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第5版)将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分为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新增了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旧称的“交界性肿瘤”修订为低风险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肿瘤以及透明变梁状肿瘤。新版WHO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对恶性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分层。其中具有多种组织亚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代表BRAF样恶性肿瘤,而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PTC和甲状腺滤泡癌代表RAS样恶性肿瘤。嗜酸细胞癌作为独立类型,特指嗜酸细胞成分≥75%的嗜酸性滤泡细胞起源并缺乏PTC核特征和高级别特征(坏死和核分裂象≥3/2 mm2)的肿瘤。新增的“高级别滤泡细胞起源的甲状腺癌”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间变性甲状腺癌(ATC)仍是分化最差的类型,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目前归为ATC的亚型。不再推荐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亚型;筛状-桑葚型甲状腺癌不再归类为PTC亚型,而被列为组织来源未定的甲状腺肿瘤。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诊治肝胆胰疾病的关键内镜技术。ERCP并发空气栓塞罕见,但具有致死、致残性高以及识别困难等特点,目前对其机制、临床表现及紧急应对策略仍存在不足。空气栓塞需要两个先决条件:开放的血管通路和异常的压力梯度。根据栓塞血管可分为静脉、动脉及反常空气栓塞。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早期识别难度大,在镇静麻醉状态下易被掩盖,易导致延误诊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胆道手术史、乳头括约肌切开、胆-静脉瘘形成、胆道支架植入等。诊断需综合术中生命体征监测、影像学检查以及循环、神经系统评估。治疗核心在于快速识别与干预,包括终止操作、100%氧气吸入、体位调整和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预防策略强调严格把握ERCP适应证、术前筛查高风险病人、使用CO₂替代空气注气以及加强术中实时监测等。临床医师需具备空气栓塞相关风险意识,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完善监测措施及制定应急预案,全面提升对这一危重并发症的防控能力。
探讨亚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治疗策略。首先介绍DVT的定义、发病率以及临床分期,强调血栓形成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程的滞后性。讨论亚急性DVT的诊断方法,包括静脉超声检查、超微血管成像(SMI)、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和静脉造影等,指出这些技术在判断血栓性质和分期方面的重要性。在治疗方面,强调抗凝治疗的基础作用,并提到血管活性药物和类肝素抗栓药物的辅助治疗效果。介绍腔内血栓清除治疗技术,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和大腔导管手动抽吸(MAT)等方法,并引用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展示这些技术在亚急性DVT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后,文章展望亚急性DVT诊治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新型分子影像技术、建立血栓机化程度与治疗效果的关联模型、探索抗凝联合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以及利用人工智能进行预后预测等。文章强调,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亚急性DVT的诊疗有望从经验性模式转向基于血栓生物学特性的分层管理,以改善病人的远期预后。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不表达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故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 2靶向治疗不敏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靶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内化,释放载荷杀伤癌细胞,为晚期TNBC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目前在晚期TNBC中开展研究和临床应用的ADC药物包括:戈沙妥珠单抗、Dato-DXd、SKB264、T-DXd。本文就晚期TNBC中ADC药物的靶点及结构特征作一总结,对相关临床研究中ADC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逐一梳理,并对ADC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尚存的疑问进行探讨。
神经监测技术的标准化开展可极大程度上减少手术中神经损伤概率,尤其在甲状腺腔镜及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标准化操作基础上,笔者团队对该技术进行创新、扩展。随着经验的积累,系统总结并归纳为操作指导口令,本文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神经监测技术的扩展应用,以提高腔镜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及流畅度。
常规超声影像对于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较为困难,主要依赖于术后病理诊断。超声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在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不必要手术和降低误诊率方面展现了较大潜力。超声超微血流成像、超声造影及超声弹性成像等新技术,为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术前良、恶性鉴别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总结并探讨了上述超声新技术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种建模方法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髂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已从早期的单纯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和改善静脉回流等方法,逐步演变为包括药物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血栓清除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趋向于微创,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有所提升。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理念亦不断更新,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标准。本文探讨了髂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进展,旨在梳理各种临床治疗方式在髂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治疗建议。期待对诊断与治疗方案进一步规范化,并加强对预防的重视,以保障广大民众的血管健康。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择期全身麻醉(全麻)下行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2017年12月3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全麻下接受非心脏手术、年龄≥65岁的老年病人,根据手术后是否出现谵妄分为谵妄组和对照组。谵妄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的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配对t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老年病人行非心脏手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072例择期行非心脏手术的老年病人,其中60例发生谵妄,谵妄发生率为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术前血糖、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术后C反应蛋白(CRP)是老年病人非心脏手术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病人接受非心脏手术后,术后PT、术前血糖、术前APTT、术后CRP构成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的: 观察经GLIM标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老年腹部手术后病人采取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在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免疫功能、疲劳指数等的影响。方法: 先用全球营养领导层营养不良倡议(GLIM)两步骤诊断90例老年(≥70岁)腹部手术病人为营养不良;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及第7天检测相应的免疫和疲劳指数,观察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予以比较和分析。结果: 老年腹部手术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1.0%(122/200),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5.0%(90/200)。术后第7天EN组IgA、IgM、IgG以及CD3、CD4和CD4/CD8的含量较PN组显著增多(P<0.05)。术后EN组较PN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EN组术后第7天疲劳指数计分明显优于PN组(P<0.05)。结论: 基于GLIM对老年病人营养不良的诊断是进行营养干预的必要前提。早期运用EN,可减少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时间,改善术后疲劳综合征和免疫状态,改善营养不良病人术后康复。
恶性肠梗阻(MBO)是晚期腹盆腔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总体预后差,严重影响肿瘤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发展机制因素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大多数MBO病人不适合手术。化疗及全肠外营养的应用也仍存在争议。最佳治疗仍为支持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胃肠减压等。本病例确诊MBO 5天入院,入院后即留置经鼻肠梗阻导管,经保守治疗症状部分缓解,复查腹部CT提示存在闭襻梗阻。遂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近端小肠内导管支撑良好且减压效果明显,但由于肿瘤原因末端回肠呈节段性闭襻梗阻,结肠闭襻梗阻,遂行结肠+小肠造口术。术后恢复顺利出院。本病例通过经鼻肠梗阻导管联合手术治疗,提高病情判断的准确性,增加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达到预期治疗目的,提供MBO潜在的治疗方案。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GUA)是甲状腺腔镜手术的重要进展,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系统评述了GUA的临床应用现状、核心技术创新、质控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显示,GUA在甲状腺良性肿瘤和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美容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优化手术入路设计、改进建腔设备和规范操作流程,GUA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颈前功能区,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此外,多学科协作和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质控措施和术后综合随访体系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引入和单孔设备的更新,GUA有望在甲状腺腔镜手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病人提供更微创、更美观的治疗选择。
甲状腺腔镜手术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从多孔到单孔、从腔镜到机器人的发展。近年来,达·芬奇单孔机器人和国产单孔机器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甲状腺微创手术的技术革新。本文从甲状腺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腔镜的突破、机器人与单孔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实现等方面,回顾甲状腺微创手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甲状腺外科手术的未来。
目的: 分析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中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肿瘤特征以及肿瘤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仁济医院接受nCRT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实现pCR的因素,并比较pCR组与non-pCR组病人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长径<5 cm(截断值为5.24 cm)和基线癌胚抗原(CEA)<5 μg/L(截断值为5.33 μg/L)是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生存分析表明,pCR组和non-pCR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2.86%和82.46%(P=0.193),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5.71%和70.18%(P=0.1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长径以及基线CEA可作为LARC病人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pCR组3年OS和DFS与non-pC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 探讨并建立一个根据术前临床资料预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转开腹可能性的评分体系并以此建立手术分级管理模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仁和医院及华山医院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9 414例行LC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LC组(9 246例)和中转开腹组(168例),将两组资料进行比较,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再对危险因素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并根据所建中转开腹可能性函数对危险因素各变量前系数进行赋值,计算每个病例的得分后,比较各得分组的实际中转开腹率的差异。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根据评分体系同时创建LC手术分级管理模式并进行验证。结果: 体温≥38.5℃、急性胆囊炎发作次数≥3次、胆囊壁最大厚度≥5 mm、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8 mm、术者经验≤50例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P<0.001)。评分系统>3分,中转开腹风险高。结论: 该LC评分体系及手术分级管理可靠有效,可降低LC中转开腹率。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两者的临床表现相似,但其严重程度并无线性相关性,因此需要详尽的检查后个体化分析病人的病因,进而拟定治疗策略。同期处理两种疾病可以同时解决深、浅静脉问题,加快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静脉性溃疡愈合,但其整体费用高,且存在医保超支等问题,而分期处理两种疾病可以密切随访后决定是否进行另一疾病治疗,但存在疾病进展风险。本文就下肢静脉曲张和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两种疾病的病因、诊断、分级、治疗等进行文献综述,探讨最佳的治疗策略。
髂静脉在回流盆腔和下肢静脉血液的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解剖特点,容易并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髂静脉支架植入术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临床医师和工程师的努力下不断演变完善,生产出各式不同的髂静脉支架类型。本文主要阐述髂静脉独特的生理解剖与病变特点,分析临床上现使用的不同髂静脉支架特点,探讨未来髂静脉支架的发展方向。
胃癌(GC)是全球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三高三低(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切除治愈率低、5年生存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和预后。循环肿瘤细胞(CTC)指离开实体瘤病灶并进入血流的癌细胞,其扩散和迁移是造成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其计数在一些实体瘤中已作为总生存(OS)、复发风险、无进展生存(PFS)和化疗有效性的替代指标。遗憾的是,对GC中CTC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收集相关文献,阐述CTC对于GC 病人特别是进展期胃癌(AGC)病人的临床意义,从 CTC 的生物学、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讨论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阐述未来前景。
目的: 研究评价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卵圆孔未闭(PFO)-心内右向左分流(RLS)的发生率。方法: 2023年3月至2024年8月期间连续入住慈溪市人民医院下肢静脉曲张病人86例,其中57例同意行泡沫硬化剂治疗,术前行PFO-RLS检查。结果: 57例中,PFO 23例,发生率为40.4%(95% CI: 27.2%~53.5%),心内RLS 22例,发生率为38.6%(95% CI: 25.6%~51.6%)。PFO发生率高于所报道的普通人群26%。所有病人术后均无肺栓塞、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PFO-RLS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的预期水平。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在选择硬化剂治疗的时候需警惕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
目的: 研究1992—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死亡现况,分析其变化趋势,为胰腺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1992—2021年上海市死亡登记系统数据,计算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运用Joinpoint软件分析胰腺癌死亡率的平均年度百分比变化(AAPC)趋势,运用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年龄效应、时期效应和出生队列效应对胰腺癌死亡率的变化显著性。结果: 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胰腺癌死亡居恶性肿瘤第4位,全人群、男性及女性的中标率和世标率分别为8.34/10万(8.81/10万、7.98/10万)和7.28/10万(7.69/10万、6.96/10万),男性均高于女性。粗死亡率、标化(6普)死亡率AAPC男性均高于女性。年龄别死亡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长,60~84岁组为最高。年龄-时期-队列模型显示,1992—2021年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全人群、男性及女性胰腺癌死亡率每年净漂移=1.22%、1.58%、1.15%(P=0.20、0.19、0.45),时间趋势不显著。全人群和男性年龄偏差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趋势显著(P<0.05),女性年龄效应趋势不显著。全人群、男性及女性时期偏差均不显著(P>0.05)。从队列效应来看,全人群和男性队列偏差效应差异均显著(P<0.05),女性人群未见显著队列效应。结论: 1992—2021上海市徐汇区户籍居民胰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60~84岁组及男性尤为明显。胰腺癌防控工作需要针对相应人群制定有效的防疫措施。
胆管结石(BDS)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得到全面阐释。新近研究表明,胆道微生物群是导致BDS的重要原因。胆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结石形成相关,细菌代谢产物及其自我保护机制也在结石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高通量测序等现代技术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有望为胆道疾病防治提供新策略。本文就BDS与胆道微生物群的关系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