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2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时代的尘埃与芦苇
    杨枫
    2021 (4):  1-1. 
    摘要 ( 426 )   HTML ( 289 )   PDF(287KB) ( 19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文学学科话语原理及其历史资源刍议
    陈众议
    2021 (4):  5-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1
    摘要 ( 328 )   HTML ( 333 )   PDF(1454KB) ( 183 )  

    原理学是学科和学术之纲,只有纲举,才能目张。“三大体系”建设离不开原理学这个话语基准,而后者又必须以史为鉴,具有历史维度,即学科史维度与学术史维度。是以,从学科史、学术史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原理学的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我辈肩上。如何有理有节地在继承和借鉴中扬弃与创新,决定了目标的高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媒体素养:内涵和演变——兼论对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的新挑战
    李战子
    2021 (4):  13-2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2
    摘要 ( 441 )   HTML ( 333 )   PDF(1367KB) ( 158 )  

    随着新媒体素养进入更多教育、教学者的视野,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者在话语的浪潮中需要更开阔的视野和对新媒体更深入的认知。梳理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体素养要素的融合与变化,可发现新媒体素养的主要内涵与话语分析紧密关联,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中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语篇意义、语类、评价等中心概念可放置于新媒体素养的重要位置。基于功能语言学的话语分析需要延伸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等概念内涵,并将语类和评价等理论阐释运用到对新媒体话语的解读中。新媒体素养构成了年轻一代的核心文化能力和社会技能,面对具备多任务能力、追求可视化呈现、善于跨平台搜索的新媒体使用者,话语分析者应更新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并进一步思考新媒体素养与外语教学能力提升的关系,思考如何培养未来所需的新媒体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意识
    新时代外语研究者的国家意识构建刍议
    陈新仁, 杨金龙
    2021 (4):  22-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3
    摘要 ( 515 )   HTML ( 175 )   PDF(1046KB) ( 251 )  

    树立国家意识是我国外语研究者致力于国家语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传播,进一步开拓原创理论、解决中国大地上“真”“急”“热”问题的前提。本文通过梳理国家意识的核心内涵与作用,剖析外语研究中存在的国家意识问题,提出关注国家需求、维护国家立场、坚定文化自信是我国外语研究者构建国家意识的关键,并尝试从选题方向、学术立场、理论构建三个方面探索增强外语研究者国家意识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意识视域下的外国文学“课程思政”体系初探
    刘爽
    2021 (4):  29-3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4
    摘要 ( 663 )   HTML ( 14 )   PDF(1021KB) ( 253 )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人文学科和外语学科的教学研究重要领域。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它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文科建设给外国文学课程带来学科融合的广度,使之在语言、文学、文化层面力求“通事”与“通心”并举;“课程思政”又赋予外国文学课程以价值重构的深度,使之力求政治方向性、价值导向性和文化引领性贯通融合。外国文学“课程思政”应当提升到国家意识的理论高度,在教学实践中树立借鉴中的立场意识,坚守比较中的忠诚意识,张扬开放中的热爱意识,从而推动外国文学课程理论体系、认知体系和践行体系的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外语课程思政中的国家意识培育
    徐斌
    2021 (4):  35-4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5
    摘要 ( 750 )   HTML ( 13 )   PDF(1149KB) ( 339 )  

    高校外语教学在重新定位学科方向、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外语人才的改革过程中,必须强调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其实现方式应以课程思政为形,国家意识内容为魂,最终达到外语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中体现、实施国家意识的培育,其具体实现路径应首先以外语课程中的国家意识元素为点,以提升外语教师思政育人能力为线,以制定院校政策与激励机制为面等三重维度进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色翻译
    红色翻译史概述
    岳峰, 朱汉雄
    2021 (4):  42-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6
    摘要 ( 686 )   HTML ( 22 )   PDF(1367KB) ( 354 )  

    本文引入红色翻译史的概念与内涵,通过五四时期、抗战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三个阶段,介绍红色翻译史的译者译事及其影响与贡献:五四时期,红色翻译传播了新知新学,开启了民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催生了中国共产党,刺激了中国民主革命;抗战时期,红色翻译在革命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与国际战区以不同的方式,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做了贡献,同时助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走上国际化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红色翻译促使新中国进一步借鉴了国外优秀文明,助力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在国际上输出红色经典,形塑了国际形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49~1966年红色经典的翻译与海外传播
    倪秀华, 李启辉
    2021 (4):  50-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7
    摘要 ( 974 )   HTML ( 20 )   PDF(2011KB) ( 252 )  

    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激昂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基调,书写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独立解放的历史进程,展现中国人民实践革命理想的心路历程,不仅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成为广为传颂的畅销书,而且还被广泛译介到海外。本文从翻译发起方入手,梳理红色经典作品的翻译、发行和传播路径,以及多样化的翻译效果,以期展示红色经典强大的域外生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红色军事思想的海外翻译与传播考察——以游击战和持久战为例
    罗天, 穆雷
    2021 (4):  62-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8
    摘要 ( 440 )   HTML ( 7 )   PDF(1470KB) ( 400 )  

    在近100年的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中,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伟大军事实践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军事家提出了游击战、持久战、人民战争等一系列的红色军事思想。可是,目前为止,尚未有翻译学者系统地探讨我国红色军事思想和精神在海外的翻译、传播与影响。有鉴于此,本文调查并整理了国内外专著、报刊、档案等文献,以经典著作和不同译者主体为线索,勾勒出游击战和持久战等红色军事思想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的翻译和传播概况,以期能为我国军事文化的海外译介研究与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苗兴伟
    2021 (4):  72-8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09
    摘要 ( 590 )   HTML ( 9 )   PDF(1433KB) ( 210 )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应面向国家、地区的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师范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师范类专业外语人才培养质量。本文结合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的特色,探讨新文科背景下师范类院校外语专业学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和师范类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科理念下的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意象——以“大外语”等命题为中心
    屈文生
    2021 (4):  82-9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0
    摘要 ( 837 )   HTML ( 15 )   PDF(1669KB) ( 214 )  

    “新文科”是一个有组织的、被组织化的、体系化的高等教育意象,“大外语”则是“新文科”系统的子系统和具体探索。“大外语”为一幅图景,具体所指和建设方案皆不甚清晰,更多是一种“高等外语教育意象”。“大外语意象”是教育部和外语界践行党中央“两个大局”理论指导,并以此为指引构建外语教育新发展格局的实际行动。“大外语”建设要以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能够熟练运用外语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为目标之一,而须注重学科间协同与交叉发展,要同国家急需的“硬学科”(如理、工、农、医学科等)的外部协同交叉,亦要与经、管、法等学科的外部协同交叉。涉外法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英语语言文学学科、法学(特别是国际法)学科、知识产权学科以及国家安全法学科的协同交叉。“大外语”建设进路宜将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将现实中的问题转化为学科中的命题,推动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科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探索
    常辉
    2021 (4):  92-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1
    摘要 ( 700 )   HTML ( 23 )   PDF(805KB) ( 203 )  

    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外语人才,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英语专业一直不断自我调整和发展,多数学校走出了一条复合道路。近年来,英语专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等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吸引力不断下降,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专业培养出现了明显的跨学科特征。本文介绍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的改革与人才培养,主要包括改革背景、改革理念与培养特色、课程体系、配套措施、改革成效以及未来规划。经过四年的建设,上海交通大学英语专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英语专业更具吸引力,学生自信心增强,师生体验感更好,学科与专业联系更加紧密,也带动了师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改革的几个平衡点与适度性问题
    纪秀明, 曾春葙
    2021 (4):  97-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2
    摘要 ( 312 )   HTML ( 7 )   PDF(1008KB) ( 124 )  

    新文科为外语学科改革提供新启发与新契机,在此背景下的外语学科改革势在必行,这是学科范式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呼吁。本文从考量外语学科改革的平衡与适度性入手,深入探讨外语本体与学科融合之平衡、创新与中国经验 “守正”之平衡、数字人文“道”“器”关系之平衡、海量阅读与“问题意识”“审美判断力”培养等问题,旨在为新文科视域下的外语学科改革提供另一种观察视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与学术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回顾与前瞻
    司显柱
    2021 (4):  103-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3
    摘要 ( 501 )   HTML ( 11 )   PDF(1545KB) ( 218 )  

    对外话语是一个国家面向世界的自我陈述。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并且“形成与我国迅速提升的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话语权”,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既有鲜明中国特色,又能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的对外话语体系。那么,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现状如何?取得了什么成绩?存在什么问题?通过梳理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经纬,分析研究状况,针对问题与不足,论述了如何设计和规划本话题研究重点、路径、方法,阐述了开展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研究对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语接触界面下的文化价值观形塑
    夏文静, 甄凤超
    2021 (4):  113-11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4
    摘要 ( 288 )   HTML ( 4 )   PDF(919KB) ( 182 )  

    双语接触语境下的文化价值观与思想意识形塑是一个严肃课题。文化关键词及其用法型式反映社会现实及其变化,传递价值取向及态度立场,揭示思想意识,形成其重要的意义方式。双语文化关键词所传递的社会文化意涵、价值观与思想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对文化价值观产生形塑作用。文章探讨双语接触语境下文化关键词的意义方式,并简论维护民族文化安全、培育正确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的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验哲学视阈下概念隐喻的文化模式
    邹君, 成晓光, 于林龙
    2021 (4):  119-1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1.04.015
    摘要 ( 382 )   HTML ( 7 )   PDF(1377KB) ( 141 )  

    概念隐喻理论以认知机制为对象,旨在揭示语言使用的思维结构,然而,文化模式决定着认知模式,文化体验的差异产生了认知、思维和行为差异。体验哲学观认为,人类的一切概念均植根于我们的身体体验。根据发生学的原则,身体体验、语言、认知、文化、隐喻构成整个进化发展链条,形成了文化模式>认知模式>隐喻模式的联动关系。文化模式是认知机制动态构建的核心要素,决定了隐喻模式的内涵维度。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