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 2025, Vol. 25 ›› Issue (1): 43-52.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05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Online:
2025-02-28
Published:
2025-01-20
CLC Number:
LI Zhiling, LI Xiaoyi. The Metaphysical and Dogmatic Phenomena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and Its Treatment[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1): 43-52.
[1] | de Beaugrande R. 2001. Linguistic Theories: The Discourse of Fundamental Work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 | Heidegger M. 1971.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Trans. by A. Hofstadter)[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
[3] | Lyons J. 1970. Chomsky[M]. Kinsport, Tennesse: Kingsport Press. |
[4] | Nattinger J. R. & J. S. DeCarrico. 2000.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5] | Wilkins D. A. 1972.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
[6] | 阿兰·布鲁姆、 哈瑞·雅法. 2009. 莎士比亚的政治(潘望译)[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
[7] | 艾伦·布鲁姆. 1994. 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缪青、宋娜等 译)[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8] | 安丰存、 王铭玉. 2024. 新时代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建构:价值意蕴、内涵维度与实施路径[J]. 外语研究(3):57-63. |
[9] | 蔡基刚. 2017. 从语言属性看外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1-7. |
[10] | 蔡基刚. 2018. 英语专业是否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复旦学者:“病得不轻”[N]. 文汇报(11):6. |
[11] | 查明建. 2018. 英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J]. 当代外语研究(6):10-15. |
[12] | 陈嘉映. 2003. 语言哲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3] | 大卫·雷·格里芬. 1998. 后现代精神(王治河译)[C].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14] | 戴炜栋、 胡壮麟、王初明, 等. 2020. 新文科背景下的语言学跨学科发展[J]. 外语界 (4):2-9,27. |
[15] | 厄尔·迈纳. 1998. 比较诗学——文学理论的跨文化研究札记(王宇根、宋伟译)[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16] | 郭英剑. 2018. “双一流”建设之于外语学科的意义[J]. 当代外语研究(4):1-2. |
[17] | 哈罗德·布鲁姆. 2006. 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18] | 海德格尔, M. 1991. 诗·语言·思(彭富春译)[M].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
[19] | 黄源深. 2018. 找回外国文学研究中失去的自我[J]. 当代外语研究(4):11-12. |
[20] | 蒋洪新. 2019. 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的几点构想[J]. 外语界(1):13-16. |
[21] | 李志岭、 陈万会. 2014. 汉英语时间性语法范畴对比的困难与出路[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2(4):1-4. |
[22] | 李志岭. 2006. 文学、语言的文学性与外语教学——关于外语教学如何与文学相处的问题[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2(3):124-128. |
[23] | 李志岭. 2008a. 修辞对语法的超越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6-8. |
[24] | 李志岭. 2008b. 索绪尔置后和消解的两个问题:话语语言学和“language”[J]. 外语教学29(4):35-38. |
[25] | 李志岭. 2021. 语言学的哲学转向及哲学的语言转向与回归[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1(1):15-21. |
[26] | 理查德·罗蒂. 2004. 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C].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7] | 默罗阿德·韦斯特法尔. 2005. 解释学、现象学与宗教(郝长墀编选;郝长墀等译)[C].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8] | 潘文国. 2001. 语言的定义[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7-108,128. |
[29] | 让-保罗·萨特. 1988.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周旭良、汤永宽译)[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30] | 让-保罗·萨特. 2007. 存在与虚无(陈宣良等译)[M]. 北京: 三联书店. |
[31] | 束定芳、 华维芬. 2009. 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1949-2009)[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2] | 孙有中. 2019. 振兴发展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成就、挑战与对策[J]. 外语界 (1):2-7. |
[33] | 王得杏. 1993. 外语研究与外语教学[M].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34] | 王文斌. 2017. 并重外语研究与汉语研究[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7-9. |
[35] | 王向华. 2017. “面向事物本身”的方法论——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论解析[J].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04):13. |
[36] | 姚小平. 2011. 西方语言学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37] | 于尔根·哈贝马斯. 2001. 后形而上学思想(曹卫东、付德根译)[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
[38] | 俞吾金. 2009. 形而上学发展史上的三次翻转——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思的启迪[J]. 中国社会科学 (6):4-19. |
[39] | 约瑟夫·房德里耶斯. 2012. 语言(岑麒祥、叶蜚声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40] | 张绍杰. 2010.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12 |
[41] | 赵一凡、张中载、李德恩. 2006. 西方文论关键词[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