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课程思政背景下皮肤病学的教学设计和探索

    杨雅骊, 黄林婷, 陈军,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97-.  
    摘要1046)      PDF(pc) (9550KB)(381)    收藏

    根据皮肤性病学特点,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将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以《痤疮》这一章节为例,挖掘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强调课堂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影响异物巨细胞形成的介导因素研究进展

    刘宇, 王蕊, 李士杰,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27-.  
    摘要976)      PDF(pc) (453KB)(765)    收藏
    异物巨细胞(Foreign body giant cell,FBGC)是生物医学材料植入体内后形成的一种突出细胞类型,由巨噬细胞融合而成,是持续微生物感染或不可吞噬异物引发的慢性炎症中标志性组织学特征。FBGC与植入的生物材料的降解和失效有关,是异物反应的关键细胞,控制FBGC形成被认为是防止植入失败的关键,因此FBGC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虽然促进巨噬细胞黏附发育和支持FBGC形成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但也发现了很多影响其形成的介导因素。本文从FBGC的形成过程、结构功能、影响形成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异物巨细胞形成的机制,并为寻找其他可能的介导因素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经超声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子博, 王一凯, 郑毅,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03-.  
    摘要930)      PDF(pc) (5906KB)(42)    收藏
    目的 通过超声刺激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收集其分泌的细胞外囊泡,与正常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 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进行比较,探究经超声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外囊泡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包括细胞增殖、细胞迁移和成脂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首先,通过低强度超声处理部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收集细 胞培养上清并采用超滤法提取细胞外囊泡(U-EVs),部分间充质干细胞正常培养,并收集其细胞外囊泡(N-EVs)。在 不同浓度细胞外囊泡处理下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选取提升细胞活力的最佳浓度,在这 一浓度下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EdU法检测细胞增殖,并使用成脂诱导培养基诱导并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成 脂分化能力。结果 超声刺激后产生的细胞外囊泡符合国际外囊泡协会的鉴定标准,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的最适 浓度约为 150 µg/mL。在这一浓度下,U-EVs的细胞增殖率(19.2%±1.8%)显著高于 N-EVs(11.9%±3.4%),并且 U-EVs组的油红 O 染色面积是对照组的(2.78±0.23)倍,显著高于 N-EVs组的(2.11±0.18)倍,但 N-EVs组(16.3%±2.0%)和 UEVs组(21.5%±2.3%)的细胞迁移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经超声刺激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囊泡显著促 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活力,提高细胞增殖、迁移和成脂分化的能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Botox微滴注射法提升下面部及紧致颈部皮肤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斌, 顾逸淳, 毛路,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02-.  
    摘要812)      PDF(pc) (733KB)(477)    收藏
    目的 观察Botox微滴注射法对于提升下面部及紧致颈部皮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用Botox微滴注射法治疗下面部及颈部皮肤松弛患者115例(其中111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20~65岁),将稀释后的Botox(1 mL生理盐水中含有20单位的A型肉毒毒素)通过微滴法注射于求美者的下颌缘区及颈部的皮内或者皮下浅层,观察对该区域皮肤的提升、紧致效果。结果 注射1个月后,下面部皮肤下垂情况均得到改善,下颌缘轮廓线更加清晰,颈部松弛皮肤变得紧致,颈纹变浅,108例患者表示满意。结论 Botox微滴注射法对于改善下面部及颈部皮肤老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成纤维细胞促进口腔黏膜无瘢痕愈合的机制
    轩辕欣阳, 徐佳珵, 王梦婷,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2): 115-.  
    摘要762)      PDF(pc) (3654KB)(3739)    收藏
     目的 探索人类正常口腔黏膜与皮肤的成纤维细胞异质性,以及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促进伤口无瘢痕愈合
    的机制。方法 从 GEO 数据库中获取 13 例口腔黏膜和 8 例皮肤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对整合后的 64 633 个细
    胞进行质控、降维、聚类及细胞注释。提取成纤维细胞进行亚群定义,差异基因富集、细胞互作分析。结果 从 12
    个细胞亚群中识别出成纤维细胞,并根据基因表达特征定义为 5 个功能亚群 :促炎型、调脂型、间充质型、收缩型
    和 Wnt 抑制型。与皮肤相比,口腔黏膜中的促炎型成纤维细胞比例显著上调,且与免疫细胞招募相关。口腔黏膜成
    纤维细胞高表达 CXCL13、EEF1A1 和 B2M 等基因。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显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中免疫应
    答及促炎通路等瘢痕愈合相关通路被激活。细胞互作分析显示,成纤维细胞亚群间的互作模式显著改变,口腔黏膜
    胶原信号通路激活的同时,包含 MMP1、MMP10 等基因的胶原降解基因集评分也显著上调(P<0.05)。结论 正常
    皮肤与口腔黏膜中的成纤维细胞,其亚群、功能等存在显著差异,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更强的促炎特性及胶原代谢
    水平可能是伤口无瘢痕愈合的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莹莹, 李华, 管佳琴,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42-.  
    摘要751)      PDF(pc) (1127KB)(2033)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 128 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29~81 岁(平均 49.0±6.8 岁)。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及 36 个月时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臂围测量,从主
    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及淋巴水肿治疗情况。采用 Logistic 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乳
    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和 36 个月的上肢淋巴水肿比例分
    别为 9.4%(12/128)、25.0%(32/128)、23.4%(30/128)、23.4%(30/128),诺曼问卷得出的结果为 12.5%、26.6%、
    25.0%、25.0%。128 例患者中,最终 30 例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其中,Ⅰ、Ⅱ、Ⅲ期淋巴水肿的发生比
    例分别为 15.6%、6.3% 和 1.6%。体重指数(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在淋巴水肿及对照组中存在差异。
    乳腺癌术后的 CDT 治疗及淋巴外科手术均对淋巴水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结论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
    在腋窝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于术后 1 年内发生,术后 1 ~ 3 年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BMI、放疗、
    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均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医疗美容类面部注射填充材料评价
    赵琛玉, 李崇崇, 孙雪,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5): 517-.  
    摘要733)      PDF(pc) (874KB)(7977)    收藏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医疗美容的需求大幅增加,医用生物材料大量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评价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目前,国内所采用的是理化性质及生物学评价,然而临床上的有效性是一个多方面的评价,无统一标准,大多主要采用客观指标量化分析,主观感受属于次要标准。本文对目前主要的面部填充物及其理化性能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头戴式手术录像系统在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教学中的应用

    程辰, 程开祥, 邵静,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500-.  
    摘要690)      PDF(pc) (941KB)(78)    收藏
    目的 探讨头戴式手术录像系统应用于游离皮瓣修复重建手术的教学效果。方法 纳入2022年6月至2023年12月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进行进修学习的进修医生45名,随机分为试验组(n=23)和对照组(n=22)。两组 均采用术前小讲课教授基础理论知识和手术步骤。手术内容上试验组通过手术录像观摩,录像直接取自手术者的头戴 式录像装置并配以解说,而对照组采用传统室内手术观摩的方式。比较两组学员的基本理论考核、手术步骤考核成绩 和教学满意率。结果 试验组手术步骤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本理 论考核成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戴式微型摄像系统教学能明显提高学员对于皮瓣重建手术的 学习效果并提升教学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注射针头导引缝合法用于远位减张缝合
    潘思妲, 吴清华, 彭倩,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56-.  
    摘要670)      PDF(pc) (1487KB)(83)    收藏
    远位减张缝合可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我们介绍一种新的缝合方法——注射针头导引缝合法 (Hypodermic needle guided suturing,HGS),用廉价易得的器械,高质量地关闭切口,达到远位减张缝合的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微创法重睑术的研究进展

    杨宝锋, 李洁, 马继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91-.  
    摘要664)      PDF(pc) (969KB)(57)    收藏
    微创法重睑术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手术瘢痕隐蔽、恢复期短和重睑效果稳定,故近年来应用逐年增加。本 文结合国内外微创法重睑术的研究进展,从微创法重睑术的各种术式及其优缺点和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微 创法重睑成形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神经嵴研究手段的进展

    姜乐恒, 尹宁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69-.  
    摘要630)      PDF(pc) (993KB)(2073)    收藏
    神经嵴细胞是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出现的一个广泛迁移的多能干细胞群体,谱系追踪是有关其研究的重 点。150多年来,神经嵴相关研究经历了从形态学观察到单细胞水平的转变。本文对同位素标记、嵌合体、活体染料、体 外克隆分析、基因条件重组、单细胞测序等研究手段在神经嵴研究中的运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岳光韧, 王喜梅, 李昱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4): 408-413.  
    摘要604)      PDF(pc) (875KB)(2534)    收藏
    软骨缺乏血管和神经滋养,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将支架、细胞及活性因子相结合的组织工程技术, 被认为是修复软骨损伤的重要的新方向。支架不仅为细胞提供黏附的支撑位点,还可改善局部微环境,影响细胞的 增殖和分化,在软骨再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支架材料包括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和复合材料。本文对目前在软 骨组织工程中应用较广泛的材料进行综述,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先天性黑素细胞痣基因突变类型分析及临床意义
    赵一菲 邹运 陈辉 林晓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58-.  
    摘要567)      PDF(pc) (843KB)(3207)    收藏
    目的 探索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的分子遗传学特征与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
    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患者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和生信分析。结果 25 例患者的 50 个样本(25 对组织与血液配对)
    中,21 例患者存在体细胞突变,突变基因包括 NRAS 基因(19 例)、BRAF 基因(1 例),2 例患者病灶以及血液中
    均检测到新的突变,突变基因为 MET 基因(1 例)、IDH1 基因(1 例);另外 4 例患者未检测出致病突变。结论
    NRAS 是巨大先天性黑素细胞痣的最主要的基因突变类型,BRAF 基因也被检出 ;同时还发现了潜在的新突变 IDH1
    和 MET 基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肌内脂肪浸润的研究进展

    卢白雪, 高伟成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81-.  
    摘要556)      PDF(pc) (970KB)(1306)    收藏
    脂肪浸润在肌肉相关疾病的病理性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疾病复发、预后不良密切相关。近年 来对肌内脂肪浸润潜在机制的研究热度较高,主要集中于骨骼肌、心肌脂肪浸润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本文对有关 骨骼肌、心肌内脂肪浸润发病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肌内脂肪浸润相关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 帮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褐藻寡糖对创面的生物学效应 :裂解程度依赖性
    尚思雨, 相阳, 潘博涵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1-.  
    摘要553)      PDF(pc) (28656KB)(165)    收藏
    目的 探索不同裂解程度的褐藻寡糖对创面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孔隙的透析袋将
    褐藻寡糖分为分子量分别为 <500、500~1 000、1 000~5 000、5 000~10 000、10 000~20 000 的 5 个组,通过分子量
    区分裂解程度,分别命名为实验组 1~5。采用 0.02% 浓度前述褐藻寡糖与人角质形成细胞(Hum an keratinocytes,
    HaCat)、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h,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评估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检测 Caspase 3 评
    估细胞凋亡情况,活性氧类(ROS)试剂盒检测评估氧化应激情况。与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h,ELISA 检测 IL-1β、
    IL-10、TNF-α,评估各组炎症因子释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胞吞能力。通过微量肉汤法检测各组褐藻寡糖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
    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建立 SD 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海藻酸钠溶液换药为
    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换药为阴性对照组,0.02% 浓度前述褐藻寡糖换药作为实验组,第 6 天和第 12 天观察创面愈
    合情况,取创面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情况。结果 当褐藻寡糖
    分子量 <500、500~1 000 时,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第 6 天)均提示其能有效促进细胞增殖和 IL-10 分泌,减少 IL-
    1β、TNF-α 分泌和细胞凋亡,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其可促进创面愈合,且当分子量 <500 时效果更明显,但促愈合效果
    弱于阳性对照组(
    P<0.05)。褐藻寡糖分子量 >1 000 时,细胞实验提示前述作用均未与对照组出现明显差异(
    P>0.05),
    动物实验中当分子量处于 5 000~10 000、10 000~20 000 时创面愈合率增高(
    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创面愈
    合率无明显差异(
    P>0.05),实验中观察到其在创面形成了薄膜结构,但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
    P>0.05)。透射电镜
    未能观察到细胞吞噬能力增强表现。MIC 和 MBC 检测各分子量褐藻寡糖在 5% 浓度下仍未能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结论 褐藻寡糖的生物学作用与分子量(裂解程度)严格相关,较低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具有改善炎症因子分泌、促
    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程度的作用,该作用并不依赖于褐藻寡糖是否进入细胞内 ;较高分子量
    的褐藻寡糖不具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但具有成膜作用,间接促进创面愈合。但无论何种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均不
    具有抗菌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的疗效分析
    武晓莉 班耀林 陈立彬 谢春晖 马倩玉 王文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22-.  
    摘要544)      PDF(pc) (9318KB)(769)    收藏

    目的 探究“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对于瘢痕疙瘩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43 例边缘呈坡形的瘢痕疙瘩患者,共 326 处瘢痕疙瘩病灶,行“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在保留约 1 mm 厚度瘢痕皮片情况下剥离并切除瘢痕核心组织,保留真皮网状层,以“改良褥式缝合法”缝合固定瘢痕皮片。术后采用 6 MeV 电子线放射治疗 2 次,第 1 次放疗于术后 24 h 内完成,7 d 后进行第 2 次放疗,单次照射剂量为 9 Gy。治疗结束后 6 个月、12 个月及18 个月时随访。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The 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scale,POSAS)分析治疗结果,统计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 18 个月患者满意度。

    结果 治疗后 POSAS 总分、患者总分、观察者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脱失,局部毛发脱落,及短暂的皮炎、神经炎表现,后均自行改善。治疗结束后 18 个月的总复发率为 30.23%。43 例瘢痕疙瘩中,17 例(39.53%)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22 例(51.62%)患者对疗效满意,4 例(9.3%)患者对疗效不满意,总体满意率为 90.7%。结论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瘢痕疙瘩减容手术,配合术后放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敏感性皮肤概述及医学美容治疗进展
    鲁楠 吴敏 宋姣 向茯芝 张文娟 董继英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323-.  
    摘要544)      PDF(pc) (708KB)(2650)    收藏
    本文对敏感肌肤进行概述,主要包括定义、分类分型、形成机制、诊断、预防等,重点介绍敏感肌肤的成
    因和治疗措施,回顾目前敏感性皮肤的医学美容治疗现状,为后期研究开发敏感性皮肤综合治疗方案,尤其是光电
    治疗及科学护肤新方法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紫外线辐射致皮肤老化机制的研究进展

    陈珩, 王珏, 周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3): 382-.  
    摘要544)      PDF(pc) (992KB)(5553)    收藏
    长期日光暴露下的皮肤会出现功能受损甚至遗传物质改变,表现为水分丢失、弹性缺失、皱纹生长、黑色素沉
    着及干燥等老化特征。引起皮肤光老化的方式繁多且机制复杂,日光中的紫外线对皮肤老化的影响尤其明显,能作用
    于皮肤的紫外线分为UVA和UVB两种,主要通过氧化应激、损伤遗传物质、改变表皮微生物群落、破坏细胞器功能与结
    构、重塑细胞外基质(ECM)等5种机制作用于皮肤而导致光老化。本文对这5种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紫外线辐射所致
    皮肤老化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口服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预后
    徐振国, 陈涛, 邰茂众,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4, 20 (4): 434-.  
    摘要535)      PDF(pc) (9690KB)(153)    收藏
    目的 观察口服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 自2020年3月至2022年8月,回顾 性分析接受西罗莫司治疗的5例腹腔淋巴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于我院治疗前均伴有腹痛,所有患 者均口服西罗莫司治疗2年。临床症状改善主观评价:进展0例、稳定2例、好转3例、治愈0例。病变改善程度客观评 价:Ⅰ级(差)2例、Ⅱ级(中)0例、Ⅲ级(好)1例、Ⅳ级(优)2例。治疗期间 2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1例患者出现轻度贫 血,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腹痛等症状未再出现,3例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均明显缩小,2例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未见瘤体明显生长。结论 西罗莫司治疗腹腔淋巴管畸形是安全有效的,能明显缓解腹部不适症 状,尤其对于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瘤体减小明显,效果满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眼睑分裂痣的研究现状

    卢晓昭, 李养群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31-.  
    摘要526)      PDF(pc) (629KB)(89)    收藏
    分裂痣又称接吻痣、分形眼痣或熊猫痣,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皮肤异常,发生于上、下眼睑边缘的相对位置。关于这一罕见先天性皮肤异常的文献很少,大多数关于该疾病过程的认识来自孤立的病例报道和少部分系列病例报道。本综述旨在总结针对眼睑分裂痣的治疗时机和基本治疗方案。文献中报道的大多数分裂痣是中等大小的黑素细胞皮内型。在所有已阅读的病例中有6例恶性转化。文献中描述了许多重建方法,包括一期重建和多阶段重建贯续治疗。本文综述了重建这些复杂缺陷的基本方法,但最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仍须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