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一卷书来十年思开——《当代外语研究》十年寄语
    杨枫
    2021 (1):  1-1. 
    摘要 ( 256 )   HTML ( 6 )   PDF(205KB) ( 8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稿
    高屋建瓴、自成一格的“卷首语”——贺《当代外语研究》创刊十周年
    黄源深
    2021 (1):  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1
    摘要 ( 386 )   HTML ( 6 )   PDF(753KB) ( 125 )  

    《当代外语研究》创刊十年来,勇于探索和创新,大胆涉足外语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前沿和疑难问题,善于捕捉学术热点,引领学术发展潮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刊物的“卷首语”多由主编亲自撰写,虽然篇幅不长,却总是高屋建瓴,言简意赅,议人论事,辩证全面,讲究科学精神。虽然言辞时常辛辣尖锐,但持论公允,逻辑严密,无懈可击,使读者无形中感到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难能可贵的是,“卷首语”继承了许国璋先生罕见的大气、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树一帜的文风,让我们看到前辈学人的风范在年轻一代学者身上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刍议
    金莉
    2021 (1):  8-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2
    摘要 ( 447 )   HTML ( 5 )   PDF(1188KB) ( 238 )  

    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不断扩展其学术外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均有较大突破,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为实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需求,本文总结了21世纪外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几个发展趋势,梳理了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具体而言,应该加大学生的外国文学课程比例,加强外语专业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语言和文学的掌握。同时,要努力探索跨文类、跨媒介、跨文化、跨国别的外国文学研究新模式并更多地关注跨国别书写。最后,应着力探索外国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借鉴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拓宽外国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新路径,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跨文化视域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传统文化话语体系再认识
    潘文国
    2021 (1):  16-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3
    摘要 ( 644 )   HTML ( 7 )   PDF(1931KB) ( 222 )  

    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就存在于传统目录学里,从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体系及其发展既可看出中国文化的源,也可看出中国文化的流,还能看出中国文化的核心及本质。在对“六经”及四部的发展进行了充分论述之后,本文得出这一结论“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以‘治’,尤其是‘治国’为根本内容和追求的文化”。这对于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历史及其当前价值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国文化对外推介的重要抓手,更是一个重要依据和新的出发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译学话语体系的勃兴之路
    方梦之
    2021 (1):  29-3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4
    摘要 ( 469 )   HTML ( 7 )   PDF(1429KB) ( 242 )  

    新旧世纪之交,我国翻译研究完成了“与国际接轨”,大规模引进工作告终。随之,学者们立足本土,创新理念,致力于中国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成绩斐然。本文从四个方面描述20年来我国翻译研究自创自建的蓬勃发展:一是新理踵出,例述生态翻译学和译者行为批评论等的创建历程。二是新概念、新术语蔚起,如 “国家翻译实践”“无本回译”“推手理论”等。三是新范畴涌现,如建构翻译标准化体系,以适应我国大规模翻译实践和语言市场发展的需要。四是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阐释关键词成为对外翻译和传播的重要策略之一。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认语言学的象豹观与语言研究的多元化
    王寅
    2021 (1):  38-4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5
    摘要 ( 418 )   HTML ( 4 )   PDF(1014KB) ( 197 )  

    后现代哲学大力倡导多元论,我们据此在体认语言学中提出了“象豹观”,拟为汉语中两个成语“盲人摸象”和“窥斑见豹”平反。它们原来多用作贬义,却道出了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常常是通过局部观察来识得整体的,人类永远走在以“转喻性方式(部代整)”认识世界的旅途之上。语言研究也是如此,学者们常基于某一立场,从某一视角来论述语言的某一性质,才有了如此多的语言理论和学派。这说明学人总是依据“多元论”和“象豹观”来认识和研究语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韩礼德时代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胡壮麟
    2021 (1):  44-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6
    摘要 ( 542 )   HTML ( 8 )   PDF(5208KB) ( 285 )  

    本文介绍了韩礼德学术思想的中国渊源、韩礼德的汉语研究以及学术评价。本文认为,后韩礼德时代,应该加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汉语研究,同时融入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的伟大实践,让功能语言学研究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变局视野下的外国语言文学理念创新与发展学术论坛”综述
    杨明明
    2021 (1):  54-60. 
    摘要 ( 265 )   HTML ( 5 )   PDF(1175KB) ( 14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
    关于“小语种”T字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魏育青
    2021 (1):  61-6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7
    摘要 ( 396 )   HTML ( 6 )   PDF(573KB) ( 168 )  

    当前,我国的外语专业教学面临着时代的巨大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T字型人才培养问题成为外语教育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问题。所谓T字型人才,即横向上涉猎较广,纵向上在某一领域具有较深造诣的人才,是一专多能,同时兼具广博度和精专度的复合型人才。T字型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避免“大一统”和“一刀切”。在这方面,小语种专业进行了探索,如德语界不仅在20世纪末就提出了T字型人才培养的问题,还在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多有尝试。此外,德国高校双主专业和一主两辅的专业组合形式以及“柏林模式”更可为我国外语类特别是小语种T字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疫情时代的多语研究:反思与展望
    郑咏滟
    2021 (1):  64-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8
    摘要 ( 878 )   HTML ( 13 )   PDF(1900KB) ( 438 )  

    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意识到,身处互联互通的整体系统之中,多语言多文化的世界仅靠英语无法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全球沟通体系。英语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映射了中心-边缘结构性不平等,体现了知识生产领域的地缘政治。“英语至上”的语言不平等裹挟着认识论不平等,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中心知识体系的地位,固化了语言为导向的学术研究的单语思维定式。在此背景下,面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新格局,如何打破固有的全球沟通体系和构建多语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语言为导向的学术研究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近年来,随着“多语转向”,应用语言学的一大分支“多语研究”蓬勃发展。但是在单语思维定式影响下,大量的多语研究仍被单语思维主导,陷入单语认识论的困境。长此以往,只会进一步抬高英语至上的地位、加剧全球知识生产和沟通的结构性不平等。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提出,应从研究范式、理论视角、研究对象三个维度构建后疫情时代多语研究新框架。就研究范式而言,采用“多语地研究”新路径,即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体现一种以上语言的贡献,激活多语资源、突破单语惯习;就理论视角而言,积极探索不同语言背后的认识论传统,寻找替代性认识论,构建研究的认识论多样性;就研究对象而言,在以英语学习为研究对象主体的基础上,丰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关注边缘群体,拓展理论边界。我们认为,当今学界需要正视语言层级化的现实,一方面,英语是我们在国际学界发出声音的渠道;另一方面,我们也肩负责任和使命,基于本土事实,参考本土知识系统,做出中国的多语研究。我们应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不确定的局面下,努力探索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引导下多语发声的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模态范式与后疫情时代的外语教学
    黄立鹤
    2021 (1):  75-8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9
    摘要 ( 733 )   HTML ( 9 )   PDF(1743KB) ( 460 )  

    全球已进入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的持续影响期,而教育是受疫情影响最深的领域之一,外语教学呈现出了新的形态与方式。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关系、教育形态与教育技术等多个方面所带来的变革,多模态范式为外语教学创新提供了主体性、系统性、动态性、协同性等方面的思维启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师生互动的多模态亲历形式发生了改变,所构建的多模态充盈意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探究如何调用多种感官模态,贴近语言学习的亲历过程,提升学习效率,是多模态范式带来的创新启示。同时,本次疫情作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提示教育工作者要在外语教学中承担起超越语言本体教学的育人责任,结合世界与中国的重大事件与时间节点进行外语教学内容的多模态设计,在实践中构建多元能力教学框架,培养学生对现实世界和社会发展的关切与责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视角和方法来看,外语教学作为鲜活的社会活动,可从主体、活动、系统三个建模视角出发,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互动分析、多模态语料库研究、多模态认知研究、多模态教学技术研发等具体路径与方法,进行教学创新与科学研究。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将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与学生的认知关联起来;(2)提升教师自身的多元能力以及信息素养;(3)重视从多维度、跨学科的视角对教学活动进行研究;(4)创新教育形态,优化外语教学系统。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还原论与整体论思考
    杜世洪, 王渝
    2021 (1):  86-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10
    摘要 ( 1101 )   HTML ( 7 )   PDF(1680KB) ( 339 )  

    本文以胡庚申关于"生态翻译学即‘三生相’关系学"的论断为思考的出发点,以生态翻译学的典型范例为分析对象,尝试探讨生态翻译学的范式要素。本文认为,生态翻译学应该坚持以下主张:翻译的本体性质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互借、互明、互鉴、互惠和互生,翻译一种语言就是翻译该语言所对应的生活形式,即翻译就是在译出语生活形式(生活形式S)和译入语生活形式(生活形式T)之间建立平衡关系。生态翻译学应该秉持的理论原则是:译者在寻求平衡关系的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还原论和整体论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整体论视角下,系统内部的翻译选择是由两种语言相关的各种系统的整体性来决定;而在还原论视角下,系统内部的翻译选择却是以组成翻译内容的基本单位为基点。译者首先要在方法论上处理好整体论和还原论之间的平衡关系。其次,译者要解读生活形式S的系统平衡关系。译者还要构建生活形式T的系统平衡关系。另外,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构建审美平衡关系。最后,译者要在生活形式S和生活形式T之间追求平衡关系。生态翻译学的价值标准是:翻译及其研究必定以上述五大关系是否达到平衡作为衡量标准,即这五大平衡关系就是检验某项翻译理论研究或翻译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生态翻译学范式的价值标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