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1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3-06-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庆贺徐盛桓教授75寿辰“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专栏
    白首变法 好个江天
    徐盛桓
    2013 (06):  1-5. 
    摘要 ( 161 )   PDF(789KB) ( 1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博闻而体要,广见且善择”——徐盛桓教授访谈录
    孙晓霞
    2013 (06):  6-8. 
    摘要 ( 297 )   PDF(461KB) ( 1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as...as表达式研究
    李淑静
    2013 (06):  9-11. 
    摘要 ( 273 )   PDF(428KB) ( 71 )  
    as...as表达式是表示同等比较的表达式。但是,它也可以用来进行异比。本文从as...as表达式所涉及的对象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分析异比进入同比结构的原因,提出as...as表达式是事件描述和态度表露的统一,意在体现进行比较的对象的特性所引发的话语主体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隐喻基本运作方式的再解读——基于“外延内涵传承说”
    张春楠
    2013 (06):  12-16. 
    摘要 ( 276 )   PDF(803KB) ( 49 )  
    到目前为止,很多研究讨论了隐喻的运作机制和对隐喻的理解,并产生了三种理论解释隐喻的基本运作方式,即互动理论、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这些理论虽都说明了隐喻的运作过程,但并没有解释运作机理的核心。“外延内涵传承说”可以很好地说明隐喻运作的本质,并且能够解读隐喻生成的丰富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示能性和意向归属
    吴炳章
    2013 (06):  17-20. 
    摘要 ( 593 )   PDF(674KB) ( 116 )  
    言说是在行为环境中以示能性为基础的意向归属行为。示能性是使得主体能够做出某种意向性行为的可能性。示能性是事物的物理属性在主体认知官能之反映,它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一种将客观事实和主观感受关联起来的东西。语境的示能性使得话语能够负载意向。和感受质一样,示能性具有随附性,即决定于物理对象,又有相对独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把”字句的涌现研究——心智哲学视角
    刘倩
    2013 (06):  21-25. 
    摘要 ( 222 )   PDF(757KB) ( 84 )  
    作为汉语中常见的构式,“把”字句长期以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关于其语法、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比比皆是。在心智哲学视角下研究“把”字句,可以对如下三个问题作出解释:(1)“把”字句和SVO构式的关系;(2)“把”字句的构成条件;(3)“把”字句构式义的由来。研究发现,“把”字句的使用源于将“把”字有条件的植入SVO构式;构成条件是主体有将宾语进行突显的意向,宾语指向的外部世界的事物具有能被突显的特性,同时V和O之间具有处置/掌控的关系;“把”字句构式义是一种涌现的新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物随附性和意识的涌现——以句式“‘(NP)身体部位'+疼”为例
    李恬
    2013 (06):  26-28. 
    摘要 ( 434 )   PDF(449KB) ( 45 )  
    NP(身体部位)+疼句式看似在表达NP(身体部位)的疼,但本质上是在表达人的主观感受,这一句式的形成是疼感受质的突显和感受主体的隐现造成的。本文拟在心智哲学的视角下,运用属性二元论和心物随附性的相关理论探讨NP(身体部位)+疼句式的生成过程和特点。NP(身体部位)+疼句式的生成体现了心物随附性和意识的涌现属性,这一过程是人们的心理感受“随附”于身体的物理感受的结果,同时也是人们将认识世界的原初意识逐渐上升为反思意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意识涌现的视角
    华鸿燕
    2013 (06):  29-31. 
    摘要 ( 286 )   PDF(571KB) ( 84 )  
    会话含义的形成是一个意识涌现过程:以对物理事件的感知为基础,以反思为基本取向,其中涉及到了“感知-感受,物理属性-心理属性,原初意识-反思意识,事件-用例事件”这几组概念。从心智哲学意识的视角来看,含有会话含义的话语表达是一则“用例事件”。因此,借助于“事件-用例事件”理论所讨论的涌现过程,可以清楚地阐释会话含义为什么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
    中国英语专业学习者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语料库考察
    唐丽玲
    2013 (06):  32-36. 
    摘要 ( 261 )   PDF(653KB) ( 134 )  
    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英语专业学习者作文中情态动词语义的发展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专业英语学习者作文中情态动词的使用存在严重的过多使用和过少使用现象,教材中较早涉及的表达责任、义务等情态语义的情态动词如can、will和should显著超用,而表达礼貌温和、委婉等认知语气的情态动词如might、could、would等则显著少用;(2)学生作文中情态句式的使用频次也呈现出责任、义务情态句式过多使用而认知情态句式过少使用的现象,且在“有灵主语+VM”这一责任情态句式中过多使用人称代词作为情态动词的主语;(3)认识情态表达句式的使用频次并不会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明显增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综述——一项基于对1997~2012年有关学术论文的调查
    唐玲, 王毅, 鲁吉, 王维倩
    2013 (06):  37-40. 
    摘要 ( 276 )   PDF(572KB) ( 124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性学习受到国内外二语教育界的关注。迄今研究性学习的语言教学和研究已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国际应用语言学研究的一大前沿热点。本文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国内二语研究性学习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结发现国内研究的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经历了一个高峰期后,发展趋势暂缓。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成果较少,研究对象过于集中,研究内容和范围仍需拓宽,研究方法需要改进。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将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核心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文章最后提出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研究性学习理论、进行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研究以及教师创新能力研究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英语学习认知策略应用研究
    许明
    2013 (06):  41-45. 
    摘要 ( 231 )   PDF(720KB) ( 207 )  
    本文探讨了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认知策略与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了对学习者进行有意识的认知策略培训能在何种情况下、多大程度上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效果。研究发现,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认知策略的习得与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效果呈弱相关,表明了认知策略是可教与可迁移的。同时,从对认知策略的应用上看,女生优于男生、优生强于差生。认知策略与听说读写各方面的相关性在男女生之间、优差生之间存在差异。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数据显示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与认知策略的应用水平关系不大。本研究对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刘殿爵翻译研究
    刘殿爵《道德经》译本中的“天下”概念
    温军超
    2013 (06):  46-49. 
    摘要 ( 492 )   PDF(733KB) ( 130 )  
    相较于西方人所作的《道德经》译介,刘殿爵《道德经》译本毫不逊色。“天下”作为构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词,在《道德经》中意蕴丰富。通过对刘殿爵《道德经》英译本中“天下”概念两种译文的梳理,既能凸显出道家或者道教思想对“天下”观念的构建功效,同时也能勾勒出刘殿爵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幕后的操控因素。在翻译策略上,刘译强调归化与异化的平衡;在翻译行为的建构上,也逃脱不了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的幕后操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刘殿爵的《论语》翻译策略
    魏望东
    2013 (06):  50-55. 
    摘要 ( 598 )   PDF(859KB) ( 216 )  
    刘殿爵在翻译《论语》时,其解读有沿袭前人的经典注疏的地方,如朱熹和魏何晏注宋邢昺疏的《论语注疏》,在个别章节里也可能参照过前人翻译家如Waley的《论语》译本,也有一些地方出自其个人创见。他主要采用逐字逐句适当调整语序的直译手段,同时兼用灵活变通的多种翻译手法。他力求利用具有较高接受性的译文语言,追求儒家思想的翻译充分性。以刘殿爵先生为代表,典籍英译的另一种译者模式是由在英美人文社科领域里拥有一定学术教育权威地位的海外华人学者组成。本研究的意义是为当前的外译和外宣的跨语跨文化交流活动,提供某些启迪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理论与批评
    E·L·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与犹太性
    李顺春
    2013 (06):  56-59. 
    摘要 ( 270 )   PDF(727KB) ( 134 )  
    E·L·多克托罗小说中或隐或显地融入大屠杀后意识,其目的乃是凸显其独特的犹太性。其对受难与救赎母题的演化,赋予以大屠杀为核心的犹太“受难与救赎话语”独特的犹太性特质;其对流散与身份母题的书写,说明大屠杀确立了鲜明的犹太民族身份,同时,犹太性语言亦是犹太身份得以确立的重要标志;其对记忆与超越的阐发,表明大屠杀记忆既是犹太人的,亦是世界性的。故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大屠杀后意识既体现出犹太性特质,亦体现出世界性特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构与重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莳萝泡菜》解读
    姚晓东
    2013 (06):  60-63. 
    摘要 ( 1284 )   PDF(856KB) ( 194 )  
    本研究借助会话分析视角,结合话语理论,重新阐释经典短篇小说《莳萝泡菜》,界定并揭示会话中的沉默与人物内心独白的隐性话轮作用。会话结构既体现会话过程的动态性,也彰显表征、反应功能,承担人物身份建构、权势博弈的实践功能。在此观照下,研究解构先前的文本解读,重新界定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揭示二人的悲剧之源,挖掘作者的深层关注,重构小说的写作意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书连载
    《意义新论》——第3章 命题论与若干疑难案例
    (英)埃玛·博格, 伍思静
    2013 (06):  64-77. 
    摘要 ( 260 )   PDF(2385KB) ( 129 )  
    本章集中讨论最小语义学的基石——命题论面临的疑难案例及其阐释方法。命题论的观点是,相关于话语语境每个合乎语法的陈述句都表达一个完整命题。本领域的理论家批判命题论最为常见的理由是存在所谓的“不完整表达式”。作者首先介绍了学界基于“不完整性直觉”对命题论提出的质疑,然后讨论了非最小论立场对这些疑难案例的阐释路径,最后转向最小论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勾勒出最小论者可以选用的一系列策略,最终证明不完整性直觉并不能表明命题论是错误的,因此最小论必须予以摒弃这一观点也就不能令人信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