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紫外线辐射致皮肤老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珩, 王珏, 周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82-.  
    摘要334)      PDF(pc) (992KB)(2988)    收藏
    长期日光暴露下的皮肤会出现功能受损甚至遗传物质改变,表现为水分丢失、弹性缺失、皱纹生长、黑色素沉
    着及干燥等老化特征。引起皮肤光老化的方式繁多且机制复杂,日光中的紫外线对皮肤老化的影响尤其明显,能作用
    于皮肤的紫外线分为UVA和UVB两种,主要通过氧化应激、损伤遗传物质、改变表皮微生物群落、破坏细胞器功能与结
    构、重塑细胞外基质(ECM)等5种机制作用于皮肤而导致光老化。本文对这5种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紫外线辐射所致
    皮肤老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面部皮肤分型方法的研究进

    陈子暄, 张铮, 章一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78-.  
    摘要151)      PDF(pc) (954KB)(1290)    收藏
    皮肤分型是用于描述皮肤特征的常用手段。传统的皮肤分型(如Fitzpatrick皮肤光型、Baumann皮肤分型等)各有其优缺点,但都通过主观判断来评价皮肤类型,缺乏皮肤客观参数的定量分析。近年来,皮脂分泌量、经皮水丢失等客观参数的测量技术取得了较大发展,使得客观参数描述皮肤类型成为可能。此外,基于面部照片的图像识别技术能提取面部皮肤特征,为皮肤分型提供依据。本文就主观皮肤分型方法、皮肤客观参数检测,以及基于图像识别的皮肤分析技术等进行综述,探讨皮肤分型从定性-定量-可视化的发展过程,以期为今后对皮肤进行客观、精细的分型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生物材料的灭

    吴柯, 张郭, 周牧冉,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54-.  
    摘要93)      PDF(pc) (1846KB)(942)    收藏
    从第一代的惰性材料到第三代的活性材料,生物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生物医学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其有效的灭菌变得越来越困难;而生物材料有效的灭菌和消毒是其临床转化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本综述总结了针对生物材料的经典和新型的多种灭菌消毒方法,以及这些灭菌技术对生物材料理化性质的影响,同时讨论了各种方法的杀菌效果、毒性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生物材料研究中的灭菌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神经嵴研究手段的进展

    姜乐恒, 尹宁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69-.  
    摘要526)      PDF(pc) (993KB)(936)    收藏
    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的一个广泛迁移的多能干细胞群体,谱系追踪是有关其研究的重 点。150多年来,神经嵴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形态学观察到单细胞水平的转变。本文对同位素标记、嵌合体、活体染料、体 外克隆分析、基因条件重组、单细胞测序等研究手段在神经嵴研究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肌内脂肪浸润的研究进展

    卢白雪, 高伟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81-.  
    摘要387)      PDF(pc) (970KB)(868)    收藏
    脂肪浸润在肌肉相关疾病的病理性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疾病复发、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近年 来对肌内脂肪浸润潜在机制的研究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骨骼肌、心肌脂肪浸润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本文对有关 骨骼肌、心肌内脂肪浸润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肌内脂肪浸润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 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精准医学时代血管类疾患的诊断与治疗
    杨晓楠, 张晔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6): 599-.  
    摘要99)      PDF(pc) (1038KB)(707)    收藏
    血管类疾患分为血管瘤与脉管畸形,是一组包含(但不限于)30余种血管瘤、60余种脉管畸形,以及20余种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的疾病群,对其认知的深入和诊治的健全与完善一直是临床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血管类疾患的诊治正在快速进入一个全新的医学时代——精准医学时代。精准医学依托于深入的分子机制研究、先进的诊断技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及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其在临床上的拓展与推广为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基于细胞黏附的不同微结构3D打印多孔生物支架流体力学有限元分析
    吴其右, 崔博宇, 夏炜,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293-.  
    摘要122)      PDF(pc) (4864KB)(688)    收藏
     目的 研究不同孔形态结构的 3D打印支架应用于骨再生时对细胞黏附的影响。方法

     利用 MSLattice软件设计四种具有不同孔形态的支架结构,分别是立方形(Cubic)、六边形(Hexagon)、钻石形(Diamond)和螺旋形(Gyroid)。利用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和计算机流体建模(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的原理,使用Simenns Star CCM+软件对四种支架内部流体域进行组织液流动模拟,模拟细胞黏附过程,测量支架内组织液流速和压力、组织液的渗透率和黏附层厚度。结果 当液体流经四种支架后,压力会被逐渐削弱,但由于支架相对规则,压力均呈现出梯度分布,组织液流经四种支架前的压力值模拟按顺序依次为:Gyroid>Cubic>Diamond>Hexagon。流速:Cubic>Gyroid>Diamond>Hexagon。四种支架的渗透率:Diamond> Hexagon> Cubic>Gyroid。黏附层厚度:Gyroid>Hexagon>Cubic>Diamond。

    结论流体力学分析结果显示,Gyroid支架具有更低的渗透率和最高的黏附层厚度,更有利于细胞黏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病理性瘢痕的多组学方法研究进展
    郑鸿鲲, 单圣周, 季向阳,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62-.  
    摘要114)      PDF(pc) (984KB)(663)    收藏
    病理性瘢痕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危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近年来,病理性瘢痕的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综述了病理性瘢痕的多组学方法研究进展,包括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和单细胞组学等,旨在为新型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超脉冲光生物调节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效果评价
    陈小丽, 梁愉笳, 陈善丹,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31-.  
    摘要117)      PDF(pc) (3893KB)(493)    收藏
    目的 探讨超脉冲光生物调节(Fluorescent light energy,以下简称FLE线粒体再生光)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
    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就诊的5例慢性皮肤溃疡患者进行FLE线粒体再生光联合规
    范综合护理干预治疗,每例患者在治疗前均予以溃疡清创处理。FLE线粒体再生光治疗系统由芦玫赫®医用创面凝胶
    敷料和线粒体光子治疗仪(湖南科洛克医药有限公司)组成,治疗时将新鲜配制的医用创面凝胶敷料涂抹于局部皮损
    处,约2 mm厚,随后调节光子治疗仪(光功率密度≥40 mW/cm2 )距离创面5 cm,照射5 min。每周治疗2次,连续6次。治
    疗中辅以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后评估创面愈合和组织重塑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5例患者治愈率达
    100%,患者及家属满意度为 100%,治疗过程中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FLE线粒体再生光治疗辅以综合护理
    干预,可缩短溃疡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整体医疗支出,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FBN2基因突变导致远端型多关节挛缩的研究进展
    周家腾 王斌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6): 702-.  
    摘要100)      PDF(pc) (1165KB)(385)    收藏
    远端型多关节挛缩是一组具有遗传异常的先天性畸形,FBN2基因突变导致远端型多关节挛缩9型。不同于肌肉组织受累的其他亚型,FBN2基因突变主要影响结缔组织的胚胎发育,引起独特的临床表型。迄今为止,该病的具体致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总结了远端型多关节挛缩9型的近期研究进展,以提高对该病发生发展的理解。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有望发现更多突变位点及患者人群,以明确基因型-表型关联。此外,尚需推动构建合适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以进一步阐述其致病机制,为疾病的诊疗干预提供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利拉鲁肽通过抑制铁死亡实现对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丁帅, 张广泉, 高坤,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22-.  
    摘要327)      PDF(pc) (2406KB)(350)    收藏
    目的 观察利拉鲁肽(LRG)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是否与阻断铁死亡有 关。方法 90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30)、SCI组(n=30)和LRG+SCI组(n=30)。采用改良艾伦法建立 大鼠 SCI模型。LRG+SCI组在 SCI后立即皮下注射 LRG(200 µg/kg),随后每天 1次,连续 10 d。假手术组和 SCI组均给 予等量的无菌PBS。分别在术后第1、2、3天,通过试剂盒检测受损组织中铁含量和谷胱甘肽(GSH)水平;Western blot分 析转运体系统-Xc(xC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4(GPX4)蛋白表达水平。在术后 1、3、7、14 和 28 d 采用 Basso、Bettie、Bresnahan(BBB)运动评定量表评定后肢功能。在术后 28 d,取各组损伤区脊髓组织进行 HE和 Nissl染色,评估术后损 伤区周围的结构损伤和存活神经元。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大鼠损 伤脊髓的铁含量在伤后 3 d内明显升高(P<0.05),并且 GSH水平显著降低(P<0.05)。LRG治疗有效降低了损伤脊髓 的铁含量(P<0.05),并提高了GSH水平(P<0.05)。此外,LRG治疗显著提高了SCI大鼠受损组织中的xCT和GPX4的 表达水平(P<0.01)。与 SCI组相比,LRG+SCI组在伤后 7、14和 28 d时 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HE和 Nissl染色 显示,LRG治疗后受损区域的空腔较SCI组明显减少(P<0.05),并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P<0.05)。免 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损伤脊髓中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比例显著增加(P<0.05),LRG干预后受损区域的cleaved-Caspase-3阳性神经元明显减少(P<0.05)。结论 LRG治疗可能通过抑制病变部位微环境 中的铁死亡来促进SCI修复,保护受损神经元并恢复运动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成年葡萄酒色斑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现况研究
    王婉怡, 胡佳骅, 于文心,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6): 693-.  
    摘要76)      PDF(pc) (1036KB)(281)    收藏
    目的 了解葡萄酒色斑成年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希望特质、自我同情)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现况,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实施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于2023年3月~6月在我院进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的119例成年葡萄酒色斑患者为调查对象。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Herth希望特质量表、自我同情量表、抑郁症筛查量表、焦虑症筛查量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19例PWS患者的希望特质得分为(30.8±7.7)分,16.0%患者的希望特质为低水平;自我同情得分(82.4±10.9)分;48.7%患者为抑郁阳性;65.5%患者为焦虑阳性;生活质量得分(68.3±12.5)分。PWS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希望特质、自我同情)与负性情绪(焦虑、抑郁)存在显著
    负相关(P<0.05),与生活质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 成年 PWS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呈现中等水平,多
    处于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状态,生活质量下降。积极心理品质是改善PWS患者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未来可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个性化干预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头颈部葡萄酒色斑患者的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江燕, 冉雪会, 林晓曦,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35-.  
    摘要217)      PDF(pc) (1050KB)(261)    收藏
     目的 探讨头面部葡萄酒色斑(Port-wine stains,PWS)患者病耻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22年8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抽取113例头颈部PWS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慢性疾病病耻感量表(SSCI)、社会影响量表(SIS)、自尊量表(SES)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WS患者SSCI得分为50.61±22.2、SIS得分为 48.71±15.17,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影响病耻感的因素有文化程度、月收入、治疗次数、PWS部位、PWS面积(P<0.05);PWS患者自尊水平条目得分为24.75±4.92,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影响自尊水平的因素有月收入、是否工作(P<0.05)。SSCI得分、SIS得分均与SES得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PWS患者病耻感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自尊水平较低。慢性疾病病耻感、社会影响病耻感均与自尊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医护人员在治疗时应适当疏导患者,引导其积极面对疾病,并呼吁公众对慢性皮肤病患者多一些理解与关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皮肤再生“星舰”:探索ADM在扩张技术中的应用突破与潜能
    罗旭松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5): 503-.  
    摘要149)      PDF(pc) (950KB)(232)    收藏
    大面积皮肤缺损后的外观和功能同步重建仍是临床中未攻克的难题。皮肤扩张技术已广泛用于修复重建领域,但受限于较低的扩张效率、高发的并发症,以及尚未明确的作用机制,如今的皮肤扩张技术发展到了瓶颈阶段。为解决该问题,我们提出了脱细胞真皮基质辅助扩张的创新想法,并在临床上取得初步成效。脱细胞真皮基质能提供“生物友好”界面,均衡机械外力,作为活性支架可承载各类细胞,而其在皮肤扩张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更值得深入的探究。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扩张伴侣协同皮肤扩张,有望打破现有的扩张极限,进一步拓展皮肤扩张的潜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氧化铈纳米颗粒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祝予霖 刘静 邓国英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5): 574-.  
    摘要143)      PDF(pc) (948KB)(220)    收藏
    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主要分为止血、炎症、增殖和迁移、组织重塑这四个阶段,涉及肉芽形成、炎 性细胞浸润、坏死组织清理、瘢痕重塑等一系列反应。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创面的自然愈合过程可能会停滞,造成病情 反复发作甚至导致患者休克死亡。近年来,寻找高安全性、高效率的医药材料的研究备受关注。其中,氧化铈纳米颗粒 是一种独特的促创面愈合材料,可在伤口愈合的各阶段都发挥重要作用。氧化铈纳米颗粒不仅具备抗氧化、抗菌、抗炎 症的功能,还可以在创面修复中作为药物载体以确保机体的良性吸收,同时可作为组织支架促进新生结构发育成熟。 因此,探索伤口愈合过程中氧化铈纳米颗粒的作用可能成为创面修复的新策略。本文对氧化铈纳米颗粒在创面修复中 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其在未来的进一步应用及开发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个体化综合治疗在眼周年轻化中的效果观察
    李正斌, 潘龙, 杨宁宁,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26-.  
    摘要129)      PDF(pc) (2397KB)(198)    收藏
    目的 观察个体化综合治疗眼周衰老的效果,探讨恢复眼周年轻态的优选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
    月至2023年5月就诊的女性患者。选取符合眼周年轻化治疗适应证的患者522例,根据诉求结合实际情况个体化制定
    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手术、A型肉毒毒素注射除皱、自体脂肪移植、透明质酸填充等。观察治疗效果,术后6个
    月评估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组患者(n=522)整体满意度为 97.9%,其中 495例为非常满意,16例基本满意,11例不满
    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眼周整体形态呈现饱满年轻状态。结论 个体化运用注射填充配合外科手术的综合诊疗方
    案,可有效恢复眼周年轻化外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数字化技术在假体隆乳术中的应用与进展
    袁国昊 曾立 汪海滨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6): 653-.  
    摘要78)      PDF(pc) (1045KB)(185)    收藏
     隆乳术是全球第二大需求量的整形美容手术。随着精准与微创理念的兴起,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包括三维扫描成像技术、数字化内窥镜技术,以及各种数字化摄影检查在假体隆乳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乳房形态进行精确评估、术中精准控制进程、术后准确便捷随访,从而使患者受益最大化。本文就数字化技术在假体隆乳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手术及随访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踝关节假体磨损测试及仿真研究进展
    杨抒, 张延伟, 高进涛,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5): 584-.  
    摘要105)      PDF(pc) (3042KB)(178)    收藏
    假体磨损造成的无菌性松动是人工踝关节失效的主要原因,而人工踝关节磨损的模拟机测试和数值仿真是临 床前评估假体磨损性能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国内外踝关节假体磨损研究中采用的力学和运动学曲线进行了对比,并对 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早期研究没有ISO测试标准,造成各研究的加载条件主要在轴向载 荷和前后位移上存在差异,因此很难通过横向对比得到踝关节假体的磨损规律。②国外研究了踝关节假体的设计、材 料、测试条件及润滑介质等因素对磨损测试结果的影响,然而国内暂未检索到相关文献发表。③人工踝关节磨损的数 值仿真结果与体外测试结果相近,这表明经验证的磨损模型能够用于预测踝关节假体的磨损性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内源性骨膜引导骨再生过程中信号通路富集及FZD家族动态表达研究
    陈晓雪, 余宝富, 王紫,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285-.  
    摘要95)      PDF(pc) (4004KB)(171)    收藏
    目的 研究内源性骨膜引导骨再生过程中信号通路富集及卷曲蛋白(FZD)家族动态表达。方法建立猪闭合肋骨膜引导下的骨再生模型,选择7个时间点采集骨膜和再生骨组织进行基因测序,分析差异基因筛选以及相关信号通路富集的情况。选取与骨再生过程中密切相关的FZD分子家族,检测并分析FZD各成员的动态表达变化及其表达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相较于对照组,共有7个基因在建模后1个月内的不同时间点持续存在差异表达。差异基因富集显示,早期主要存在免疫反应,后实现组织发展和重塑。FZD家族各成员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存在波动,大多数成员的表达高峰在术后 3 d,而实验组的倍数改变高峰在术后 1个月最为明显,FZD1和 FZD2最高,且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筛选出的骨膜引导性骨再生过程中的差异基因以及相关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FZD分子家族动态表达变化在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体参与的生物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基于Donabedian  理论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钱付雯, 杨悦来, 朱勇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47-.  
    摘要348)      PDF(pc) (968KB)(170)    收藏
    目的 基于Donabedian理论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选取国内三甲医院的整 复外科专家35人为函询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质性访谈等方法,初步构建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雏 形,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函询,确立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两轮函询专家人员组成 一致,得到专家权威系数(Cr)为0.777 1。本研究中,二级和三级指标的变异系数为0.107~0.129,变异系数≤0.15,可以认 为函询条目可信,专家协调程度良好。经过两轮函询,专家对各项评价指标意见趋于集中,最终确立了整复外科专科手 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47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出较为科学、严谨、全面的 整复外科专科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整复外科手术护理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满意度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