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 ›› 2009, Vol. 4 ›› Issue (02): 111-114.doi: 10.16138/j.1673-6087.a1078
易建华, 王华, 蔡淑清,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抗纤维化作用机制。方法:20例慢性乙肝患者以双环醇150mg/d治疗24周,治疗前、后分别行肝穿刺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治疗前、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观察治疗前、后肝组织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状况和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慢性乙肝患者经双环醇治疗后,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水平可显著降低,复常率分别达95%和70%,不仅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且肝组织内α-SMA和TGF-β1的表达强度明显减弱,同时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双环醇治疗可减轻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程度,同时明显降低肝组织内TGF-β1、α-SMA的表达,阻止肝星状细胞活化和Ⅰ、Ⅲ型胶原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易建华, 王华, 蔡淑清,. 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2): 111-114.
[1] | 孙烨, 蔡伟. 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终点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15-118. |
[2] | 黄玲, 陆志檬,.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风险评估与抗病毒药物疗效判断中的意义[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 11(05): 319-321. |
[3] | 王维杰, 王化恺, 严佶祺, 施敏敏, 张明钧, 杨卫平, 陈皓, 沈柏用, 彭承宏, 李宏为,. 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对早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的治疗作用[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3, 18(06): 540-545. |
[4] | 郑洋, 范芸,.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调查与分析[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3, 8(04): 289-290. |
[5] | 刘兴祥, 徐云芳, 李桂珍, 王兴亮,.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与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4): 382-383. |
[6] | 郑永超, 孙勇伟, 吴志勇, 王争, 陈炜, 徐嘉鹏,. 视黄醇类核内受体-α基因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肝星状细胞的影响[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0, 15(04): 423-427. |
[7] | 郑永超, 孙勇伟,.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肝纤维化中作用[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0, 5(01): 103-106. |
[8] | 万谟彬,.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2): 85-88. |
[9] | 蔡伟, 谢青, 周惠娟, 安宝燕, 王晖, 郭清, 谷瑞瑛, 周霞秋,. 天冬氨酸转氨酶与血小板比值在预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作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47-151. |
[10] | 任红,. 现今核苷类似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问题和对策[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2): 89-91. |
[11] | 张强, 陈曦, 苏畅, 张正筠, 杨军, 韦瑶, 周光文, 李宏为,. 小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9, 14(01): 46-48. |
[12] | 杨军, 陈曦, 周光文,. 肝脏星状细胞与免疫系统[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8, 13(05): 473-476. |
[13] | 凌云, 陆志檬,. 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8, 3(04): 283-285. |
[14] | 陈成伟,.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新认识[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7, 2(04): 232-236. |
[15] | 罗海峰,吴志勇,邱江锋,陈炜,张志奇,孟方斌. 特异性siRNA抑制肝星状细胞Smad2表达[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9(04): 295-297+300.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