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病理数字切片扫描仪的诞生及深度学习算法的不断迭代推动了人工智能(AI)技术在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创新。本文对当前AI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介绍,并总结该领域遇到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标准治疗模式肿瘤退缩和保肛率仍有限,且无法降低远处转移率。放疗可促进机体免疫应答,放疗和免疫治疗联合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有望突破微卫星稳定(MSS)型结肠直肠癌的治疗困境。近年来,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逐渐展开,大多获得满意的肿瘤完全缓解率,为MSS型中、低位LARC病人保留器官功能提供新的选择。未来仍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进行验证,期待获得更好的保肛和远期生存获益。同时在放疗与免疫治疗模式、疗效准确评估等方面需进一步优化和努力。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作为肿瘤领域世界权威性非盈利联盟组织,每年持续更新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指南,已成为全球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的基准。目前NCCN肝细胞癌(HCC)临床实践指南已更新至2023年V2版,与2023年V1版相比,主要是讨论部分内容的更新。从2023.V1版开始,NCCN将HCC与胆管癌的临床实践指南拆分,更新主要集中于肿瘤筛查、诊断、手术、辅助治疗、局部治疗、系统治疗等方面,并首次新增分子检测。故在2023.V2版中将2023.V1版的更新再次着重列出。本文就最新指南和这两版的更新内容进行重点解读。
自2018版《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制定以来,不断有新的研究证据被报道。2023年10月国际疝外科组织在评估和筛选新证据后公布《腹股沟疝诊治国际指南更新版(2023)》。更新版对原指南的8个章节进行更新,共提出20个关键问题,制定39项新声明和32项推荐意见,其中16项为强烈推荐。本文结合临床关注的问题,对更新版进行梳理和解读。
胰腺癌是预后极差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结合最新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更新推出胰腺癌的临床实践指南以指导胰腺癌的规范化诊疗。2023年5月4日与6月19日《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分别进行了两次更新。相较于2022年第2版,这两次更新主要集中于最新的免疫/靶向治疗进展、NALIRIFOX方案的引入以及体能状态中等病人治疗方案的补充。本文结合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对最新《NCCN胰腺癌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进行解读。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是胰腺导管腺癌重要的癌前病变。IPMN诊疗决策的制定首先基于对IPMN相关病理学的深刻理解。本文围绕IPMN宏观检查、微观检查、分子检测及鉴别诊断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本综述详细阐述了IPMN大体类型分类、组织学分级与分化亚型、IPMN伴浸润性癌的组成模式和组织学类型、IPMN分子研究的新进展以及重要的鉴别诊断等。该分析肯定IPMN特殊的异质性和异时性的特点,为寻找新的方法帮助临床医师制定适宜的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目的:探讨单纯切除治疗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囊性肿瘤数据库中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单纯切除与常规胰腺切除术的SPT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共纳入87例SPT病人,其中单纯切除组14例,常规切除组73例。平均年龄(36.2±11.7)岁,女性占87.4%。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可达88.5%。单纯切除在手术时间上相对常规切除具有显著优势[(138.3±56.4) min比(241.2±89.2) min,P<0.05]。单纯切除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不劣于常规切除组。87例中仅3例常规切除组病人术后出现复发转移,复发病人目前仍均生存。单纯切除组相对常规切除组在术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及生活质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切除治疗SPT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实际临床工作中的风险性仍不容忽视。因此,选择性地对SPT行单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肝脏是结肠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肝脏微环境包含了复杂的细胞群体,每种细胞都具备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辅以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共同调节肿瘤微环境,对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发生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深入探索结肠直肠肝转移相关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肿瘤进展、预测转移风险以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本文重点从肝脏肿瘤微环境的细胞组成角度出发,探讨了不同细胞类型在肠癌肝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旨在为结肠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 CBD)的病因仍未明确,目前以胰胆管合流异常理论为主流。分型方面则以Todani分型应用最为广泛。另一方面,由董家鸿等提出的董氏分型对手术术式的选择也有着指导意义。CBD因为临床症状的特异性较差,发现及诊断较为困难,往往需要根据病史先做初步诊断,同时也相当依赖影像学检查的辅助,而血清学诊断因为方便和接受程度高的优势也对CBD的诊断起到关键的作用。本文就CBD的病因分型及诊断作一综述。
结肠直肠癌(CRC)是全球发病率排名第3、但死亡率排名第2的恶性肿瘤。肿瘤疫苗是一种新型免疫治疗方式,向机体递呈肿瘤抗原,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以形成长期免疫记忆。本文综述不同类型CRC疫苗近5年代表性临床/基础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
遗传性乳腺癌相关基因突变显著增加女性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对此,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了《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以指导这类基因突变携带者的遗传风险评估和咨询,为乳腺癌的预防、筛查和治疗提供必要信息。本文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实践经验对《遗传/家族高风险评估指南》进行解读。
近年来,以腔镜技术和机器人手术系统为代表的微创外科技术成为外科治疗发展的新趋势。机器人手术具有精准、微创、美观等优势,在乳腺外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文献,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手术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技术的发展、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等,为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报道侧方入路单孔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腹股沟疝(L-SILTEP)修补这一应用于特定情况下腹股沟疝的全新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4年3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完成的110例腹股沟疝L-SILTEP的资料,分析病例资料、手术细节、住院时间和术后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中位手术时间55 (41.25, 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 (2,10) mL。术中腹壁下血管损伤5例(4.5%),精索损伤1例(0.9%)。术后6、24和48 h疼痛平均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3.0 ± 0.8)分、(1.9 ± 0.7)分和(1.1 ± 0.4)分。平均住院时间(3.3 ± 0.7)d。术后并发症常见为腹股沟区血清肿(9例,8.2%),腹膜外间隙血肿1例(0.9%),阴囊积液1例(0.9%)。结论:L-SILTEP安全、方便、有效。因其技术要求高,应用限于特定的病人和医师。开展该手术需要重视培训和技术细节,谨慎开展。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早期血管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的90例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7 d的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门静脉血流床旁超声的检查结果通畅情况将病人分为门静脉通畅组及门静脉栓塞组,比较分析床旁超声诊断术后门静脉栓塞的血流动力学差异及影响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90例病人经床旁超声诊断有8例出现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血管栓塞,其发生率为8.89%(8/90)。床旁超声显示,术后发生门静脉栓塞病人门静脉流速以及流量明显降低(P<0.001)。围术期相关危险因素中既往吸烟史以及酗酒史在门静脉通畅组及门静脉栓塞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既往吸烟史是门静脉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研究转归显示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安全可行,但早期门静脉栓塞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提示不良的预后。结论:既往吸烟及酗酒史是胰十二指肠联合静脉切除重建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应进行术前宣教予以预防。而床旁超声能有效安全地评估术后早期血管的通畅情况,为早期临床介入提供帮助。
胰腺癌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难、恶性程度高的特点,诊断时仅有少数病人有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以化疗为主的术前新辅助治疗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不伴远处转移的胰腺癌,帮助实现肿瘤降期、提高R0切除率并改善生存。大量临床试验证明了其优势,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并达成共识。
目的:基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 and end results, SEER)数据库,分析影响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从SEER数据库获取2010—2015年美国7 801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验证组。对建模组临床变量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获得影响生存的独立因素,构建列线图。通过受试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和校准曲线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年龄、原发部位、病理分级、T分期、N分期、M分期、手术方式、放疗、化疗与胰腺癌的预后相关,总生存的3年、5年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e, AUC)分别为0.90、0.91,癌症特异性生存分别为0.91、0.91。校准曲线显示观察值与预测值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经筛选得到的临床变量确实对胰腺癌预后有影响。结论:所构建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有助于胰腺癌病人的临床决策和个性化治疗。
2023年9月,Journal of Neuroendocrinology发表了欧洲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会关于分化良好的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NF-Pan-NET)的指南。该指南由来自多学科的具有丰富诊疗经验的专家就目前临床工作中所遇到的10个棘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形成共识,更新其诊疗管理和临床实践建议,并强调多学科参与是NF-Pan-NET诊疗的必需环节。笔者旨在对指南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以提供规范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肝胆外科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人共计208例,其中出现术后出血21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21例病人术后出血主要与胰漏、胆汁漏、腹腔感染、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超声刀使用不当、骨骼化清扫、术中出血量、术前黄疸水平等有关(P<0.05),而与性别及年龄无关(P>0.05)。其中,4例经止血、输血等保守治疗后痊愈,6例行介入栓塞止血,11例行剖腹探查止血,其中2例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胰漏(OR=3.963,95%CI: 1.120~14.025)、胆汁漏(OR=4.013,95% CI: 1.173~13.734)、腹腔感染(OR=7.545,95% CI: 1.833~31.051)是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断提高吻合技术,减少吻合口漏,预防和控制腹腔感染,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主要措施。对术后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应及时行手术治疗。
结肠憩室疾病的患病率明显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结肠憩室疾病治疗,药物是主要手段,包括抗菌药物、利福昔明以及美沙拉秦等药物。此外,益生菌和膳食纤维被认为对憩室疾病的治疗有积极影响。当进展至急性复杂性憩室炎,外科治疗成为必要手段。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结肠憩室炎相关的诊疗规范和指南。
联合抗血管生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化疗(靶-免-化)方案在胃癌的综合治疗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实验研究表明,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各种决定因素中,肿瘤微环境(TME)影响ICIs疗效至关重要。导致免疫抑制性TME生物学机制是多因素且十分复杂,但其中较明确和重要的机制之一是肿瘤异常新血管生成的影响。使用小剂量靶向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抗VEGF/VEGFR单抗等)有望促使肿瘤血管正常化,逆转免疫抑制性TME为免疫支持性TME,以更好地发挥ICI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互补与增效抗肿瘤作用。对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病人开展积极的围术期综合治疗,已成为胃癌外科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临床上联合抗血管生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与化疗(靶-免-化)方案应用在LAGC围术期治疗上,初步疗效[病理完全缓解(pCR)、主要病理缓解(MPR)、肿瘤退缩分级(TRG)与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等]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复习有关临床研究结果,作汇总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