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论课程思政背景下皮肤病学的教学设计和探索

    杨雅骊, 黄林婷, 陈军,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97-.  
    摘要457)      PDF(pc) (9550KB)(99)    收藏

    根据皮肤性病学特点,鼓励教师勇于探索将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以《痤疮》这一章节为例,挖掘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实现医学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并强调课堂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Botox微滴注射法提升下面部及紧致颈部皮肤的临床效果观察

    刘斌, 顾逸淳, 毛路,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02-.  
    摘要429)      PDF(pc) (733KB)(135)    收藏
    目的 观察Botox微滴注射法对于提升下面部及紧致颈部皮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用Botox微滴注射法治疗下面部及颈部皮肤松弛患者115例(其中111为女性,4例为男性,年龄20~65岁),将稀释后的Botox(1 mL生理盐水中含有20单位的A型肉毒毒素)通过微滴法注射于求美者的下颌缘区及颈部的皮内或者皮下浅层,观察对该区域皮肤的提升、紧致效果。结果 注射1个月后,下面部皮肤下垂情况均得到改善,下颌缘轮廓线更加清晰,颈部松弛皮肤变得紧致,颈纹变浅,108例患者表示满意。结论 Botox微滴注射法对于改善下面部及颈部皮肤老化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影响异物巨细胞形成的介导因素研究进展

    刘宇, 王蕊, 李士杰,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6): 527-.  
    摘要382)      PDF(pc) (453KB)(200)    收藏
    异物巨细胞(Foreign body giant cell,FBGC)是生物医学材料植入体内后形成的一种突出细胞类型,由巨噬细胞融合而成,是持续微生物感染或不可吞噬异物引发的慢性炎症中标志性组织学特征。FBGC与植入的生物材料的降解和失效有关,是异物反应的关键细胞,控制FBGC形成被认为是防止植入失败的关键,因此FBGC一直是相关研究的热点。虽然促进巨噬细胞黏附发育和支持FBGC形成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但也发现了很多影响其形成的介导因素。本文从FBGC的形成过程、结构功能、影响形成因素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异物巨细胞形成的机制,并为寻找其他可能的介导因素提供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在早期乳腺癌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
    姚成才 陈明 刘长春 黄传蔷 冼家仪 严国标 陈庞洲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3): 247-.  
    摘要288)      PDF(pc) (1069KB)(171)    收藏
    目的 探讨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在早期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2018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行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切除(NSM)术,并采用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即刻乳房重建的4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状况、术后并发症、重建乳房美学效果和远期随访结果。结果 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39.36±2.87) min、术中出血量(85.76±4.23) mL、总引流量(1 262.53±17.65) mL、拔管时间(9.61±2.67) d。术后乳头乳晕复合体(NAC)缺血发生率11.90%(5/42),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发生率4.76%(2/42),血清肿发生率2.38%(1/42);本组患者术后无假体移位、外露、丢失,但4例(9.52%,4/42)出现轻度包膜挛缩。重建乳房美学效果与患者BMI和乳房下垂度有关,正常BMI和乳房无/轻度下垂者,假体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更好;重建乳房优良率达83.33%(35/42)。随访3~37个月,未发生肿瘤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 选择合适的早期乳腺癌患者,NSM术后采用硅凝胶乳房假体联合钛网补片行即刻乳房重建,近期肿瘤安全性和重建乳房美学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简扬 何勇 魏在荣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4): 350-.  
    摘要255)      PDF(pc) (692KB)(206)    收藏
    创面修复是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随着对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创面修复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通过总结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特点、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创面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该技术在创面修复方面的发展前景,为今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创面修复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p53在心脏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中的作用
    卢婷婷 综述 付炜 审校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3): 261-.  
    摘要228)      PDF(pc) (410KB)(122)    收藏
    心脏疾病为全球十大致死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多为姑息性疗法,我们亟待寻找新的更有效的心脏疾病治疗方案。近年来,p53在心脏疾病中的作用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p53作为一种转录因子,可通过抗血管生成、促进凋亡、调控自噬、阻滞细胞周期、调节代谢等途径,来参与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此外,p53在体外还可提高干细胞诱导分化效率、促进干细胞诱导分化的心肌细胞成熟。这些将有助于心脏疾病干细胞疗法的发展,故未来p53可能成为心脏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p53在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一款新型人机协作开颅手术机器人的动物实验研究:精确性和安全性分析
    黎行宙 张紫薇 言颖杰 陈骁俊 张艳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4): 289-.  
    摘要223)      PDF(pc) (900KB)(125)    收藏
     目的 探讨新型人机协作手术机器人用于辅助开颅手术的可行性,并就动物实验的结果分析其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采用4条比格犬进行机器人辅助开颅手术。术前先在颅骨植入数枚钛钉,再行CT扫描。开颅手术过程中,固定头部并采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进行术中扫描。机器人和比格犬头部的相对位置借由有标记钢球的末端执行器完成注册,而术前设计方案则借助颅骨的钛钉匹配到术中CT扫描图像中。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安全性指标(硬脑膜撕裂率和术后并发症)和精确性指标(颅骨开窗符合率和术前设计方案与术后CT扫描之间的偏差)。结果 所有手术操作均顺利完成,未观察到硬脑膜撕裂或术后并发症。颅骨开窗符合率达94.08%±2.32%。钻孔中心点的绝对误差为(0.9394±0.1497) mm,角度误差为3.37°±1.47°。钻孔上表面的平均线性偏差值为(1.056±0.129) mm,下表面则为(1.087±0.096) mm。结论 新型人机协作手术机器人辅助开颅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下一代手术机器人应集成更多技术而更便于开颅操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CO2点阵激光结合丝素蛋白载积雪草苷水凝胶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的实验研究
    杨艳 商颖 吕强 张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3): 227-.  
    摘要208)      PDF(pc) (1968KB)(106)    收藏
    目的 评估丝素蛋白水凝胶作为一种药物载体的可行性,以及CO2点阵激光协同丝素蛋白载积雪草苷水凝胶(SNF-AC)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方法 制备SNF-AC并表征;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按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① L+SNF-AC组,CO2点阵激光+涂抹SNF-AC;②L组,CO2点阵激光;③SNF-AC组,涂抹SNF-AC;④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治疗后第7、14天,测量增生性瘢痕厚度,评价血管分布,HE染色观察组织学形态,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排列。结果 SNF-AC与丝素蛋白的表面形貌和流变学行为相似,拉曼光谱特征峰显示丝素蛋白可成功加载积雪草苷。治疗后第7天,瘢痕相对厚度变化值L+SNF-AC组>L组>SNF-AC组>Control组,且L+SNF-AC组、L组和Contro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14天,L+SNF-AC组瘢痕相对厚度变化值高于其他3组,但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第7、14天,L+SNF-AC组血管分布评分显著优于其余3组(P<0.05)。治疗后第14天,HE染色显示L+SNF-AC组增生性瘢痕表面趋于平整,而其余3组增生性瘢痕表面均有不同程度凸起;Masson染色显示L+SNF-AC组和L组的胶原纤维排列整齐,接近正常皮肤,而SNF-AC组和Control组胶原排列紊乱。结论 丝素蛋白水凝胶可作为抗瘢痕药物积雪草苷的有效载体,CO2点阵激光协同SNF-AC有助于降低增生性瘢痕厚度,减少增生性瘢痕的血管分布,是一种有效的增生性瘢痕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不同性状脂肪脱细胞基质的制备及研究进展
    胡钰玲 祁佐良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5): 454-.  
    摘要205)      PDF(pc) (536KB)(188)    收藏
    近年来,组织工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整形和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和基础研究的重视。然而,目前常见的支架存在可塑性低或生物相容性差等缺点,寻求一种理想的支架材料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脂肪组织脱细胞外基质(Decellularized adipose tissue,DAT)是指脂肪组织通过一系列脱细胞处理后得到的无细胞提取物,可模拟天然脂肪细胞外基质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调节性,有望作为新型的组织工程支架应用于整形和修复重建等领域。本文将从DAT的特点、不同性状脱细胞基质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一种基于DNA测序结果的静脉/淋巴管畸形新基因分型
    刘泓源 顾豪 杨希 胡丽 徐梓安 陈辉 林晓曦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3): 209-.  
    摘要202)      PDF(pc) (823KB)(87)    收藏
    目的 明确静脉/淋巴管畸形的突变基因并进行基因诊断分型。方法 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5例确诊静脉/淋巴管畸形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DNA的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外显子区域和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检测,主要检测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结果 55例诊断为静脉/淋巴管畸形患者共采集55个组织样本,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筛选后共发现3种潜在致病基因、15个变异位点,主要突变的基因是TEK和PIK3CA。TEK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L914F,单纯TEK突变中86.67%为单纯静脉畸形,100%伴有静脉畸形成分。PIK3CA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E542K和E545K。单纯PIK3CA突变中52.63%为血管骨肥大综合征,21.05%为单纯淋巴管畸形,94.74%伴有淋巴管畸形成分。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静脉/淋巴管畸形可以分为TEK突变型、PIK3CA突变型、双突变型和无突变型。结论 明确了TEK和PIK3CA是静脉/淋巴管畸形的主要突变基因,据此可将基因分型为TEK突变型、PIK3CA突变型、双突变型和无突变型。基因检测能够预判病灶是否存在静脉畸形或淋巴管畸形成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邱涛, 王朋, 李洋,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64-.  
    摘要202)      PDF(pc) (1211KB)(82)    收藏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FNB)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我院收治的 80 例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 FNB,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 FNB 联合 IPACK 阻滞。比较两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 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比例、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下肢肌力、最长行走距离、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 按压次数、补救性镇痛比例、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静息、活动时 VAS 评分均逐渐降低(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小腿三头肌肌力、股四头肌肌力、最长行走距离均逐渐增加(P<0.05),观察组术后 T0-4 活动时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活动度、最长行走距离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静息时 VAS 评分、小腿三头肌肌力、股四头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 FNB 比较,超声引导下 FNB 联合 IPACK 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具有满意的镇痛效果,利于术后早期康复锻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材料生物相容性评价中的意义
    李士杰 姜爱莉 刘宇 王召旭 韩倩倩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5): 436-.  
    摘要195)      PDF(pc) (632KB)(201)    收藏
    随着材料科学与免疫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材料被应用于再生医学领域。材料植入组织后引起的炎症反应与异物反应,是组织修复与再生的障碍,也是开展产品生物相容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炎症反应的强度及持续时间直接影响生物材料的组织相容性和有效性,巨噬细胞是主导炎症反应与纤维化的关键免疫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与行为能够反映出材料是否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现阶段许多研究以调节、诱导巨噬细胞为目标进行生物材料的改造。因此,生物材料相容性评价也应当重点关注巨噬细胞,以优化、改进现有的生物学评价方法,提高生物相容性评价水平。本文主要综述了生物材料相容性评价的进展和生物材料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重点阐明巨噬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异物反应中的“双刃剑”作用,旨在为生物材料评价的相关研究提供优化评价方法、创新评价思路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以推进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生物活性玻璃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应用
    李文博 张浩然 郭峰 杨松林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4): 345-.  
    摘要194)      PDF(pc) (509KB)(161)    收藏
    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es,BGs)已经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领域有了广泛应用,其与体液接触可产生碳酸羟基磷灰石,从而与骨组织紧密结合,所以常用于骨缺损或牙齿的替代、再生及修复。随着技术与材料的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了BGs在软组织修复中的发展潜力。BGs具备一定的抗菌作用,这种特性在组织修复中的优势明显,通过改变其组分,或与不同材料(如功能性离子、聚合物、生物因子等)结合,能更快速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本文回顾了BGs的发展进程,并通过伤口修复机制探讨BGs加速伤口修复的可能机制,最后对BGs在伤口修复中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暴露创面的效果
    李明 郭招娣 汪炜 陈冬生 李涛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4): 322-.  
    摘要185)      PDF(pc) (985KB)(80)    收藏
    目的 研究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暴露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暴露患者43例。使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片移植者为观察组(n=16),使用带蒂皮瓣移植者为对照组(n=27)。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包括两次手术间隔时间、皮片/皮瓣成活率和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瘢痕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3个月对手指感觉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并于术后3个月进行两点分辨觉测试。结果 对照组两次手术间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较观察组长(P<0.05),但两组患者皮片/皮瓣成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无明显皮片破溃表现。VSS评分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修复部位色泽、血管分布及柔软度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厚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个月时的感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个月感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术后3个月评分高于术后1个月(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的两点分辨觉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双层人工真皮联合自体皮片移植可有效修复手指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肌腱暴露创面,国产双层人工真皮Lando较带蒂皮瓣移植修复术后恢复快,手指外形更美观,为临床修复此类创面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的疗效分析
    武晓莉 班耀林 陈立彬 谢春晖 马倩玉 王文波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22-.  
    摘要185)      PDF(pc) (9318KB)(76)    收藏

    目的 探究“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联合放疗对于瘢痕疙瘩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以及自身前后对照,选取 2020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43 例边缘呈坡形的瘢痕疙瘩患者,共 326 处瘢痕疙瘩病灶,行“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在保留约 1 mm 厚度瘢痕皮片情况下剥离并切除瘢痕核心组织,保留真皮网状层,以“改良褥式缝合法”缝合固定瘢痕皮片。术后采用 6 MeV 电子线放射治疗 2 次,第 1 次放疗于术后 24 h 内完成,7 d 后进行第 2 次放疗,单次照射剂量为 9 Gy。治疗结束后 6 个月、12 个月及18 个月时随访。采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The patient and observer scar scale,POSAS)分析治疗结果,统计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后 18 个月患者满意度。

    结果 治疗后 POSAS 总分、患者总分、观察者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脱失,局部毛发脱落,及短暂的皮炎、神经炎表现,后均自行改善。治疗结束后 18 个月的总复发率为 30.23%。43 例瘢痕疙瘩中,17 例(39.53%)患者对疗效非常满意,22 例(51.62%)患者对疗效满意,4 例(9.3%)患者对疗效不满意,总体满意率为 90.7%。结论 “核心剥离式”瘢痕疙瘩修薄术是一种快速有效的瘢痕疙瘩减容手术,配合术后放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莹莹, 李华, 管佳琴,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3): 242-.  
    摘要184)      PDF(pc) (1127KB)(425)    收藏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淋巴水肿分期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9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 128 例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乳腺癌患者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
    29~81 岁(平均 49.0±6.8 岁)。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及 36 个月时随访,采用诺曼问卷和臂围测量,从主
    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情况及淋巴水肿治疗情况。采用 Logistic 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乳
    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影响因素。结果 乳腺癌术后 6 个月、12 个月、24 个月和 36 个月的上肢淋巴水肿比例分
    别为 9.4%(12/128)、25.0%(32/128)、23.4%(30/128)、23.4%(30/128),诺曼问卷得出的结果为 12.5%、26.6%、
    25.0%、25.0%。128 例患者中,最终 30 例诊断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其中,Ⅰ、Ⅱ、Ⅲ期淋巴水肿的发生比
    例分别为 15.6%、6.3% 和 1.6%。体重指数(BMI)、放疗、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在淋巴水肿及对照组中存在差异。
    乳腺癌术后的 CDT 治疗及淋巴外科手术均对淋巴水肿有积极的治疗效果。结论 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
    在腋窝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于术后 1 年内发生,术后 1 ~ 3 年内淋巴水肿的发病率无明显变化。BMI、放疗、
    淋巴结阳性数目及手术方式均可能影响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唇腭裂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马亚萍 吴镝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4): 360-.  
    摘要184)      PDF(pc) (401KB)(102)    收藏
    唇腭裂属于最常见的先天性颌面畸形,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小鼠与人类颌面部的发育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唇腭裂 小鼠模型一直是研究人类唇腭裂疾病的重要工具。小鼠模型拥有数量多、寿命长、生长周期短、易获得等一系列优势,但也存在模型类型有限等问题。目前,建立唇腭裂小鼠模型的方法很多,较常用的有外科手术建立唇腭裂小鼠模型;运用基因工程技术(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建立唇腭裂小鼠模型,如基因敲除技术、转基因技术等;运用致畸剂作用于孕鼠(如地塞米松、二噁英等),从而影响胚胎小鼠的发育,以建立唇腭裂小鼠模型等。本文就目前建立唇腭裂小鼠模型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脂肪移植隆臀相关的臀部美学及脂肪栓塞事件研究进展刘安娜

    黄宗霖, 朱丛笑, 等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91-.  
    摘要182)      PDF(pc) (1150KB)(94)    收藏
    脂肪移植隆臀是臀部美容整形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脂肪移植隆臀不再单纯强调臀部体积的增大,而更关注塑造丰满、协调、流畅的臀部曲线,同时臀部美学的区域单元化和精细化,可有效提高脂肪移植隆臀术的美学效果。此外,脂肪移植隆臀虽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明显瘢痕、效果佳等优点,但与此相关的脂肪栓塞事件限制了其发展。诊治和预防脂肪栓塞事件、提高手术安全性,是当前临床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脂肪移植隆臀相关的臀部美学,以及与此相关的脂肪栓塞事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前额带蒂皮瓣断蒂前皮瓣血循环训练方法的对比研究
    王珏 闵沛如 肖文天 章一新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 18 (5): 415-.  
    摘要180)      PDF(pc) (632KB)(94)    收藏
    目的 前额带蒂皮瓣在断蒂前进行皮瓣血运训练有助于增加皮瓣的血供。临床上常用橡皮筋缠绕法以阻断蒂部血流,再用血管钳夹住橡皮筋固定。我们应用一种新的皮瓣缺血训练方法,并将其与橡皮筋法进行疗效对比。方法 尼龙扎带阻断法由带卡扣的自锁尼龙扎带和橡胶管来完成。在扎带外套上胶管,以增加其柔软性,扎带在皮瓣蒂部收紧以阻断来自蒂部的血流灌注。分别使用尼龙扎带法及橡皮筋阻断法,比较两者的临床效果、可靠性、可重复性及患者的疼痛耐受性。结果 共收集30例行前额皮瓣鼻再造的患者。相比橡皮筋阻断法,尼龙扎带松动的发生率更低(8.7% vs 19.6%,P<0.05),能更有效地维持收缩力。尼龙扎带法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环扎橡皮筋法(3.25±1.12 vs 7.05±1.02,P<0.05),尤其在儿童患者中(3.50±0.88 vs 8.60±1.23,P<0.01)。所有患者均在一期术后19~21 d成功完成断蒂手术,且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与橡皮筋阻断法相比较,使用尼龙扎带的可靠性、可重复性更佳,患者的耐受性也更好,推荐使用尼龙扎带作为前额皮瓣断蒂前皮瓣缺血训练的首选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褐藻寡糖对创面的生物学效应 :裂解程度依赖性
    尚思雨, 相阳, 潘博涵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3, 19 (1): 1-.  
    摘要179)      PDF(pc) (28656KB)(107)    收藏
    目的 探索不同裂解程度的褐藻寡糖对创面细胞和组织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用不同孔隙的透析袋将
    褐藻寡糖分为分子量分别为 <500、500~1 000、1 000~5 000、5 000~10 000、10 000~20 000 的 5 个组,通过分子量
    区分裂解程度,分别命名为实验组 1~5。采用 0.02% 浓度前述褐藻寡糖与人角质形成细胞(Hum an keratinocytes,
    HaCat)、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h,以正常培养的细胞为对照组,评估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检测 Caspase 3 评
    估细胞凋亡情况,活性氧类(ROS)试剂盒检测评估氧化应激情况。与巨噬细胞共培养 24 h,ELISA 检测 IL-1β、
    IL-10、TNF-α,评估各组炎症因子释放情况,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胞吞能力。通过微量肉汤法检测各组褐藻寡糖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
    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建立 SD 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海藻酸钠溶液换药为
    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换药为阴性对照组,0.02% 浓度前述褐藻寡糖换药作为实验组,第 6 天和第 12 天观察创面愈
    合情况,取创面组织行 HE 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并检测炎症因子、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情况。结果 当褐藻寡糖
    分子量 <500、500~1 000 时,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第 6 天)均提示其能有效促进细胞增殖和 IL-10 分泌,减少 IL-
    1β、TNF-α 分泌和细胞凋亡,相较于阴性对照组其可促进创面愈合,且当分子量 <500 时效果更明显,但促愈合效果
    弱于阳性对照组(
    P<0.05)。褐藻寡糖分子量 >1 000 时,细胞实验提示前述作用均未与对照组出现明显差异(
    P>0.05),
    动物实验中当分子量处于 5 000~10 000、10 000~20 000 时创面愈合率增高(
    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创面愈
    合率无明显差异(
    P>0.05),实验中观察到其在创面形成了薄膜结构,但其余指标无明显改变(
    P>0.05)。透射电镜
    未能观察到细胞吞噬能力增强表现。MIC 和 MBC 检测各分子量褐藻寡糖在 5% 浓度下仍未能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结论 褐藻寡糖的生物学作用与分子量(裂解程度)严格相关,较低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具有改善炎症因子分泌、促
    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改善氧化应激程度的作用,该作用并不依赖于褐藻寡糖是否进入细胞内 ;较高分子量
    的褐藻寡糖不具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但具有成膜作用,间接促进创面愈合。但无论何种分子量的褐藻寡糖,均不
    具有抗菌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