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1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0-07-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100周年
    胡壮麟;
    2011 (03):  1-9+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1
    摘要 ( 240 )  
    在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本文扼要回顾高先生在语言理论研究方面的建树,并经比较后发现,自上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语言理论的研究显得消沉。今天我们纪念和学习高名凯先生,最好的行动便是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为实现这个目标,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有扬有弃地引进和学习国外语言学理论;鼓励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语言学研究;探索有助于语言研究的各种科学方法;排除有碍于语言理论研究的不正确认识,摆好演绎和归纳的互补关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教材话语的立场标记语探究
    何安平;黄雪梅;
    2011 (03):  10-16+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5
    摘要 ( 321 )  
    该文调查了新旧高中英语教材和大学英语教材指令性话语中的情态动词以及某些句法形式,旨在探究英语教材话语的立场标记语在课程改革前后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从而诠释教材立标语折射出来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功能。结果发现新教材的立场标记语呈现弱化趋势,表现出教材编写者对学生下达教学指令时有更多磋商式、建议式和开放态度,体现了教育者与学习者更为和谐的关系,彰显了新课标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理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认知类“立标语”的线性序列与动态语用功能探究
    何安平;徐曼菲;
    2011 (03):  17-2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2
    摘要 ( 212 )  
    认知类立场标记语是表述说话者对所讲话语内容(或称命题)的认知程度或确切性判断。以往对该类话语的研究多从其语言形式特征和语义语用功能分类以及分布频数等角度展开;本研究则尝试从话语产出的序列性和话语意义构建的多层共选性这两个视角来探究英语口语立标语的产出机制和动态语用功能。借鉴国外多位学者对口语线性序列研究的成果以及语料库语言学的词汇语法理论,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型英语口语语料库的认知类立标语(以Ithink为原型)的2.6万余个语例,构建起立标语的线性序列分析框架。结果发现立标语语用功能的实现并非孤立于某个单词或短语;而更多地是与其他立标语词共选,组合性地呈现出以弱势语气为主、但也有少量强弱语气混合的动态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英大学生口语中I think的对比研究
    徐曼菲;何安平;
    2011 (03):  22-26+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6
    摘要 ( 285 )  
    该文参照Brazil等学者的线性话语描述理论,同时借鉴Sinclair的词项意义建构理论并进行了局部延伸,将具有元语言性质的立场标记语典型语式I think在两个同质同源的中、英大学生口语语料库中的使用进行形式、意义和功能的量化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者的I think立标语都具有线性、叠加性、陡度性以及动态性等特征,而中国大学生使用I think时带有的弱化语气主要与后边明显高频的破碎子句和周边频繁出现的表示犹豫的填充词(如em,er,erm)有关,他们不像英语本族语者那样使用多种形式的立场标记类搭配语。此外,前后立场不一致的语气在中国学习者语料中出现的频率也明显高于英语本族语者,这与他们过量使用某几个强势情态词(如will和should)以及上述填充词或表达弱势的立场副词(如maybe)很有关系。文章最后探讨以上特征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must看中国大学生说英语的决断口气
    张淑玲;何安平;
    2011 (03):  27-31+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7
    摘要 ( 169 )  
    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定量分析和语用学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大学生在英语口语中情态动词must话语的语法形式、语义范畴和语用功能进行调查分析。通过与英语本族语者同类语料库的对比,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含must的话语频数过高,在语义上主要用于表述义务类情态而非认知类情态,在语用上主要用于实施命令行为和建议行为而非推测行为,由此所形成的话语语气和立场态度比较生硬和武断,容易产生语用失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二期当代语音学与音系学高级研修班
    2011 (03):  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3
    摘要 ( 369 )  
    (第一号通知)我院自2009年7月成功举办"当代语音学与音系学高级研修班"后,不断收到来电来函,询问举办语音学与音系学研修班事宜。为满足广大青年教师和研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网络的同伴反馈策略培训效果研究
    张荔;盛越;
    2011 (03):  32-36+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8
    摘要 ( 203 )  
    同伴反馈是写作教学的常用手段,利用网络的同伴合作写作教学也采用了同伴反馈的方法。本研究共40名学生参加了网络写作同伴反馈策略培训,内容包括要求澄清、指出问题、作出解释和提出建议等四大项。对培训前、后反馈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培训使总体评论和多步骤评论显著增加,局部评论和单步骤评论虽有增加但不显著。培训后学习者对反馈采纳度有明显提高,但有效反馈量的提高不显著。总体看来,培训使学习者能给出更高质量的反馈以及得到更有建设性的反馈建议,学习者语言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有所提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部以内容为依托、提倡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学英语教材——《新核心大学英语》总序
    蔡基刚;
    2011 (03):  37-39+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9
    摘要 ( 228 )  
    与最近几年相继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不同,《新核心大学英语》提出了以内容为依托,提倡科学素质培养,发展学生学术交流能力的编写理念。教材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任务教学法、扩大学生词汇量和注重词块学习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做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活动呼唤灵感思维
    范武邱;
    2011 (03):  40-44+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70
    摘要 ( 162 )  
    灵感思维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不仅在于它可以有效地保证译语的"信"、"达",更重要的是其有助于译语臻于"雅"境,因而对翻译质量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本文拟对灵感思维的作用机制、何为灵感思维译品以及灵感思维对译者的要求进行初步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译学大辞典》编撰纪实
    方梦之;
    2011 (03):  45-4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4
    摘要 ( 265 )  
    《中国译学大辞典》历时五年,集150余位国内学者,收录译学术语1900余条,介绍和评述70部中国译学著作和30篇西方译学著作,附录数以千计的参考文献,于2011年1月与广大读者见面。《辞典》吸收了历年来国内外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吸收了后语言学时代翻译学科出现的新术语;在译论收选方面,古今兼有,略古详今,中外兼收,以今为主,理论、实践、技艺兼收,流派兼容,文学翻译与科学翻译兼顾,笔译、口译、机译并重,各语种兼收,以英、汉为主。《辞典》是我国译学界大协作的产物,是严谨、科学治学的楷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西叙事学界的詹姆斯·费伦研究——回顾与展望
    尚必武;
    2011 (03):  48-55+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59
    摘要 ( 596 )  
    詹姆斯·费伦是当今欧美叙事学界最有影响力的叙事学家之一,其修辞性叙事理论聚焦于叙事形式、伦理和审美之间的循环互动,以多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为特征,在叙事诗学与叙事批评实践、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达到了较为良好的平衡,被誉为是"西方后经典叙事理论的一个亮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降,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就已经引起了中西学界的关注。进入新世纪之后,中西叙事学界的费伦研究更有日渐升温的趋势。本文在简述费伦修辞性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回顾和梳理了中西叙事学界的费伦研究,分析了当下学界关于费伦研究的成效与不足,并对未来的费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美“出行”文化情结及其在文艺中的表现
    田俊武;
    2011 (03):  56-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160
    摘要 ( 201 )  
    "出行"作为一种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植入了中美两个民族的深层无意识中。对于中美两个民族来说,"在路上"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在地域上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过程,而是被视为对某种历程的经历。它可以象征性地指代个人的心理成长或者对一种信仰的追求。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和美国历史上的迁徙或出行以及在文艺中的表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