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更多...

2025年, 第3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上一期   
专家论坛
晚期胆管癌系统治疗:全球指南的分歧与区域临床实践
李淳, 马祖燚, 孙嘉, 李秉璐
2025 (2):  93-10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1
摘要 ( 26 )   HTML ( 2 )   PDF(1032KB) ( 0 )  

胆管癌(CCA)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晚期病人多以系统治疗为主。近年来,其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推动胆管癌相关治疗指南的快速更新。本文主要针对晚期CCA的系统治疗方案进展以及国内外指南的相关推荐展开综述,旨在为CCA病人的临床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器官研究在生物学获益为主的胆道恶性肿瘤诊疗中的意义
齐中, 程石
2025 (2):  101-10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2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967KB) ( 0 )  

胆道恶性肿瘤(BTC)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差。尽管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唯一治愈手段,但仅有20%的病人有根治性切除机会。近年来,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生物学获益为主的BTC诊疗模式的重要策略,但其疗效尚不理想,且极大依赖于精准个体化的药物筛选以及疗效评估。近年兴起的肿瘤类器官技术高度模拟肿瘤组织的微观形态学和生长行为,为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筛选提供了新型研究平台,并且通过提升肿瘤识别及边界界定能力,有助于术前精准分期并优化手术方案设计。此外,基于个体化肿瘤类器官的药物敏感性检测可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对改善BTC的综合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延迟诊断的胆囊癌手术治疗的争议焦点
乐森, 左越, 邓正栋, 王剑明
2025 (2):  106-11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3
摘要 ( 18 )   HTML ( 1 )   PDF(908KB) ( 0 )  

延迟诊断的胆囊癌作为胆囊良性疾病术中或术后意外确诊的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其核心的治疗方法,目前再次手术必要性、手术时机选择、术式选择、切除范围界定、术前新辅助治疗仍存在一定争议。延迟诊断的胆囊癌再次手术需平衡肿瘤根治、术后风险及生存获益,并结合新辅助治疗对根治性治疗的促进作用,制定个体化方案。多学科团队应整合创新技术与多中心前瞻性研究,推动延迟诊断的胆囊癌治疗策略的精准化发展,优化病人生存结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道恶性肿瘤免疫相关不良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刘坤, 郭伟
2025 (2):  112-11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4
摘要 ( 23 )   HTML ( 2 )   PDF(1001KB) ( 0 )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胆道恶性肿瘤(BTC)的一线标准治疗方案。然而,ICIs的应用伴随着独特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风险。BTC病人由于常伴有基础肝功能异常、胆道梗阻等特殊情况,其irAEs的诊断和管理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免疫相关性肝炎的鉴别诊断。本文旨在系统综述BTC免疫治疗的现状、irAEs的发生谱系、临床特点、预防策略以及管理原则,重点探讨BTC病人irAEs管理的特殊性及应对措施,以优化BTC病人的免疫治疗管理,最大化治疗获益并保障病人安全,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树理念在肝内胆管结石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李敬东, 黄徐建, 李强, 朱建交
2025 (2):  120-12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5
摘要 ( 19 )   HTML ( 2 )   PDF(6307KB) ( 0 )  

肝内胆管结石作为我国肝胆外科领域的高发疾病,其临床治疗面临多重挑战。传统解剖性肝切除术式难以实际实施以及胆管狭窄矫正效果受限是结石易残留与复发的核心机制。针对这一临床难题,胆道外科已逐渐发展出以肝静脉三维走行特征联合病理性胆管树分布模式为导向的肝内胆管结石病的精准、微创切除理念。在技术实施层面,需建立规范化操作体系,包括腹腔镜下精准肝实质离断、肝门部胆管成形重建,同时结合术中超声、吲哚菁绿(ICG)荧光染色标记、多镜联合取石等辅助技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DSA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王吉文, 王春艳, 沈盛, 刘寒, 张巍, 刘厚宝
2025 (2):  125-13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6
摘要 ( 24 )   HTML ( 2 )   PDF(1645KB) ( 1 )  

目的: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迟发性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DSA治疗的38例PD术后迟发性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评估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结果:在726例PD手术病人中,38例(5.2%)发生迟发性出血。其中,30例(78.9%)DSA检查显示阳性结果。出血部位分布如下:胃十二指肠动脉18例,肝总动脉1例,空肠动脉第一支2例,肝固有动脉2例,肝右动脉1例,肝中动脉1例,肝左动脉3例,脾动脉起始部1例,胃网膜右动脉1例。介入治疗方式包括微弹簧圈栓塞(17例)、微弹簧圈联合明胶海绵栓塞(4例)、覆膜支架植入(7例)及单纯明胶海绵和微球栓塞(各1例)。28例(93.3%)通过DSA介入治疗成功止血,2例因再发出血需行手术止血。结论:DSA引导下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定位精准、止血效果确切等优势,可作为P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首选治疗策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进阶整合式腹腔镜模拟培训课程提升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腹膜缝合技术的队列研究
蔡正昊, 宋海勤, 孙晶, 薛佩, 张鲁阳, 吴超, 洪希周, 程兮, 张森, 郑民华, 臧潞, 潘睿俊, 李健文, 冯波
2025 (2):  132-13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7
摘要 ( 25 )   HTML ( 2 )   PDF(9965KB) ( 1 )  

目的:探究进阶整合式腹腔镜模拟培训(best essential surgical technique training, BEST)课程对提升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腹膜缝合技术的教学效果。方法:BEST课程为进阶整合二段式,一阶段采用简易腔镜培训系统和简单模具进行培训。二阶段采用进阶腔镜培训系统结合3D腹腔镜以及动物离体模型进行培训。其中二阶段培训中包含腹腔镜缝合技术的培训内容。选取2021年8月—2024年7月于我院胃肠疝外科进行国家级规范化培训(第二年)的外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曾接受过BEST课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外科住院医师于胃肠疝外科培训期间在带教老师监督指导下完成2例腹腔镜腹膜缝合操作。比较两组腹膜缝合的手术时间、缝合质量、独立完成率等指标。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名外科住院医师(试验组19名,对照组14名),共完成66例腹腔镜腹膜缝合操作(试验组38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腹膜缝合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15.7 min 比 17.5 min, P=0.025)。试验组缝合质量优于对照组(P=0.023)。试验组均由住院医师独立完成腹膜缝合,而对照组有3例(10.7%)由带教老师协助完成腹膜缝合,独立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BEST课程有助于提升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腹膜缝合技术,值得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海兰地嗪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肝细胞癌自噬性死亡
王军, 胡刚峰, 高伟陈, 王路兵
2025 (2):  138-14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8
摘要 ( 19 )   HTML ( 1 )   PDF(6716KB) ( 0 )  

目的:探究海兰地嗪(HER)对肝细胞癌(HCC)的自噬激活效应以及对细胞自噬性死亡的诱导作用。方法:首先通过CCK-8实验分析HER对HCC细胞Hep 3B和Huh-7的增殖抑制作用。不同浓度梯度和时间梯度HER处理HCC细胞,蛋白质印迹法分析自噬标志蛋白LC3从Ⅰ型向Ⅱ型转化以及SQSTM1/p62的变化。红色荧光蛋白(RFP)-LC3慢病毒感染HCC细胞,构建稳定表达RFP-LC3的细胞株,经HER处理之后,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RFP-LC3荧光斑点的聚集情况。透射电镜观察HER处理后细胞内的自噬体。自噬抑制剂巴佛洛霉素A1(BafA1)或羟氯喹(HCQ)结合HER处理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死亡比例;蛋白质印迹法分析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和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磷酸化水平。结果:HER抑制HCC细胞Hep 3B和Huh-7增殖,促进LC3从Ⅰ型向Ⅱ型转化,自噬激活呈现出药物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共聚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显示,经HER处理后,细胞内的自噬囊泡显著增多。HER对细胞死亡的诱导作用被自噬抑制剂BafA1或HCQ抑制;HER增加AMPK磷酸化水平且降低mTOR磷酸化水平。结论:HER通过AMPK/mTOR信号通路诱导HCC细胞自噬且导致细胞自噬性死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细胞癌病人血清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变化的观察研究
罗茜, 蒋咏梅, 马迪, 陆秋涯, 顾晓寒
2025 (2):  146-15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9
摘要 ( 15 )   HTML ( 1 )   PDF(963KB) ( 0 )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病人血清微量元素及氨基酸谱的变化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24年1月至2024年4月期间肝胆外科手术治疗的HCC病人104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139例胆道良性疾病病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两组血清中铜、锌、钙、镁、铁和铅6种微量元素含量,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21种氨基酸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CC组血清中铜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锌、铁水平明显降低(P<0.05)。氨基酸谱分析发现,与对照组相比,HCC组酪氨酸、甲硫氨酸及苯丙氨酸水平升高(P<0.05),而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谷氨酰胺及精氨酸水平降低(P<0.05)。对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进一步分析两者间相关性,铜与缬氨酸、亮氨酸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而锌、铁与缬氨酸、亮氨酸及异亮氨酸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HCC病人普遍存在微量元素失衡和氨基酸代谢改变现象,且二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联合胆囊切除术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临床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
王平, 包卉, 宋振顺
2025 (2):  151-15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0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1525KB) ( 0 )  

目的: 系统评价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联合胆囊切除术后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两种胆总管闭合方式在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优缺点。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库、中国维普数据库等,检索时间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收集1 589例病人,其中一期缝合组783例,T管引流组806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一期缝合能缩短手术时间[MD=-15.59,95%CI:(-23.74,-7.45),P=0.000 2],减少手术中出血量[MD=-6.49,95%CI:(-12.74,-0.24),P=0.04],提早恢复胃肠道功能[MD=-0.39,95%CI:(-0.60,-0.19),P=0.000 2],减少术后住院时间[MD=-1.41,95%CI:(-2.19,-0.62),P=0.000 4],减少住院费用[SMD=-0.66,95%CI:(-1.21,-0.12),P=0.02]。结论: 两种胆总管闭合方式在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都是安全有效的。但一期缝合组相比于T管引流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不同髂静脉压迫病变中支架头端定位特点与临床疗效分析
薛松, 严栋, 施慧华, 赵振, 陆信武, 殷敏毅
2025 (2):  159-16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1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1142KB) ( 1 )  

目的:探讨支架头端定位在不同髂静脉压迫病变部位的特点与临床疗效。方法:单中心回顾性分析于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本中心收治的经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的左侧髂静脉压迫病人。根据压迫部位分为高位、经典与低位。对病人一般信息、病变特点、支架信息、支架通畅度和临床结果等予以随访分析。结果:共242例纳入本研究。220例(90.9%)为经典型,13例(5.4%)为高位型,9例(3.7%)为低位型。三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合并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位型支架较经典型支架突出下腔静脉长度明显增加[(3.1±0.8) cm比(1.6±1.0) cm, P<0.001],而低位型明显减少[(-0.7±2.4) cm比(1.6±1.0) cm, P<0.001]。平均随访时间为(18.0±7.0)个月。支架术后1年和2年通畅率分别为97.0%和92.8%。三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右下肢均未发现新发血栓。结论:经典型髂静脉压迫病变与非经典型髂静脉压迫病变支架头端的定位有明显差异。3种病变类型的治疗均应以支架对病变的完全覆盖作为支架定位的前提。小样本、近期随访数据提示支架在髂静脉高位与低位压迫型病变中同样可缓解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通畅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廖振宇, 朱文鑫 综述, 严佶祺 审校
2025 (2):  165-17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2
摘要 ( 20 )   HTML ( 1 )   PDF(1255KB) ( 0 )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虽然大多数病人通过手术和传统治疗获得良好预后,但15%~2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以及未分化癌和髓样癌病人仍缺乏有效治疗方案。肿瘤免疫微环境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耐药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免疫细胞,包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骨髓来源抑制性细胞、肥大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并探讨这些细胞在肿瘤免疫逃逸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机制。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甲状腺癌治疗的新方向,本文总结了目前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巨噬细胞治疗和肿瘤疫苗进行的尝试与取得的进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导管腺癌病人循环免疫及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异常
苏秉蔚 综述, 沈柏用 审校
2025 (2):  171-17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3
摘要 ( 22 )   HTML ( 1 )   PDF(915KB) ( 0 )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实体肿瘤,能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PDAC病人外周循环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在分布、百分比、功能、活性等特征上均呈现出异常表现。T细胞是参与细胞免疫和发挥抗肿瘤效应的主要淋巴细胞,根据功能和分化抗原不同,可以分为CD4+、CD8+、CD4+ CD25+等亚群。PDAC病人循环免疫及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水平的异常可能是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乳手术术中切缘评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金小丁 综述, 邹强, 金贻婷 审校
2025 (2):  176-18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4
摘要 ( 17 )   HTML ( 1 )   PDF(899KB) ( 0 )  

对于保乳手术而言,术中及时而准确的切缘评估是确保手术成功与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保乳手术中所使用的切缘评估方法,包括快速病理学检查和标本影像学检查技术。根据技术路径分类,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涵盖高级显微镜、传统影像技术的发展、新兴成像技术以及关注组织生化特性和电特性差异的技术等方向。对上述技术进行总结与横向比较,并结合外科临床需求提出若干评估维度,以期为术中切缘评估技术的优化选择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尽管新技术蓬勃发展,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技术改进,不断优化和创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选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