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
佚名. 1877. 种树利己益人[J]. 格致汇编(6):16.
|
[28] |
殷良弼. 1934. 中等林学大意[M]. 上海: 中华书局.
|
[1] |
Knorr-Cetina K. 1981. The Manufacture of Knowledge: An Essay on the Constructivist and Contextual Nature of Science[M]. Oxford: Pergamon Press.
|
[2] |
Montgomery S. L. 2000. Science in Translation—Movements of Knowledge Through Cultures and Time[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3] |
Muscolino M. S. 2019. Woodlands, warlords, and wasteful nations: Transnational networks and conservation science in 1920s China[J].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61(3):712-738.
doi: 10.1017/S0010417519000161
|
[4] |
艾约瑟. 1891. 植树多益[J]. 格致汇编(6):33.
|
[5] |
奥田贞卫. 1900. 森林学(樊炳清译)[J]. 农学报125:17-20.
|
[6] |
本多静六. 1901. 造林学各论(林壬译)[J]. 农学报149:11-60.
|
[7] |
本多静六. 1934. 造林学本论(沈化夔译述)[M]. 上海: 新学会社.
|
[8] |
陈振先. 1912. 农林政要[M]. 出版地、 出版者不详.
|
[9] |
陈嵘. 1933. 造林学各论[M]. 南京: 中华农学会.
|
[10] |
陈嵘. 1937. 中国树木分类学[M]. 南京: 中华农学会.
|
[11] |
方维规. 2020. 什么是概念史[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2] |
李瑞林. 2022.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1):47-59,161.
|
[13] |
李蓉. 1932. 造林学各论[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4] |
凌道扬. 1916. 森林学大意[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5] |
刘亮. 2019. 1908年美国总统国情咨文关于中国森林内容的信息来源及其传播[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8(86):25-36.
|
[16] |
铃木审三. 1899. 森保护学林(沈纮译)[J]. 农学报(79):39-44.
|
[17] |
尼科·斯特尔、 乌尔里希·厄弗. 2010. 论知识的全球分布与传播(杨建芳译)[J].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7(2):9-27,3.
|
[18] |
覃江华. 2022a. 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1):60-71.
|
[19] |
覃江华. 2022b. 翻译与现代知识话语建构——以谢无量的翻译活动为例[J]. 上海翻译(3): 21-26,95.
|
[20] |
邵华. 2020. 从知识转型与本土化的角度看《中国树木分类学》与近代林学的早期发展[J]. 自然科学史研究 39(4):491-503.
|
[21] |
沈国威. 2020. 新语往还[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2] |
熊大相. 1989. 中国近代林业史[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3] |
杨枫. 2021.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27.
|
[24] |
杨枫. 2022a. 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J]. 当代外语研究(1):1-2.
|
[25] |
杨枫. 2022b.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J]. 当代外语研究(3):1-2.
|
[26] |
杨绍陇、 黄红. 2022. 近代中国植树节倡设者之考证[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37-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