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3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译名与命名
    杨枫
    2023 (3):  1-2. 
    摘要 ( 128 )   HTML ( 8 )   PDF(301KB) ( 9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外国文学研究的跨学科和数字人文范式
    张剑
    2023 (3):  5-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1
    摘要 ( 317 )   HTML ( 11 )   PDF(1322KB) ( 189 )  

    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中,语言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走在了前列,文学和区域国别研究相对滞后,但是这种情况在不久的将来可能改变。本文讨论外国文学的学科边界,以及在这个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过去50年,外国文学研究经历了从强调学科边界和学科独立性,到进行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的历程,印证说明了跨学科研究是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沿。在我们这个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为外国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了又一个新的机遇。如果学界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那么外国文学研究将迎来一个实现创新和突破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
    肖华锋
    2023 (3):  14-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2
    摘要 ( 346 )   HTML ( 9 )   PDF(1531KB) ( 254 )  

    知识翻译之核心在于国际知识传播。“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就是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融和全球性知识体系的建构。知识翻译学不仅是一种新的翻译理论,更是一种翻译实践。知识翻译在知识再生产和知识再传播的基础上,更是一种知识外交的国家战略行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法律翻译
    张法连, 崔璨
    2023 (3):  25-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3
    摘要 ( 426 )   HTML ( 10 )   PDF(1266KB) ( 290 )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法律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以知识翻译学为视角,从法律翻译主体知识出发,揭示法律翻译的知识价值。法律翻译将中国法律思想观念、法律语言文化、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等地方性知识进行跨法系、跨语系的加工、重构、传播,让中西法律知识迁徙,不仅有利于中国充分借鉴域外先进的法治经验,汲取世界法治文明有益成果,而且能向世界输出中国法律文化精华,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法治中国”形象,为世界法治文化贡献中国力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由”一词在晚清时期的知识建构与流通
    李文婷
    2023 (3):  33-4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4
    摘要 ( 329 )   HTML ( 10 )   PDF(3358KB) ( 109 )  

    知识翻译学将学科术语、概念和知识的翻译研究有机结合,为翻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曾为地方性知识的西方语词“自由”最早由晚清时期的《申报》译介入华,历经各种报刊的积极和消极知识建构,其意义最终在辛亥革命之后得以确立,并在大众舆论中广泛流通。本研究采用可视化工具Voyant Tools分析晚清报刊中“自由”一词出现的频次及场域,发现“自由”在晚清报刊中的流通途经萌芽阶段(1896年~1898年)、稳增阶段(1899年~1910年)和激增阶段(1911年),通过挖掘“自由”语词的文本内流通情况及文本外思想论争,呈现“自由”在晚清语境下知识建构和知识流通的历史图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的超语言认知
    肖婷, 李夏青, 康志峰
    2023 (3):  43-5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5
    摘要 ( 347 )   HTML ( 3 )   PDF(1092KB) ( 213 )  

    本文旨在为知识翻译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认知视角,加深对知识翻译学的认知度。知识翻译学作为译界的新热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之进行研究,他们纷纷为翻译的知识性正名。本文通过知识认知,从源语到目的语、超语言知识、超语言认知等层面对知识翻译学进行超语言认知探究。结果发现,知识翻译不仅是超语言知识化的过程,亦是超语言认知的过程。本文还从源语认知、目的语认知、知识认知等层面阐明了知识翻译的超语言性质,为知识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拓展了知识翻译学的研究路径,丰富了知识翻译学的研究内容,对今后知识翻译学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意识研究
    国家翻译能力刍议:言语行为视角
    蒋庆胜, 吴赟
    2023 (3):  51-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6
    摘要 ( 243 )   HTML ( 8 )   PDF(1179KB) ( 115 )  

    国家翻译行为本质上是跨语言的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图与意向性、构成性规则与调节性规则、生性事实与制度性事实等核心概念紧密相关,但这些方面尚未在国家翻译研究中获得关注。就国家翻译主体而言,集体意向性能够对国家作为抽象主体如何实施翻译行为提供理论支撑;就实施过程看,国家翻译也是从文本的生性事实与调节性规则入手进行语码转换,对制度性事实和构成性规则的把握方面相对不足。国家翻译能力是依托于相关机构的集体意向能力,可从对实现国家翻译意图的预判能力、基于构成性规则的翻译实施能力和基于受众接受的验证能力等方面进行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中国宪法国家翻译实践——从外文出版社宪法单行本出发
    龚茁
    2023 (3):  59-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7
    摘要 ( 202 )   HTML ( 13 )   PDF(1023KB) ( 183 )  

    以新中国宪法的翻译出版为研究对象,论述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等机构组织的宪法翻译活动,是新中国较早体现制度自信的国家翻译实践,其主要成果是外文出版社的宪法外文单行本。五四宪法的翻译出版奠定了新中国宪法法律国家翻译实践的基础,对《共同纲领》译文多有继承发展。八二宪法译文增强了我国国际法治话语权。宪法译本亦有海外推介,我国宪法法治外宣影响力逐渐增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论《三国演义》的多种英译形式及其功能
    许多
    2023 (3):  66-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8
    摘要 ( 552 )   HTML ( 7 )   PDF(1380KB) ( 190 )  

    译本是翻译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是读者了解他国文学与文化的直接途径。《三国演义》拥有二百多年的英译史,英译形式丰富,不同的译本形式有着不同的译本功能。节译本重在对核心人物的刻画与重点情节的叙事;全译本更加关注对《三国演义》历史风貌与文学价值的系统展现;编译本旨在传播《三国演义》文化;缩译本体现出对当代读者的迎合。分析《三国演义》英译本的不同译本形式及其功能,有助于了解和把握译本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在对外译介《三国演义》、绍介三国知识时选择合适的译本形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交话语中的民俗语言英译
    霍跃红, 蒋瑞函
    2023 (3):  75-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09
    摘要 ( 266 )   HTML ( 9 )   PDF(1351KB) ( 91 )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外交话语是融合了政治话语庄严性与民间话语亲切性的多形式话语,庄严性是其语体本身特征,情感表达和交际效果的需要又赋予了其亲切性。民俗语言作为外交话语亲切性的主要载体,其翻译研究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本文基于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探讨外交话语翻译中民俗语言的三种复现方式,分析不同复现方式的原因及其翻译效度。研究发现民俗语言的三种复现方式均能保证我国外交话语传达中国态度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本的旅行、回归与重生——《四世同堂》回译的本质与价值
    李寐竹, 胡安江
    2023 (3):  83-8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0
    摘要 ( 369 )   HTML ( 7 )   PDF(1170KB) ( 117 )  

    随着《四世同堂》浦爱德英译全稿的发现,有关这部鸿篇巨制中残缺结局的中文回译便成了老舍研究界的热点事件。事实上,《四世同堂》的“译面”和“译心”分别历经海外译出路径中的“变形”以及国内译入路径中的“还原”。研究指出,《四世同堂》的回译目的决定了奉“原作者”为中心,视“原文本”为本体的“还原论”思想;其“求同”的回译策略使得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面临“一仆三主”的制约;但回译的结果绝不等同于“译底”的“复活”,而是原作(者)在新的时空语境下带着译者主体阐释烙印的“重生”(reborn)。正因如此,《四世同堂》的特殊回译现象体现了“逆后学”翻译研究的本质性特征,也在借助“译面”,透过“译心”寻找“译底”的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升值、复兴与反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德国高中生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
    洪岗, 吴卫东, 程静, 咸佩心
    2023 (3):  90-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1
    摘要 ( 298 )   HTML ( 4 )   PDF(2238KB) ( 154 )  

    本文以博尔丁的国家形象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对德国高中生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成因、德国中学教育对德国中学生“中国形象”建构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德国高中生有清晰的地理、物理及心理三个层面的中国形象,学校教育对其中国形象的构建起关键性作用,其次是大众传媒,其他因素影响相对较小。研究还发现德国中学生对中国形象的建构存在错位现象,这种错位形象有其历史与心理因由。国家形象的异域构建,特别是域外青少年心中的形象构建应重点关注学校教育,尤其是相关教材和课堂教学;要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需拓宽异域构建的途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趋近化”新探:积极的话语策略——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
    罗选民, 曹韵之
    2023 (3):  103-1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2
    摘要 ( 417 )   HTML ( 6 )   PDF(1704KB) ( 161 )  

    “趋近化”作为话语分析的新视角,被广泛用于批评话语分析。该理论认为话语作者通常将外部指示中心建构为朝向内部指示中心逼近的危险客体,旨在说服内部指示中心采取行动进行反制,从而使其非法行为合法化,“趋近化”因此被赋予了消极的色彩。不过,经研究发现除用于批评话语分析外,“趋近化”还可用于积极话语分析,充当积极话语策略。外部指示中心有时也是和谐友好的,可与内部指示中心和谐共存。本研究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从空间趋近、时间趋近和价值趋近的角度对《春》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最终发现在散文《春》中外部指示中心和内部指示中心是和谐融通的,而非矛盾对立。外部指示中心给内部指示中心带来正能量和积极影响,内部指示中心积极迎受。“趋近化”在散文《春》里是一种积极的话语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也说动词能否作定语
    吴桐
    2023 (3):  114-1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3
    摘要 ( 263 )   HTML ( 3 )   PDF(1157KB) ( 202 )  

    本文针对邓盾关于动词不能作定语的观点进行了商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有描摹受动作行为影响的事物或有某种行为的人、动物的表达内容,而这种表达需求落实(或谓投射)在语言上,很多就是通过表动作行为的词语或者结构体来修饰、限制事物和人来实现的,这是人类语言表达的共通的原则,至于采用哪种方法来表达,不同语言采取的表现手段(参数)不同,汉语通过动词作定语修饰名词的方式来完成这一表达任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实施中的关键问题
    张蔚磊, 邹斌
    2023 (3):  122-13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4
    摘要 ( 362 )   HTML ( 8 )   PDF(1338KB) ( 269 )  

    本文根据Kaplan和Baldauf的经典语言教育政策理论框架,探究了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各学段的英语教育自成体系、脱节、重复;英语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师资数量和质量上存在缺口。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我国英语教育政策实施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对策:构建连贯的、前后铰接的、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育体系;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入手,落实政策,增加英语教育资源投入;多方面加大政策执行力度,让英语教师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我国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提高英语教师质量的政策,确保教师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想化认知模型下的语用模糊理解机制
    康响英, 欧丽萍, 罗奕
    2023 (3):  131-14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5
    摘要 ( 187 )   HTML ( 6 )   PDF(1617KB) ( 100 )  

    学界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语用模糊理解机制尚局限在关联理论、顺应理论与空间复合理论之中,新意不足,且已有研究多倾向于从说话人角度展开。本文从听话人视角探讨语用模糊理解机制,并提出理想化认知模型对该机制具有较强的阐释力。在同一语言社团里,每类话语交际都具有程序化的认知模型,能够产生原型效应,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一个简约的、理想化的认知框架。听话人察觉话语与语境冲突后,会聚焦于话语反常点,还原理想的常规话语认知模型,并在回溯推理过程中,在比对它与模糊话语差别的基础上补全受损的最佳关联,从而找出说话人意欲隐藏的真正意图,大大缩小了说话人意图的检索范围,降低解读说话人意欲隐藏的意图的难度。本研究旨在提高人们的语用能力,为语用模糊理解机制的形式化提供学理支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研究
    法律翻译能力等级量表研究
    王海萍
    2023 (3):  141-14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6
    摘要 ( 222 )   HTML ( 5 )   PDF(1486KB) ( 195 )  

    法律翻译能力等级量表的研制应基于《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口笔译量表以及法律翻译自身能力框架,既要包含通用翻译能力指标体系,也需涵盖体现法律翻译专门能力的指标体系,包括对术语、语篇等子能力系统的分类指标。针对法律翻译能力等级量表的研究能改善法律翻译评估研究匮乏的现状,能对法律翻译人才的遴选和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助力涉外法治人才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态评价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笔译能力自我评价的影响
    张霞
    2023 (3):  149-1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3.017
    摘要 ( 188 )   HTML ( 5 )   PDF(1277KB) ( 153 )  

    本文在动态评价理论指导下,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笔译量表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通过追踪实验前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笔译成绩的变化,揭示动态评价对学习者自我评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自我评价显著提高,说明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笔译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实验班学生参加实验前后的自我评价与笔译成绩呈正相关关系且呈线性关系,说明该模式在促进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笔译成绩。研究结果说明笔译动态评价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笔译质量观,促进其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自我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动态评价实验教学的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