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理论与实践 ›› 2013, Vol. 8 ›› Issue (02): 101-105.doi: 10.16138/j.1673-6087.a0394
于德敏, 张东华, 姜节洪, 余敏杰, 张欣欣,
发布日期:
2020-07-25
Published:
2020-07-25
摘要: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初治患者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可能病毒学原因。方法:扩增1例恩替卡韦初治发生病毒学突破的患者在治疗基线和发生病毒学突破时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全长基因组,构建全长基因组克隆并测序,筛选代表性基因组构建1.3倍复制型质粒,转染Huh7细胞后以Southern blot方法观察病毒复制能力,并分别以单克隆病毒和病毒准种群的形式进行恩替卡韦体外药敏试验,Southern blot检测基线及病毒学突破时单个病毒株及准种群的体外药敏情况。结果:在治疗基线和病毒学突破时间点的22个和25个全长克隆中分别筛选出7个和8个代表性克隆,体外药敏结果显示该患者血清中无论是基线还是病毒突破后的病毒株,无论单克隆病毒株还是本研究所构建的病毒准种群在体外情况下均对恩替卡韦敏感。结论:在本例恩替卡韦初治患者未发现与病毒学突破相关的病毒因素,其耐药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于德敏, 张东华, 姜节洪, 余敏杰, 张欣欣,. 恩替卡韦初治耐药的乙型肝炎病毒体外表型分析[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3, 8(02): 101-105.
[1] | 孙烨, 蔡伟. 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终点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8, 17(01): 115-118. |
[2] | 陈秦俊杰, 项红军, 夏勇, 李俊, 沈锋,. 乙型肝炎相关肝内胆管癌病人术后生存列线图[J].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7, 22(02): 151-156. |
[3] | 黄玲, 陆志檬,.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测定在慢性乙型肝炎疾病进展风险评估与抗病毒药物疗效判断中的意义[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 11(05): 319-321. |
[4] | 缪晓辉,. 核苷类药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长期性探讨[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5, 14(04): 297-300. |
[5] | 赵亚男, 孙步彤,. 伴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损伤及乙型肝炎病毒激活情况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4, 13(05): 529-532. |
[6] | 章莉, 季育华, 胡炯,. DNA病毒准种研究的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6): 615-617. |
[7] | 梁日初,.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病毒DNA检测的结果分析[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4): 369-371. |
[8] | 宋斌斌, 沈敏娜, 张春燕, 吴炯, 郭玮, 潘柏申,. 2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的性能比较[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2): 186-189. |
[9] | 宋斌斌, 邵文琦, 吴炯, 张春燕, 郭玮, 潘柏申,. 国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的检测效果评价[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10, 9(01): 70-73. |
[10] | 吴海蓉, 罗金萍, 赵春华,.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特点及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3): 334-335. |
[11] | 杨松, 成军,. 乙型肝炎病毒变异及其临床意义[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25-128. |
[12] | 张欣欣,.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相关定义、检测及临床处理[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17-120. |
[13] | 谢青, 董志霞, 项晓刚,.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09, 4(02): 92-96. |
[14] | 焦付丰, 陈振祥,. 前S1抗原作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9, 8(02): 196-197. |
[15] | 王琦, 成军,. HBV准种的研究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8, 7(01): 93-9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