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1-02-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不断提高心血管影像学诊断水平的几点意见
    刘玉清,
    2011 (01):  1.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1
    摘要 ( 273 )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包括心血管影像学发展迅速,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在推动、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水平中发挥着愈为重要的作用。面对医学科技整体进展,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笔者提出以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价值的认识
    沈卫峰,
    2011 (01):  2-5.  DOI: 10.16150/j.1671-2870.a1450
    摘要 ( 175 )  
    自1995年首次报道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进行无创性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检测以来,CTA已成为诊断冠心病常用的无创性方法[1]。近年来,随着心电图门控多排螺旋CTA的广泛应用,特别是64排或以上的CT硬件系统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心动图的临床价值和地位面临挑战
    施仲伟,
    2011 (01):  6-9.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0
    摘要 ( 265 )  
    1953年10月29日,瑞典专家Edler和Hertz记录了人类的第1份超声心动图像,开创了采用无创伤性影像技术诊断和评价心脏疾病的新时代[1]。50多年过去了,超声心动图技术不断进步,其临床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诊断冠心病中的意义
    蒋金法,
    2011 (01):  10-14.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2
    摘要 ( 178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继X线、CT、MRI、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技术之后又一种新的医学层析成像技术。自2001年其被应用于冠状动脉(冠脉)成像以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验证,OCT逐渐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的一种重要技术,在诊断临界病变、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评价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认识
    张兆琪, 赵蕾, 马晓海,
    2011 (01):  15-17.  DOI: 10.16150/j.1671-2870.a1451
    摘要 ( 124 )  
    近年来,随着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DCT)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64排螺旋CT、双源CT(dual source CT,DSCT)、320排螺旋CT等相继问世,并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使冠心病的无创检查开启了新纪元[1]。应用无创伤、几乎没有危险和并发症的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技术,患者在一次屏气的时间(5~15 s),甚至更短的时间(1 s)内,就可得到冠状动脉(冠脉)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分子显像的机遇和挑战
    张一帆, 尹红燕,
    2011 (01):  18-21.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3
    摘要 ( 187 )  
    临床问题,有着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当各种因素作用于心肌细胞,引起不可逆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后纤维组织形成、心室重构,最终发生心力衰竭。目前,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受到供体来源少、创伤大及免疫排斥等因素的制约。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已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磁共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意义
    赵世华,
    2011 (01):  22-25.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4
    摘要 ( 175 )  
    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扫描不仅无电离辐射,且与超声、CT及核素等常见的无创性检查相比,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组合堪称最佳。不仅如此,CMR具有大视野、多成像序列、高度的组织分辨力及不断呈现的新方法、新技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扭转运动
    陈怡琳, 施仲伟, 胡厚达, 许燕, 张凤如,
    2011 (01):  26-29.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5
    摘要 ( 274 )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急性及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法:对2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25例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心肌缺血组)及2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存储VVI二维动态灰阶图像,脱机分析左心室短轴观中基底部及心尖部各节段的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结果:①3组受检者的心肌扭转运动方向相同;②心肌梗死组梗死节段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舒张期旋转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③心肌缺血组部分缺血节段的舒张期旋转速度显著降低,但收缩期旋转角度及速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心肌扭转运动可能有助于检出和鉴别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为评价局部心肌运动提供更多信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心动图评价2型糖尿病及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左心功能
    华玮, 施仲伟, 张凤如, 胡厚达,
    2011 (01):  30-34.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8
    摘要 ( 321 )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现有各种指标全面评价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糖耐量减退(impaired glucosetolerance,IGT)者的左心室和左心房结构、功能。方法:对26例T2DM患者(T2DM组)、18例IGT患者(IGT组)及26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Em)及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Am)、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a)及舒张晚期运动峰值速度(Aa)、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maxI)和最小容积指数(LAVminI)、左心房灌注分数(left atrial flow fraction,LAFF)、左心房射血力(left atrial ejection force,LAEF)等指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2DM组及IGT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Em/Am、Ea/Aa比值显著降低(P均<0.01),而LAVmaxI、LAVminI、LAFF和LAEF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的T2DM和IGT患者,部分已存在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左心房代偿性增大和左心房收缩功能增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组织追踪成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收缩期及等容收缩期的运动
    陈晔芬, 施仲伟, 许燕, 胡厚达,
    2011 (01):  35-38.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6
    摘要 ( 166 )  
    目的:采用组织追踪成像(TTI)评价冠状动脉(冠脉)疾病患者的心肌收缩期及等容收缩期的运动。方法:85例因胸痛住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超声心动图及TTI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50例,各支冠脉狭窄程度均<50%)和冠脉狭窄组(35例,至少1支冠脉狭窄程度≥75%)。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肌收缩期运动呈梯度递减的抛物线样位移曲线,等容收缩期运动呈现为以正向为优势的双向位移曲线或单正向位移曲线,收缩期峰值位移(Dsys)从二尖瓣环处向心尖段递减,等容收缩期峰值位移(Divc)从基底段向心尖段递减。冠脉狭窄组Dsys的递变规律与对照组一致,但Dsys减小(P<0.05),多个节段的Divc值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部分节段的Divc递变规律消失。此外,冠脉狭窄组患者中出现收缩后最大位移(Dmax)者较多。结论:冠脉狭窄时,Dsys及Divc均受影响,且多出现收缩后收缩现象。采用TTI定量评价左心室长轴运动可能有助于诊断心肌缺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3.0T 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价值
    李雅, 柴维敏, 陈克敏,
    2011 (01):  39-44.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8
    摘要 ( 377 )  
    目的:探讨和评价3.0T MRI常规序列结合弥散加权成像(DWI)术前判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的准确率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50例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行3.0T MRI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分别采用T2加权成像(T2WI)、DWI、动态对比增强(DCE)、T2WI与DWI(T2WI-DWI)融合图像(b=1 000 s/mm2)分析肿瘤肌层浸润深度,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医师对T2WI-DWI融合图像的阅片一致性好(K=0.904),且在肌层浸润深度方面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r=0.923,P<0.001)。T2WI-DWI融合图像对于肿瘤浸润子宫肌层的判断明显优于T2WI、DCE、DWI图像(P均<0.05)。T2WI-DWI融合图像和DCE图像对于肿瘤浸润子宫深肌层判断均优于T2WI和DWI图像(P均0.05)。肿瘤的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为0.92×10-3mm2/s,其与肿瘤侵犯肌层的深度间无明显相关性(r=-0.18,P=0.32)。结论:T2WI与高b值DWI融合图像对于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能提供准确信息。T2WI与高b值DWI融合图像和DCE图像均可作为优选序列来用于判断子宫内膜癌深肌层的浸润情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周萍, 周伟, 周建桥, 詹维伟,
    2011 (01):  45-49.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9
    摘要 ( 267 )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灰阶超声造影评估49例PTC患者的50个结节,并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为颈部淋巴结未转移组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主要观察癌结节的灌注情况,并分析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me-intensity curve,TIC),探讨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灰阶超声造影显示,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的超声特征主要是灌注动力学和造影TIC的始增时间(T0)、峰值时间(TP)及始增时间差。结论:特定的灰阶超声造影特征可在一定程度上提示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对外科手术的术式选择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脑梗死与对氧磷酶1基因192G/A位点多态性的关系
    杨振华, 王文惠, 应雅韵, 堵一乔, 倪培华,
    2011 (01):  50-54.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5
    摘要 ( 124 )  
    目的:评估脑梗死患者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的基因192G/A多态性与脑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析295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17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PON1基因192G/A多态性。结果:PON1基因192G/A多态性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的GG型、GA型和AA型基因型分布分别为36.75%、50.43%、12.82%和28.14%、50.85%、21.02%。G、A等位基因分布在对照组和脑梗死组中分别为61.97%、38.03%和53.56%、46.44%。经检验,PON1基因192G/A位点基因型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异常表达相关分子的检测和分析
    钱柳, 黄秋愉, 胡朝英, 程伟志, 苗平, 缪怡, 余奇文, 张继英, 陈雪华, 何东仪, 李卓凌, 许荣, 张冬青,
    2011 (01):  55-61.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9
    摘要 ( 316 )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及与之功能相关的自身抗体和信号分子的表达。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22例RA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自身反应性B细胞比率及RA和骨关节炎(OA)患者(n=1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2的表达。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RA患者及正常对照者PBMC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黏着斑激酶(FAK)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格局;用ELISA法检测和分析RA及O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膜液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同时检测RA患者血清及关节滑膜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的表达状况。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者,RA患者外周血中存在高表达CD19+的自身反应性B细胞;同时其PBMC中ERK基因相对表达量提高、NF-κB信号通路磷酸化活跃。相对于OA患者,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显著升高。RA患者关节滑膜液中MMP-3及TIMP-1等水平较其自身血清中升高。结论:RA患者自身反应性B细胞及相关分子的异常表达可能是介导RA发病的又一重要因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正常妊娠妇女血D-二聚体的检测
    邓若兰, 吴瑛婷,
    2011 (01):  62-64.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3
    摘要 ( 471 )  
    目的:检测正常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孕期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2名不同孕期妇女及60名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血中D-D质量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早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孕组、晚孕组及产褥期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发展,妊娠妇女血中D-D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D-D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评价肥胖儿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金晔, 汤庆娅, 陶晔璇, 薛敏波, 沈理笑, 陈亚青,
    2011 (01):  65-67.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4
    摘要 ( 311 )  
    目的: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技术测量肥胖儿童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肥胖儿童代谢异常状况与颈动脉IMT间的关系。方法:由1名高年资超声医师应用QIMT技术,测量32例肥胖儿童(肥胖组)和20名正常对照儿童(对照组)的双侧颈总动脉IMT。结果:肥胖组与对照组儿童的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H)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儿童的三酰甘油(TG)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儿童的颈总动脉I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肥胖儿童的颈动脉IMT已开始增加,并可合并高脂血症,提示动脉硬化(AS)是可在小儿时期得病、成人发病。超声检查颈动脉IMT简便、安全无创,可作为早期发现AS的一个良好的预报因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一例
    干倩, 张凤如,
    2011 (01):  68-69.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0
    摘要 ( 165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发于青年女性、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心脏是较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但发生心肌梗死者不多见,更罕有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形成[1]。我院及时诊断并治疗1例SLE合并冠状动脉内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足月妊娠一例
    焦海宁, 朱岚, 汪昭葵, 喇端端,
    2011 (01):  70-71.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6
    摘要 ( 217 )  
    肝豆状核变性(HLD)即Wilson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角膜色素环(K-F环)、肝硬化和大脑基底节软化、变性。HLD是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根本病因是铜代谢障碍导致了体内各器官功能异常。患此病的妇女生育能力极差,因HLD会并发慢性肝损害,从而导致内分泌紊乱,使患者出现月经失调、闭经和流产。有学者认为子宫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膜性肾病合并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阴性血管炎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李欣, 沈平雁, 潘晓霞, 张文, 陈楠,
    2011 (01):  72-74.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2
    摘要 ( 147 )  
    病例:患者,男,84岁,因"双下肢浮肿伴泡沫尿2个月,肾功能异常1个月"入我院诊治。入我院前2个月,患者自觉双下肢胫前区轻度浮肿,同时有尿中泡沫增多,遂至外院就诊。外院查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RBC)(-),尿蛋白定量1 130 mg/24 h;血清白蛋白(ALB)40 g/L,血肌酐(Scr)83μmol/L,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外院予缬沙坦(代文)治疗后,患者症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RI预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并发心源性猝死的价值
    林长坚, 金奇, 吴立群,
    2011 (01):  75-77.  DOI: 10.16150/j.1671-2870.a1437
    摘要 ( 244 )  
    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者最常见的病因,所占百分率可达80%[1]。由冠心病导致心肌瘢痕形成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其SCD发生率明显升高[2-3]。射血分数降低是此类患者发生SCD的重要预测因子,但该指标仍缺乏较高的特异度及灵敏度[4]。目前,SCD的预测主要围绕心肌电不稳定机制展开,包括T波电交替、心率振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调节性T细胞亚群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的关系
    郁丹燕, 沈立松,
    2011 (01):  78-81.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1
    摘要 ( 125 )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是人类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多年来,对于AITD有过很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其发病机制不仅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且与免疫调节关系更为密切,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得到完整的解释。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和Th17细胞均属CD4+T细胞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代谢组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邱青青, 燕敏, 李琛,
    2011 (01):  82-85.  DOI: 10.16150/j.1671-2870.a1429
    摘要 ( 150 )  
    系统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促使科学研究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研究理念从以往的"个体论"过渡到当今的"整体论"。而各种"组学"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代谢组学即是其中一个重要分支。代谢物是细胞生理活动的最终产物。当细胞所处环境发生变化,如遗传信息改变、毒物药物作用、细菌病毒侵入等时,均会使细胞产生的内源性生物小分子发生相应变化,而代谢组学就是通过研究这些小分子物质来推断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脂联素的调控机制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时的作用
    沈琳辉, 赵咏桔,
    2011 (01):  86-90.  DOI: 10.16150/j.1671-2870.a1447
    摘要 ( 192 )  
    1995年,Scherer等首先在小鼠的3T3L1脂肪细胞系中分离克隆出ACRP30,由于是从脂肪细胞系中分离出,故命名为脂联素。1996年,Hu等通过诱导分化小鼠的3T3F442A脂肪细胞,独立克隆得到脂联素,称为AdipoQ。Maeda等在人类脂肪细胞中发现脂联素,并成功地进行了蛋白质分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