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更多...

2024年, 第29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11-25 上一期   
述评
髂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
谢新胜, 黄玉龙, 王利新
2024 (06):  463-47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1
摘要 ( 4 )   HTML ( 1 )   PDF(978KB) ( 0 )  

目前,髂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已从早期的单纯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和改善静脉回流等方法,逐步演变为包括药物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血栓清除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趋向于微创,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有所提升。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理念亦不断更新,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标准。本文探讨了髂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进展,旨在梳理各种临床治疗方式在髂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治疗建议。期待对诊断与治疗方案进一步规范化,并加强对预防的重视,以保障广大民众的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理想的髂静脉支架离我们还有多远
李韩禹, 萧剑彬, 张智辉
2024 (06):  472-47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2
摘要 ( 6 )   HTML ( 1 )   PDF(1782KB) ( 1 )  

髂静脉在回流盆腔和下肢静脉血液的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解剖特点,容易并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髂静脉支架植入术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临床医师和工程师的努力下不断演变完善,生产出各式不同的髂静脉支架类型。本文主要阐述髂静脉独特的生理解剖与病变特点,分析临床上现使用的不同髂静脉支架特点,探讨未来髂静脉支架的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策略
李新庆, 潘杰, 桑宏飞
2024 (06):  477-48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3
摘要 ( 4 )   HTML ( 1 )   PDF(803KB) ( 0 )  

探讨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治疗策略。首先介绍DVT的定义、发病率以及临床分期,强调血栓形成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程的滞后性。讨论亚急性DVT的诊断方法,包括静脉超声检查、超微血管成像(SMI)、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和静脉造影等,指出这些技术在判断血栓性质和分期方面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强调抗凝治疗的基础作用,并提到血管活性药物和类肝素抗栓药物的辅助治疗效果。介绍腔内血栓清除治疗技术,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和大腔导管手动抽吸(MAT)等方法,并引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展示这些技术在亚急性DVT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文章展望亚急性DVT诊治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建立血栓机化程度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模型、探索抗凝联合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预后预测等。文章强调,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亚急性DVT的诊疗有望从经验性模式转向基于血栓生物学特性的分层管理,以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髂股静脉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因素的分析及处理
续慧民, 高红霞
2024 (06):  481-48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4
摘要 ( 6 )   HTML ( 2 )   PDF(828KB) ( 0 )  

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IVS)是目前治疗各类急慢性深静脉阻塞疾病的一线治疗措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然而,IVS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支架通畅及造成再干预的主要原因。ISR是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术前狭窄程度、病变特征、支架位置、支架受压程度、支架流入道面积以及其他生物学力学因素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对于ISR的处理目前仍以球囊扩张为主要治疗手段,还应注重术后随访及监测,合理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把握合适的手术指征,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激光消融、动脉内膜切除装置以及放射治疗可能成为未来治疗ISR的新方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的诊疗策略
丁财有, 吴劲进, 朱越锋
2024 (06):  487-49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5
摘要 ( 5 )   HTML ( 0 )   PDF(844KB) ( 1 )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其严重程度并无线性相关性,因此需要详尽的检查后个体化分析病人的病因,进而拟定治疗策略。同期处理两种疾病可以同时解决深、浅静脉问题,加快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静脉性溃疡愈合,但其整体费用高,且存在医保超支等问题,而分期处理两种疾病可以密切随访后决定是否进行另一疾病治疗,但存在疾病进展风险。本文就下肢静脉曲张和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两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分级、治疗等进行文献综述,探讨最佳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发生率的研究
岑庆, 唐明珺, 朱越锋
2024 (06):  493-49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6
摘要 ( 5 )   HTML ( 1 )   PDF(962KB) ( 0 )  

目的: 研究评价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卵圆孔未闭(PFO)-心内右向左分流(RLS)的发生率。方法: 2023年3月至2024年8月期间连续入住慈溪市人民医院下肢静脉曲张病人86例,其中57例同意行泡沫硬化剂治疗,术前行PFO-RLS检查。结果: 57例中,PFO 23例,发生率为40.4%(95% CI: 27.2%~53.5%),心内RLS 22例,发生率为38.6%(95% CI: 25.6%~51.6%)。PFO发生率高于所报道的普通人群26%。所有病人术后均无肺栓塞、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PFO-RLS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的预期水平。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在选择硬化剂治疗的时候需警惕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喉上神经监测在改良Miccoli手术中的应用
姚毅真, 李学庆, 李宇津, 朱浩然, 汤承辉
2024 (06):  498-50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7
摘要 ( 8 )   HTML ( 1 )   PDF(849KB) ( 0 )  

目的: 结合改良Miccoli术式和神经监测技术的优点,探讨在该方法下对喉上神经保护的可行性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将2021年6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200例甲状腺改良Miccoli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n=100,应用喉上神经监测技术)和对照组(n=100,应用传统喉上神经保护技术)。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相关指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术中记录喉上神经外支(EBSLN)探查成功率及Cernea分型情况。术后1周和1个月分别进行嗓音障碍指数评估VHI调查问卷、嗓音听感评估GRBAS评估和VHI问卷调查。结果: 纳入研究的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理类型、肿瘤位置、神经检测异常情况比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嗓音障碍指数评估和嗓音听感评估(VHI调查问卷、GRBAS评估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结合改良Miccoli术式的辅助腔镜技术和神经监测技术的优点,可有效指导解剖暴露喉上神经外支,从而有效保护喉上神经功能。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GLIM标准诊断营养不良的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研究
蔡卓玮, 朱登峰, 陈明干, 蔡一亭, 陈大伟, 高铭
2024 (06):  503-50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8
摘要 ( 5 )   HTML ( 1 )   PDF(1010KB) ( 0 )  

目的: 观察经GLIM标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老年腹部手术后病人采取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在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免疫功能、疲劳指数等的影响。方法: 先用全球营养领导层营养不良倡议(GLIM)两步骤诊断90例老年(≥70岁)腹部手术病人为营养不良;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及第7天检测相应的免疫和疲劳指数,观察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予以比较和分析。结果: 老年腹部手术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1.0%(122/200),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5.0%(90/200)。术后第7天EN组IgA、IgM、IgG以及CD3、CD4和CD4/CD8的含量较PN组显著增多(P<0.05)。术后EN组较PN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EN组术后第7天疲劳指数计分明显优于PN组(P<0.05)。结论: 基于GLIM对老年病人营养不良的诊断是进行营养干预的必要前提。早期运用EN,可减少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时间,改善术后疲劳综合征和免疫状态,改善营养不良病人术后康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影响老年病人全身麻醉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因素
吴昕菀, 李响, 郑旻嘉, 姚俊岩
2024 (06):  510-51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9
摘要 ( 4 )   HTML ( 1 )   PDF(968KB) ( 0 )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择期全身麻醉(全麻)下行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7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全麻下接受非心脏手术、年龄≥65岁的老年病人,根据手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和对照组。谵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老年病人行非心脏手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072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其中60例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为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血糖、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C反应蛋白(CRP)是老年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后,术后PT、术前血糖、术前APTT、术后CRP构成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
面向未来的血管外科教学模式探索
王双静, 马鑫强, 陈刚, 阚远晴, 符伟国, 王利新
2024 (06):  518-52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0
摘要 ( 9 )   HTML ( 1 )   PDF(862KB) ( 0 )  

血管外科正迅速发展,但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为适应这一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血管外科教学亟需持续更新,培养具备高水平临床技能与创新精神的医疗人才。本文深入探讨血管外科教学的现状,着重从课程的优化、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经验的增强以及师资队伍的提升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旨在显著提升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以期培养出更多能够胜任血管外科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手术治疗恶性肠梗阻(附1例报告)
金益峰, 陈诗雨, 崔荣, 夏玉峰, 周勇
2024 (06):  523-52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1
摘要 ( 7 )   HTML ( 0 )   PDF(3970KB) ( 0 )  

恶性肠梗阻(MBO)是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总体预后差,严重影响肿瘤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发展机制因素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大多数MBO病人不适合手术。化疗及全肠外营养的应用也仍存在争议。最佳治疗仍为支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胃肠减压等。本病例确诊MBO 5天入院,入院后即留置经鼻肠梗阻导管,经保守治疗症状部分缓解,复查腹部CT提示存在闭襻梗阻。遂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近端小肠内导管支撑良好且减压效果明显,但由于肿瘤原因末端回肠呈节段性闭襻梗阻,结肠闭襻梗阻,遂行结肠+小肠造口术。术后恢复顺利出院。本病例通过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手术治疗,提高病情判断的准确性,增加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提供MBO潜在的治疗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腔内成像技术在下肢静脉疾病中的应用
丁勇, 周旻, 李旭 综述, 郭大乔, 王利新, 史振宇 审校
2024 (06):  529-53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2
摘要 ( 4 )   HTML ( 0 )   PDF(1283KB) ( 0 )  

下肢静脉疾病的发病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活质量。腔内手术已成为下肢静脉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术中常规使用的静脉造影无法提供静脉管腔内及周围结构的详细信息,而腔内成像技术如血管腔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仅能减少造影剂的使用、评估静脉管腔内及周围结构,而且精准测量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信息。本文梳理相关经验并总结腔内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成像特点以及临床应用等,供临床实践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童一苇, 陈小松
2024 (06):  533-53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3
摘要 ( 6 )   HTML ( 1 )   PDF(819KB) ( 0 )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不表达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故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 2靶向治疗不敏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靶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内化,释放载荷杀伤癌细胞,为晚期TNBC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目前在晚期TNBC中开展研究和临床应用的ADC药物包括:戈沙妥珠单抗、Dato-DXd、SKB264、T-DXd。本文就晚期TNBC中ADC药物的靶点及结构特征作一总结,对相关临床研究中ADC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逐一梳理,并对ADC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尚存的疑问进行探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RCP并发空气栓塞的机制、临床表现与防治措施
陈俊宗, 刘凯, 汤地
2024 (06):  537-54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4
摘要 ( 8 )   HTML ( 3 )   PDF(3370KB) ( 1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治肝胆胰疾病的关键内镜技术。ERCP并发空气栓塞罕见,但具有致死、致残性高以及识别困难等特点,目前对其机制、临床表现及紧急应对策略仍存在不足。空气栓塞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开放的血管通路和异常的压力梯度。根据栓塞血管可分为静脉、动脉及反常空气栓塞。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识别难度大,在镇静麻醉状态下易被掩盖,易导致延误诊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胆道手术史、乳头括约肌切开、胆-静脉瘘形成、胆道支架植入等。诊断需综合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影像学检查以及循环、神经系统评估。治疗核心在于快速识别与干预,包括终止操作、100%氧气吸入、体位调整和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预防策略强调严格把握ERCP适应证、术前筛查高风险病人、使用CO₂替代空气注气以及加强术中实时监测等。临床医师需具备空气栓塞相关风险意识,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完善监测措施及制定应急预案,全面提升对这一危重并发症的防控能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胆管结石发病机制中胆道微生物群的作用:最新研究进展
王潇宁, 吴晓东, 吴硕东, 韩金岩
2024 (06):  544-548.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5
摘要 ( 9 )   HTML ( 1 )   PDF(867KB) ( 0 )  

胆管结石(BDS)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得到全面阐释。新近研究表明,胆道微生物群是导致BDS的重要原因。胆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结石形成相关,细菌代谢产物及其自我保护机制也在结石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高通量测序等现代技术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望为胆道疾病防治提供新策略。本文就BDS与胆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循环肿瘤细胞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
汪逸舟, 韦琪, 金惠敏, 陈磊, 梁海滨, 周韵澜
2024 (06):  549-55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6
摘要 ( 4 )   HTML ( 1 )   PDF(876KB) ( 0 )  

胃癌(GC)是全球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三高三低(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切除治愈率低、5年生存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和预后。循环肿瘤细胞(CTC)指离开实体瘤病灶并进入血流的癌细胞,其扩散和迁移是造成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其计数在一些实体瘤中已作为总生存(OS)、复发风险、无进展生存(PFS)和化疗有效性的替代指标。遗憾的是,对GC中CTC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收集相关文献,阐述CTC对于GC 病人特别是进展期胃癌(AGC)病人的临床意义,从 CTC 的生物学、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讨论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阐述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