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6): 18-26.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02
出版日期:
2024-12-28
发布日期:
2024-12-04
作者简介:
王寅,二级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体认语言学、体认翻译学、语言哲学。电子邮箱:angloamerican@163.com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12-28
Published:
2024-12-04
摘要:
创新思维不能剑走偏锋,学术批评当忌言过其实,语言学理论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至今。当今亦已成为主流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CL)也经历了“始发、完善、主流、反思”这几个阶段。达布罗斯卡(E. Dᶏbrowska)以“认知语言学七宗致命重罪”为题指出它犯有七大重罪,这一评价极为不妥。她未能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到CL的学术价值,批判了现代语言学两位大师索绪尔的“语言先验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天赋论”,将语言研究带入后现代哲学时代。学术研究不可怀“愤青”之心,而应行“继发”之为。CL的缺陷不全在于她所列数的“七宗重罪”,可用“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ECL)”加以弥补,“体”和“认”二字分别强调了语言研究中的“唯物论”和“人本观”。本文还认可后现代哲学的“象豹观”和“多元化”,主张群言堂,否定极端论,据此学者应持“风物长宜放眼量”和“海纳百川天地阔”的心胸,不断推动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
王寅. 认知语言学绝非“罪大恶极”——体认语言学的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8-26.
WANG Y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NOT “Deadly Sinful”:Its Development of Embod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6): 18-26.
[1] | Dᶏbrowska, E. 2016.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ven Deadly Sins[J]. Cognitive Linguistics 27(4):479-491. |
[2] | Lakoff, G. 2002. Why Cognitive Linguistics Requires Embodied Realism[J]. Cognitive Linguistics(13-3):245-263. |
[3] |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4] | Lakoff, G. & M. Johnson. 1999.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 |
[5] | Robins, R. 1967.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
[6] |
李葆嘉. 2022. 体认语言学:语言学史的观照[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5):27-43.
doi: 10.12002/j.bisu.409 |
[7] | 李洪儒. 2002. 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J]. 外语学刊(4):46-50. |
[8] | 李洪儒. 2005. 试论语言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 外语学刊(5):45-50. |
[9] |
李洪儒. 2022. 从哲学史角度看体认语言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体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之二[J]. 当代外语研究(5):40-4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5 |
[10] | 胡壮麟. 2012. 人·语言·存在——五问海德格尔语言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6):803- 814. |
[11] | 胡壮麟. 2021.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野中的体认语言学[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1):1-6. |
[12] | 康志峰. 2022. 体认口译学:PTR模型理论建构[J]. 翻译研究与教学(1):1-6. |
[13] | 马援. 2024. 从马克思恩格斯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浅析体认语言学的哲学意蕴[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43-53. |
[14] | 潘文国. 2006. 语言学是人学[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1):1-4. |
[15] | 钱冠连. 2005. 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6] | 王寅. 20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语文(6):61-67. |
[17] | 王寅. 2020. 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8] |
王寅. 2021. 体认语言学的象豹观与语言研究的多元化[J]. 当代外语研究(1):38-4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1.005 |
[19] | 王寅. 2022a.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J]. 当代外语研究(2):83-92. |
[20] | 王寅. 2022b. Talmy认知语义学的理论、实践和发展——体认语义学刍议[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5):14-26. |
[21] | 王寅. 2023a. 英语教学的新视野——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与实践[J]. 山东外语教学(3):10-21. |
[22] | 王寅. 2023b. 体认语言学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7-17. |
[23] | 肖德铭、 魏在江. 2024. 新兴网络问候构式的体认社会语言学阐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4):54-70. |
[24] | 杨枫. 2021.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 |
[25] | 杨枫. 2022a. 知识翻译学的翻译定义与分类[J]. 当代外语研究(1):1-2. |
[26] | 杨枫. 2022b. 知识翻译学:出发与抵达[J]. 当代外语研究(5):1-2. |
[1] | 周桂君, 林琳. “感受意”的体认生成路径及其话语表征探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75-82. |
[2] | 王天翼.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体认整合解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2): 135-143. |
[3] | 李洪儒. 从哲学史角度看体认语言学的科学性和前沿性——体认语言学的哲学基础研究之二[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40-48. |
[4] | 潘艳艳. 知识翻译学与认知翻译学的关系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5): 31-39. |
[5] | 王治河, 张学涛, 张桂丹. 第二次启蒙视域下的有机语言学与体认语言学[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93-104. |
[6] | 王寅.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83-92. |
[7] | 刘辰诞, 陈晓燕. 体认参照点视角下形容词谓语句复合体的生成与限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105-116. |
[8] | 田秘, 赵永峰. 概念整合理论的批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the *ly challenged”委婉构式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2): 84-95. |
[9] | 王寅. 体认语言学的象豹观与语言研究的多元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1): 38-43. |
[10] | 王寅. 像似性十辩——体认语言学的像似观新解[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 19(01): 57-66. |
[11] | 杨永林. 经典与新锐辉映,理论与应用齐飞——英语写作要加强“一体化”与“本体化”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2): 3-7. |
[12] | 钟书能, 刘爽. 虚拟位移的语法构式特征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7, 17(01): 51-56. |
[13] | 贺杰, 周流溪.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英汉爱情隐喻的哲学基础与文化映射[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 15(11): 30-35. |
[14] | 王容花. 隐喻的“两只眼”——概念隐喻与语法隐喻之融合与互补[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9): 36-41. |
[15] | 尚国文. 用法决定语法——认知语言学的用法基础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4(07): 17-2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