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3, Vol. 23 ›› Issue (3): 114-121.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3
出版日期:
2023-06-23
发布日期:
2023-07-31
作者简介:
吴桐,吉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电子邮箱:Online:
2023-06-23
Published:
2023-07-31
摘要:
本文针对邓盾关于动词不能作定语的观点进行了商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有描摹受动作行为影响的事物或有某种行为的人、动物的表达内容,而这种表达需求落实(或谓投射)在语言上,很多就是通过表动作行为的词语或者结构体来修饰、限制事物和人来实现的,这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共通的原则,至于采用哪种方法来表达,不同语言采取的表现手段(参数)不同,汉语通过动词作定语修饰名词的方式来完成这一表达任务。
中图分类号:
吴桐. 也说动词能否作定语[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114-121.
WU Tong. Can a Verb Function as an Attributive Modifier?[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3, 23(3): 114-121.
[1] | 邓盾. 2020a. “词”为何物:对现代汉语“词”的一种重新界定[J]. 世界汉语教学(2):172-184. |
[2] | 邓盾. 2020b. 从分布式形态学看“炒饭”类双音节名词性片段的性质与生成[J]. 当代语言学(3):335-347. |
[3] | 邓盾. 2021. 动词能作定语吗?[J]. 语言教学与研究(5):531-554. |
[4] | 李晋霞. 2002. 面向计算机的“V双+N双”结构类型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4):69-76. |
[5] | 李晋霞. 2003. 论格式义对“V双+N双”定中结构的制约[J]. 中国语文(2):156-163,192. |
[6] | 陆志韦等. 1957. 汉语的构词法[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7] | 索绪尔. 1980.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8] | 王光全. 1988. 论动词直接做定语[D].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
[9] | 王光全. 1993a. 动词直接作定语时的语法位置[J]. 中国语文(1):17-21. |
[10] | 王光全. 1993b. 动词做定语的几个问题[J].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2):24-26. |
[11] | 吴长安. 1987. 扩展法与汉语成词的理论基础[J]. 逻辑与语言学习(2):39-40. |
[12] | 吴长安. 2006. “第二”的词汇化意义[J]. 中国语文(2):126. |
[13] | 尹世超. 2002. 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4] | 张国宪. 1997. “V双+N双”短语的理解因素[J]. 中国语文(3):176-186. |
[15] | 赵元任. 1968. 汉语口语语法[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6] | 赵元任. 1992. Rhythm and Structure in Chinese Word Conceptions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及节奏[A].王洪君译、叶蜚声校.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31-248. |
[17] | 朱德熙. 1961. 朱德熙选集[M].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18] |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 | 朱德熙. 1985. 语法答问[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 | 朱德熙、 卢甲文、 马真. 1961. 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的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4):53-66. |
[1] | 曹阳, 童家伟. 零动词存在构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认知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31-139. |
[2] | 卢植, 庞莉. 不同编码方式对英语学习者的动词隐喻理解效应[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4): 48-57. |
[3] | 杨静. 现代汉语情感定语异指的认知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2): 25-29. |
[4] | 陈士法, 祝丽辉, 王亚, 杨欣, 顾晓岚, 杨连瑞.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单词素名词和动词加工机制的ERP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6): 51-56. |
[5] | 朱秀杰, 王同顺. 英语不及物动词习得与加工研究综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3): 103-106. |
[6] | 周岸勤. 中国学生对英语心理使役动词的习得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2): 58-62. |
[7] | 赵立霞, 刘振前. 生命度与事件结构对动词反致使化的语义制约[J]. 当代外语研究, 2016, 16(02): 5-10. |
[8] | 杨永忠. 中动词的性质与中动结构的构造[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2): 19-24. |
[9] | 彭玉海, 吕烨. 试论思维意义动词隐喻机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18-23. |
[10] | 杨炳钧. 从隐性范畴和渐变群的视角认识汉语动词的限定性[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8): 6-10. |
[11] | 魏小兰. 递送事件及其变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5): 29-34. |
[12] | 李晓倩.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虚化动词的应用研究——以“做”和“作”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03): 26-30. |
[13] | 杨永忠. 连动结构类型的参数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0): 17-24. |
[14] | 彭玉海, 吕烨. 意象图式与动词喻义衍生——谈动词多义性[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10): 11-16. |
[15] | 邱林燕. 结果否定句成立要因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7): 22-27.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