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2): 163-170.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2.014

• 外语教育学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外语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 “至善”之育的“洞穴喻”启思

方芳(), 汤琳()   

  1. 合肥大学,合肥,230601
  • 出版日期:2025-04-28 发布日期:2025-03-20
  • 作者简介:方芳,博士,合肥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哲学文化、科技翻译。电子邮箱: fangfawn@mail.ustc.edu.cn;
    汤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英美文学。电子邮箱: 1134105652@qq.com
  • 基金资助:
    *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安徽外派人员当代中国文化传播力提升研究”(编号2022KY010);合肥大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辨读写II”(编号2023hfuxsxx10);安徽省质量工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21jyxm1272)

Structure of Cultural Knowledge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Supreme Goodness” Inspired by “Allegory of the Cave”

FANG Fang(), TANG Lin()   

  • Online:2025-04-28 Published:2025-03-20

摘要:

“让世界了解中国”标志着新一轮外语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对外语人才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通过文化塑人才能解决“中国文化失语”“文化身份模糊”等外语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柏拉图的“洞穴喻”隐喻有助于揭示当前外语教育领域正在经历的转变,即从重视教学形式转向注重“德性”的培养。外语教师应深入思考推动这一变革的思政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外语人才所需的文化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哲学文化,尤其是“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将对于“德性”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深入理解并运用这些思想。

关键词: “洞穴喻”, 外语教育, 大思政, 儒道哲学, 至善

中图分类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