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在英语社会的传播与接受——基于G20国家新闻报道的研究
    许文胜, 方硕瑜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82-9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9
    摘要756)   HTML9)    PDF(pc) (2901KB)(1959)    收藏

    本文以自建的G20国家主流媒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新闻报道语料库为研究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考察该术语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主题词和搭配分析表明,该术语是外交热词,有效传播受到官方话语、地缘关系、主场外交的积极引导,但译名不够统一,接受范围较为有限。中外媒体报道关键词差异显示,大国博弈过程中,术语的政治理念、共赢发展、和平秩序等三方面内涵面临西方国家的对抗和消解,被曲解为霸权、利己、强权。外交术语的传播与接受需要从外宣口径、传播渠道和意义空间做出突破,以推动中国方案更好地融入国际话语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与意义研究
    濮建忠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60-7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07
    摘要932)   HTML9)    PDF(pc) (1892KB)(1215)    收藏

    文章论述了John Sinclair的短语理论及其核心概念,探讨了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以及在意义研究上存在的主要不足。Sinclair的意义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短语理论,该理论以短语项和词项为核心,扩展意义单位模型涉及的意核、搭配、类联接、语义倾向和语义韵等核心概念既适合描写词项,也适合描写短语项。Sinclair对意义研究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从关注语境到关注共文的转变;二是发展和完善了KWIC索引分析,形成了扩展意义单位分析模型;三是勾勒出了短语理论的框架,为意义研究做好了理论准备。Sinclair在意义研究上的主要局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语义韵所指的模糊性,扩展意义单位模型还没有得到最好的利用;二是还没有将释义提升到应有的位置,意义研究没有真正体现出使用者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翻译家群体研究的总体路径——兼评许多的《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
    冯全功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153-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13
    摘要322)   HTML24)    PDF(pc) (1396KB)(1083)    收藏

    翻译家研究越来越受重视且成果众多,但翻译家群体研究相对较弱,鲜见有分量的标志性学术成果。许多的新著《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属于翻译家群体研究范畴,集中论述了霍克斯、闵福德、罗慕士、沙博理和杨宪益五位翻译家的翻译观、文化立场、翻译动机、翻译选择、译介特征等。本文主要通过分析这部专著,探讨了翻译家群体研究的路径,包括研究对象的厘定、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思路的推进以及研究结论的归纳,强调对翻译家群体共性的探索以及此类研究对当下翻译实践的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特色学术能走向世界吗?
    曲卫国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4): 13-2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4.002
    摘要258)   HTML1)    PDF(pc) (2000KB)(936)    收藏

    近些年来,提出发展中国特色学术的呼声越来越高,但鲜有讨论现代化条件下的“中国特色学术”意味着什么,鲜有讨论特色学术是否有科学的可能,更鲜有探讨中国特色学术走向世界的后果。本文对主张发展中国特色外语教学理论的国情论和传统论提出质疑,认为他们所鼓吹的特色学术是出于非学术的考量,并特别指出了“产出导向法”的所谓中国特色来源的非学术性问题。这些考量无视科学研究超越传统、超越族裔的基本常识,其后果只能使中国的学术另类化。另类化的学术除了展品价值,并不能为世界所理解,更不能作为理论和方法得到世界的运用。因此,特色学术非但不能使中国学术走向世界,反而会阻断中国学术在世界成功的可能。学术唯有是世界的,才能是民族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汉语欧化的语言学特征及其规范
    傅敬民, 阮雨俊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6): 121-1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13
    摘要1033)   HTML66)    PDF(pc) (1725KB)(819)    收藏

    随着语言、文化交流的愈加频繁,汉语欧化已成为一种语言生活和事实,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丰富了汉语的表达。但与此同时,恶性欧化的危害却也日趋显著,不仅会导致语言表达晦涩难懂,还会破坏汉语的规范性。本文旨在理清欧化汉语的基本概念,分析其产生原因,揭示欧化汉语在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语言学特征,并提出可行的汉语欧化的语言规范措施,以期提高民族的语言本土意识,维护汉语的纯洁性,使汉语更为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重生、救赎与共情:语言暴力事件的积极话语分析视角
    王品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 (04): 49-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8.04.004
    摘要472)      PDF(pc) (1213KB)(818)    收藏
    语言暴力事件在语言学界引起的关注,主要以批评话语分析为主。但以解构为动机的批评话语分析可以由建构性的积极话语分析作为补充,对语言暴力行为的揭露和批判也需要辅以对语言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和帮助,唤起社会对语言暴力的认识。本文以Monica Lewinsky的演讲The Price of Shame及听众对该演讲的回应为例,考察其中的态度资源,从积极话语分析的视角探讨语言暴力的受害者如何逆境重生,语言暴力的实施者如何悔过,大众如何认知语言欺凌的罪恶、表达对受害者的同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中文朗读和默读下词频与笔画数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张慢慢, 张心如, 符颖, 杜红, 臧传丽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 (01):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2
    摘要381)      PDF(pc) (1091KB)(590)    收藏
    以往研究显示,中文朗读与默读中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与朗读相比,从副中央凹获得的预视信息更能促进默读的进行,但两种阅读方式下副中央凹预视对中央凹的信息加工的影响是否相同,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实验采用正常的句子阅读范式,操纵了副中央凹预视词的词频(高、低)与笔画数(少、多),对比了40名大学生被试在朗读与默读下对中央凹词注视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单次注视时间上,发现了词频、笔画数与阅读方式的三阶交互作用,即在默读任务中出现了正向的词频与笔画数交互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现为在默读中当副中央凹词为高频、少笔画时对中央凹词的注视时间短于高频、多笔画条件,而在朗读任务中则没有发现这种效应;在凝视时间上,出现了正向的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且不受阅读方式的影响,表现为副中央凹词为高频时,对中央凹词的加工时间更短。实验结果支持平行加工模型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新一代可视化语料库软件#LancsBox的核心功能和应用前景
    王靓婧, 潘璠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5): 77-9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5.009
    摘要2337)   HTML65)    PDF(pc) (9232KB)(587)    收藏

    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对语料库软件的功能需求也日益多元化,然而主流语料库软件目前还不能完全满足多层次的研究需求。新一代可视化语料库软件#LancsBox可读取多语种多格式语料,具有强大检索和统计功能,支持智能检索和基于词类的精细化检索。其核心功能“搭配图解”突破了主流语料库软件只能提取搭配词对的限制,通过多层次拓展搭配网络,揭示传统搭配方法难以展现的搭配关系。鉴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为数不多,文章以研究实例展示了#LancsBox的特色及核心功能,并在梳理软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展望了#LancsBox在话语分析、词汇语法研究和语言习得等研究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2775)   HTML76)    PDF(pc) (1268KB)(559)    收藏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系统语言学范畴体系和语言观中的量子力学思想
    彭宣维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2): 19-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2.002
    摘要553)   HTML8)    PDF(pc) (2211KB)(541)    收藏

    韩礼德采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思想阐述了系统(功能)语言学(SFL)的范畴体系和语言观。对此,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讨论:(1)功能和系统概念在范畴化中的态叠加或纠缠认识;(2)语法和词汇互补:有波粒二象性特点的范畴化方式;(3)口语和书面语互补:有波粒二象性和纠缠特点的范畴化方式;(4)系统和语篇潜势互补:有多种量子力学特点的范畴化方式;(5)SFL整体语言观中相关范畴对/组的互补性思想。这些范畴对/组涉及互补性、概率因素和所指不明确性,是语言本身的特点,从而成为SFL的一种内禀属性。在当前新文科的历史大背景下,充分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认识韩礼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应用,以及对于理论上的推陈出新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知识翻译学宣言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5): 2-4.  
    摘要549)   HTML41)    PDF(pc) (248KB)(536)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综述
    张瑞华, 李顺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 (6): 101-11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0.06.011
    摘要1265)   HTML38)    PDF(pc) (2624KB)(469)    收藏

    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研究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对CSSCI及外语类重要期刊中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加以评述,向读者呈现了国内基于语料库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该领域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实证类研究占绝大多数;实证类研究中,对新闻话语、媒体话语及政治话语的关注度较高,近年来对其他话语,如网络话语、时尚话语、演讲话语、通用话语等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升温;形象建构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其中尤以国家形象的建构研究为主,但也不乏对城市形象、企业形象、老年人形象、性别身份、特定群体身份和个体身份等方面的话语建构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1-4.  
    摘要486)      PDF(pc) (376KB)(46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
    李瑞林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47-5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3
    摘要988)   HTML41)    PDF(pc) (1911KB)(444)    收藏

    建制性的翻译研究历经50年的发展,主要采取还原主义的研究进路,从不同向度揭示了翻译的分殊之理,呈现典型的界面研究特征,产生了各自一体的知识结构和话语形式。反观翻译研究的历史境脉和当下状态,多元跨学科视角持续介入,但始终缺乏实质性的对话与联通基础,客观上已造成诸多知识孤岛,因而尚不能对复杂多变的翻译现象做出系统解释,也无法对现实世界的翻译活动产生整体影响。鉴于此,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整合概念,联结迥然各异的研究视角,建立内外连贯一致的概念框架,理应是翻译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元理论问题。本文将翻译研究纳入知识论阐释空间,分析融合不同翻译观念的学术前提和逻辑理路,对照翻译的本体事实、逻辑事实和话语事实,解蔽翻译蕴含的跨语言知识转移本性,揭示知识翻译学之于汇通翻译观念、解释翻译现象、改善翻译生活的潜在价值,以此推动本研究方向的深度探索,提升翻译研究的学术品质,促进翻译知识的自治性建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一带一路”英文媒体中的中国企业形象——语料库辅助下的批评话语分析
    王琦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 (03): 99-1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9.03.010
    摘要367)      PDF(pc) (1836KB)(439)    收藏
    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贸易的主力军,中国企业受到了当地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媒体对企业形象又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英语新闻自建语料库的调查,从搭配词和情态词角度,对媒体话语进行文本描述性分析,勾勒和描述中国企业产品、服务、公民和信誉形象,了解媒体对中国企业的态度。研究发现,中国企业产品创新实惠、广受好评,同时面临价格竞争等压力。企业服务具有多元化、本地化的特点,注重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践行企业公民职责,但媒体报道不多,公众形象不够突出。媒体对企业的发展动态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而对企业未来行为的预测不够大胆,对中国企业的认知或信心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
    蓝红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34-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4
    摘要440)   HTML17)    PDF(pc) (1600KB)(429)    收藏

    作为理论,知识翻译学从人类知识行为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是对翻译本质论的一次革新,它将引发学界对翻译与人类自身思想性存在之关系的思考。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知识必然与翻译共在,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是知识翻译研究的两大对象。知识真理性标准、知识传播情境性和知识类别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知识翻译研究的具体问题。作为方法,知识翻译学在认识翻译现象、解决翻译实践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研究人类知识发展历史中的翻译,研究翻译在人类知识和观念形成的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揭示翻译被遮蔽的知识生长价值,这是知识翻译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
    张生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58-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6
    摘要457)   HTML14)    PDF(pc) (1508KB)(420)    收藏

    知识是文化的具象化存在,是介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思想物质。本质上讲,翻译是跨语际/文化知识管理、转移和转化的过程。学界致力于多路径的探索,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点出发,试图揭示翻译的本源,对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指向性表征,但似乎未对其实质给予认识本源上的廓清和解释。从认识论或认知起点出发,厘清翻译概念,接近翻译活动本质,是构建知识翻译学的一个可行路径。依照知识增殖链条上的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关键点,我们可以将翻译领域的知识转化简约为仿造、改造和创造三种模式,将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策略加以改进和细化,不仅能将翻译研究聚合化,而且有助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386)   HTML4)    PDF(pc) (1227KB)(415)    收藏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中国外语教材评估研究30年(19902020):现状与展望
    贾蕃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1):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6
    摘要568)   HTML74)    PDF(pc) (1474KB)(413)    收藏

    本文旨在梳理中国近三十年(1990-2020)外语教材评估的发展历程和研究趋势。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考察了国内核心期刊论文、高质量学术专著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教材评估研究。结果发现,国内外语教材评估经历三个阶段:(1)评介国外教材评估理论;(2)应用国外框架评估教材;(3)创新本土教材评估理论。发展阶段呈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国外到本土、从主观到客观的趋势,这反映出我国外语教材评估研究日趋成熟。本研究还提出新时代外语教材评估研究的研究方向:加强外语教材课程思政元素的评估;关注大、中、小学外语教材一体化评估;重视立体化教学资源评估。本研究对新时代外语教材评估、编写、使用与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
    张红, 杜欣然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 (6): 105-11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11
    摘要881)   HTML45)    PDF(pc) (1883KB)(406)    收藏

    外语学习动机一直是外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最强大的推动力之一,在语言习得研究中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本研究采用Q方法对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及其影响因素。通过PQ Method及Nvivo12.0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要存在四种类型:未来憧憬型、避免失败型、自我发展型和文化兴趣型。(2)影响英语学习动机的因素包括教师因素、学习者因素、学习环境因素、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提升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