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1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8-06-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述评
    重视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未分化结缔组织病的诊断
    吕良敬, 倪若柠
    2018 (03):  235-237.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1
    摘要 ( 244 )   PDF(351KB) ( 8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银屑病关节炎的危害、诊治现状
    戴生明
    2018 (03):  238-243.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2
    摘要 ( 231 )   PDF(667KB) ( 19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征订启事
    2018 (03):  243-346. 
    摘要 ( 51 )   PDF(185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指南与标准
    1971年到2017年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的发展和比较
    扶琼, 吕良敬
    2018 (03):  249-253.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4
    摘要 ( 416 )   PDF(510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Fra2通过调节白细胞介素23受体参与银屑病发病的研究
    林镇, 郭茹茹, 吕良敬, 陈晓翔
    2018 (03):  254-259.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5
    摘要 ( 331 )   PDF(724KB) ( 81 )  
    目的:研究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内转录因子AP1家族中Fos家族中Fra2的表达情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银屑病中Fra2可能参与调节的下游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初步探讨其在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21例银屑病患者及30名健康者对照外周血中Fra2的表达水平;在基因转录调节数据库上预测Fra2的靶基因,并与GeneCards上银屑病相关基因交集分析,采用DAVID(The Database for Annot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数据库查找靶基因本体功能分类和KEGG富集分析;用实时定量PCR验证Fra2可能参与调控的基因;R语言调用JASPAR 2018软件包预测Fra2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Fra2对白细胞介素23受体(interleukin 23receptor, IL-23R)的调控关系。结果: 21例银屑病患者PBMC中Fra2的mRNA表达水平(0.711±0.072)显著低于健康人群(1.070±0.086)(P=0.004 2);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是富集程度最为显著的条目(P=5.2×10-71;P=7.0×10-45);实时定量PCR检测显示,IL-23R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00 1),且与Fra2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09 5,P=0.018 3);用R语言调用JASPAR在启动子区域预测了Fra2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发现,Fra2调控了IL-23R的表达。结论:Fra2/AP1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可能通过调节IL-23R的表达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α-1,3- 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p.M142I突变导致Ax亚型的分子机制研究
    王登峰, 崔文燕, 邹纬, 李芳, 王学锋, 蔡晓红
    2018 (03):  260-265.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6
    摘要 ( 232 )   PDF(887KB) ( 53 )  
    目的:以一个血型Ax亚型家系为研究对象,探讨我国人群血型中产生Ax亚型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血清学方法鉴定该家系成员的ABO血型,测定血浆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活性,行DNA直接测序和克隆后测序分析ABO基因序列,并构建3D分子模型,就发现的突变对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稳定性改变 (ΔΔG)的影响进行预测。结果:血清学鉴定和DNA测序分析显示,先证者的血型为AxB亚型,其2个女儿分别为A型和AB型,其ABO基因型分别为AW.38/B.01A1.02B.01A1.02/AW.38。先证者和其A型女儿的第7外显子均存在c.426G>C杂合突变,导致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的氨基酸发生p.M142I改变。分子模建分析提示,该基因突变改变了蛋白局部氨基酸间氢键的数目,从而导致氨基酸间作用力发生改变,而动力学改变,ΔΔG值升高表明其蛋白稳定性降低。结论:α-1,3-N-乙酰半乳糖胺基转移酶p.M142I突变可能通过降低了酶的稳定性导致Ax表现型,而其深入机制有待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8 (03):  265-265. 
    摘要 ( 55 )   PDF(96KB) ( 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2014年至2017年上海地区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沈晓红, 陈慧芬, 张军, 叶剑波, 张贤华
    2018 (03):  266-271.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7
    摘要 ( 453 )   PDF(606KB) ( 50 )  
    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至2017年新生儿血培养阳性的菌株分布及其耐药情况。结果:2014年至2017年共计送检5 001份新生儿血培养样本,共检出新生儿血流感染153例,菌株1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8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CNS)为主(38株),其次为无乳链球菌(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革兰阴性菌57株,以大肠埃希菌(18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7株)为主;真菌10株。检出新生儿早发型血流感染54例,病原菌以无乳链球菌(27.27%)、大肠埃希菌(21.82%)为主,晚发型检出血流感染99例,病原菌以CNS(25.00%)、金黄色葡萄球菌(17.00%)、肺炎克雷伯菌(15.00%)为主。56株葡萄球菌中38株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5.00%、85.00%、95.00%。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等多种β-内酰胺类和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57%、62.86%、62.86%,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s)菌株检出率为60.00%。结论:无乳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新生儿早发型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而CN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新生儿晚发型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晚发型血流感染病原菌的耐药率较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8 (03):  271-271. 
    摘要 ( 46 )   PDF(92KB) ( 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小鼠脂肪前体细胞成棕脂能力与增龄相关性及其机制的探究
    潘晓茜, 曹久妹, 吴方
    2018 (03):  272-277.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8
    摘要 ( 290 )   PDF(784KB) ( 47 )  
    目的:探讨小鼠脂肪前体细胞成棕色脂肪能力与增龄的相关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不同年龄段小鼠的脂肪前体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鉴定前体细胞成棕脂能力;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年轻组和年老组小鼠脂肪前体细胞中微小RNA(micro RNA,miR)-146b-3p表达情况;通过转染miR-146b-3p模拟物或抑制物,使其过表达或抑制其表达,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相关的脂联素、脂滴包被蛋白、脂肪酸结合蛋白4、解偶联蛋白-1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年老组小鼠的脂肪前体细胞成棕脂分化能力较年轻组小鼠明显减弱,同时年老组小鼠的脂肪前体细胞miR-146b-3p表达也下降。过表达miR-146b-3p可改善年老组小鼠脂肪前体细胞的成棕脂能力,而年轻组小鼠脂肪前体细胞的成脂能力随miR-146b-3p表达下降而降低。结论:脂肪前体细胞向棕色脂肪细胞分化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miR-146b-3p可能是其中的一个作用靶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相关浸润性癌临床病理及预后因素分析
    王婷, 谢吻, 林晓珠, 袁菲, 王朝夫, 郭滟
    2018 (03):  278-284.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09
    摘要 ( 519 )   PDF(1246KB) ( 101 )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相关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胰腺IPMN相关浸润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并随访其生存情况。结果:52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36例患者的肿瘤发生在胰头部,15例发生在胰体尾部,1例为全胰导管内均有病变。IPMN类型包括,23例胃型,12例肠型,9例胆胰型,7例混合型(“胃型”+“胆胰型”),1例嗜酸细胞型;浸润性癌类型包括37例导管腺癌,13例胶样癌,1例未分化癌和1例腺鳞癌。血清CA19-9升高的情况在导管腺癌患者中更为显著,浸润性癌类型为导管腺癌患者的CA19-9阳性率为67.57%(25/37),而浸润型癌类型为胶样癌的患者中CA19-9阳性率为30.77%(4/13)。43例获得随访资料的患者中,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共30例,中位生存时间较13例淋巴结转移患者(39个月比13个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局限于胰腺内的21例患者,其中位生存时间较肿瘤浸润胰腺外的22例患者长(45个月比24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患者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5~57个月),其中1例复发,17例死亡。结论:胰腺IPMN相关浸润性癌类型以导管腺癌为主,而血清CA19-9升高与浸润性癌类型相关。淋巴结转移及肿瘤胰腺外侵犯是胰腺IPMN相关浸润性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维生素水平分析
    季鹏程, 张舒, 孙璟, 江石湖
    2018 (03):  285-289.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0
    摘要 ( 295 )   PDF(520KB) ( 56 )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部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水平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本院门诊1 100名中老年体检者的资料,将其中264例糖尿病患者纳入糖尿病组,836例非糖尿病体检者纳入非糖尿病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均检测了维生素(A、B1、B6、B12、叶酸、C、E)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研究分析糖尿病组与对照组间的维生素水平的异同情况;并将糖尿病患者进一步以HbA1c≥7.0%为切点,分为血糖控制达标组(HbA1c<7.0%,192例)与未达标组(HbA1c≥7.0%,72例),进行亚组分析,观察HbA1c与其体内维生素水平间的相关性。结果:与非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组的维生素B12水平偏低[(408.82±163.53) pg/mL 比(437.49±206.82)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维生素(A、B1、B2、B6、叶酸、C、E)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以HbA1c≥7.0%为切点,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组与未达标组间的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30±172.92 pg/mL 比(372.89±129.68) pg/mL, P<0.05)。线性相关分析显示,HbA1c与各种维生素水平间无统计学相关性(P值均>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维生素B12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偏低,而且其中血糖控制欠佳者的维生素B12水平更低。额外补充维生素B12可能对糖代谢紊乱患者有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二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的输血前检测及疗效评价
    王成云, 张帆, 顾萍, 潘秋辉, 王静
    2018 (03):  290-293.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1
    摘要 ( 422 )   PDF(455KB) ( 64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输血前检测对血液选择及输注疗效的重要性。方法:对2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儿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交叉配血,并评估输血疗效。结果:2例标本的血型鉴定反定型中,均表现为O型红细胞凝集,抗体筛查均为阳性。根据抗体鉴定反应格局,一例标本含类抗-C抗体,另一例标本抗体性质不明。予输注适宜洗涤红细胞悬液后,患者病情得到改善,输血疗效评价为有效。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体内不规则抗体比较复杂,应根据抗体性质尽量选择无相关抗原的血液输注。如自身抗体显示Rh血型等相关特异性时,应选择缺乏此抗原的红细胞悬液输注;如自身抗体性质不明,则应选择多份ABO血型相同的血液做配合性试验,采用患者血清与献血者红细胞反应最弱的血液;若患者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特别是抗C3d阳性,可对献血者血液进行洗涤处理后予以输注,避免献血者血液中残留的补体成分引起患者溶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的表达
    李坦, 李斌, 刘媛媛, 鲍扬漪
    2018 (03):  294-298.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2
    摘要 ( 269 )   PDF(517KB) ( 39 )  
    目的: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患者外周血中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细胞)百分比以及Treg细胞上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 PD-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0例确诊的ITP患者依据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是否恢复正常分为治疗有效组(21例)和治疗无效组(9例),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其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3+T淋巴细胞计数、Treg细胞百分比及PD-1+ Treg细胞百分比。结果:治疗有效组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6.39±5.74)×109/L和(5.49±4.86)×109/L(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前、后CD3+ 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8.34±2.95)×109/L和(7.87±1.47)×109/L(P>0.05),治疗有效组与治疗无效组间比较,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比较的CD3+ 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由治疗前的16.96%±4.61%升至32.74%±9.38%,PD-1+ Treg细胞百分比由治疗前的14.88%±6.75%升至29.62%±7.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而治疗无效组患者外周血中Treg细胞比例由治疗前的17.41%±6.77%上调至19.18%±7.64%,PD-1+ Treg细胞比例由治疗前的15.30%±6.57%上调至19.58%±6.9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治疗有效组的外周血中Treg细胞百分比及PD-1+ Treg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Treg细胞及PD-1+ Treg细胞可能在IT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检测外周血中这2种细胞的百分比可能提示患者治疗有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创伤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3和可溶性抑癌蛋白2水平与创伤的程度及预后关系
    姚峪岚, 郭恩伟, 任大力, 章冰玉, 杨峰, 陈庆, 刘兴晖, 罗前程, 冯刚
    2018 (03):  299-303.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3
    摘要 ( 294 )   PDF(479KB) ( 37 )  
    目的:研究创伤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3(interleukin 33, IL-33)及其受体可溶性抑癌蛋白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sST2)水平的变化,并分析两者与患者的创伤严重度及预后间的关系。方法:根据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 ISS)将67例患者分为轻度创伤组(ISS<20分)和重度创伤组(ISS≥20分),并选同期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于创伤后4 h、24 h、72 h、7 d等时间点抽取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IL-33和sST2水平,分别比较3组间各时间点的血清IL-33和sST2水平,并比较28 d内患者的病死率;同时比较存活者与死亡者各时间点血清IL-33和sST2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选取最佳临界值,评估创伤后血清IL-33和sST2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价值。结果:重度创伤患者创伤后4 h、24 h血清IL-33和sST2水平均高于轻度创伤患者[IL-33,(38.75±28.43) pg/mL比(19.62±9.98) pg/mL,(42.31±37.37) pg/mL比(23.47±13.42) pg/mL,(P<0.05);sST2,(6.50±3.74) ng/mL比(4.89±2.40) ng/mL,(8.35±2.69) ng/mL比(6.78±3.22) ng/mL,(P<0.05)];死亡患者创伤后24 h至7 d的血清IL-33和sST2水平显著高于存活患者(P<0.01),创伤后24 h血清IL-33和sST2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9(P=0.003)和0.751(P=0.012),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27 pg/mL和10.99 ng/mL,其预测死亡的灵敏度分别为100%和70%,特异度分别为64%和83%。结论:创伤患者的血清IL-33、sST2水平升高与创伤的程度重及近期预后不良相关,创伤后24 h血清IL-33 和sST2水平可能作为预测创伤患者近期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P-10联合PCT和hs-CRP检测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陆世娟, 尚庆毅, 蒋志红, 陈同排, 张小庆
    2018 (03):  304-307.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4
    摘要 ( 345 )   PDF(419KB) ( 57 )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ed protein 10,IP-10)、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检测在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对早期感染组69例(细菌感染组43例、病毒感染组26例)、对照组30例新生儿(非感染组,包括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测定其入院时血中的IP-10、PCT和hs-CRP水平,感染组于治疗2 d后及治愈后重复检测。结果:细菌感染组患儿治疗前的血IP-10、PCT、hs-CRP水平分别为(89.39±23.09) pg/mL、(2.08±0.30) μg/L、(10.49±6.97) mg/L,而对照组分别为(42.03±14.80) pg/mL、(0.27±0.30) μg/L、(5.39±4.20) mg/L,提示细菌感染组这3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患儿治疗前的血IP-10水平(62.91±6.79) pg/mL,也高于对照组(P<0.05),但较细菌感染组低(P<0.05)。细菌及病毒感染组治疗2 d后及治愈后血中的3项指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3项单项检测及联合检测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IP-10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3%和94.0%,PCT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3.1%和89.2%,而hs-CRP诊断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较前两者低,分别为65.5%和72.6%,将3项指标进行平行检测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更高,分别为95.6%和96.8%。结论:IP-10、PCT对诊断病程48 h内的早期细菌感染有较高的价值;IP-10对诊断病毒感染有一定价值;hs-CRP对鉴别新生儿感染与非感染的诊断价值低于IP-10和PCT。3项指标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感染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5年至2017年上海地区无乳链球菌临床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曹雪萍, 张贤华, 陈慧芬, 沈平华
    2018 (03):  308-310.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5
    摘要 ( 388 )   PDF(348KB) ( 114 )  
    目的:了解妇产科医院2015年至2017年的无乳链球菌感染和耐药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2015年至2017年产科、妇科及男性科患者的无乳链球菌阳性率;选取2017年共374例无乳链球菌阳性病例进行药敏试验,并对红霉素耐药、克林霉素敏感的菌株进行D试验检测。结果:2015年我院产科、妇科及男性科患者无乳链球菌阳性率分别为2.69%(88/3 267)、3.10%(101/3 255)、5.93%(28/472),2016年分别为3.94%(378/9 578)、3.42%(92/2 685)、7.49%(14/187),2017年分别为3.90%(251/6 429)、4.10%(110/2 682)、7.22%(13/180);2015年至2017年产科孕妇的无乳链球菌阳性率为3.72%(717/19 274)。2017年,无乳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3.37%(237/374)、53.48%(200/374)和25.13%(94/374),未发现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2015年至2017年,无乳链球菌感染有逐年严重的趋势,应受到重视;对孕妇进行无乳链球菌筛查有重要意义;需注重对非孕妇成人患者的无乳链球菌筛查;青霉素类抗生素仍是治疗无乳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盐酸小檗碱缓解高胆固醇所致肝脏损伤的机制体外及动物实验研究
    邵文涛, 孙海东, 王起晗, 刘倩, 蒋兆彦, 顾爱华
    2018 (03):  311-317.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6
    摘要 ( 278 )   PDF(1263KB) ( 52 )  
    目的:采用动物实验,探讨盐酸小檗碱(berberine,BBR)对高胆固醇所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普通饲料组、高胆固醇饲料组(高胆固醇组)和高胆固醇饲料加BBR治疗组(以下简称BBR组),喂养8周后采集其肝脏和血清。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法测量小鼠肝脏相关基因mRNA的表达,并测定肝脏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采用HepG2细胞系,研究BBR对高胆固醇处理下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结果:与普通饲料组比较,高胆固醇组小鼠的肝脏组织中CHOPGRP78ATF4等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增加了1倍以上(P<0.05),Trp53Nqo1等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增加了8倍、5倍(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等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5倍和0.5倍(P<0.05),而BBR组的上述基因表达与普通饲料组水平接近(P<0.05)。高胆固醇组小鼠肝脏的MDA含量增加了1倍以上(P<0.05),而BBR可下调高胆固醇导致的肝脏MDA含量增高(P<0.05)。HepG2细胞体外实验显示,BBR可降低高胆固醇导致的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GRP78表达上调(P<0.05)和二氢乙啶(dihydroethidium,DHE)荧光量上调。结论:BBR可缓解高胆固醇导致的肝脏细胞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肝脏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体重早产儿内皮祖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研究
    丁效薇, 张如愿, 李然然, 唐海婷
    2018 (03):  318-321.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7
    摘要 ( 271 )   PDF(512KB) ( 101 )  
    目的:探讨低体重早产儿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血管生成能力及调控机制。方法:收集15例低体重早产儿(胎龄小于37周且体重小于 2.5 kg)和19例对照足月儿(胎龄大于37周且体重大于等于2.5 kg)的脐带血,于诱导分化前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CD34+/CD133+/VEGFR2+)的数量。分离培养后,检测EPCs克隆形成时间、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增殖能力和小管形成能力。用蛋白印迹法检测EPCs中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2,VEGFR2)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足月儿相比(0.003%±0.002%),低体重早产儿脐带血中的EPCs百分比(0.0026%±0.0025%)并无变化,但EPCs克隆形成时间推迟(18 d比12 d),克隆形成能力、细胞增殖能力及小管形成能力均较足月儿下降(P均<0.05)。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低体重早产儿脐带血EPCs中的VE-cadherin和VEGFR2表达降低。结论:低体重早产儿的EPCs血管生成能力受损,可能与EPCs中血管内皮特异性标志物VE-cadherin、VEGFR2表达降低有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276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基因型分布
    刘厚昌, 番云华, 张凯, 王水花
    2018 (03):  322-327.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8
    摘要 ( 326 )   PDF(1090KB) ( 57 )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地区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 ) 基因型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在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诊治的 HCV RNA阳性患者276例,采集其血清样本,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分析HCV基因型(1a、1b、2a、3a、3b和6型);对不能确定型别的样本采用非结构蛋白5B(nonstructural protein 5B,NS5B)测序法进行分型。结果:276例患者的HCV基因型中,主要为6型120例(43.48%)、3b型80例(28.99%),其次是1b型33例(11.96%)、3a型30例(10.87%)、1a型9例(3.26%)、2a型4例(1.45%)。其中德宏地区的患者有151例,主要为6型61例(40.40%)、3b型53例(35.10%),其次是1b型15例(9.93%)、3a型14例(9.27%)、1a型4例(2.65%)、2a型4例(2.65%)。将德宏地区151例基因分型分布结果与国内其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云南省德宏州地区的HCV 6型及3型(包括6n、6u、6a、6m、6型混合)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1a和2a型检出百分比较低(P<0.05)。结论:云南省德宏州地区的HCV基因亚型共检出9种,主要以3b型和6型为主,其次是1b型及3a型,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有显著差异,提示本地区HCV亚型有其独特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在胚胎停止发育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分析中的应用
    覃运荣, 宁思思, 卢英红
    2018 (03):  328-332.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19
    摘要 ( 266 )   PDF(738KB) ( 66 )  
    目的:探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技术在分析胚胎停止发育(以下简称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应用,探讨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导致胚胎停育与胎儿性别、患者年龄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24例临床诊断为胚胎停育患者的流产绒毛组织,采用MLPA技术进行染色体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胎儿性别及患者年龄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24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检出绒毛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共68例(20.99%),其中常染色体三体33例(13-三体12例、18-三体6例、21-三体15例),常染色体缺失3例(13-单体1例、21-单体2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2例(45-XO 15例、47-XXY 13例、47-XXX 1例、47-XYY 3例)。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间的胎儿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绒毛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平均年龄(32±6)岁]、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34±7)岁]、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平均年龄(28±6)岁] 3组患者的年龄进行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PA技术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测手段,用于检测胚胎停育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异常,染色体数目异常导致的胚胎停育与胎儿的性别无关,但与患者的年龄有关,胚胎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组的孕妇年龄大于染色体数目正常组及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投稿声明
    2018 (03):  332-340. 
    摘要 ( 41 )   PDF(178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CT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及误诊分析
    李晶, 冯军, 王若楠, 石海峰
    2018 (03):  333-336.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20
    摘要 ( 406 )   PDF(538KB) ( 151 )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报道
    甲状腺髓样癌细针穿刺被误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报道
    王荟, 刘坤, 陈佳, 房振, 高扬, 吴丽莉
    2018 (03):  337-340.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21
    摘要 ( 1162 )   PDF(928KB) ( 10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例报告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报告1例
    卢红娟, 吴歆, 周凌, 赵娟, 徐沪济
    2018 (03):  341-343.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22
    摘要 ( 562 )   PDF(382KB) ( 8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营养不良致Wernicke脑病1例报告附诊断流程总结
    刘蕾, 李景辉, 刘芙蓉, 敖雪
    2018 (03):  344-346.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23
    摘要 ( 189 )   PDF(557KB) ( 2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易感基因遗传背景的研究进展
    刘玮, 吴歆, 徐沪济
    2018 (03):  347-351.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24
    摘要 ( 340 )   PDF(593KB) ( 10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华高血压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2018 (03):  351-351. 
    摘要 ( 60 )   PDF(103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综述
    新型自身抗体及相关抗原在1型糖尿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周鑫昀, 沈立松, 潘秀军
    2018 (03):  352-356.  DOI: 10.16150/j.1671-2870.2018.03.025
    摘要 ( 215 )   PDF(579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当代医药》杂志征稿、征订启示
    2018 (03):  356-356. 
    摘要 ( 52 )   PDF(92KB) ( 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讲座
    医学教育
    《胃肠病学》杂志征订启事
    2018 (03):  362-362. 
    摘要 ( 45 )   PDF(123KB) ( 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