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15-03-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翻译中华典籍 传播神州文化——全国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王宏印访谈录
    王宏印, 李绍青
    2015 (03):  1-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1
    摘要 ( 351 )   PDF(1047KB) ( 165 )  
    王宏印长期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访谈中他阐明了中国典籍为什么译、译什么、怎么译和谁来译四大根本性的问题。他认为中国古典译作应被视为文化产品,典籍翻译应该从瞄准国际市场、加大宣传力度、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研究翻译策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中外合作共赢等方面全方位运行。这些真知灼见对于我国当下的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料库与跨文化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胡开宝)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good”评价意义的再现研究
    胡开宝, 马秀奇
    2015 (03):  7-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2
    摘要 ( 391 )   PDF(1049KB) ( 131 )  
    本文利用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对莎士比亚戏剧梁译本和朱译本中“good”评价意义再现的共性和差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梁译本和朱译本均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并成功再现莎士比亚戏剧中“good”态度意义和级差意义。不过,朱译本的显化、强化及锐化趋势均比梁译本显著。应当指出,莎士比亚戏剧梁译本和朱译本在“good”评价意义再现方面之所以呈现差异,主要是由于译者翻译目的、目标读者和主观介入程度的差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汉平行历时语料库的创建与语料检索
    黄万丽, 秦洪武
    2015 (03):  14-1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3
    摘要 ( 380 )   PDF(1876KB) ( 127 )  
    本文探讨了英汉平行历时语料库创建的基本理论依据和建库原则,介绍了历时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语料总体状况、语料的抽样框架、语料的存储方式和实现手段。本文还展示了检索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它具备的多条件复合检索功能,同时也演示了该检索系统支持的多种检索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中情态隐喻汉译研究
    刘慧丹, 胡开宝
    2015 (03):  20-2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4
    摘要 ( 347 )   PDF(891KB) ( 93 )  
    本文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用语料库方法考察莎士比亚戏剧中典型情态隐喻在梁实秋、朱生豪、方平三个汉译本中的汉译情况。通过三个汉译本的比较分析,归纳三位译者处理这里英语情态隐喻时的汉译策略之异同,发现三个汉译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去隐喻化倾向,即将原文情态隐喻译为一致式。另外,三位译者在主客观类情态隐喻的汉译方面表征出显著差异。本文在比较分析这些显著差异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背后的动因进行相应的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虚化动词的应用研究——以“做”和“作”为例
    李晓倩
    2015 (03):  26-3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5
    摘要 ( 327 )   PDF(709KB) ( 143 )  
    本研究基于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分析了23部莎士比亚戏剧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个汉译本中“做(作)”虚化结构的应用,并从句法角度探讨其应用动因。本文认为,译者选择虚化结构主要动因为:一方面,汉语译文中的虚化结构可以通过受事前置将源语文本中较长的宾语提前,转移英语原文中的末端重量至汉语译文的前端重量,使句式更为平衡、紧凑,同时对宾语起一定强调作用;另一方面,虚化结构通过将其后的动词名词化,可为修饰词提供更多地选择,更好地将源语文本中的多种信息融合在一个相对经济可行的句式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广度知识发展的研究
    张建华
    2015 (03):  31-3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6
    摘要 ( 286 )   PDF(582KB) ( 111 )  
    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探讨了日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广度的发展特征。研究对84名2年级至4年级学生的168篇作文进行分析后发现:随着年级的提升,学生作文中的低频词使用比例有所增加,词汇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指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2年级到3年级之间进步显著,但是3年级到4年级之间进步趋缓,甚至有退步的迹象,学生的产出性词汇广度知识呈非线性发展态势。由此可见,日语学习者产出性词汇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高原期现象”。此外,研究还发现,词汇密度不能区别不同年级学生的日语水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大学英语听力低分者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甘丽华
    2015 (03):  36-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7
    摘要 ( 298 )   PDF(558KB) ( 93 )  
    本文通过对英语听力水平较差的大学一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元认知策略培训,了解大学英语听力低分者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听力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听力学习策略了解和认识不多,尽管在听力过程中有时使用一些策略,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水平低下。短期的策略培训能有效促进元认知及听力策略使用,但对听力成绩的提高也能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走向文化自觉的英语实践课程范式的思考
    杨劲松
    2015 (03):  40-4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8
    摘要 ( 333 )   PDF(677KB) ( 48 )  
    本文从“文化自觉”和“服务地方”两个角度提出了实践课程范式的理念,并从课程主体、客体、实践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这一课程范式进行了思考。文章提出,走向文化自觉和服务地方的实践课程体系是课程设计和地方发展的结合;将课程和地方文化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一种地方文化国际化的过程。走向文化自觉和服务地方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将课程设计和文化零距离接触的结合。这种课程体系能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基础上,对国际友人进行访谈,相较于外教上课而言,更具挑战性,是大学教育国际化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兼容不同视阈,逼近经典内涵——刘殿爵先生《论语》三个英译本的诠释学视角研究
    陶友兰
    2015 (03):  44-5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09
    摘要 ( 665 )   PDF(1443KB) ( 140 )  
    本文以刘殿爵的《论语》英译本为例,从诠释学角度剖析译者如何从自身“前理解”出发,通过序言、附录、诠释性译文等方式,在理解中创造、在理解中对话、在理解中改进,努力实现译者视阈与《论语》原文本视阈、期待读者视阈、《论语》英译本视阈相融合,将中国儒家经典的精髓传播到异域之邦,彰显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方式,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完形理论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可译性阐释
    李英垣, 吴钰煜
    2015 (03):  52-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10
    摘要 ( 291 )   PDF(851KB) ( 93 )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折射出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古典诗词英译的研究不仅有利于翻译研究,也有助于中国文化传播。然而,中英两种语言形式上的巨大差异往往给人们造成不可译的困惑,因而向目的语读者介绍这一文化瑰宝时译语文本要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完形理论的视角,以整体性原则、闭合性法则、图形-背景法则、简约法则和连续性法则为观照,试图消解古典诗词不可译性的质疑,并对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可译性适当加以阐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理论与批评
    焦虑的形式与意义:西尔维亚·普拉斯自白诗的精神分析
    曾巍
    2015 (03):  57-6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11
    摘要 ( 574 )   PDF(1176KB) ( 142 )  
    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创作于生命最后阶段的自白诗,直接袒露了个人经验中痛苦与绝望的极端情绪。这些最能体现自白诗特点的诗,是焦虑的产物。焦虑是其诗歌创作的来源,也在诗歌中具体体现。焦虑亦可分为多个层次:现实的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焦虑以及影响的焦虑。诸种焦虑交织、作用,激发了诗人的创造力,使普拉斯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中的爱的伦理
    李安
    2015 (03):  63-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12
    摘要 ( 447 )   PDF(975KB) ( 130 )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乔叟的《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指出这首长诗的主旨是讲述爱的伦理。诗中多处讨论爱情这个主题,而专门赞美爱的颂诗就有四首之多。诗人吸收了古罗马哲学家波爱修斯的《哲学的慰藉》、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和薄伽丘的长诗《菲罗斯特拉脱》中关于爱的理论,并把它们集中于《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中,尽力歌颂与陈演爱情。诗中的爱情属于“典雅爱情”的范畴,这一方面表现在特洛勒斯与克丽西德的爱情搁置了生育后代、附属于婚姻的利益关系等因素,同时两人在法律上都是单身身份,他们也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并没有违背道德原则。另一方面,恋爱中的特洛勒斯认真地模仿宗教仪式去膜拜爱神,把克丽西德当作圣母玛利亚一样地景仰,如宗教狂热般对克丽西德忠诚不二。特洛勒斯借助爱的信条和他所爱的女性驯服了他体内的兽性因子,完善了他的人性因子,从而让他的理性意志成功地控制了自由意志。特洛勒斯虽然没有突破他的伦理身份带来的伦理困境,故事以悲剧告终,但诗人对他的爱情做出了最高的价值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凯瑟琳·贝尔西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学趣味论考辨
    王进
    2015 (03):  68-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13
    摘要 ( 407 )   PDF(865KB) ( 107 )  
    文学趣味论作为西方文学发展史的文化动因之一,总是服膺于“寓教于乐”和“文以载道”的经世哲学。阅读趣味造就当下英国文学市场的繁荣现状,与之形成反讽的则是英国学界对此问题的集体失语。凯瑟琳·贝尔西以文学趣味论的文化唯物论视角,联系当下英国文学界的种种不良现象,在梳理“被忽视的趣味传统”的基础上考察文学趣味和阅读品的深层动因,在“作为文化史的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展望趣味问题的突围道路。本文聚焦贝尔西的理论新作《批评的前景》,考辨其文学趣味论的观念体系,反思学院派文学批评的现实困境和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华兹华斯的实验精神对英国诗艺的新发展——论《抒情歌谣集》中传统歌谣影响下的戏剧性技巧
    骆谋贝
    2015 (03):  73-7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3.014
    摘要 ( 469 )   PDF(967KB) ( 128 )  
    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华兹华斯为英国诗坛贡献了《抒情歌谣集》。这部诗集从语言、主题到写作技巧等多方面的创新为英国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其中戏剧性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种淡化作者声音,突出说话人言语以完成其性格刻画的叙述手段。华兹华斯的戏剧性实验是一种自觉的文学行为,是对文学传统尤其歌谣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德国诗人毕尔格和英国诗人帕西的歌谣给华兹华斯的文学实验提供了诸多启发。华兹华斯巧妙地将抒情性和戏剧性相融合,形成了戏剧性独白,这也是华兹华斯戏剧性技巧的具体体现。戏剧性独白辉煌于维多利亚时代,可见他的实验精神对英国诗艺的新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