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诊疗指南(2024版)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脉管畸形学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1): 1-.  
    摘要1188)      PDF(pc) (1759KB)(10883)    收藏
    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统称为Vascular anomalies,涵盖近百种疾病,包含颅外/周围血管起源的良恶性肿瘤和各类
    血管/淋巴管畸形,及未分类疾病。疾病间存在共性,但诊断和鉴别标准也在不断变更,需要个性化的深入研究与实践,
    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尽管针对其中某一类型,国内外都在推出共识或者指南,但更多疾病研究还处于初期,缺乏高
    证据等级的研究结果来形成规范的指导性意见。本指南由整形外科、儿科/儿外科、介入科、口腔颌面外科、眼科、耳鼻
    咽喉科、皮肤科、手外科、激光医学、放射科、超声科、理疗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科专家团队完成,兼顾了国内外进展和
    特色治疗,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多学科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本指南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
    平台”注册,注册号:PREPARE-2024CN12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 年版)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淋巴水肿治疗学组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1, 17 (6): 1-.  
    摘要662)      PDF(pc) (2707KB)(661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医疗美容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评价
    赵琛玉, 李崇崇, 孙雪,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5): 517-.  
    摘要526)      PDF(pc) (874KB)(4879)    收藏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医疗美容的需求大幅增加,医用生物材料大量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是理化性质及生物学评价,然而临床上的有效性是一个多方面的评价,无统一标准,大多主要采用客观指标量化分析,主观感受属于次要标准。本文对目前主要的面部填充物及其理化性能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紫外线辐射致皮肤老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珩, 王珏, 周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82-.  
    摘要334)      PDF(pc) (992KB)(2988)    收藏
    长期日光暴露下的皮肤会出现功能受损甚至遗传物质改变,表现为水分丢失、弹性缺失、皱纹生长、黑色素沉
    着及干燥等老化特征。引起皮肤光老化的方式繁多且机制复杂,日光中的紫外线对皮肤老化的影响尤其明显,能作用
    于皮肤的紫外线分为UVA和UVB两种,主要通过氧化应激、损伤遗传物质、改变表皮微生物群落、破坏细胞器功能与结
    构、重塑细胞外基质(ECM)等5种机制作用于皮肤而导致光老化。本文对这5种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紫外线辐射所致
    皮肤老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体外三维功能性皮肤组织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李洋, 惠涛涛, 张波,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2): 240-.  
    摘要210)      PDF(pc) (1034KB)(2603)    收藏
     组织工程技术在组织或器官修复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再生医学的重要手段。组织工程皮肤
    的出现为临床上大面积皮肤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但是,面对皮肤组织的复杂性,构建功能性三维皮肤组织工程
    模型,来模拟或替代原生皮肤仍具有多重挑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构建皮肤组织模型的细胞类型及来源、三维皮肤组
    织工程模型构建技术、皮肤组织工程模型的类型、应用及展望等方面,综述目前体外三维功能性皮肤组织模型构建研究
    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构建理想的皮肤组织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最新治疗进展
    马倩玉,武晓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 16 (1): 1-5.   DOI: 10.3969/j.issn.1673-0364.2020.01.001
    摘要1032)      PDF(pc) (736KB)(2357)    收藏
    病理性瘢痕是创伤后皮肤组织过度增生的结果,常见的致病因素包括外伤、烧伤、手术、疫苗接种、皮肤穿刺、痤疮和带状疱疹等,但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病理性瘢痕可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传统的治疗手段包括压迫治疗、硅胶制剂、药物治疗、手术、放射治疗等,新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自体脂肪移植、免疫疗法、基因疗法等,但尚未有令人满意的单一疗法,因此综合治疗仍是目前临床的首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岳光韧, 王喜梅, 李昱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4): 408-413.  
    摘要446)      PDF(pc) (875KB)(2241)    收藏
    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滋养,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将支架、细胞及活性因子相结合的组织工程技术, 被认为是修复软骨损伤的重要的新方向。支架不仅为细胞提供黏附的支撑位点,还可改善局部微环境,影响细胞的 增殖和分化,在软骨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架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本文对目前在软 骨组织工程中应用较广泛的材料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敏感性皮肤概述及医学美容治疗进展
    鲁楠 吴敏 宋姣 向茯芝 张文娟 董继英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323-.  
    摘要405)      PDF(pc) (708KB)(2097)    收藏
    本文对敏感肌肤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定义、分类分型、形成机制、诊断、预防等,重点介绍敏感肌肤的成
    因和治疗措施,回顾目前敏感性皮肤的医学美容治疗现状,为后期研究开发敏感性皮肤综合治疗方案,尤其是光电
    治疗及科学护肤新方法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双网络水凝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及研究进

    张璨琁, 冯雨金, 贺启元,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1): 135-.  
    摘要417)      PDF(pc) (1234KB)(2081)    收藏
    双网络(DN)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高分子生物黏附材料,采用刚性网络与柔性网络互穿的形式
    对传统单网络(SN)水凝胶进行了强化,具备较高的机械强度与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
    型DN水凝胶,为传统DN水凝胶赋予了快速凝胶化、强组织附着力等更多优势,进一步拓宽了DN水凝胶的应用范围。
    现将近年来DN水凝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缺血再灌注损伤性皮瓣坏死的防治进展
    孙家园 侯瑞 张如鸿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2): 193-.  
    摘要223)      PDF(pc) (905KB)(2000)    收藏
    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常发生于皮瓣移植术后,是引起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缺血部位活性氧的爆发、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和血运重建障碍有关。纳米酶是一种具有类酶特性的纳米材料,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制备简单、易储存等优点,可直接调节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克服了天然酶在酶治疗中的诸多局限。纳米酶作为一种理想的抗氧化剂,在生物医学领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探索,以及近年来治疗手段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对纳米酶在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疾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旨在为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赵一菲 邹运 陈辉 林晓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58-.  
    摘要424)      PDF(pc) (843KB)(1917)    收藏
    目的 探索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
    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患者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生信分析。结果 25 例患者的 50 个样本(25 对组织与血液配对)
    中,21 例患者存在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包括 NRAS 基因(19 例)、BRAF 基因(1 例),2 例患者病灶以及血液中
    均检测到新的突变,突变基因为 MET 基因(1 例)、IDH1 基因(1 例);另外 4 例患者未检测出致病突变。结论
    NRAS 是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的最主要的基因突变类型,BRAF 基因也被检出 ;同时还发现了潜在的新突变 IDH1
    和 MET 基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成纤维细胞促进口腔黏膜无瘢痕愈合的机制
    轩辕欣阳, 徐佳珵, 王梦婷,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2): 115-.  
    摘要579)      PDF(pc) (3654KB)(1856)    收藏
     目的 探索人类正常口腔黏膜与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以及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促进伤口无瘢痕愈合
    的机制。方法 从 GEO 数据库中获取 13 例口腔黏膜和 8 例皮肤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对整合后的 64 633 个细
    胞进行质控、降维、聚类及细胞注释。提取成纤维细胞进行亚群定义,差异基因富集、细胞互作分析。结果 从 12
    个细胞亚群中识别出成纤维细胞,并根据基因表达特征定义为 5 个功能亚群 :促炎型、调脂型、间充质型、收缩型
    和 Wnt 抑制型。与皮肤相比,口腔黏膜中的促炎型成纤维细胞比例显著上调,且与免疫细胞招募相关。口腔黏膜成
    纤维细胞高表达 CXCL13、EEF1A1 和 B2M 等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显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中免疫应
    答及促炎通路等瘢痕愈合相关通路被激活。细胞互作分析显示,成纤维细胞亚群间的互作模式显著改变,口腔黏膜
    胶原信号通路激活的同时,包含 MMP1、MMP10 等基因的胶原降解基因集评分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 正常
    皮肤与口腔黏膜中的成纤维细胞,其亚群、功能等存在显著差异,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更强的促炎特性及胶原代谢
    水平可能是伤口无瘢痕愈合的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罗润娇, 艾雪峰, 李凯祥,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13-.  
    摘要191)      PDF(pc) (3951KB)(1762)    收藏

    目的 探索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多能性,利用 GiWi 法在体外将其分化为心脏前体细胞,再继续分化为心肌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对所获得的心脏前体细胞和心肌细胞进行分化效率及形态学鉴定。通过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利用 TTC 染色、超声心动图评估造模情况。将心脏前体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边缘区,术后 1 周、4 周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利用 HE、Masson 染色评估梗死区域大小以及纤维化程度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估心脏前体细胞的体内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高表达干性标志物 OCT4、SOX2、Nanog 以及 Tra-1-60。心脏前体细胞的体外分化效率高达 77.8%,表达心脏前体细胞特异性标志物Isl1 ;并可进一步分化为心肌细胞,其效率高达 83.3%,同时高表达 cTnT、α-actinin 等心肌特异性标志物。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成功,TTC 染色见梗死区发白,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体内移植后 4 周,与模型组相比,细胞组心功能改善明显,心室扩张减弱,纤维化减轻 ;移植细胞体内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结论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脏前体细胞体外分化效率高,体内移植后可存活并分化为心肌细胞,可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皮肤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王珏, 王佳琦, 陈珩,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6): 586-.  
    摘要347)      PDF(pc) (794KB)(1704)    收藏
    皮肤老化是人体衰老的直接表现,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皮肤结构、功能和外观的累
    积性变化,如皱纹增多、松弛、弹性减退、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色素异常等,延缓皮肤老化对维护人们的心理健康
    和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皮肤老化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尚未完全明了的过程,目前还无法根据单一的生
    物标志物明确检测和评估衰老。本文对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二维纳米材料 MXenes 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周洪玲 吴也可 赵立星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2): 178-.  
    摘要361)      PDF(pc) (900KB)(1624)    收藏
    过渡金属碳化物、氮化物或碳氮化物(MXenes)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材料,具有高电导率、亲水性、高比表面积、良好的机械强度和光热转换性能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尤其是组织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总结 MXenes 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 MXenes 在骨修复、皮肤再生等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并阐述 MXenes 在组织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潜在的研究方向,以期对 MXenes 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组织工程化韧带及其材料的研究进展
    钟睿 高竞宇 严承远 陆帅 刘芷麟 方超 余刚 王英明 赵其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308-.  
    摘要311)      PDF(pc) (927KB)(1560)    收藏
    现有人工韧带产品的重建方案在临床应用中已相对成熟,为防止韧带重建术后的腱 - 骨愈合困难、骨隧道
    扩大、滑膜炎性反应、感染、外固定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肌腱组织成为今后可能的发
    展方向。本文综述组织工程化肌腱的构建及其支架材料的进展,探讨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合成生物学驱动再生医学创新从细胞工程到器官修

    田宝星, 侯梦洁, 王斌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1): 129-.  
    摘要355)      PDF(pc) (1176KB)(1537)    收藏

     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其与再生医学的结合后,为细胞工程和器官修复开辟了新的途径。合成生物学
    的技术可用于精确修复基因缺陷,将成体细胞重编程为诱导多能干细胞后进行定向分化,可用于患者自身细胞的再生
    医学治疗。此外,合成生物学还可应用于设计组织工程材料和三维打印人工器官。尽管存在生物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但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将推动再生医学向精准化方向发展,实现个体化治疗。合成生物学与再生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将
    有助于各项核心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与创新,对再生医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面部动态性凹陷的形成与矫治
    原野 李强 李森恺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2): 206-.  
    摘要249)      PDF(pc) (840KB)(1518)    收藏
    面部动态性凹陷是指在面部表情活动时出现或加重的动态性的皮肤凹陷,主要包括面颊部的酒窝和在表情肌与真皮层之间形成瘢痕的凹陷性畸形。本文就不同类型面部动态性凹陷形成的机制、畸形矫正方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软腭发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赵京京, 吴镝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75-.  
    摘要180)      PDF(pc) (1131KB)(1379)    收藏
    腭裂会对言语、吞咽、呼吸和听力产生不利影响。最新研究表明,软腭发育的调控机制可能与硬腭不同。因此,研究参与软腭发育的信号通路是必要的。软腭包括三种细胞类型,即上皮细胞、颅神经嵴来源的间充质细胞、肌源性细胞,这三种细胞间相互作用。本文针对近些年来软腭发育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对软腭发育调控机制的理解,为改善腭裂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莹莹, 李华, 管佳琴,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42-.  
    摘要576)      PDF(pc) (1127KB)(1367)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 128 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29~81 岁(平均 49.0±6.8 岁)。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及 36 个月时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臂围测量,从主
    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及淋巴水肿治疗情况。采用 Logistic 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乳
    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和 36 个月的上肢淋巴水肿比例分
    别为 9.4%(12/128)、25.0%(32/128)、23.4%(30/128)、23.4%(30/128),诺曼问卷得出的结果为 12.5%、26.6%、
    25.0%、25.0%。128 例患者中,最终 30 例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其中,Ⅰ、Ⅱ、Ⅲ期淋巴水肿的发生比
    例分别为 15.6%、6.3% 和 1.6%。体重指数(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在淋巴水肿及对照组中存在差异。
    乳腺癌术后的 CDT 治疗及淋巴外科手术均对淋巴水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结论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
    在腋窝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于术后 1 年内发生,术后 1 ~ 3 年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BMI、放疗、
    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均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