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1): 170-181.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6
出版日期:
2025-02-28
发布日期:
2025-01-20
作者简介:
陈杰,博士,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东研究(阿拉伯学研究)、区域国别学构建研究、公共外交区域化研究。电子邮箱:chenjie27@mail.sysu.edu.cn;Online:
2025-02-28
Published:
2025-01-20
摘要:
随着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获得了制度性保障,同时,人才培养相关的理论问题也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被置于研究议程的优先位置。在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中,有三个重要的结构性问题亟须回答:一是如何实现“工具性知识”与“学科性知识”的协调;二是如何实现“领域专注”与“地域专注”的协调;三是如何实现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与价值观素养的协调。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可归为如何实现本科阶段与“后本科”阶段的协调。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T型模式”尝试在统一框架下对这三个问题做出回应。该模式兼顾共时与历时维度,秉持“博通”与“专深”原则,对从“通识型知识导向”经由“学科领域导向”向“地域问题导向”再到“综合导向”的有规划、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讨,旨在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超离于单一学科的,具有一定普遍指导意义的模式。
中图分类号:
陈杰, 白鹿. 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的三大结构性问题与作为回应的“T型模式”[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70-181.
CHEN Jie, BAI Lu. Three Structural Issues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Area Studies and Its ‘T-model’ Solutio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1): 170-181.
[1] | 常俊跃、 李莉莉. 2020. 增设国别区域学专业,服务国家对外战略——我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设立国别区域学专业的思考[J]. 外语界(3):29-35. |
[2] | 陈杰. 2021. 中国特色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三问”:规格、路径与目的[J]. 教育发展研究(21):40-46. |
[3] | 陈杰. 2023a. 外国语言文学与区域国别学学科构建:关系、优势与挑战[J]. 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13):110-114. |
[4] | 陈杰. 2023b. 区域国别学的中国特色塑造[J]. 国际关系研究(2):104-117,158. |
[5] |
姜锋. 2022. 浅谈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基础[J]. 当代外语研究(6):12-16,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2 |
[6] | 孔建勋. 2023. 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南亚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J]. 思想战线(2):40-48. |
[7] | 梁占军. 2022. 构建区域国别学,世界现代史大有可为[J]. 史学集刊(4):8-12. |
[8] | 刘鸿武. 2022. 破除美西方“冷战知识体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知识体系”[R]. 北京: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一届会议”. |
[9] | 刘娟. 2022. 一级学科背景下我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模式构想——基于俄罗斯高校“域外区域学”课程建设经验[J]. 俄罗斯研究(5):31-51. |
[10] | 刘新成. 2023. 序言[A].罗林.区域国别学学科建构与理论创新[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
[11] | 马亮. 2019. “一带一路”背景下俄语专业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 中国俄语教学38(1):91-96,20. |
[12] | 宁琦. 2020. 区域与国别研究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J]. 外语界(3):36-42. |
[13] | 彭青龙. 2023. 外语学科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定位[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17,8. |
[14] | 屈廖健、 刘宝存. 2020.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4):77-83,97. |
[15] | 习近平. 2016.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24-12-9].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605/t20160519_245223.html. |
[16] | 张蔚磊、 邹斌. 2023. 区域国别外语人才培养:为什么?怎么做?[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3):18-25,77. |
[17] | 张蕴岭. 2023a. 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一)[EB/OL].[2024-12-4]. https://www.cssn.cn/zkzg/202308/t20230808_5677772.shtml. |
[18] | 张蕴岭. 2023b. 关于区域国别学的若干思考[R]. 威海: 山东大学“第二届全国区域国别学暑期高级研修班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学术研修会”. |
[19] |
赵蓉晖. 2021. 新时代背景下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集成治理模式——以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6):5-12,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6.001 |
[20] | 郑春荣. 2020. 全球治理视域下国别区域人才培养探析[J]. 中国外语17(6):20-25. |
[21] | 朱兰、 王秀红. 2023. 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基于当代英美发展的比较视角[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149-157. |
[1] | 杨连瑞, 张慧, 刘晓兰. 国际传播能力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融合路径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34-42. |
[2] | 张虹, 尹航, 李会钦. 外语教育学人才培养:内涵、挑战与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3-14. |
[3] | 余素青, 骆伟兰. 服务于涉外法治建设的新外语人才培养规划: 标准、方向与体系[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69-79. |
[4] | 仲伟合, 李汐.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30-39. |
[5] | 叶慧君, 李娜.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40年:理念与实践[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24-132. |
[6] | 姜锋. 浅谈区域国别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基础①[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6): 12-16,21. |
[7] | 许钧. 在平凡中追求卓越——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与外语学科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2): 5-8. |
[8] | 王银泉. 外语教育国家意识与外语学科跨学科融合发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1): 27-46. |
[9] | 苗兴伟.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72-81. |
[10] | 屈文生. 新文科理念下的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意象——以“大外语”等命题为中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82-91. |
[11] | 常辉. 新文科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索[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4): 92-96. |
[12] | 郭鸿杰, 张达球, 丁冬. 一体三通,融创合一:新文科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3): 35-44. |
[13] | 魏育青. 关于“小语种”T字型人才培养的再思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1, 21(1): 61-63. |
[14] | 胡键. “一带一路”实践与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3): 3-14. |
[15] | 胡壮麟. 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若干认识[J]. 当代外语研究, 2020, 20(1): 5-8.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