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15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5-01-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学问、独创与理论框架——英美文学专家常耀信教授访谈
    常耀信, 柳士军
    2015 (01):  1-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1
    摘要 ( 468 )   PDF(689KB) ( 116 )  
    常耀信教授是我国英美文学研究大家,其著作与教材在国内英语界有广泛的影响。本次访谈主要涉及如何做学问、学问的独创性、文本与理论价值等几个方面。同时,常教授以英国诗人罗伯特·勃朗宁《我最后的公爵夫人》为例,说明形式主义、心理分析和结构主义等文学理论如何为文学研究服务,为青年学者的学术写作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适用语言学专栏∙理论篇
    主持人语
    王振华
    2015 (01):  5-5. 
    摘要 ( 173 )   PDF(225KB)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形式标记功能解释的矛盾及其消解——以代用代词it的隐性纯理功能为例
    董保华
    2015 (01):  6-1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2
    摘要 ( 405 )   PDF(1083KB) ( 77 )  
    从目前文献看,形式标记的功能解释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意义承诺”、“功能承诺”相去甚远。本文基于B. L. Whorf(1956)的隐性范畴思想与M. A. K. Halliday(2014)的渐变群思想,以形式标记代用代词it的纯理功能为例,探讨如何消解形式标记功能解释上的自相矛盾。研究发现,在隐性范畴视角下,代用代词it的纯理功能得到统一解释,从而有力地证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形式获得功能解释”的理论假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学术期刊论文摘要的意义生成——系统功能意义学语类分析
    张先刚
    2015 (01):  14-1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3
    摘要 ( 425 )   PDF(1195KB) ( 106 )  
    期刊论文摘要具有概括论文和宣传论文的双重功能,在学界得到广泛的研究。这些研究多以提高摘要写作质量为目的,概括摘要的语篇结构、语言特征和跨语言、跨学科差异,对其语篇意义生成的动态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系统功能意义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语言学论文摘要的语类分析,揭示论文摘要生成的意义潜势。研究表明,摘要语篇呈现宏观语类的趋势。研究摘要语篇意义的生成不仅有助于摘要语篇的写作,对于进一步明晰语类与语域的关系也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判断和鉴赏中的错位现象对比分析
    李雪娇
    2015 (01):  20-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4
    摘要 ( 413 )   PDF(846KB) ( 152 )  
    马丁和怀特所建立的评价理论是当前学界最前沿的理论之一,然而在运用该理论进行语言实例分析时,由于语言使用本身的复杂性,对某些评价现象的界定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本文拟从判断和鉴赏这两个评价子系统的界定标准出发,通过实例分析与论证,指出在对判断和鉴赏的界定中存在一种错位现象:即根据定义,原本应该是判断的,实际上却是鉴赏;而原本应该是鉴赏的,实际上却是判断。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这种错位现象的成因,并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判断、鉴赏界定标准,从而为判断和鉴赏提供一个更为精细的划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互动的功能-认知机制——以一则美国单口相声语篇为例
    李晶
    2015 (01):  25-3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5
    摘要 ( 417 )   PDF(1143KB) ( 90 )  
    人的认知识解具有主观性,但同时又会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引导甚至操纵。语篇即可成为这一外部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该语篇能够促成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本文采用Thompson关于互动的相关概念,以其“语篇中的读者”概念为基点,从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两方面入手,探讨两大互动资源如何运用元功能手段影响、引导甚至操纵语篇接受者的概念整合,并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语篇生成者与接受者互动的功能-认知机制。最后本文选用一则美国单口相声语篇为实证,探究该机制的解释力和适用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
    基于MALQ的不同听力水平英语学习者元认知意识研究
    张拥政, 于翠红
    2015 (01):  32-3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6
    摘要 ( 539 )   PDF(1352KB) ( 203 )  
    本研究借助Vandergrift等(2006)设计的听力元认知意识问卷(MALQ),分别调查了两组听力水平不同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元认知意识状况。通过揭示他们在计划与评估、引导性注意、心理翻译、主体知识和解决问题方面的异同,以及这五个方面与其听力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发现不同元认知意识对听力理解的调控作用各不相同,优化学习者听力元认知意识对于构建听力技能有效发展的合理模式、提高听力信息加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寓教于“行”:二语教师在修正性反馈中的非言语行为
    王伟清, 唐伟玲
    2015 (01):  39-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7
    摘要 ( 413 )   PDF(823KB) ( 123 )  
    在二语课堂中,非言语行为普遍存在。本研究以课堂观察和刺激性回忆采访为研究工具,探讨了二语教师在给学生修正性反馈时产生的非言语行为及其对学生接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7个语段中,60.2%含有教师的各种手势、头部动作、面部表情、多部位肢体动作以及混合型非言语行为等,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混合型非言语行为,其次是头部动作和指示型手势。语段分析表明,当教师反馈中含有非言语行为时,学生会产生更多的接纳行为。学生的刺激性回忆进一步揭示,教师非言语行为有助于学生对修正性反馈的理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模糊限制语习得研究
    吴光亭
    2015 (01):  46-5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8
    摘要 ( 397 )   PDF(848KB) ( 145 )  
    我国大学英语学习者(CCEFLL)在议论语篇和言语行为中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类符总量明显少于本族语者(NS),总体频率显著低于后者。在议论语篇中,CCEFLL使用认知副词的频率稍高于NS,而后者使用认知情态助动词、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频率明显高于前者;在言语行为中,CCEFLL使用程度变动语的频率和比例均明显高于NS,但后者使用范围变动语、直接缓和语和间接缓和语的频率和比例均明显高于前者。CCEFLL模糊限制语习得的发展特征较为复杂。首先,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CCEFLL使用模糊限制语的类符总量在增加,但总体频率在减少;其次,CCEFLL使用各类模糊限制语的能力与其英语水平之间的关系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影响CCEFLL习得和得体使用模糊限制语的主要因素有五个,即模糊限制语的复杂属性、中英学术文化差异、汉语负迁移、语言能力和学术写作指导严重缺位。我们认为要解决CCEFLL模糊限制语习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需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提高意识、正确指导和提高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现状透析
    朱振武, 袁俊卿
    2015 (01):  53-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09
    摘要 ( 579 )   PDF(1070KB) ( 190 )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程度逐渐加深,中国文学英译也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热切关注与讨论,对中国文学英译状况的研究自然也就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文学英译研究目前呈现出了宏观与微观并重、范围广泛、类型多样、古典与现当代并驾齐驱、研究的规范性不断增强等诸方面的特点。当然,在看到其可喜的一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诸如学术自觉性不高、跟风现象严重、部分论文粗制滥造等问题。只有既看到成果,又正视问题并积极应对,中国文学英译研究才能健康发展,真正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指明方向和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新进展
    李涛, 徐芳
    2015 (01):  59-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10
    摘要 ( 355 )   PDF(959KB) ( 82 )  
    莎士比亚戏剧堪称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代表着人类戏剧艺术的顶峰。自从我国译介莎士比亚戏剧以来,相关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得以开展并不断深入,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文旨在述评我国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研究在近十年来的新进展,梳理归纳莎士比亚戏剧汉译的研究特点和现存不足,指出相关研究在理论搭建、研究主题拓展、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语言特征等方面仍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理论与批评
    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脸面性”解读
    康有金, 朱碧荣
    2015 (01):  65-6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11
    摘要 ( 731 )   PDF(924KB) ( 192 )  
    “脸”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核心。它是由展示“表征”的“白墙”与紧锁主体的“黑洞”构成的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权利结构变化触发了非个性化的群体组织“脸”的形成。本文用“脸面性”思想解读《白鲸》的主人公埃哈伯,从他的“入脸”、“在脸”和“去脸”出发,探究主体如何经过“块茎”、“去疆域化”、“生成”和“无器官身体”,最终线化“白墙”,冲出“黑洞”,完成复仇。虽成为“脸面性”的牺牲品,但在埃哈伯身上却闪烁着未来的曙光,即为个性获得解放敢于抛弃既得利益的牺牲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他们的叙述——从《亲爱的生活》中男性人物的叙事特征看门罗的思想转变
    林玉珍
    2015 (01):  70-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1.012
    摘要 ( 352 )   PDF(1014KB) ( 324 )  
    门罗的小说主要关注的是女性,所以她最新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亲爱的生活》仍然重点着墨于女性角色,但小说中的男性人物跨越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过着自己“亲爱的生活”。通过详析这部小说集里形形色色的男性人物,本研究认为门罗晚年的叙事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激进,她给予了男性人物一些正面的描述,再现了生活的本真。在叙事手法上,门罗通过边缘化的地位、含糊的声音、从属的功能和被动的视角来展示男人们“亲爱的生活”,但在含糊、被动、边缘化和从属的程度上略微降低,从而真正展示出“亲爱的生活”的本质——“简单地生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