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3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上一期   
述评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创新与质控
郭雅文, 郑传铭, 葛明华
2025 (01):  1-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1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852KB) ( 1 )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GUA)是甲状腺腔镜手术的重要进展,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系统评述了GUA的临床应用现状、核心技术创新、质控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显示,GUA在甲状腺良性肿瘤和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美容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优化手术入路设计、改进建腔设备和规范操作流程,GUA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颈前功能区,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此外,多学科协作和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质控措施和术后综合随访体系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引入和单孔设备的更新,GUA有望在甲状腺腔镜手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病人提供更微创、更美观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甲状腺微创手术发展与未来
陈灵勰, 赵起悟, 邱伟华
2025 (01):  7-1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2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855KB) ( 5 )  

甲状腺腔镜手术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从多孔到单孔、从腔镜到机器人的发展。近年来,达·芬奇单孔机器人和国产单孔机器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甲状腺微创手术的技术革新。本文从甲状腺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腔镜的突破、机器人与单孔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实现等方面,回顾甲状腺微创手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甲状腺外科手术的未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优于标准的喉返及喉上神经监测技术在腔镜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中的拓展应用
赵文新, 黄其健, 张立永, 蔡少俊
2025 (01):  13-1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3
摘要 ( 16 )   HTML ( 1 )   PDF(7268KB) ( 3 )  

神经监测技术的标准化开展可极大程度上减少手术中神经损伤概率,尤其在甲状腺腔镜及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标准化操作基础上,笔者团队对该技术进行创新、扩展。随着经验的积累,系统总结并归纳为操作指导口令,本文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神经监测技术的扩展应用,以提高腔镜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及流畅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及技术要点
陈朋, 史加宁, 贾文俊, 方静
2025 (01):  17-2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4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813KB) ( 6 )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OETVA)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甲状腺腔镜术式。TOETVA可彻底清扫中央区和Ⅳ区淋巴结,兼顾美容与疗效双重优点。笔者结合开展此技术的临床经验,回顾近年来TOETVA的发展演变、适应证和并发症及手术技巧,展望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超声诊断新进展
苏一轩, 应涛
2025 (01):  21-2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5
摘要 ( 20 )   HTML ( 2 )   PDF(4475KB) ( 2 )  

常规超声影像对于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较为困难,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诊断。超声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在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不必要手术和降低误诊率方面展现了较大潜力。超声超微血流成像、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等新技术,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术前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总结并探讨了上述超声新技术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种建模方法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南与共识
第5版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解读: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肿瘤的更新及进展
鲁姗姗, 纪元
2025 (01):  27-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6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934KB) ( 1 )  

2022年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第5版)将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分为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新增了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旧称的“交界性肿瘤”修订为低风险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肿瘤以及透明变梁状肿瘤。新版WHO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对恶性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分层。其中具有多种组织亚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代表BRAF样恶性肿瘤,而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PTC和甲状腺滤泡癌代表RAS样恶性肿瘤。嗜酸细胞癌作为独立类型,特指嗜酸细胞成分≥75%的嗜酸性滤泡细胞起源并缺乏PTC核特征和高级别特征(坏死和核分裂象≥3/2 mm2)的肿瘤。新增的“高级别滤泡细胞起源的甲状腺癌”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间变性甲状腺癌(ATC)仍是分化最差的类型,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目前归为ATC的亚型。不再推荐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亚型;筛状-桑葚型甲状腺癌不再归类为PTC亚型,而被列为组织来源未定的甲状腺肿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1992—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死亡率趋势分析
徐荆庶, 施建华, 顾海雁, 陈蕾, 钱孝琳, 陆璐, 钮登
2025 (01):  34-4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7
摘要 ( 9 )   HTML ( 1 )   PDF(1550KB) ( 2 )  

目的: 研究1992—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死亡现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胰腺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1992—2021年上海市死亡登记系统数据,计算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运用Joinpoint软件分析胰腺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APC)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胰腺癌死亡率的变化显著性。结果: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胰腺癌死亡居恶性肿瘤第4位,全人群、男性及女性的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8.34/10万(8.81/10万、7.98/10万)和7.28/10万(7.69/10万、6.96/10万),男性均高于女性。粗死亡率、标化(6普)死亡率AAPC男性均高于女性。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60~84岁组为最高。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1992—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全人群、男性及女性胰腺癌死亡率每年净漂移=1.22%、1.58%、1.15%(P=0.20、0.19、0.45),时间趋势不显著。全人群和男性年龄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趋势显著(P<0.05),女性年龄效应趋势不显著。全人群、男性及女性时期偏差均不显著(P>0.05)。从队列效应来看,全人群和男性队列偏差效应差异均显著(P<0.05),女性人群未见显著队列效应。结论: 1992—2021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60~84岁组及男性尤为明显。胰腺癌防控工作需要针对相应人群制定有效的防疫措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癌病人大网膜转移率的初步探索(Dragon 05临床预试验)
华子辰, 梅郁, 李琛, 严超, 燕敏, 朱正纲, 姚学新
2025 (01):  41-4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8
摘要 ( 12 )   HTML ( 1 )   PDF(2089KB) ( 2 )  
目的: 本研究拟探究胃癌大网膜转移率。方法: 收集2020年5月于上海瑞金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信息,分析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大网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病人的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9例胃癌病人。2例(3.4%)存在大网膜转移。1例术后病理分期为pT4aN3bM0,另1例新辅助治疗后术后病理分期为ypT4bN1M0。纳入研究的病人3年总生存率为87.9%。结论: 胃癌大网膜转移率较低,且大网膜转移的病理分期偏晚。为进一步验证该临床问题,应开展联合大网膜切除与保留大网膜的胃癌根治术两组之间的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因素
李浩, 骆洋, 王廷峰, 林海萍, 贡婷月, 赵永恒, 钟鸣
2025 (01):  47-5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9
摘要 ( 10 )   HTML ( 2 )   PDF(1113KB) ( 3 )  

目的: 分析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中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肿瘤特征以及肿瘤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仁济医院接受nCRT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实现pCR的因素,并比较pCR组与non-pCR组病人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长径<5 cm(截断值为5.24 cm)和基线癌胚抗原(CEA)<5 μg/L(截断值为5.33 μg/L)是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生存分析表明,pCR组和non-pCR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2.86%和82.46%(P=0.193),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5.71%和70.18%(P=0.1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长径以及基线CEA可作为LARC病人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pCR组3年OS和DFS与non-pC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评估体系的建立及手术分级管理探索
张男男, 郭金星, 吴钢, 易辉, 周远航, 廖芝伟, 黄琦, 董建
2025 (01):  54-6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0
摘要 ( 14 )   HTML ( 1 )   PDF(958KB) ( 1 )  

目的: 探讨并建立一个根据术前临床资料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体系并以此建立手术分级管理模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仁和医院及华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9 414例行L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LC组(9 246例)和中转开腹组(168例),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再对危险因素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并根据所建中转开腹可能性函数对危险因素各变量前系数进行赋值,计算每个病例的得分后,比较各得分组的实际中转开腹率的差异。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根据评分体系同时创建LC手术分级管理模式并进行验证。结果: 体温≥38.5℃、急性胆囊炎发作次数≥3次、胆囊壁最大厚度≥5 mm、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8 mm、术者经验≤50例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P<0.001)。评分系统>3分,中转开腹风险高。结论: 该LC评分体系及手术分级管理可靠有效,可降低LC中转开腹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治疗中的价值
倪其泓, 陈佳佺, 郭相江, 叶猛, 张岚
2025 (01):  61-6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1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1278KB) ( 2 )  

目的: 评估股深静脉血栓清除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于我院对股深静脉血栓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PMT)的急性下肢DVT病人临床资料。分析术后12个月的髂股静脉一期通畅率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发生率。结果: 共22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人均对股深静脉血栓行PMT。其中5例通过对侧股总静脉“翻山”入路,17例通过对侧股总静脉“翻山”联合患侧深静脉入路。术后12个月髂股静脉的一期通畅率为90.9%(20/22),PTS的发生率为9.1%(2/22)。结论: 急性下肢DVT行腔内治疗的病人,对股深静脉血栓行PMT治疗安全有效,可获得良好的髂股静脉一期通畅率,且PTS的发生率低。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肝细胞肝癌甲状腺转移(附1例报告)
李昂, 韩肖骅, 殷晓星
2025 (01):  66-6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2
摘要 ( 11 )   HTML ( 1 )   PDF(4248KB) ( 1 )  

观察1例颈前区巨大占位病人的治疗经过,病理检查提示为肝细胞肝癌(HCC)甲状腺转移。术后病人因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及气切套管置入术。HCC甲状腺转移临床上罕见,其转移原因包括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等多种因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在肿瘤进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结合文献复习,手术切除甲状腺治疗转移性甲状腺恶性肿瘤可延长生存期,临床工作中仍需制定合理、规范、综合性的诊疗策略,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国产多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腺外科临床应用中的发展
李景峰, 施昱晟, 邓侠兴, 彭承宏, 沈柏用
2025 (01):  70-7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3
摘要 ( 13 )   HTML ( 1 )   PDF(908KB) ( 2 )  

随着外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已逐渐成为手术医师的热门选择,也深得病人及家属的青睐。笔者所在团队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辅助胰腺手术的胰腺疾病诊疗中心,对机器人胰腺手术有着独到的经验与体会。随着手术机器人的更新迭代与国产化,国产多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已开始投入临床应用。本文就国产多孔机器人手术系统在胰腺外科临床应用中的发展概况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建模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与展望
陈子龙, 赵任
2025 (01):  74-7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4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1621KB) ( 2 )  

手术是直肠癌根治的主要手段,直肠癌手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盆腔解剖结构复杂、手术区域狭窄。三维建模技术将二维的医学影像转化为三维模型,使得医学影像更直观,也更接近手术过程中真实的复杂环境。三维建模技术可重建出病灶及其周围器官、血管、神经等结构,从而帮助疾病的诊疗。目前三维建模技术已经在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等外科的术前规划、术中导航、医学教学等领域中发挥重大作用。该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就三维建模技术在直肠癌手术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该技术在结肠直肠外科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胃肠道肿瘤相关急症的现状与处置
孙强, 张鑫, 姚骏, 王伟军
2025 (01):  79-8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5
摘要 ( 15 )   HTML ( 1 )   PDF(851KB) ( 2 )  

癌症目前仍是全球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癌症早期筛查的推广和诊疗技术的发展,5年生存率逐渐升高,对癌症病人的全程管理也日益关注。但肿瘤相关急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包括肿瘤初始表现、手术并发症、已知疾病的进展、既往癌症的复发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等引起的广泛急症,部分情况危及生命。本文综述了胃肠道肿瘤相关急症的现状和处置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吲哚菁绿甲状旁腺荧光成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曾耀星, 丁敏, 费健
2025 (01):  84-8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6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850KB) ( 1 )  

近年来,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引入甲状腺手术中,在识别和保留甲状旁腺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ICG荧光成像技术在甲状腺手术针对甲状旁腺定位与功能评估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介绍ICG的理化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历史,强调ICG荧光成像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详细讨论ICG荧光成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其在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作用。讨论ICG使用剂量、荧光评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标导向液体疗法对老年手术病人围术期微循环灌注的影响
邱艳丽, 朱倩林, 罗艳
2025 (01):  88-9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7
摘要 ( 9 )   HTML ( 1 )   PDF(954KB) ( 1 )  

随着老年手术病人增多,麻醉医师面临更大的挑战。老年病人在围术期的微循环灌注与健康预后密切相关,本文探讨新兴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老年手术病人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