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15-06-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致广大而尽精微”——蒋洪新教授访谈录
    蒋洪新, 叶冬
    2015 (06):  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1
    摘要 ( 350 )   PDF(497KB) ( 93 )  
    蒋洪新教授在访谈中阐释了“大学的意义”与英语人才培养的关联,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新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定的理念和主要内容。同时,他以庞德研究和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为例,指出在文学研究中应该把握“宏观”与“微观”、理论与文本相结合和立足本土、注重文学比较与跨文化的研究方法。这些深刻见解对于新世纪中国语言文化背景下的青年学者教益极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用语言学专栏∙法律语篇分析篇
    主持人语
    王品
    2015 (06):  4-4. 
    摘要 ( 202 )   PDF(253KB) ( 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身份建构的态度资源——以《悉尼先锋晨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为例
    田华静
    2015 (06):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2
    摘要 ( 299 )   PDF(1094KB) ( 137 )  
    评价系统自诞生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类语篇,其中新闻语篇以其丰富的态度资源和客观之中蕴含主观的特性而受到语篇分析学者的青睐,且研究成果颇丰,但用评价系统来揭示新闻语篇中的身份建构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评价理论为依据,分析《悉尼先锋晨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的态度资源与身份建构的关系。研究发现,态度资源对新闻语篇中的身份建构和身份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慕尼黑协定》中的权势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鲍柳伢
    2015 (06):  12-1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3
    摘要 ( 710 )   PDF(677KB) ( 130 )  
    《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一个产物,表面上体现的是英法两国维护地区和平、避免战争的意识形态。但本质上,作为各个国家势力不均衡下的产物,它体现的是不同国家的权势关系,揭示的是英法德意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控制和压制。本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三大元功能理论,解读《慕尼黑协定》是如何在词汇-语法层面体现这种控制和压制的不平等权势关系的。具体来说,运用概念功能分析及物性和语态;运用人际功能分析情态动词的言语功能和语气隐喻;运用语篇功能分析主位。语言和权势息息相关,语言是反映社会权势关系的首要载体,语言即力量(体现权势)。因此,通过对法律语篇《慕尼黑协定》词汇-语法的语言特征分析可以很好地展现该协定所体现的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对语篇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语言中隐藏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辩护律师人际策略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于梅欣
    2015 (06):  17-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4
    摘要 ( 296 )   PDF(974KB) ( 88 )  
    本研究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层次观,从人际元功能上下层的纵切面,探讨国内刑事庭审中辩护律师为其当事人做罪轻辩护时采用的语言人际策略。人际元功能投射或被投射的层面依据马丁(J.R. Martin)的观点,从上至下可以纵切为语言之上的语境,语类层面的具有阶段性目标的社会过程,语域层面的语旨;语言方面主要包括语篇语义层面的协商、评价,词汇语法层面的语气、情态,语音层面的语调。通过对河南省某法院故意伤害案再审个案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辩护律师在庭审中所运用人际策略,认为在特定的语境下,适时地运用语篇语义层面中协商系统的插入语步、评价系统表示判断的态度子系统,恰当地使用词汇语法层面中语气系统,有助于辩护律师实现其在庭审中各个阶段的目标,进而实现其罪轻辩护目标,改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
    从大学英语教材词汇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指导意义
    张军, 刘艳红
    2015 (06):  23-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5
    摘要 ( 375 )   PDF(844KB) ( 186 )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称《要求》)颁布至今已近8年,从试行至今已逾11年,在此期间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渐展开,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引发学者和教师对《要求》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行思考。《要求》是高等学校组织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教材编写的重要依据之一。基于《要求》的研究状况以及词汇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大学英语教材词汇出发,参考我们所做的有关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试探讨《要求》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实践指导意义。研究发现,《要求》对英语教材编写的实际指导性不强,对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实际影响有限,此种状况若不能引起学者和教师的重视并加以解决,将对我国整个大学英语教学及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的ELF范式及对“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范勇
    2015 (06):  29-3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6
    摘要 ( 457 )   PDF(663KB) ( 266 )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研究中的ELF(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作为通用语的英语”)范式开始兴起,本文详细介绍了ELF的各种特性,并对ELF范式与WS(World Englishes,“世界英语”)范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论述了ELF研究范式对“中国英语”研究和中国英语教学的各种重要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的社会文化探究——学习者身份建构视角
    龚嵘
    2015 (06):  34-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7
    摘要 ( 370 )   PDF(1122KB) ( 176 )  
    本研究基于Lea(2008)的学术素养论,提出中国研究型高校环境下的学术英语写作素养构念,即“语言产出+科学思维+元认知管理”的三维能力组合;并从写作教学的社会文化研究取向,采用定性研究范式(隐喻思维策略与半结构化访谈),通过学习者身份建构过程透视大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素养课程环境认知。研究发现,大一新生的“话语身份”建构对课程分数、同伴话语、任务在线体验自评等因素均有一定敏感性,而其“活动身份”则是过去、当前、未来不同时间维度因素的多元交互结果。据此提出学术英语写作素养课程环境的主观感知理论模型,主张采用学习者身份建构的教学干预手段,培育学习者共同体,优化写作素养课程环境,促进课程环境的良性感知,改善学习行为与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奇幻型儿童小说语言资源运用及其翻译研究——以Alice in Wonderland及其汉语翻译为例
    张道振
    2015 (06):  40-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8
    摘要 ( 451 )   PDF(988KB) ( 155 )  
    比起成人文学的翻译,儿童文学的翻译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活动,因为其语言是公认地“简单易懂”。事实上,由于其文类的特殊性,儿童文学话语常常隐藏着其表面看上去意想不到的“复杂”之处。本文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汉语翻译为语料,基于英汉文本对比的基础上,对其句法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更深层面上探讨其语用符号学意义。本项研究发现,所考察的几位译者均未完整译出对原文类至关重要的句法特征,因而由该及物性模式所创造的奇幻世界在译文中也存在着去神秘化的倾向。译者的失败可能不仅在于他们对于原文句法特征的无法把握,还可能由于目标语文学中的儿童文学翻译的规范使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电影片名汉译的创造性叛逆——以2014年国内引进的英文电影为例
    司显柱, 田广山
    2015 (06):  46-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9
    摘要 ( 470 )   PDF(699KB) ( 177 )  
    电影片名翻译是一项重要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在电影的推介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英文电影的汉译名很难与原名在语言层面上实现“忠实”,因此有必要实施“创造性叛逆”。功能翻译理论,尤其是目的论,为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试探讨创造性叛逆在电影片名翻译中存在的理据,并以2014年从海外引进的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为例,从指导电影片名翻译的四项基本价值标准出发,分析创造性叛逆在片名翻译中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理论与批评
    自然圆融的境界——论加里·斯奈德诗歌中的华严思想
    李顺春, 李寒
    2015 (06):  50-5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10
    摘要 ( 318 )   PDF(995KB) ( 83 )  
    加里·斯奈德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生态诗人。他将蕴含着丰富生态和环境理论的华严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态观中,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生态诗学。在斯奈德生态诗学的形成和实践中,华严思想不仅成为其“哲学基础”,且有助于建立其生态环保观。自然万物是真实而绝对的存在,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因此,任何生命形式(人类和其他动植物)都是平等不二的,同生共存于圆融如一的“生命共同体”之中。斯奈德的这种生态观不仅反思生态危机的生成、人类的生存方式及人类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为我们研究和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且对促进生态和环境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存在、伦理、身份——论菲利普·罗斯创作中的身体叙事
    李俊宇
    2015 (06):  56-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11
    摘要 ( 451 )   PDF(1026KB) ( 138 )  
    纵观菲利普·罗斯一生的创作,他对身体叙事十分重视,许多作品都是身体叙事的典范之作。性爱叙事、衰老叙事、疾病叙事和死亡叙事是罗斯身体叙事的四个主要方面。从这四大基石出发探讨存在、伦理、身份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可以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罗斯的创作。罗斯通过身体叙事,抒发了存在主义意义上对个体存在的关怀与悲悯,展现了一种现代自由伦理,书写了现代人所遭受的身份困境及如何重建身份主体。罗斯的身体叙事受卡夫卡、弗洛伊德等的影响,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性,也是作者对自由的追求和艺术上求真的表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哲学主要思想在唐·德里罗《大都会》中的回响
    彭阳辉
    2015 (06):  62-6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0.012
    摘要 ( 322 )   PDF(982KB) ( 56 )  
    在美国后现代小说家唐·德里罗《大都会》的文本里,作者表现出对技术哲学的独特关注,该领域广为人知的观点在小说中得到展示及深化。通过对技术带来的现代生活进行观察和反思,作家从哲学家的视角描绘了技术成就生活甚至命运的未来生活,指出是技术背后的资本力量促使物化异化呈现新态势,并分析了技术成为未来社会发展障碍的深层原因。技术哲学主要思想在《大都会》里的回响验证了作为小说家的德里罗所具备的高超的哲学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文化交流专栏
    洋商对近代中国商人的身份建构
    黄静茹
    2015 (06):  67-7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13
    摘要 ( 266 )   PDF(1055KB) ( 92 )  
    “商人”的身份在中国古代一直充满矛盾。一方面商人处于“四民之末”,备受打压,另一方面,由于商业本身的重要性,商人阶层又顽强地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洋商”在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政府也设立“商部”之类的组织来管理并为其正名,中国商人的身份开始重新建构。在诸多因素中,“洋商”的全面影响及其与“华商”的互相建构成为中国商人重构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洋商所代表的强权对“重商主义”环境建设,对商人群体的主体建设,包括影响力的扩大、行业拓展、层次提升以及经商模式和方法的改变都赋予中国商人群体新的身份认同。从夷商、蛮商、胡商、番商到洋鬼子、洋商等称谓的变迁反映了多重身份认同与身份认同建构的动态变迁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获奖流行语解读日本社会及其民族价值观
    江夏瑠霞, 许慈恵
    2015 (06):  73-7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14
    摘要 ( 379 )   PDF(745KB) ( 101 )  
    语言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结晶,流行语之所以受到社会的热捧继而流行开来,是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热点现象,反映出社会民众对所面临的世界与存在的态度和感知,体现出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日本获奖流行语浓缩了日本社会百态和社会文化内涵,是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依据。本文通过对日本近10年的获奖流行语的考察,探索获奖流行语与日本社会的各种内在联系,审视它的文化内涵;解析当下日本民众的社会生态、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视角、价值取向以及共同的民族价值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