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镇源. 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论象山心学视阈下中国文学外译的“知本”观[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126-132. |
[2] |
武建国, 谢思思, 李晶. 政治话语“合法化”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美国政府发布的中美贸易谈判话语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4): 111-122. |
[3] |
梁丹丹. 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多重视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4): 154-160. |
[4] |
杨丽娟. 希腊文学拉丁翻译的语言转换与知识重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4): 70-76. |
[5] |
宋炳辉. 比较文学专业期刊如何因应新文科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3): 5-11. |
[6] |
周红民. 基于“乖讹论”的文学幽默阐释及其翻译路径:以《酒国》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48-155. |
[7] |
吕洪灵. 新文科背景下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融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22-129. |
[8] |
冯全功. 翻译家群体研究的总体路径——兼评许多的《江苏文学经典英译主体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153-160. |
[9] |
文意昕. 英中文学新词翻译中的异化策略——以小说《魔戒》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6): 144-153. |
[10] |
葛金玲, 沈绍芸. 《文学通化论》的理论创新与文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109-113. |
[11] |
李文婕. 挪威文学海外推广基金会主导的国家翻译赞助机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5): 59-66. |
[12] |
刘爽. 国家意识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初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29-34. |
[13] |
刘建军. “新文科”还是“新学科”?——兼论新文科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21-28. |
[14] |
李建波, 张格堃. 文化观念和文学典籍交相辉映——《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评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106-110. |
[15] |
陈珏. 鄂温克族当代文学的文化话语变迁[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44-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