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ögren syndrome, PSS)是一种以外分泌腺和其他器官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PSS临床表现异质性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和系统受累,需通过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方案。然而,目前我国缺乏统一的诊疗规范。多名相关学科专家基于国内外诊治经验和指南共识,通过名义群体法形成本共识,旨在为PSS患者的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紫草素(shikonin)对抑制滑膜细胞增殖及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并评估其联合低强度脉冲式超声波(low-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 shockwave, LI-PUS)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实验通过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小鼠滑膜细胞异常增殖。采用细胞计数试剂(cell counting kit-8, CCK-8)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滑膜细胞的增殖情况和炎症因子以及抗氧化物的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滑膜细胞的迁移情况。免疫荧光检测滑膜细胞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 NF-κB)的表达情况。体内实验通过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RA模型。40只小鼠平均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紫草素组、紫草素+LI-PUS联合治疗组。记录治疗第12天和24天的小鼠关节炎肿胀指数并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小鼠膝关节滑膜组织中c-Jun氨基端蛋白激酶(c-Jun N-terminal protein kinase, JNK)、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NF-κB磷酸化水平。结果:紫草素抑制LPS诱导的滑膜细胞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在紫草素不同浓度的干预下,滑膜细胞的迁移均被显著抑制,NF-κB蛋白表达含量有所降低。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佐剂诱导的关节炎小鼠关节肿胀评分显著升高,紫草素干预后明显降低。紫草素+LI-PUS组治疗效果良好。紫草素抑制炎症细胞因子表达,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显著降低,紫草素+LI-PUS联合治疗抗炎作用极显著。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对照组ERK、JNK、NF-κB磷酸化程度显著高于正常组,紫草素组、紫草素+LI-PUS联合治疗组均显著抑制,且紫草素+LI-PUS联合治疗组优于紫草素组。结论:紫草素可抑制LPS诱导的滑膜细胞异常增殖,且可通过ERK-JNK/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关节炎活性,中药联合LI-PUS共同治疗优于单独中药治疗。
目的:比较双白片和厄贝沙坦降低蛋白尿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19例,均接受厄贝沙坦(厄贝沙坦组54例)或双白片(双白片组65例)单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和基线及治疗4、8、12、24周的诊室血压及实验室指标。结果:119例患者的中医辩证分型主要为脾肺气虚证(56.3%)、脾肾阳虚证(20.2%)和气阴两虚证(21.8%)。厄贝沙坦组基线24 h尿蛋白定量为704(448,1 090) mg/d,4、8、12和24周分别降至456(300,660)、428(288,793)、510(327,949)和446(273,801) mg/d(均P<0.05)。双白片组基线24 h尿蛋白定量571(390,1 049) mg/d,4、8、12和24周分别降至491(200,861)、432(252,925)、478(267,858)和420(175,742) mg/d(均P<0.05)。治疗4、8、12和24周后,2组间蛋白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双白片组腰酸(59.3%比13.8%, P<0.001)和口干咽燥(24.1%比6.2%, P=0.005)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组治疗12周和24周血压较入组时明显下降。双白片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双白片可有效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蛋白水平,改善腰酸和口干咽燥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可作为血压正常、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不耐受或未行肾穿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替代治疗。
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遗传、免疫紊乱、营养缺乏、感染、药物反应及心理因素等相关,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口腔溃疡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疗法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系统综述口腔溃疡的中西医诊治进展,为进一步推广相关临床研究开拓思路。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作为一种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和免疫调节特性的细胞类型,近年来在系统性风湿病的治疗中受到广泛关注。系统性风湿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等,这些疾病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且现有治疗手段存在局限性。因此,探索MSC在这些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表明,MSC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促进组织修复及减轻炎症等多种机制发挥治疗作用。然而,尽管部分临床研究已表明MSC在系统性风湿病中的潜在疗效,仍存在细胞来源选择、治疗方案优化及长期安全性评估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旨在系统回顾MSC在系统性风湿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发展提供参考。
目的:探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管理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自我效能、健康态度及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4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管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2组认知功能、肢体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简式Fugl-Meyer 评估(Fugl-Meyer assessment,FMA)]、健康信念[Champion健康信念模式量表(Champion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CHBMS)]、自我效能[脑卒中康复自我效能量表(stoke self-efficacy questionnaire, SSEQ)]、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profile,HPLP)]、服药依从性与生活方式依从性、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认知功能MMSE量表、运动功能FMA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信念CHBMS量表评分、自我效能SSE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健康行为HPLP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用药、饮食控制、戒烟戒酒、适当运动比例分别为96.08%、90.20%、96.08%、82.35%,均高于对照组(80.39%、72.55%、80.39%、56.86%)(P<0.05);观察组干预后HAMA、HAMD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护理管理有利于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健康态度,提升自我效能,从而增强患者行为控制,促进其健康行为保持,减轻不良心理情绪,促进健康管理。
近年来细胞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免疫治疗方法,在血液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将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细胞疗法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仍是相对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方向。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个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引起,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目前传统治疗方法及生物制剂治疗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CAR细胞疗法通过工程化T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使其特异性识别并杀伤特定抗原表达的细胞,具有高度靶向性和持久性,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新希望。本文将系统阐述基于CAR细胞疗法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面临的挑战,如安全性、免疫应答调控以及临床应用中的难点。
目的:探索抑郁症患者血浆内源性阿片肽水平的差异及其与抑郁或焦虑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内源性阿片肽是否有助于抑郁症诊断和治疗疗效的判断。方法:纳入2020年6月—2023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96例作为抑郁症组,以及招募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数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17, HAMD-17)、1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14, HAMA-14)、30项抑郁症状自评问卷(inventory of depressive symptomatology 30, IDS-30)];采集外周血,提取血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比较2组血浆β-内啡肽(β-endorphin, β-EP)和脑啡肽(enkephalin, ENK)的水平差异。因疫情反复影响等原因,仅28例患者同意进行后续的随访研究和采血计划。随访期间治疗均依照门诊医师制定的方案,不作任何研究干预。8周后随访患者4例失访,共收集24例患者临床数据及血样,对随访患者的临床数据及血样结果作比较。结果:抑郁症组血浆β-E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49.48(36.79,61.14) ng/mL比30.84(23.51,38.14) ng/mL, P<0.05],ENK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5.85(10.51,19.56) ng/mL比23.72(21.44,26.98) ng/mL,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基线时β-EP、ENK水平与3个量表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痊愈组和未痊愈组治疗8周后,血浆β-EP、ENK与基线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β-EP、ENK有望成为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
目的:探讨虎黄洗剂对糖尿病创面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 TCMSP)数据库查询虎黄洗剂各组分的有效成分及靶基因。通过比较毒理基因组学数据库(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 CTD)及GeneCards数据库筛选糖尿病足疾病靶点。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使用DAVID在线工具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 GO)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采用转录组学测序分析。动物实验验证虎黄洗剂对糖尿病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创面组织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α及IL-1β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及转录组学测序分析表明,虎黄洗剂潜在靶点与炎症调控密切相关。创面局部应用虎黄洗剂可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结果显示虎黄洗剂可促进糖尿病创面上皮化,ELISA检测结果提示虎黄洗剂可抑制创面组织炎症因子IL-6、TNF-α及IL-1β表达。结论:虎黄洗剂可抑制糖尿病创面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
原发性骨骼肌淋巴瘤临床罕见,而原发性骨骼肌的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更为罕见,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和漏诊,目前主要依靠18F-FDG-PET/CT高代谢特征筛查病灶,并通过活组织检查确诊。本文报道1例以口咽部溃疡伴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例,多次溃疡部位活检未见异性细胞,PET/CT提示双小腿肌肉和咽部等多处代谢不均匀增高,最终经小腿肌肉活检、HE染色结合免疫组化确诊为原发骨骼肌非特指型外周T细胞淋巴瘤。该病例诊断过程曲折,提示临床需提高对此类罕见病的认知,以期实现早期诊断并改善预后。
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皮损诊断的“金标准”,可帮助有皮损表现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作出尽量精准的诊断。大多数风湿免疫性疾病皮损病理表现特异性不高,盘状红斑狼疮(discoid lupus erythematosus, DLE)、硬皮病、成人Still病、血管炎等皮损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鲜明。皮肤病理检查在风湿免疫性疾病原发病诊断、合并症鉴别、疾病分型分期、发病机制探讨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正确掌握和应用皮肤病理检查技术,有助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精准诊疗。
营养不良是恶性肿瘤患者面临的严重问题,显著影响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模式对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的防治具有独特优势,不仅可改善患者症状与食欲,改善营养指标,还可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疗效和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改善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的治疗策略及效果,为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干燥综合征(Sjögren syndrome,SS)的早期诊断存在一些挑战和未满足的需求,如诊断时腺体功能障碍突出和诊断延迟时间长。这些挑战源于对SS早期缺乏充分了解。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S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为实现SS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需识别更多SS早期阶段的有用生物标志物,并确定SS发病的高危人群。同时,应对这些高危人群进行适当的筛查,以促进SS的早期诊断。
膝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致残率和复发率较高。长期临床实践及研究表明,轻中度膝骨关节炎患者多采用口服药物、康复训练及中医针灸推拿等保守疗法,中重度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时需手术治疗。中医保守治疗膝骨关节炎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高等优势。本文从针刺、艾灸、推拿、穴位注射、中药、中西医结合六方面阐述近年来中医保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旨在为临床提供多维诊疗思路,丰富、优化诊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智慧课堂在风湿性疾病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和202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评估学生对智慧课堂的接受度,比较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在提升风湿性疾病教学效果中的差异。结果:问卷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对智慧课堂教学持积极态度,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课终成绩。结论:基于智慧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可显著提高风湿性疾病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风湿性疾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从跨学科的中西医结合视角出发,本文系统性回顾了帕金森病中体位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H)的研究动态与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疗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OH作为帕金森病非运动性症状中的显著表现,其引发的晕厥和跌倒风险常成为影响患者预后的不利因素。因此,对于帕金森病OH中医与西医双重视角下的病因探究、病机分析、诊断手段以及治疗手段的全面理解,对临床医疗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深入理解不仅能提升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水平,还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且有效的诊疗策略。
目的:探讨累及气道的复发性多软骨炎(relapsing polychondritis, RP)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年7月至2023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141例R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RP患者气道受累的发生率为58.87%(83/141),其中以气管壁增厚最常见,伴气道受累的RP患者确诊年龄更大(P=0.011),不伴气道受累的RP患者更易出现耳软骨、眼部和心血管系统受累(P=0.008、P=0.009和P=0.021)。不伴气道受累的RP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P=0.023)和血小板计数(P=0.013)显著高于伴气道受累的RP患者,伴气道受累的RP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高于不伴气道受累的RP患者(P=0.018)。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年龄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气道受累风险增加相关;耳软骨受累、眼部受累、心血管受累、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与丙氨酸转氨酶与气道受累风险降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确诊年龄大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高是气道受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P患者气道受累与确诊年龄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相关,建议定期行胸部CT检查,必要时行支气管检查。
随着实体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实体瘤患者经化疗和(或)放疗等细胞毒治疗后髓系肿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疗效欠佳,预后较原发性髓系肿瘤更差。有研究表明,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可能增加髓系肿瘤的发生风险,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潜能未定克隆性造血等多个方面。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个体化治疗策略,即根据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患者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后罹患髓系肿瘤的发病情况、预后、发病机制、现有治疗手段,深入了解实体瘤细胞毒治疗后髓系肿瘤的研究进展,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功能下降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在感染急性期和长期康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可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下降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备受临床关注。目前尚未见中西医呼吸康复治疗对新冠肺炎患者疗效的综述。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论文,综述现代西医与中医呼吸康复治疗新冠肺炎的经验。现代西医康复手段联合中医肺康复的辨证论治,通过中医传统功法提升全身机能。中西医结合的呼吸康复治疗在改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功能方面具一定疗效,有助于患者长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晚期肺癌预后较差,耐药性和药物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疗效,亟需新策略。中医视肺癌为“肺积”,属“全身属虚、局部属实”,治疗强调扶正祛邪。肺癌的中医药分阶段论治分为术后扶正培本、中药联合化疗增效减毒及抗复发转移三阶段。方志红教授指出肺癌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毒聚为标,主张辨病、辨证与辨阶段结合,强调健脾和胃,培育正气,祛除邪毒。本文通过2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病例展示中医药分阶段个体化治疗的疗效。患者1(ⅢB期)经靶向治疗及化疗后予中药扶正祛邪,病灶稳定近3年,总生存期近6年;患者2(ⅡA期)术后中药辅助化疗,生存期超8年,达临床治愈。2例均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健脾化痰为法,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