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创新与质控
    郭雅文, 郑传铭, 葛明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1-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1
    摘要245)   HTML6)    PDF(pc) (852KB)(30)    收藏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GUA)是甲状腺腔镜手术的重要进展,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系统评述了GUA的临床应用现状、核心技术创新、质控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显示,GUA在甲状腺良性肿瘤和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美容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优化手术入路设计、改进建腔设备和规范操作流程,GUA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颈前功能区,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此外,多学科协作和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质控措施和术后综合随访体系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引入和单孔设备的更新,GUA有望在甲状腺腔镜手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病人提供更微创、更美观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第5版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解读: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肿瘤的更新及进展
    鲁姗姗, 纪元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27-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6
    摘要332)   HTML7)    PDF(pc) (934KB)(28)    收藏

    2022年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第5版)将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分为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新增了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旧称的“交界性肿瘤”修订为低风险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肿瘤以及透明变梁状肿瘤。新版WHO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对恶性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分层。其中具有多种组织亚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代表BRAF样恶性肿瘤,而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PTC和甲状腺滤泡癌代表RAS样恶性肿瘤。嗜酸细胞癌作为独立类型,特指嗜酸细胞成分≥75%的嗜酸性滤泡细胞起源并缺乏PTC核特征和高级别特征(坏死和核分裂象≥3/2 mm2)的肿瘤。新增的“高级别滤泡细胞起源的甲状腺癌”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间变性甲状腺癌(ATC)仍是分化最差的类型,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目前归为ATC的亚型。不再推荐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亚型;筛状-桑葚型甲状腺癌不再归类为PTC亚型,而被列为组织来源未定的甲状腺肿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甲状腺微创手术发展与未来
    陈灵勰, 赵起悟, 邱伟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7-1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2
    摘要241)   HTML4)    PDF(pc) (855KB)(25)    收藏

    甲状腺腔镜手术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从多孔到单孔、从腔镜到机器人的发展。近年来,达·芬奇单孔机器人和国产单孔机器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甲状腺微创手术的技术革新。本文从甲状腺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腔镜的突破、机器人与单孔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实现等方面,回顾甲状腺微创手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甲状腺外科手术的未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及技术要点
    陈朋, 史加宁, 贾文俊, 方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17-2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4
    摘要165)   HTML4)    PDF(pc) (813KB)(23)    收藏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OETVA)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甲状腺腔镜术式。TOETVA可彻底清扫中央区和Ⅳ区淋巴结,兼顾美容与疗效双重优点。笔者结合开展此技术的临床经验,回顾近年来TOETVA的发展演变、适应证和并发症及手术技巧,展望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柳叶刀杂志糖尿病与内分泌委员会《临床肥胖症定义与诊断标准》解读
    张鹏, 张忠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192-19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2
    摘要105)   HTML10)    PDF(pc) (873KB)(23)    收藏

    目前肥胖的诊断标准基于体质量指数(BMI),但该指数不能直接反映脂肪的蓄积,也不能体现对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因而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背景,柳叶刀杂志糖尿病与内分泌委员会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将仅具有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异常定义为临床肥胖前期,仅需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人体测量学异常,降低疾病风险;而同时合并肥胖直接导致的疾病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定义为临床肥胖症,需要积极进行医学干预。尽管个别专业学会质疑该定义和诊断标准有可能将部分肥胖从疾病状态划归为风险因素,而使病人失去潜在治疗机会,然而整体上,该标准基于脂肪蓄积及其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因而对于肥胖的精准诊疗更具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因素
    李浩, 骆洋, 王廷峰, 林海萍, 贡婷月, 赵永恒, 钟鸣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47-5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9
    摘要235)   HTML2)    PDF(pc) (1113KB)(22)    收藏

    目的: 分析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中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肿瘤特征以及肿瘤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仁济医院接受nCRT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实现pCR的因素,并比较pCR组与non-pCR组病人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长径<5 cm(截断值为5.24 cm)和基线癌胚抗原(CEA)<5 μg/L(截断值为5.33 μg/L)是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生存分析表明,pCR组和non-pCR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2.86%和82.46%(P=0.193),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5.71%和70.18%(P=0.1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长径以及基线CEA可作为LARC病人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pCR组3年OS和DFS与non-pC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卵圆孔未闭-右向左分流发生率的研究
    岑庆, 唐明珺, 朱越锋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493-49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6
    摘要215)   HTML5)    PDF(pc) (962KB)(20)    收藏

    目的: 研究评价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卵圆孔未闭(PFO)-心内右向左分流(RLS)的发生率。方法: 2023年3月至2024年8月期间连续入住慈溪市人民医院下肢静脉曲张病人86例,其中57例同意行泡沫硬化剂治疗,术前行PFO-RLS检查。结果: 57例中,PFO 23例,发生率为40.4%(95% CI: 27.2%~53.5%),心内RLS 22例,发生率为38.6%(95% CI: 25.6%~51.6%)。PFO发生率高于所报道的普通人群26%。所有病人术后均无肺栓塞、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病人PFO-RLS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的预期水平。下肢静脉曲张病人在选择硬化剂治疗的时候需警惕相关神经系统并发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2002—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基于人群基础的研究
    吴春晓, 庞怡, 陈蕾, 施燕, 顾凯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14-22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6
    摘要51)   HTML5)    PDF(pc) (1024KB)(19)    收藏

    目的:分析2002—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发病和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全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20年上海市胆囊和肝外胆管等胆道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等因素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简称标化率)等指标。标化率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调整计算。应用Joinpoint分析软件对胆道癌不同分组的标化年度变化百分比趋势、年龄别率和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分类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胆道癌的年新发病例数从2002年的963例逐年增长到2020年的1 537例,标化发病率从3.91/10万变化至3.59/10万,年死亡人数从830人逐年增长到1 225人,标化死亡率从3.36/10万减少至2.69/10万。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粗发病率为10.43/10万,男性为9.54/10万,女性为11.30/10万,标化发病率为3.59/10万,男性为3.54/10万,女性为3.61/10万,性别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31);粗死亡率为8.31/10万,男性为7.60/10万,女性为9.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69/10万,男性为2.69/10万,女性为2.66/10万,性别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4)。发病和死亡的年龄别数量和率值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分性别趋势分析显示,2002—2020年上海市男性胆道癌的标化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179),标化死亡率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P=0.738);女性胆道癌的标化发病率以年均1.58%的减速下降(P<0.001),标化死亡率在2002—2011年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74),在2011—2020年间则以年均3.72%的减速下降(P<0.001)。新发病例通过病理确诊的占比上升,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占比下降。胆囊占比最多,但已显著下降,肝外胆管占比则从25.75%上升至42.88%。诊断时未分期占比超过60%,Ⅰ~Ⅲ期占比总和仍低于Ⅳ期占比。结论:上海市胆道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且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流行特征。上海在胆道疾病诊疗方面的提升,可能对胆道癌发病特征带来影响,而对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影响相对滞后,反映出在上海胆道癌的筛查、诊断和生存率提高上仍有较大的空间。本研究为胆道癌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保乳手术术中切缘评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金小丁 综述, 邹强, 金贻婷 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2): 176-18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4
    摘要98)   HTML1)    PDF(pc) (899KB)(19)    收藏

    对于保乳手术而言,术中及时而准确的切缘评估是确保手术成功与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保乳手术中所使用的切缘评估方法,包括快速病理学检查和标本影像学检查技术。根据技术路径分类,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涵盖高级显微镜、传统影像技术的发展、新兴成像技术以及关注组织生化特性和电特性差异的技术等方向。对上述技术进行总结与横向比较,并结合外科临床需求提出若干评估维度,以期为术中切缘评估技术的优化选择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尽管新技术蓬勃发展,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技术改进,不断优化和创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循环肿瘤细胞在进展期胃癌中的临床应用
    汪逸舟, 韦琪, 金惠敏, 陈磊, 梁海滨, 周韵澜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549-55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6
    摘要217)   HTML6)    PDF(pc) (876KB)(17)    收藏

    胃癌(GC)是全球常见的肿瘤之一,其三高三低(发病率高、转移率高、死亡率高,早期诊断率低、切除治愈率低、5年生存率低)的特点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和预后。循环肿瘤细胞(CTC)指离开实体瘤病灶并进入血流的癌细胞,其扩散和迁移是造成远处转移的重要原因,其计数在一些实体瘤中已作为总生存(OS)、复发风险、无进展生存(PFS)和化疗有效性的替代指标。遗憾的是,对GC中CTC的研究并不充分。本文收集相关文献,阐述CTC对于GC 病人特别是进展期胃癌(AGC)病人的临床意义,从 CTC 的生物学、检测方法、临床应用等方面,讨论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并阐述未来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吲哚菁绿甲状旁腺荧光成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曾耀星, 丁敏, 费健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84-8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6
    摘要199)   HTML6)    PDF(pc) (850KB)(17)    收藏

    近年来,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引入甲状腺手术中,在识别和保留甲状旁腺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ICG荧光成像技术在甲状腺手术针对甲状旁腺定位与功能评估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介绍ICG的理化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历史,强调ICG荧光成像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详细讨论ICG荧光成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其在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作用。讨论ICG使用剂量、荧光评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优于标准的喉返及喉上神经监测技术在腔镜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中的拓展应用
    赵文新, 黄其健, 张立永, 蔡少俊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13-1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3
    摘要269)   HTML2)    PDF(pc) (7268KB)(16)    收藏

    神经监测技术的标准化开展可极大程度上减少手术中神经损伤概率,尤其在甲状腺腔镜及机器人手术中的应用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标准化操作基础上,笔者团队对该技术进行创新、扩展。随着经验的积累,系统总结并归纳为操作指导口令,本文结合图片、视频等资料介绍神经监测技术的扩展应用,以提高腔镜及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安全性及流畅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基于GLIM标准诊断营养不良的老年病人腹部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比较研究
    蔡卓玮, 朱登峰, 陈明干, 蔡一亭, 陈大伟, 高铭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503-509.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8
    摘要254)   HTML1)    PDF(pc) (1010KB)(16)    收藏

    目的: 观察经GLIM标准诊断为营养不良的老年腹部手术后病人采取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在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免疫功能、疲劳指数等的影响。方法: 先用全球营养领导层营养不良倡议(GLIM)两步骤诊断90例老年(≥70岁)腹部手术病人为营养不良;术后随机分为肠内营养(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术后第1及第7天检测相应的免疫和疲劳指数,观察术后并发症、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且予以比较和分析。结果: 老年腹部手术病人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1.0%(122/200),营养不良发生率为45.0%(90/200)。术后第7天EN组IgA、IgM、IgG以及CD3、CD4和CD4/CD8的含量较PN组显著增多(P<0.05)。术后EN组较PN组发生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5)。EN组术后第7天疲劳指数计分明显优于PN组(P<0.05)。结论: 基于GLIM对老年病人营养不良的诊断是进行营养干预的必要前提。早期运用EN,可减少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和住院时间,改善术后疲劳综合征和免疫状态,改善营养不良病人术后康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抗体药物偶联物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童一苇, 陈小松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533-53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13
    摘要284)   HTML3)    PDF(pc) (819KB)(15)    收藏

    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不表达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故对内分泌治疗和抗HER 2靶向治疗不敏感。抗体药物偶联物(ADC)通过特异性抗体识别癌细胞表面特异性靶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内化,释放载荷杀伤癌细胞,为晚期TNBC治疗提供新的选择。目前在晚期TNBC中开展研究和临床应用的ADC药物包括:戈沙妥珠单抗、Dato-DXd、SKB264、T-DXd。本文就晚期TNBC中ADC药物的靶点及结构特征作一总结,对相关临床研究中ADC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数据逐一梳理,并对ADC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尚存的疑问进行探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理想的髂静脉支架离我们还有多远
    李韩禹, 萧剑彬, 张智辉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472-47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2
    摘要219)   HTML2)    PDF(pc) (1782KB)(15)    收藏

    髂静脉在回流盆腔和下肢静脉血液的同时,由于自身独特的解剖特点,容易并发髂静脉压迫综合征(May-Thurner综合征)和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髂静脉支架植入术作为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临床医师和工程师的努力下不断演变完善,生产出各式不同的髂静脉支架类型。本文主要阐述髂静脉独特的生理解剖与病变特点,分析临床上现使用的不同髂静脉支架特点,探讨未来髂静脉支架的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髂股静脉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因素的分析及处理
    续慧民, 高红霞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481-48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4
    摘要205)   HTML2)    PDF(pc) (828KB)(15)    收藏

    髂股静脉支架植入术(IVS)是目前治疗各类急慢性深静脉阻塞疾病的一线治疗措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然而,IVS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是影响支架通畅及造成再干预的主要原因。ISR是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与术前狭窄程度、病变特征、支架位置、支架受压程度、支架流入道面积以及其他生物学力学因素等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对于ISR的处理目前仍以球囊扩张为主要治疗手段,还应注重术后随访及监测,合理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把握合适的手术指征,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激光消融、动脉内膜切除装置以及放射治疗可能成为未来治疗ISR的新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进阶整合式腹腔镜模拟培训课程提升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腹膜缝合技术的队列研究
    蔡正昊, 宋海勤, 孙晶, 薛佩, 张鲁阳, 吴超, 洪希周, 程兮, 张森, 郑民华, 臧潞, 潘睿俊, 李健文, 冯波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2): 132-13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7
    摘要101)   HTML3)    PDF(pc) (9965KB)(15)    收藏

    目的:探究进阶整合式腹腔镜模拟培训(best essential surgical technique training, BEST)课程对提升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腹膜缝合技术的教学效果。方法:BEST课程为进阶整合二段式,一阶段采用简易腔镜培训系统和简单模具进行培训。二阶段采用进阶腔镜培训系统结合3D腹腔镜以及动物离体模型进行培训。其中二阶段培训中包含腹腔镜缝合技术的培训内容。选取2021年8月—2024年7月于我院胃肠疝外科进行国家级规范化培训(第二年)的外科住院医师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曾接受过BEST课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外科住院医师于胃肠疝外科培训期间在带教老师监督指导下完成2例腹腔镜腹膜缝合操作。比较两组腹膜缝合的手术时间、缝合质量、独立完成率等指标。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3名外科住院医师(试验组19名,对照组14名),共完成66例腹腔镜腹膜缝合操作(试验组38例,对照组28例)。试验组腹膜缝合操作时间少于对照组(15.7 min 比 17.5 min, P=0.025)。试验组缝合质量优于对照组(P=0.023)。试验组均由住院医师独立完成腹膜缝合,而对照组有3例(10.7%)由带教老师协助完成腹膜缝合,独立完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BEST课程有助于提升外科住院医师腹腔镜腹膜缝合技术,值得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晚期胆管癌系统治疗:全球指南的分歧与区域临床实践
    李淳, 马祖燚, 孙嘉, 李秉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2): 93-10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1
    摘要152)   HTML6)    PDF(pc) (1032KB)(14)    收藏

    胆管癌(CCA)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晚期病人多以系统治疗为主。近年来,其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推动胆管癌相关治疗指南的快速更新。本文主要针对晚期CCA的系统治疗方案进展以及国内外指南的相关推荐展开综述,旨在为CCA病人的临床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髂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
    谢新胜, 黄玉龙, 王利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4, 29 (06): 463-47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4.06.01
    摘要256)   HTML8)    PDF(pc) (978KB)(14)    收藏

    目前,髂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已从早期的单纯抗凝治疗、手术取栓和改善静脉回流等方法,逐步演变为包括药物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机械血栓清除在内的多种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手段趋向于微创,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有所提升。随着治疗手段的多样化,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理念亦不断更新,对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标准。本文探讨了髂静脉血栓性疾病的治疗进展,旨在梳理各种临床治疗方式在髂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为临床医师提供循证治疗建议。期待对诊断与治疗方案进一步规范化,并加强对预防的重视,以保障广大民众的血管健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胃肠道肿瘤相关急症的现状与处置
    孙强, 张鑫, 姚骏, 王伟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79-8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5
    摘要173)   HTML3)    PDF(pc) (851KB)(14)    收藏

    癌症目前仍是全球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癌症早期筛查的推广和诊疗技术的发展,5年生存率逐渐升高,对癌症病人的全程管理也日益关注。但肿瘤相关急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包括肿瘤初始表现、手术并发症、已知疾病的进展、既往癌症的复发和治疗的不良反应等引起的广泛急症,部分情况危及生命。本文综述了胃肠道肿瘤相关急症的现状和处置经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