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1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4-02-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方梦之翻译思想史研究
    慧眼识主体——评方梦之教授的应用翻译主体研究
    陈宏薇
    2014 (02):  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2
    摘要 ( 399 )   PDF(807KB) ( 93 )  
    应用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但对应用翻译译者的研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方梦之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他在翻译理论、特别在应用翻译理论的研究中,一贯重视对翻译主体的研究。本研究发现他研究译者的工作心理、在翻译教材中突出翻译主体的社会角色与创造空间、在词典编撰中注重介绍应用翻译家及其翻译思想与成就,这些是方教授对应用翻译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文章最后对应用翻译主体研究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方梦之应用翻译学研究系统思想与特点
    曾利沙
    2014 (02):  7-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3
    摘要 ( 441 )   PDF(1747KB) ( 92 )  
    深入拓展的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研究需要宏-中-微观理论范畴的建构,复杂的翻译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从不同层面进行多维视角的理论阐发。本文旨在对方梦之有关应用翻译学理论体系建构研究的系统思想与特点进行总结性剖析,以期拓展多维研究视角,深掘新的应用翻译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重温译学研究“一体三环”论——祝贺方梦之先生八十诞辰
    王宏
    2014 (02):  12-1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4
    摘要 ( 479 )   PDF(1124KB) ( 98 )  
    方梦之先生是我国翻译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长期担任翻译界重要学术刊物《上海翻译》主编,在翻译理论研究、应用翻译研究、翻译学词典编撰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就,身受译界同仁爱戴。本文将就方梦之先生提出的译学研究“一体三环”论进行阐发,探讨“一体三环”论提出的学术背景、其主要创新点以及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对翻译研究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的哲学认识构式
    包通法
    2014 (02):  17-2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5
    摘要 ( 355 )   PDF(757KB) ( 101 )  
    哲学是翻译研究的营养钵。译学的认识属性与知性构式是伴随着20世纪下半叶哲学发展而发展,可以说,是哲学认识属性与知性构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反映和呈现。方先生2006年首先提出的“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充分反映了现当代哲学的认识属性和构式,就是现当代哲学有关本体论、知识论的认识属性和知性构式在翻译研究中的创化。“一体三环”译学知性体系既坚守翻译本体论,关注翻译认识义理的规约性知性构式建构,但同时汲取了复杂性哲学有关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结论的学养,呈现了知识论描述性属性与多维度构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理论研究
    应用翻译之译者角色化行为分析
    周领顺
    2014 (02):  21-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6
    摘要 ( 484 )   PDF(992KB) ( 123 )  
    本文辨析“身份”和“角色”二术语的不同,展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呈现的角色特征,即角色化过程。该角色化过程在翻译活动尤其在应用翻译活动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当文学成了译者处置的对象时,文学翻译也便成了应用翻译的一部分。译者不全是译者,他成了利益的一方。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译以致用”的效果,译者也随之进入了角色化的过程。认清译者角色化现象,将有功于翻译批评的客观和理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境能否翻译”还是诗学观念问题——也答陈大亮博士
    周红民
    2014 (02):  25-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7
    摘要 ( 429 )   PDF(1089KB) ( 108 )  
    本研究就“意境能否翻译”这一命题,回答了“意境是否可译的理论实践与方法问题”一文中的质询,认为:(1)语内翻译与语际翻译无本质区别;(2)现行的主流翻译策略无法呈现汉诗意境;(3)意境审美不属于康德审美范畴。基于“诗学差异”之论点对“意境能否翻译”作进一步探讨,“意境”能否传递值得追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新书讯1——《翻译识途:学·赏·用》
    2014 (02):  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a0715
    摘要 ( 318 )  
    周领顺等著的《翻译识途:学·赏·用》一书将由国防工业出版社于4、5月份出版。全书由"要点拓展"、"阅读空间"、"师生互动"和"实践提升"等几部分构成。在组织方式上,该书是按照教学和学习的自然顺序排列每讲内容的,包含了众多另类的观点,可促发思考,切入研究;它不求面面俱到,不板着面孔说教,多为师生留下开放的、争辩的、互动的和不断完善的空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理论研究
    谁在“偏离”与“迷失”?——从他人对贾公彦有关疏之诠释及评价说起
    杨全红
    2014 (02):  30-3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8
    摘要 ( 393 )   PDF(1157KB) ( 129 )  
    唐朝贾公彦曾对“寄”、“象”、“狄鞮”及“译”等概念作疏,皆恰切精当,其中最为今人熟知者是关于“译”字之疏,即“译者易也,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有人将该疏中的“使相解”诠释为“帮助和促进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并视之为翻译的本质目标。对于一些不曾明示上述本质目标的“翻译”定义,相关论者则不以为然,认为其仅仅注意到了翻译活动本身而忽视了翻译活动的跨文化交流性质。上述意见乍看不无道理,实则有失偏颇。翻译的定义方式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多元,《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等在释义“翻译”时对相关本质目标按下不表,也许自有考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实践研究
    《天演论》编译的单位、方式与功用——严复达旨术研究之一
    黄忠廉, 刘丹
    2014 (02):  35-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09
    摘要 ( 446 )   PDF(1010KB) ( 77 )  
    “编”是严译《天演论》最常用的变译策略之一。编的单位有句、句群、段、节、篇和书,以句群、段为多;编的方式有分、合、调、加标题等;编的功用有适应构篇需要、符合读者思路、便于意义的重组、显示语篇层次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经典翻译“中国英语”的文化主体地位
    任东升, 马婷
    2014 (02):  40-4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0
    摘要 ( 341 )   PDF(988KB) ( 146 )  
    产生于国家发起的大规模汉语经典翻译实践的“中国英语”,如同任何一种语言,带有自我表现的印记,即“文化主体”标示。本文结合汉英对比的认识,从国家翻译实践的视野分析沙博理所译两部作品中的典型标记,论述中国英语的文化功能,明确其文化主体地位。指出在汉语经典翻译中,译者需要首肯并尊重中国英语的文化主体地位,并自觉运用于对外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性读者与普通青年读者:鲁迅翻译的读者意识
    贺爱军
    2014 (02):  45-4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1
    摘要 ( 359 )   PDF(1087KB) ( 61 )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鲁迅认为翻译旨在“益智”与“移情”。为了达及这一目的,鲁迅针对不同的译文读者设置了双重的翻译文本结构,采取了迥异的翻译策略。一种是针对智性读者的智结构文本,表征为“先锋”句法,即尽量接近原文的句法结构,保留“精悍的语气”、保存洋气、保留异国情调;另一种是针对普通青年读者的情结构文本,表征为通顺的译文、流畅的句法,使得读者可看、可懂、可受感染。智结构重在“益智”,实现方式就是硬译;情结构强调“移情”,唯一策略就是改译。智情双结构的设置体现了翻译家鲁迅清醒的读者意识,也实现了其移情和益智的翻译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言小说英译中的信息凸显
    邵璐
    2014 (02):  48-5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2
    摘要 ( 388 )   PDF(945KB) ( 210 )  
    从比较文体学的视角来细读莫言小说《生死疲劳》双语平行文本,可发现信息凸显能影响目标文本的文体特征,体现出其英译者葛浩文独特的译者风格。信息凸显不仅源于语言、文化之差异,更是出于译者的匠心独运。信息凸显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质的凸显,二是量的凸显。在质的凸显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源文本未见信息凸显,目标文本却出现了信息凸显。二是源文本出现了信息凸显,目标文本则未见相应的信息凸显。量的凸显指目标文本中某些话语的使用频率超出了读者预期。在某种程度上,凸显信息是文体上的阻抗式翻译,无论目标文本是否与源文本的凸显程度或频率吻合,只要运用得当,就能提升文本的审美价值,引起目标读者的兴趣和阅读快感,从而获得接受成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葛浩文英译看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以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为蓝本
    辛红娟, 张越, 陆宣鸣
    2014 (02):  53-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3
    摘要 ( 462 )   PDF(1112KB) ( 209 )  
    本文以莫言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英译为切入点,重点研究了葛浩文的翻译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葛浩文译笔精湛,通过对葛浩文成功翻译实践的深入细致分析,不难发现他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海外有效传播。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呼吁社会各界有组织地采用积极战略,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有效传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教学研究
    从英汉科技翻译教程的编著谈专题类翻译教材建设
    陶友兰
    2014 (02):  58-6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4
    摘要 ( 298 )   PDF(916KB) ( 144 )  
    专题类翻译教材的编著理应体现专题翻译的特征。本文通过梳理国内目前通行的英汉科技翻译教材,旨在归结、分析新时期科技翻译教材编著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专题类翻译教材的编著原则:第一,挑选有资质的编者,提倡合作编撰;第二,重视宏观理论阐述,提升学生的译者能力;第三,展示真实翻译案例,突出专题知识,融合相关职业知识;第四,研编结合,着重讲解专题翻译中难点和重点;第五,提供翻译专题的英汉双语平行文本和电子资源,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语料库等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名称英译的边界:“文学院”英译调查与思考
    张顺生
    2014 (02):  63-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5
    摘要 ( 247 )   PDF(852KB) ( 93 )  
    解释学家加达默尔曾提出,必须唤醒并且保持清醒的诠释学意识。这一观点对翻译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鉴于任何一种理解都是在一定前理解之下的理解,因此,任何具体翻译中的理解都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不断深化的过程。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者要培养质疑精神。然而,既然翻译的目的是用目的语再现原文的意义,那么原文本的译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总要有个边界,不能天马行空、无限延伸。通过统计、分析大陆地区高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文学院”的英译情况,文章指出大陆大学英文网站尚存在不严谨、不严肃、不规范等问题,并提出:英译大学网站时,译者要尊重文本的原意,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关照目的语读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书评
    翻译学理论的融通、创新与拓展——论《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的学术思想
    罗娜
    2014 (02):  69-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2.016
    摘要 ( 341 )   PDF(817KB) ( 120 )  
    近些年来随着翻译学的深入研究,学界对能否建立该学科理论体系已基本达成共识并有所发展。《翻译学理论多维视角探索》应运而生,是一部交叉学科理论运用突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研究视角新颖的翻译学理论研究著作。本文基于对该著作理论特征与方法论特征的详尽分析,探讨在学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研究者可从三方面入手:其一,翻译学理论可融通整合相邻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以便从多维度去审视、去描写文本的意义形态及其翻译过程中的运作方式与规律;其二,翻译学理论可着眼于概念创新以便衍生和拓展出一系列相辅相成的理论概念;其三,翻译学理论可致力于拓展研究范畴以便建立多层次的命题体系。学界在借鉴西方译论的同时,也可实现翻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