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5): 178-185.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5.018
出版日期:2025-10-28
发布日期:2025-11-07
通讯作者:
*丁建新,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文化研究。电子邮箱:flsdjx@mail.sysu.edu.cn。
作者简介:解传博,广州南方学院(原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符号学、批评语言学、文化研究。电子邮箱:jiechb@nfu.edu.cn。
Online:2025-10-28
Published:2025-11-07
摘要: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的身体批评是根植于文化与社会中的话语批评范式。它是语言批评,是文化批评,亦是社会批评。这种批评范式不仅受意识形态影响,同样与社会及权力息息相关。随着人类科学范式的不断革新,身体在与机械和技术的融合过程中产生种种焦虑。缘起于“控制论”的“赛博格”在解放身体的同时,成为操控身体的政治欲望工具,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元宇宙中,对身体符号的探秘具有社会考古学意义,真实自我与虚拟分身在虚构意象和话语空间中进行意义传播与交流。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中,身体与思维是同质的,而非二元对立。数字时代,身体是文化权力的角斗场,作为语言符号的身体饱受霸权话语的重塑及不平等待遇。本应是解放人类力量的科技,当下正不断沦为束缚身体的枷锁。科技、人性、伦理等价值问题需要我们深思。
中图分类号:
解传博, 丁建新. 数字时代的身体批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5): 178-185.
XIE Chuanbo, DING Jianxin. Body Criticism in the Digital Age[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5): 178-185.
| [1] | Gal, S. & T. J. Irvine. 2019. Signs of Difference: Language and Ideology in Social Life[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2] | Haraway, D. A. 1991. Cyborg Manifesto: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feminism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A]. In D. J. Haraway (ed.).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C]. New York: Routledge. 149-181. |
| [3] | Longhurst, B. et al. 2008.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Second Edition[M]. London: Longman. |
| [4] | Silverstein, M. 1979. Language structure and linguistic ideology[A]. In C. R. Paul, et al. (eds.). The Elements: A Parasession on Linguistic Units and Levels[C]. Chicago: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193-247. |
| [5] | 丹尼·卡瓦拉罗. 2013. 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等译)[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
| [6] | 丁建新, 等. 2001. 批评话语分析述评[J]. 当代语言学(4):305-310. |
| [7] | 丁建新. 2005. 语言、现实与梦幻世界——童话叙事中的非互动模式及其意义[J]. 现代外语(4):41-47,111. |
| [8] | 丁建新、 廖益清. 2011. 批评语言学[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9] | 丁建新. 2013. 从话语批评到文化批评——“边缘话语与社会”研究[J]. 江西社会科学(9):71-75. |
| [10] | 丁建新. 2014. 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模式(第2版)[M]. 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
| [11] | 丁建新. 2015. 文化的转向:体裁分析与话语分析[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
| [12] | 丁建新, 等. 2015. 身体的言说——身体作为社会符号[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6):8-14. |
| [13] | 丁建新. 2016. 作为文化的语法——功能语言学的人类学解释[J]. 现代外语(4):459-469,582-583. |
| [14] | 丁建新, 等. 2016. 文化研究[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
| [15] | 克里斯·希林. 2011. 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李康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16] | 刘禾. 2022. 弗氏人偶——与机器人有关的精神世界[J]. 文化纵横(6):112-121,159. |
| [17] | 米歇尔·福柯. 2016. 自我技术:福柯文选Ⅲ(汪民安编)[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18] | 陶东风. 2010. 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身体美学[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27-34. |
| [19] | 汪民安、 陈永国. 2003. 后身体:文化、权力与生命政治学[M]. 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20] | 解传博. 2023. “空无”的意义:罗兰·巴特符号学思想[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6-64. |
| [1] | 张福慧, 谢盼, 徐月. 同伴互评的中国学习文化源流探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4): 88-97. |
| [2] | 孟秋菊, 程庆方. 对外语言服务“讲好中国故事”教学模式探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3): 189-197. |
| [3] | 林宗豪, 王宏. 《天工开物》任译本科技术语尾注之译者行为批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3): 71-83. |
| [4] | 李战子, 韩泽婷. 人工智能时代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机遇与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3): 119-128. |
| [5] | 崔凤娟, 谢琳. 真、善、美原则下《万物之生》字幕翻译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79-88. |
| [6] | 匡芳涛, 张倩慧. 施事性因果链的注意视窗开启与概念接合模式探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36-149. |
| [7] | 范琳, 郑诗扬. 颜色及颜色词加工中的性别差异:混合效应模型的证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63-178. |
| [8] | 潘承君. 语料库辅助的教材话语分析路径——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83-94. |
| [9] | 王二磊, 汪心雨. “战斧手”之歌:美国19世纪文学批评中的爱伦·坡[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21-129. |
| [10] | 周陈新, 刘东虹. 中美经贸摩擦新闻的修辞博弈话语分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113-124. |
| [11] | 付蓓. 对话与一致: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符号自我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33-140. |
| [12] | 霍跃红, 蒋瑞函. 外交话语中的民俗语言英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75-82. |
| [13] | 王铭玉. 语言符号学纵横[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2): 5-25. |
| [14] | 林克勤. “颜值”作为语言现象的生成路径、意义延展与体认理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49-57. |
| [15] | 武建国, 谢思思, 李晶. 政治话语“合法化”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美国政府发布的中美贸易谈判话语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4): 111-122. |
| 阅读次数 | ||||||
|
全文 |
|
|||||
|
摘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