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18, Vol. 18 ›› Issue (03): 57-63.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8.03.008
张生祥, 秦君
发布日期:
2020-07-25
作者简介:
张生祥,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央文献外译、翻译传播。电子邮箱:zhanglarry@126.com秦君,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传播。电子邮箱:328182157@qq.com
ZHANG Shengxiang, QIN Jun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随着类型文学不断“走出去”,中国文学引起世界关注。作为类型文学外译的成功范例,《三体》值得我们深入分析和探究。如果侧重考虑受众,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不断解释或阐释的过程。借助斯坦纳翻译阐释学,探究译者刘宇昆的阐释过程,分析译者平衡原文与译文、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考察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被国外受众所接受,以及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作中独特的文学元素,从而推动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策略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
张生祥, 秦君. 阐释学视域下的类型文学英译过程——以《三体》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8, 18(03): 57-63.
ZHANG Shengxiang, QIN Jun. On Genre Literature Translation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 ermeneutics: A Case Study of English Version of the Threebody Problem[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18, 18(03): 57-63.
Delisle, J. 1988. Translation: An Interpretive Approach [M].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Gadamer, H.G. 1975. Truth and Method [M]. London: Sheed and Ward. Liu, C. 2014. The Three Body Problem (Trans by Liu Ken)[M]. New York: Tor Books. Steiner, G. 2001.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白烨. 2013. 类型文学发展失衡[N]. 人民日报海外版(1-8):07. 陈芳蓉. 2017. 类型文学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以《三体》为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3):96-102. 陈枫、马会娟. 2016. 《三体》风靡海外之路:译介模式及原因[J]. 对外传播(11):57-59. 陈伟. 2014. 中国文学外译的基本问题反思:软实力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10):54-58. 葛倩. 2015. 《三体》译者刘宇昆:翻译是场美丽跨界[N]. 南方都市报(1-24):10-11. 郭建中. 2000.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洪汉鼎. 2001. 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 北京:东方出版社. 花萌、白睿文. 2017. 多方努力,共促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阅读——翻译家白睿文访谈录[J]. 中国翻译(1):79-84. 李征、张春柏. 2015. “异化”的翻译与民族文化丰富和发展——重读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J]. 学术探索(6):134-138. 廖紫微、毕文君. 2016. 从译介效果看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以刘慈欣《三体》系列为例[J]. 对外传播(7):63-65. 刘慈欣. 2008. 三体——地球往事[M]. 重庆:重庆出版社. 刘禾. 2002. 跨语际实践[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刘云虹. 2002. 论文学翻译批评的多元功能[J]. 中国翻译(3):28-30. 刘志伟. 2015. 类型文学“走出去”渐入佳境[N].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1-15):02. 唐培. 2003. 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兼谈《魔戒》译者主体性发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68-72. 王静静. 2016. 论刘慈欣《三体》中的文革叙事[J]. 小说评论(3):170-175. 王宁. 2014. 翻译与跨文化阐释[J]. 中国翻译(2):5-13. 王雪明、刘奕. 2015. 中国百年科幻小说译介: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6):28-33. 西风. 2009. 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 外语与外语教学(3):56-60. 杨鸥. 2015. 类型文学方兴未艾[N]. 人民日报海外版(1-8):07. 袁洪庚. 1991. 阐释学与翻译[J]. 外国语(5):37-40. 朱健平. 2006. 翻译即解释: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哲学诠释学的翻译观[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69-74. |
[1] | 杜世洪, 王渝. 生态翻译学的还原论与整体论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451(1): 86-96. |
[2] | 湛军. 商务英语学科框架与构成要素[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50(6): 7-18. |
[3] | 陈新仁. 外语学者科研成果国际化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50(6): 5-6. |
[4] | 朱波. 翻译的战略传播观——以“中国关键词”项目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46(2): 111-118. |
[5] | 李朝, 王守宏. 训诂视角下的翻译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46(2): 119-128. |
[6] | 龚刚, 赵佼. “妙合”:文学翻译的佳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445(1): 102-110. |
[7] | 彭文青, 王金波. 借鉴还是抄袭?——张亦文《三国演义》英文节译本存疑[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6): 98-110. |
[8] | 冯全功, 顾涛. 旅游景区的翻译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6): 83-97. |
[9] | 坂井洋史. 漫忆《九月寓言》日译本及其他[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85-95. |
[10] | 褚东伟. 为了艺术的艺术:张炜小说英译散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96-105. |
[11] | 周远航. 论文学翻译风格的批评路径——以《酒国》的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5): 106-117. |
[12] | 邓凌云, 余环. 中外笔译质量要求的对比研究与启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4): 115-123. |
[13] | 孔令翠, 刘芹利. 中国农学典籍译介梳理与简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4): 106-114. |
[14] | 颜静兰, 余孙文. 移情障碍视域下《秋声赋》两个英译本的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3): 114-121. |
[15] | 黄怡. 从传播学视角看软新闻英译的归化策略——以China Daily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3): 122-12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