的意识形态。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政治话语、政治隐喻以及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的研究,洞察人们在谈论政治时是如何思考和言说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1709)   HTML46)    PDF (1268KB)(307)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外语教材评估研究30年(19902020):现状与展望
    贾蕃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6
    摘要421)   HTML68)    PDF (1474KB)(306)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近三十年(1990-2020)外语教材评估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了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高质量学术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教材评估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外语教材评估经历三个阶段:(1)评介国外教材评估理论;(2)应用国外框架评估教材;(3)创新本土教材评估理论。发展阶段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国外到本土、从主观到客观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外语教材评估研究日趋成熟。本研究还提出新时代外语教材评估研究的研究方向:加强外语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评估;关注大、中、小学外语教材一体化评估;重视立体化教学资源评估。本研究对新时代外语教材评估、编写、使用与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
    覃江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60-7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4
    摘要387)   HTML36)    PDF (1748KB)(296)   

    翻译是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从知识生产出发,可以重新认识翻译的本质和价值,将翻译定义为知识迁移、话语重构和价值创造;可以重新看待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解构作者/原作的权威,肯定译者/译作的主体性、能动性;可以重新审视知识的地方性与世界性,将翻译视为地方知识走向世界,凸显其普遍性一面的重要途径。从知识管理出发,可以掌握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规律,开发出一整套个人/组织知识管理的工具,提高语言服务和翻译教育水平,指导实施国家翻译实践,应对数字化社会的知识管理问题。从知识转化出发,可以加快变革步伐,缩短从理论到应用、从知识到行动的“知行差”;可以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和共同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知识翻译学宣言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5): 2-4.  
    摘要404)   HTML27)    PDF (248KB)(293)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张瑞华, 李顺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6): 101-11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11
    摘要955)   HTML26)    PDF (2624KB)(292)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对CSSCI及外语类重要期刊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述,向读者呈现了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证类研究占绝大多数;实证类研究中,对新闻话语、媒体话语及政治话语的关注度较高,近年来对其他话语,如网络话语、时尚话语、演讲话语、通用话语等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升温;形象建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为主,但也不乏对城市形象、企业形象、老年人形象、性别身份、特定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等方面的话语建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
    徐斌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4): 35-4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5
    摘要660)   HTML11)    PDF (1149KB)(290)   

    高校外语教学在重新定位学科方向、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强调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其实现方式应以课程思政为形,国家意识内容为魂,最终达到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中体现、实施国家意识的培育,其具体实现路径应首先以外语课程中的国家意识元素为点,以提升外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为线,以制定院校政策与激励机制为面等三重维度进行。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红色军事思想的海外翻译与传播考察——以游击战和持久战为例
    罗天, 穆雷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4): 62-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8
    摘要354)   HTML7)    PDF (1470KB)(287)   

    在近100年的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伟大军事实践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军事家提出了游击战、持久战、人民战争等一系列的红色军事思想。可是,目前为止,尚未有翻译学者系统地探讨我国红色军事思想和精神在海外的翻译、传播与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调查并整理了国内外专著、报刊、档案等文献,以经典著作和不同译者主体为线索,勾勒出游击战和持久战等红色军事思想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翻译和传播概况,以期能为我国军事文化的海外译介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
    张红, 杜欣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105-11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11
    摘要585)   HTML37)    PDF (1883KB)(282)   

    外语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Q方法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PQ Method及Nvivo12.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未来憧憬型、避免失败型、自我发展型和文化兴趣型。(2)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学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色翻译史概述
    岳峰, 朱汉雄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4): 42-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6
    摘要595)   HTML17)    PDF (1367KB)(280)   

    本文引入红色翻译史的概念与内涵,通过五四时期、抗战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三个阶段,介绍红色翻译史的译者译事及其影响与贡献:五四时期,红色翻译传播了新知新学,开启了民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刺激了中国民主革命;抗战时期,红色翻译在革命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与国际战区以不同的方式,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做了贡献,同时助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上国际化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红色翻译促使新中国进一步借鉴了国外优秀文明,助力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在国际上输出红色经典,形塑了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疫情时代的多语研究:反思与展望
    郑咏滟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1): 64-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8
    摘要688)   HTML11)    PDF (1900KB)(279)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身处互联互通的整体系统之中,多语言多文化的世界仅靠英语无法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全球沟通体系。英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映射了中心-边缘结构性不平等,体现了知识生产领域的地缘政治。“英语至上”的语言不平等裹挟着认识论不平等,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中心知识体系的地位,固化了语言为导向的学术研究的单语思维定式。在此背景下,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新格局,如何打破固有的全球沟通体系和构建多语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语言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多语转向”,应用语言学的一大分支“多语研究”蓬勃发展。但是在单语思维定式影响下,大量的多语研究仍被单语思维主导,陷入单语认识论的困境。长此以往,只会进一步抬高英语至上的地位、加剧全球知识生产和沟通的结构性不平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应从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研究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后疫情时代多语研究新框架。就研究范式而言,采用“多语地研究”新路径,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现一种以上语言的贡献,激活多语资源、突破单语惯习;就理论视角而言,积极探索不同语言背后的认识论传统,寻找替代性认识论,构建研究的认识论多样性;就研究对象而言,在以英语学习为研究对象主体的基础上,丰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关注边缘群体,拓展理论边界。我们认为,当今学界需要正视语言层级化的现实,一方面,英语是我们在国际学界发出声音的渠道;另一方面,我们也肩负责任和使命,基于本土事实,参考本土知识系统,做出中国的多语研究。我们应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的局面下,努力探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引导下多语发声的模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王琦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 (03): 99-1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9.03.010
    摘要300)      PDF (1836KB)(278)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贸易的主力军,中国企业受到了当地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媒体对企业形象又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英语新闻自建语料库的调查,从搭配词和情态词角度,对媒体话语进行文本描述性分析,勾勒和描述中国企业产品、服务、公民和信誉形象,了解媒体对中国企业的态度。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产品创新实惠、广受好评,同时面临价格竞争等压力。企业服务具有多元化、本地化的特点,注重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企业公民职责,但媒体报道不多,公众形象不够突出。媒体对企业的发展动态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而对企业未来行为的预测不够大胆,对中国企业的认知或信心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