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6-28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家论坛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治疗策略:新药和新疗法
    史浩, 王朝晖
    2025 (03):  185-190.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1
    摘要 ( 14 )   HTML ( 7 )   PDF(892KB) ( 2 )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肾损伤发生率高,肾损伤与MM患者总生存期降低和早期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近年来,MM治疗取得重大进展,新药和新疗法改善了患者预后,但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合并肾损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本文对MM伴肾损伤患者的治疗进展及相关策略进行述评,当前研究支持在这些患者中联用单克隆抗体与蛋白酶体抑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等新型疗法仅在小规模回顾性研究中评估可用于肾损伤患者。体外清除游离轻链的疗法如血浆置换、高截留量透析等获益虽尚未得到验证,但配合化疗等可能为肾脏功能的恢复提供机会。在未来治疗MM的随机对照研究中,应积极对肾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前瞻性评估。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双克隆副蛋白血症与轻重链型肾淀粉样变1例及文献复习
    田小芳, 刘丽萍, 袁立英, 任红, 王朝晖, 史浩
    2025 (03):  191-197.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2
    摘要 ( 12 )   HTML ( 3 )   PDF(3558KB) ( 1 )  

    目的:通过分析1例伴双克隆副蛋白血症的轻重链型肾淀粉样变患者诊疗情况,结合文献复习,探讨非传统免疫球蛋白相关肾淀粉样变的诊疗思路。 方法:收集和回顾1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诊断为双克隆副蛋白血症的肾淀粉样变患者2021年至2024年间长期诊治随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结果:72岁男性,以泡沫尿、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为主要症状,血清中检出M蛋白为IgM-λ型和IgA-λ型,肾活检为轻重链型肾淀粉样变(IgA-λ),心脏无明显受累,骨髓中致病克隆为CD38+的B淋巴细胞,骨髓病理未检出MYD88基因L265P突变,无淋巴结肿大或结外病灶累及,考虑血液基础疾病为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在前期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后,调整为靶向CD38的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患者快速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和肾脏反应,并在后续治疗中达到肾脏完全缓解。文献复习显示,双克隆副蛋白血症伴肾淀粉样变见于少数个案报道,伴轻重链型肾淀粉样变仅1例。B细胞或淋巴浆细胞克隆致病的淀粉样变中,基于利妥昔单抗的方案是主要治疗手段,但血液学和器官反应均不理想,达雷妥尤单抗联合用药方案可能对CD38+的克隆性B细胞致病者有效。 结论:目前双克隆副蛋白淀粉样变尚无诊疗共识或指南,准确判断致病性单克隆细胞、确定治疗靶点、制定个体化联合用药方案,有助于快速获得血液和器官的更深度缓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青少年慢性胰腺炎及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
    黄云, 别理克·扣肯, 黄佳, 姚玮艳, 朱颖
    2025 (03):  198-203.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3
    摘要 ( 7 )   HTML ( 2 )   PDF(2961KB) ( 1 )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在青少年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 CP)及其并发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104例青少年CP及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ERCP组(接受ERCP治疗)和对照组(接受非ERCP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性指标、半年内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ERCP组68例,对照组36例。2组患者在年龄、疾病特点及治疗前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方面无显著差异(P分别为0.080、0.386、0.185),治疗前简明健康调查量表(12-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12)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治疗前,2组VAS评分分别为(6.63±1.74)分和(6.26±1.08)分;治疗后,ERCP组VAS评分[(2.57±0.64)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63±0.79)分](P<0.001)。治疗前,2组SF-12评分分别为(44.57±8.09)分和(49.36±11.02)分,治疗后分别为(84.65±9.27)分和(69.16±7.75)分,治疗后ERCP组SF-12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此外,2组半年内复发率分别为14.08%和36.1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7%和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青少年CP及并发症患者选择ERCP治疗(尤其是胰管结石取出,胰管支架置入),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操作成功率高,疗效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例线粒体DNA A3243G点突变病例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陈蕊华, 丁晓颖, 刘芳, 王庆国, 王育璠
    2025 (03):  204-209.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4
    摘要 ( 11 )   HTML ( 6 )   PDF(2933KB) ( 2 )  

    目的:探讨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综合征(maternally inherited diabetes and deafness syndrome, MIDD)合并脑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线粒体基因突变家系趋势。 方法:方法:通过对1例以糖尿病起病,后因耳聋、头晕和卒中样发作诊断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myopathy with lactic acidosis and stroke-like episode,MELAS)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诊疗,结合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及文献复习,分析该家系患者临床特点与致病基因异质性的关系。 结果:先证者存在典型的MIDD临床表现,其生化指标和影像学特征符合MIDD诊断。线粒体基因一代测序结果显示存在chrM:3243A > G(tRNA Leu1)突变,对先证者及其母系亲属进行血浆二代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Ⅲ-1)血液突变率为42.15%,母系亲属也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点突变。 结论:MIDD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合并脑萎缩及脑血管闭塞,对于极度消瘦伴进行性听力减退的糖尿病患者应行基因检测和脑部影像学评估。二代测序有助于明确突变异质性,异质性越高,发病年龄越早,病情越重,需及早预防及诊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患者合并肌少症预后因素分析
    杨启瑞, 白婷婷, 蒋倩雯, 张伟奇, 鲁怡音, 赵伟, 吴方, 李菲卡
    2025 (03):  210-215.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5
    摘要 ( 11 )   HTML ( 2 )   PDF(1013KB) ( 1 )  

    目的:分析上海部分地区老年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患者合并肌少症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协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院住院收治的261例年龄≥60岁老年HFpEF患者,将受试者根据是否合并肌少症进行分组,收集受试者的相关临床资料。随访终点为受试者因心衰再入院和(或)全因死亡,随访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根据结果绘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预后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2组平均随访(38.6±11.5)个月,肌少症组平均(37.4±13.0)个月,对照组平均(39.1±9.3)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结果显示肌少症组预后较无肌少症组明显更差(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肌少症是老年HFpE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肌少症是老年HFpEF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对老年HFpEF患者肌少症的早期识别与管理,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艰难梭菌毒素阳性延长急诊重症患者住院时间并增加费用
    虞美玲, 李娇琰, 黎健, 陈影, 赵冰, 毛恩强, 杨之涛
    2025 (03):  216-223.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6
    摘要 ( 6 )   HTML ( 2 )   PDF(1058KB) ( 2 )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患者中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及危险因素。 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22年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2 036例患者,比较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组(n=225)与阴性组(n=1 811)的临床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艰难梭菌毒素阳性的危险及保护因素。 结果:粪便检测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B=18.734 d,95%CI:14.683~22.785),治疗费用明显升高(B=68 854.912元, 95%CI :46 579.159~91 130.665),但2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OR=1.58,95%CI:1.16~2.15),血流感染(OR=1.77,95%CI: 1.17~2.66)和胆道感染(OR=1.79,95%CI :1.03 ~3.10)与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率升高呈相关性,而甲硝唑使用(OR=0.58,95%CI :0.40~0.84)、头孢菌素抗菌药物使用(OR=0.54,95%CI: 0.39~0.74)以及女性(OR=0.60,95%CI :0.44~0.83)是保护因素。 结论:危重症患者粪便中艰难梭菌毒素检测阳性不增加患者死亡率,但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物钟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黄磊, 张晨莉, 阎骅, 史冬梅
    2025 (03):  224-23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7
    摘要 ( 10 )   HTML ( 2 )   PDF(5683KB) ( 2 )  

    目的:研究生物钟调控与非酒精脂肪性肝病脂质代谢的关键分子机制及其对脂质代谢的影响,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提供一定的依据。 方法:方法:建立高脂饮食+生物钟紊乱(high fat diet + circadian rhythm disturbance, HFC)组、普通饮食+生物钟紊乱(normal chow diet + circadian rhythm disturbance, NC)组、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 HF)组、普通饮食(normal chow diet, N)组4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小鼠模型。采用油红O以及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 and eosin staining,HE)法检测肝脏脂肪沉积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血脂水平;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脑和肌肉芳香烃受体核转位样蛋白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 BMAL1)基因表达水平,及其与肝脏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对HFC组以及HF组采用mRNA生物信息分析技术获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关键生物钟基因。 结果:生物钟紊乱可导致小鼠体重增加并诱发肥胖,至第15周,HFC组体重超过HF组(t=23.18,P<0.000 1),NC组体重高于N组(t=5.24,P<0.000 1)。生物钟紊乱同时促进肝脏脂质沉积,HFC组随时间延长,肝脏脂肪含量逐渐增多(F=10.13,P<0.05);NC组脂肪含量亦随时间增加(F=8.89,P<0.05)。生物钟紊乱加剧脂质代谢异常,HFC组小鼠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 LDL-C)在ZT0、8、16时均显著高于HF组(F=23.3,P<0.000 1;F=68.1,P<0.000 1);NC组小鼠TC和LDL-C在ZT0、8、16时均高于N组(F=3.9,P<0.000 1;F=5.8,P<0.000 1)。BMAL1的表达呈节律性波动,HFC组和NC组BMAL1蛋白表达在ZT16时较ZT8时更高,与其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995,P=0.022)。 结论:高脂饮食破坏小鼠脂质代谢稳态,而生物钟节律紊乱加重代谢异常程度,增加肝脏脂质沉积,加速脂肪肝进展。生物钟基因BMAL1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代谢密切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物信息学构建胰腺癌坏死性凋亡相关lncRNA的预后风险评分模型
    杨子云, 姚玮艳
    2025 (03):  232-24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08
    摘要 ( 14 )   HTML ( 7 )   PDF(3972KB) ( 2 )  

    目的:构建基于坏死性凋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necroptosis-related long non-coding RNA,NRL)的胰腺癌预后风险模型。 方法:方法:通过TCGA和GTEx数据库获得基因表达数据和临床数据,包括171例正常胰腺组织和178例胰腺癌组织样本。使用LASSO回归及Cox回归分析筛选出与胰腺癌预后相关的NRL来构建预后风险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并在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盟(Clinical Proteomic Tumor Analysis Consortium,CPTAC)数据库中验证。同时进行基因富集分析、免疫浸润分析以及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结果:共筛选出8个与胰腺癌预后有关的NRL(LINC01559、TMEM161B-AS1、AL157392.3、AC099850.3、AC136475.3、AL162274.2、MIR217HG、UNC5B-AS)用于构建预后风险模型。生存分析提示高风险组患者具有较差的预后(P<0.001),ROC曲线提示模型的风险预测能力较好。回归分析证实该模型是预测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同时CPTAC数据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此外,高、低风险组中信号通路的富集、免疫细胞浸润程度、肿瘤突变负荷水平、免疫检查位点的表达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均存在差异(均P<0.05)。 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出的8个NRL构建的风险预后模型,能够有效预测胰腺癌的预后,并与胰腺癌中免疫细胞浸润水平以及免疫相关治疗药物密切相关。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0—2019年中国烟草相关哮喘疾病负担的年龄-时期-队列分析及预测
    康敏, 施静
    2025 (03):  242-247.  DOI: 10.16138/j.1673-6087.2023.03.09
    摘要 ( 11 )   HTML ( 8 )   PDF(2266KB) ( 2 )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烟草相关哮喘疾病的负担情况,为哮喘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方法: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 2019数据库,分析中国1990—2019年归因于烟草的哮喘标化死亡率和标化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率变化趋势。应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归因于烟草哮喘死亡率的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效应,并采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ARIMA)预测2020—2024年标化死亡率和DALY率。 结果:2019年中国归因于烟草的哮喘全人群死亡病例5 037例,较1990年(7 237例)下降30.40%。2019年全人群DALY为20.07万人年,较1990年(23.21万人年)下降13.54%。1990—2019年全人群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40%(95%CI:-4.63%~-4.16%),全人群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43%(95%CI:-3.80%~-3.06%)。年龄效应结果显示,男性和全人群归因于烟草的哮喘死亡率在30~85岁随年龄递增,85~89岁达峰,女性在≥95岁年龄组达峰。时期效应和队列效应结果显示,女性、男性和全人群归因于烟草的哮喘死亡风险随时间推移而降低。预测结果显示,标化死亡率从2020年0.17/10万降至2024年0.05/10万;标化DALY率从2020年6.61/10万降至2024年3.65/10万。 结论:中国归因于烟草的哮喘疾病负担在过去几十年中呈总体下降趋势。未来需进加强防控措施,继续监测疾病负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防控策略,进一步降低哮喘负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证医学视角下的预见性护理在CAR-T免疫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应用
    郑欣, 陈恋
    2025 (03):  248-253.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10
    摘要 ( 10 )   HTML ( 1 )   PDF(930KB) ( 1 )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医学的预见性护理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免疫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CAR-T治疗的80例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由循证医学小组实施预见性护理,主要通过收集问题、明确问题、确定证据,采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下心理状态评分、疲乏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疲乏程度方面,2组患者护理前疲乏程度、行为、情感、认知与情绪、感觉评分均无显著差异,观察组干预后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 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 ICANS)发生率分别为82.50%和27.50%,显著高于观察组(65.00%和15.00%)。2组整体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仅1例3-4级CRS,对照组则为3例,观察组未发生3-4级ICANS,而对照组1例。 结论:基于循证医学的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CAR-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减轻疲乏程度,减少高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探视在急诊一体化护理模式转变中的应用研究
    鞠旺, 陈瑜, 余洁
    2025 (03):  254-258.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11
    摘要 ( 9 )   HTML ( 1 )   PDF(954KB) ( 1 )  

    目的:探讨云探视在接受急诊一体化护理模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我院急诊收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收治的12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云探视方式;以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探视管理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焦虑程度、服药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59(57,63)分]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69(67,71)分](P<0.01),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 结论:在急诊患者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中实施云探视,有利于优化探视管理,改善患者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提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斑块型银屑病合并肾功能不全1例
    周婷, 解沛涛, 张亮
    2025 (03):  259-261.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12
    摘要 ( 11 )   HTML ( 4 )   PDF(5900KB) ( 2 )  

    男性患者46岁,既往因痛风和高血压导致尿毒症,接受肾移植术,目前合并肾功能不全,长期口服麦考酚钠肠溶片540 mg,每日2次、他克莫司(早1 mg, 晚2 mg)和甲泼尼龙4 mg抗排异。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每日2次控制高血压。抑郁症病史3年,口服曲唑酮50 mg,每日2次,富马酸喹硫平200 mg,每日2次;2022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治愈,2023年1月确诊斑块状银屑病,口服抗过敏药物和外用激素类对症治疗效果不佳。本次入院给予司库奇尤单抗300 mg治疗后,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 PASI)评分及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 DLQI)评分明显改善,耐受性好,为银屑病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治疗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医学教育
    现代技术整合在心脏病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
    蒋婕, 陈燕佳, 孙卓妍, 邱泽平, 华沙, 金玮
    2025 (03):  262-266.  DOI: 10.16138/j.1673-6087.2025.03.13
    摘要 ( 19 )   HTML ( 10 )   PDF(893KB) ( 3 )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心脏病学教学正经历深刻变革。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antelligence, AI)及医学模拟技术的引入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新机遇。这些技术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体验,更有效促进临床技能培养。然而,尽管应用潜力巨大,当前教学实践仍面临技术成本高、师资培训不足及教学内容整合困难等挑战。本文旨在综述上述技术在心脏病学教育中的整合应用,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为医学教育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