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5-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交通、交流与交际——文化角度的考察
    周流溪
    2015 (04):  1-1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1
    摘要 ( 390 )   PDF(2525KB) ( 111 )  
    交通、交流、交际,是含义宽泛的几个术语,经常见于人文学科的著述中。本文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考察这几个术语所指向的研究,特别说明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的区别。作者提倡学术研究要有宽广的视野和会通的旨趣,并建言学人应该积极投入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评价系统:历史、现状与未来
    郇昌鹏, 吴灿中
    2015 (04):  15-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2
    摘要 ( 335 )   PDF(1544KB) ( 97 )  
    评价系统是研究语篇语义层面人际意义表达的三个系统之一,由James Martin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它不属于词汇语法资源,而属于语篇语义资源,是用来协商情感、判断和鉴赏,增强或减弱以及介入这些评价的资源。本文主要讨论了评价系统产生的缘由、背景及其对系统发展的影响,对比分析了评价系统各个发展时期框架的异同,指出了评价系统的不足之处及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同一事件的英语社论的结尾对比分析——介入系统视角
    赵民
    2015 (04):  23-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3
    摘要 ( 312 )   PDF(684KB) ( 75 )  
    社论的结尾往往用来表明社论观点,是社论的关键。社论结尾如何表达观点以达到引导舆论和影响受众的目的,至关重要。我们运用评价系统中的介入子系统分析了《纽约时报》和《洛杉矶时报》社论结尾的介入资源。经分析发现,两家报纸在社论结尾使用的介入方式存在差异。最后我们探讨了这些差异对实现社论目的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学科博士学位论文摘要的言据性及其人际意义
    俞碧芳
    2015 (04):  29-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4
    摘要 ( 369 )   PDF(970KB) ( 75 )  
    言据性是指知识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知识可靠性的态度。本文以言据性为基础,对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和经济学这四门学科的400篇博士学位论文语料库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四门学科中均使用感官型据素、报道型据素、信念型据素和推断型据素,其中,对信念型据素的应用频率偏低。在人际意义方面,言据性可以用于评价信息的可靠性,可以作为元语篇引导读者理解语篇,表达对命题或读者的态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作为态度资源的明喻研究
    赵春雨
    2015 (04):  37-4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5
    摘要 ( 378 )   PDF(779KB) ( 74 )  
    文章基于Brown语料库对“like”明喻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明喻可以被视作态度资源,在语篇评价系统中发挥功用。作为态度资源的“like”明喻有三方面的特点:在表现力方面,明喻是间接、形象化的态度资源;在语篇构成上,明喻是基于比较关系的显性内指联结,在语篇格律上总是作为新信息出现;从分布看,出现明喻数量最多的是小说体裁,尤其是在爱情小说中,在学术语篇中数量最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
    二语学习者词汇心理特征的动态变化研究
    易保树, 倪传斌
    2015 (04):  43-4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6
    摘要 ( 281 )   PDF(639KB) ( 71 )  
    研究采用纵向和横断面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5名二语学习者为期135天的书面语语料,以时间和英语水平为自变量,词汇的心理特征(具体程度、意象程度、意义丰富程度和熟悉程度)为因变量来考察二语学习者书面语词汇心理特征及其关系是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英语水平提高发生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随着二语学习者学习时间的推移和英语水平的提高,学习者的词汇具体程度、意象程度、意义丰富程度和熟悉程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其均值由高变低;(2)学习者词汇熟悉程度和意象程度、具体程度、意义丰富程度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加强,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降低。鉴于此,在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中,要把学习者词汇心理特征以及特征构成的词汇网络发展作为评价二语学习者词汇能力发展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学生语料库辅助外语写作态度调查
    张英, 雷蕾
    2015 (04):  49-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7
    摘要 ( 225 )   PDF(604KB) ( 80 )  
    本研究对中国大学外语学习者进行了语料库辅助外语写作的培训,并就学习者对这一写作手段的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习者对外语写作中使用语料库持积极态度,也愿意在今后写作中使用语料库;学习者认为,语料库检索技术简单易学,语料库在词汇用法等方面对外语写作有帮助;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困难是检索后返回的索引行结果过多,从而给学习者分析索引行数据造成一定困难。本研究结果对外语写作教与学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转课堂对二语学习者交际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钟小立
    2015 (04):  54-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8
    摘要 ( 281 )   PDF(1134KB) ( 124 )  
    本研究针对目前二语教学的实际,试图运用翻转课堂理念来提升二语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研究采用了包括测试、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等的混合研究方法,就两种不同模式下学生交际意愿的差异性、学习者交际意愿提升的有效性、学生的满意度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英语交际意愿在两种不同模式下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前者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习者在课堂内外的交际意愿。通过对教学效果满意度的分析,对日后的教学改进提出了一些参考观点。本研究对二语交际意愿研究和翻转课堂在二语教学改革领域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特约主持人:蒋骁华)
    机器翻译与噪音诗学
    李忠庆
    2015 (04):  59-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09
    摘要 ( 506 )   PDF(1351KB) ( 144 )  
    罗兰·巴特曾提出“作者之死”一说。本文受其启发,拟探讨“译者之死”的概念。笔者认为“译者之死”源于翻译过程中缺乏人为介入,且在机器翻译方面表现最为显著。文章以台湾诗人夏宇的双语诗集《粉红色噪音》为分析对象,力求阐释语义和句法因翻译过程中偏离原文而出现新生涵义的原因。诗人以透明胶片为物质媒介,机器翻译为中介手段,此种做法引发笔者思考:翻译是否可使读者真正读“透”原文?倘若可以,其能“透明”至何种程度?就文学翻译而言,如何诠释文本意义的“透明性”?《粉红色噪音》中,机器翻译以阻滞理解的方式促使读者关注译入语,藉此形成译入语的“透明”物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翻译的目的和策略——以《红楼梦》的译介为例
    陈科芳
    2015 (04):  66-7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10
    摘要 ( 554 )   PDF(927KB) ( 99 )  
    由于《红楼梦》在时空和语言上与海外读者存在较大的“信息差”,因此在译介《红楼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经典进行现代诠释,并完成时空和语言上的穿越,方能达到让外国人通过读《红楼梦》读懂和了解中国的目的,方能让中国文学和文化真正意义走出去。一味捧着纯粹意义上的“经典”不放,会容易产生“对牛弹琴”的译文。唯有带着明确的翻译目的、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对文本进行操控、改写、抵制、调停,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西方人听得懂的中国故事,才有可能让这部经典作品不以“巨大的小说怪物”的面貌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中国文学和文化要走出去,不光要有热情,更要讲究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显化假说普遍性之再思考——以招股章程中的连接词翻译为例
    潘韩婷
    2015 (04):  71-7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4.011
    摘要 ( 439 )   PDF(874KB) ( 113 )  
    本文对显化研究的起源,即Blum-Kulka(1986)的显化假说,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文章从回顾显化假说及翻译共性的定义出发,通过证伪的研究方法,对招股章程中的连接词翻译做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显化假说成为翻译共性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因此不能说绝对成立。显化的产生可能受到翻译过程所涉及的语言系统、文本系统、译者自身的背景及主观能动性等条件的制约,需要综合多维度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