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2): 183-193.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2.016
出版日期:
2025-04-28
发布日期:
2025-03-20
作者简介:
王慧莉,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外语与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及文化外译。电子邮箱: wanghuili@sspu.edu.cn;基金资助:
Online:
2025-04-28
Published:
2025-03-20
摘要:
在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索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依据“自我决定论”中“内在动机”生成的机理,文章提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协同高效的交流互动”“学习自主性增强”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间的闭环运行设想。在此基础上,建构出“课前任务自主学习,课中知识习得内化,课后交际能力转化”的“三部曲”循环教学模式。通过利克特五级量表对教学效果的分析表明,该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其交际能力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中图分类号:
王慧莉, 吴赟. 翻译课程思政教学之“循环三步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2): 183-193.
WANG Huili, WU Yun. “Three-step Circulation” Teaching Way of Mor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ranslation Course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2): 183-193.
表2
翻译课程思政教案节选
教学课题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 课程类型 | 实践 | ||
---|---|---|---|---|---|
课时 |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知识 目标 | 1.理解“一带一路”作为中西方文明流通动脉的基本情况及其与经济全球化间的关系。 2.掌握用英语介绍“一带一路”的基本词汇及翻译技巧。 | |||
思政 目标 | 1.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起,连接我国与欧亚国家的陆上及海上“丝绸之路”逐步兴起,作为古代中国与欧亚国家交通、贸易及文化交往的大通道,推动中国自汉代至唐代文化开放政策及世界鼎盛中心的形成。 2.学习“一带一路”的概念内涵: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形成海陆统筹、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传承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加强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良好局面。 3.明确“一带一路”的教育意义: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平等互鉴、包容共生的价值理念,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及文化自信心,并联系生活实际、讲述“一带一路”倡议部署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积极投身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翻译实践中。 | ||||
教学过程 | |||||
翻译知识学习模块 | 思政教育实施方法 | ||||
1.针对课前教学视频的问答(15分钟) 围绕教学视频的重难点展开提问,检测学生课前视频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2.翻译热身(5分钟) 讲述“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对中国及世界经济影响。 3.学生练习展示(45分钟)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本主题进行翻译实操,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口头展示。 4.师生交流指导(25分钟) 针对学生演练中的问题、对翻译中的重难点做进一步讲解及总结。 | 1.针对课前教学视频的问答(15分钟) 结合文化背景资料,着重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翻译热身(5分钟) 激发学生思考“一带一路”与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间的关系。 3.学生练习展示(45分钟) 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地解决讨论中的问题,深化其对中国文化中互通有无、包容共生思想的领悟。 4.师生交流指导(25分钟) 学习中国的大国担当及责任意识,鼓励学生讲好疫情期间守望相助的中国故事等。 |
表4
对课程不同方面满意度调查结果
N (问卷数量) | Minimun (最小值) | Maximum (最大值) | Mean (平均值) | Std.Deviation (标准偏差) | |
---|---|---|---|---|---|
教学内容 | 75 | 10.00 | 15.00 | 13.3867 | 1.55001 |
教学方法 | 75 | 10.00 | 15.00 | 13.4133 | 1.54302 |
学习自主性提高 | 75 | 20.00 | 35.00 | 30.7867 | 3.62161 |
语言能力提高 | 75 | 21.00 | 30.00 | 26.0267 | 2.85209 |
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 | 75 | 13.00 | 20.00 | 17.8933 | 2.04393 |
道德素养提高 | 75 | 23.00 | 35.00 | 30.8667 | 3.55396 |
总体满意度 | 75 | 103.00 | 150.00 | 132.3733 | 13.58832 |
Valid N(listwise) | 75 |
[1] | Bonk, C. J. & C. R. Graham 2006. 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 Global Perspectives, Local Design[M]. San Francisco, CA: Pfeiffer Publishing. |
[2] | Deci, E. L. 1992. On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motivation theorie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3(3): 167-171. |
[3] | Seligman, M. E. P. & M. Csikszentmihalyi.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1): 5-14. |
[4] | 曹进、 陈霞. 2019. 翻译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实践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国策与省情”课程为例[J]. 中国翻译(3): 105-113. |
[5] | 丁晓萍、 汪雨申、 黄庆桥. 2014. 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6] | 黄友义. 2018. 服务改革开放40年,翻译实践与翻译教育迎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J]. 中国翻译(3): 5-8. |
[7] | 乔惠娟. 2017. 基于探究社团体系的混合式英语学习模式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4): 43-48. |
[8] | 石坚、 王欣. 2020. 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 课程思政的内涵建设[J]. 外语电化教学(6): 43-45. |
[9] | 侍旭. 2016. 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 光明日报(3-16): 16. |
[10] | 习近平. 2020a.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
[11] | 习近平. 2020b.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英文版)[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
[12] | 辛闻. 2017. 翻译专家揭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英文版翻译背后的故事[EB/OL].[2023-08-23]. http://news.china.com.cn/2017-11/21/content_41921656.htm?f=pad &a=true. |
[13] | 杨枫. 2022.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J]. 当代外语研究(3): 1-2. |
[14] | 张静. 2023. 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2): 107-108. |
[15] | 赵国栋. 2015. 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 | 秦丽莉, 王永亮, 吴韩伟. 基于情感体验维度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评估量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2): 171-182. |
[2] | 王晓军.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研究回顾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40-51. |
[3] | 王昱. 文化自信培养融入新时代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探索及思考——以英释国学经典选读课程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52-60. |
[4] | 袁周敏, 邓馨蕊, 蒋超. 政务语言能力及其形成——兼评《联邦平实语言指南》[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66-172. |
[5] | 房洁.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三维考察——基于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共轭培养的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70-80. |
[6] | 林玉珍. 数据库平台驱动下的翻译实践课程思政与国家意识强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58-69. |
[7] | 王文慧, 王银泉. 外语课程思政与对外话语构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45-57. |
[8] | 张荔. 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设计及评价[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54-65. |
[9] | 曹慧.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协同建设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03-111. |
[10] | 张静. 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2): 106-112. |
[11] | 战双鹃.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发展:可为、应为与何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68-75. |
[12] | 杨彬, 蒋璐. 课程思政视阈下中东欧非通用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东欧国家报刊阅读”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20-27. |
[13] | 薛荷仙, 李昀. 回归国家意识的价值教育和课程思政本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11-19. |
[14] | 潘艳艳. 国家翻译实践视角下的国家意识及其培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67-72. |
[15] | 徐斌.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35-4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