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柳叶刀杂志糖尿病与内分泌委员会《临床肥胖症定义与诊断标准》解读
    张鹏, 张忠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192-19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2
    摘要307)   HTML12)    PDF(pc) (873KB)(84)    收藏

    目前肥胖的诊断标准基于体质量指数(BMI),但该指数不能直接反映脂肪的蓄积,也不能体现对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因而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基于此背景,柳叶刀杂志糖尿病与内分泌委员会对肥胖进行重新定义,将仅具有人体测量学指标的异常定义为临床肥胖前期,仅需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人体测量学异常,降低疾病风险;而同时合并肥胖直接导致的疾病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定义为临床肥胖症,需要积极进行医学干预。尽管个别专业学会质疑该定义和诊断标准有可能将部分肥胖从疾病状态划归为风险因素,而使病人失去潜在治疗机会,然而整体上,该标准基于脂肪蓄积及其对器官功能的影响,因而对于肥胖的精准诊疗更具积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急性胰腺炎病人血糖变异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朱诗仪, 陆婷婷, 谢荣理, 谭丹, 费健, 陈尔真, 陈影, 夏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23-22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7
    摘要71)   HTML3)    PDF(pc) (987KB)(54)    收藏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度与急性胰腺炎病人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瑞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胰腺炎病人242例,根据Marshall评分评估器官衰竭情况,根据亚特兰大评分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比较轻症急性胰腺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重症急性胰腺炎三组入院7 d内的血糖指标,分析不同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糖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入院是否行穿刺,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否死亡作为终点事件为分类因素,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等分析急性胰腺炎病人的血糖指标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242例中,轻症急性胰腺炎70例(28.9%),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71例(29.3%),重症急性胰腺炎101例(41.7%)。三组入院7 d内的血糖变异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症急性胰腺炎组静脉血糖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均高于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组则高于轻症急性胰腺炎组。有创操作组(IOP)(n=55)血糖均值高于未行有创操作组(NOP)(n=187)。结论:急性胰腺炎病人入院7 d内的血糖水平及波动幅度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腹腔内常温与全身联合治疗胃癌腹膜转移的亚洲专家共识
    朱正纲, 北山丈二, 金炯浩, 苏博仁, 曹晖, 陈凛, 程向东, 胡建昆, 今野元博, 石神浩德, 池艺燮, 金钟汉, 小寺泰弘, 梁寒, 刘晓文, 陆晟, 牟一平, 聂明明, 徐元俊, 王亚农, 吴丹, 徐则宽, 山口博纪, 严超, 杨中印, 印慨, 米村豊, 杨伟鹏, 于吉人, 张俊, 亚洲胃癌NIPS治疗协作组, 上海市抗癌协会腹膜肿瘤专业委员会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4): 277-294.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4.01
    摘要106)   HTML9)    PDF(pc) (1637KB)(48)    收藏

    胃癌腹膜转移(GCPM)是进展期胃癌常见且致死性高的并发症,中位生存期仅5~11个月。本共识由亚洲30位专家(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采用德尔菲法和GRADE证据分级制定,共29条声明,涵盖GCPM诊断评估、腹腔镜探查与NIPS(normothermic intraperitoneal and systemic treatment)适应证、治疗方案、并发症预防管理、转化手术指征及术后腹腔治疗等。共识旨在规范临床实践,提高GCPM预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第5版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解读: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肿瘤的更新及进展
    鲁姗姗, 纪元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27-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6
    摘要460)   HTML9)    PDF(pc) (934KB)(48)    收藏

    2022年WHO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第5版)将甲状腺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分为良性、低风险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新增了甲状腺滤泡结节性病变。旧称的“交界性肿瘤”修订为低风险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具有乳头样核特征的非浸润性甲状腺滤泡性肿瘤、恶性潜能未定的甲状腺肿瘤以及透明变梁状肿瘤。新版WHO根据分子特征和侵袭性对恶性滤泡细胞起源的肿瘤进行分层。其中具有多种组织亚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代表BRAF样恶性肿瘤,而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PTC和甲状腺滤泡癌代表RAS样恶性肿瘤。嗜酸细胞癌作为独立类型,特指嗜酸细胞成分≥75%的嗜酸性滤泡细胞起源并缺乏PTC核特征和高级别特征(坏死和核分裂象≥3/2 mm2)的肿瘤。新增的“高级别滤泡细胞起源的甲状腺癌”包括传统甲状腺低分化癌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间变性甲状腺癌(ATC)仍是分化最差的类型,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目前归为ATC的亚型。不再推荐将“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作为独立亚型;筛状-桑葚型甲状腺癌不再归类为PTC亚型,而被列为组织来源未定的甲状腺肿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应用、创新与质控
    郭雅文, 郑传铭, 葛明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1-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1
    摘要318)   HTML9)    PDF(pc) (852KB)(47)    收藏

    无充气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GUA)是甲状腺腔镜手术的重要进展,具有显著的美容效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系统评述了GUA的临床应用现状、核心技术创新、质控体系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显示,GUA在甲状腺良性肿瘤和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手术效果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当,但美容效果和病人满意度大幅提升。通过优化手术入路设计、改进建腔设备和规范操作流程,GUA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护颈前功能区,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此外,多学科协作和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质控措施和术后综合随访体系为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保障。未来,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引入和单孔设备的更新,GUA有望在甲状腺腔镜手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给病人提供更微创、更美观的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不同胆道引流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的回顾性研究
    隋亮, 陈胜, 刘远滨, 黄梁, 毛恩强, 韩意, 孙思磊, 张勇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28-23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8
    摘要60)   HTML3)    PDF(pc) (856KB)(45)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经内镜胆管支架引流术(ERBD)、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BD)或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等微创治疗方法的效果及安全性,探讨该类疾病的微创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病人151例,根据包括非手术治疗方式在内的4种治疗方案将病人分为4组,比较治疗前后白细胞、胆色素、肝功能变化,以及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预后。结果 胆总管结石并发急性胆管炎ERBD和ENBD术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肝功能明显改善,ERBD、ENBD、PTCD术后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且与保守治疗相比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天数短,死亡率低。结论 ERBD和ENBD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微创手段,具有显著的疗效,且安全可靠,能有效提高远期微创治愈率,因此是优先选择的治疗策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感染程度、结石大小、是否口服抗凝药物等因素,临床医师可制定个体化的微创治疗方案,以确保实现最佳治疗目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机器人直肠癌手术的现状及发展
    徐世宁 综述, 赵轩, 杨晓, 马君俊 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72-27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5
    摘要80)   HTML0)    PDF(pc) (912KB)(41)    收藏

    机器人手术系统凭借三维视图、可旋转器械及稳定镜头等优势,在直肠癌经腹与经肛手术中逐步应用。相比传统腹腔镜,机器人系统可降低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难度,改善盆腔自主神经保护,且远期疗效与腹腔镜相当。然而,其高昂成本与有限临床效益引发反思,尤其在手术时间延长、缺乏力反馈及性价比不足等方面存在争议。研究表明,机器人手术可能在肥胖、骨盆狭窄及低位直肠癌等复杂病例中更具优势。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有望打破市场垄断,降低成本,并通过远程医疗拓展应用场景。未来需进一步筛选明确获益人群,结合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优化机器人手术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讨槐耳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
    金佳斌, 马君俊, 叶枫, 马诗瑜, 陈敬贤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47-255.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1
    摘要71)   HTML3)    PDF(pc) (8745KB)(37)    收藏

    目的:探索槐耳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Herb数据库检索槐耳的化合物成分和靶点,通过GeneCards、NCBI、DisGeNET等在线数据库筛选胰腺癌相关靶点,绘制韦恩图获取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采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利用Cytoscape3.8.0软件构建一系列网络图来筛选核心靶点并对靶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使用Open GWAS数据库中的KEGG富集top20通路的基因和胰腺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进一步验证。结果:共筛选出4个槐耳有效成分,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112个。主要活性成分为山奈酚、芦丁、染料木素、葡萄糖醛酸,核心靶点为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尿苷二磷酸(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家族多肽A1(UGT1A1)、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作用机制可能与胰腺癌、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等有关。分子对接显示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很好的对接活性。经筛选保留了73个基因,24 195 229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于双样本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MAPK8可能是胰腺癌的重要治疗靶点。结论:槐耳可能通过作用于MAPK8产生抗胰腺癌的作用,为进一步验证槐耳治疗胰腺癌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焦虑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刘卓然, 赵起悟, 邱伟华, 严佶祺, 蔡伟, 匡洁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41-24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0
    摘要64)   HTML2)    PDF(pc) (926KB)(36)    收藏

    目的:评估焦虑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病人各项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本中心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中,有304例接受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问卷调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并分析与焦虑水平的关系。结果:304例病人中,有271例经病理证实为PTC。其中75例处于较高的焦虑水平(根据HAM-A评分标准,≥14提示具有临床意义的焦虑症状),为焦虑组。单因素统计分析显示,焦虑组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异常升高的比例高于无焦虑组(34.7%比16.8%,P=0.002 4)。焦虑组肿瘤多灶性的比例也高于无焦虑组(33.3%比16.7%,P=0.004 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焦虑水平与TPOAb异常升高及肿瘤多灶性相关(P=0.005 6,0.001 9)。结论:焦虑水平可能与PTC病人的TPOAb异常升高及肿瘤多灶性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3例腔镜甲状腺术后皮下植入结节的形态学及分子特征
    贾景丹, 王良缘, 费晓春, 于腾, 王中玉, 谢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34-24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09
    摘要66)   HTML4)    PDF(pc) (6441KB)(34)    收藏

    目的:探讨腔镜甲状腺术后皮下种植性甲状腺病变的病理及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病理科2017—2024年诊断的3例术后种植病例,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二代基因测序(NGS)检测(66个肿瘤基因+177融合位点),对比原发灶与种植灶特征。结果:3例种植灶均与原发灶形态相似,但呈现突变富集:例1女,13岁。原发灶为甲状腺非典型滤泡性腺瘤,后进展为甲状腺滤泡癌,种植灶为甲状腺滤泡癌,原发灶和种植灶均出现MEN1基因突变,另外种植灶出现PTPRT基因突变。例2男,45岁。原发灶为双侧甲状腺结节性肿,种植灶为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性病变,且于局灶出现直径0.3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未检测到基因突变,种植灶发现MEN1GLIS3EZH1KMT2C等4种基因突变。例3女,42岁。原发灶为左侧甲状腺腺瘤伴囊性变、右侧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5年于右侧乳腺中发现种植灶,形态上表现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分子检测出原发灶中存在TERTGLIS3SPOP等3种基因突变,种植灶中出现TERTGLIS3EIF1AXKMT2C等4种基因突变。结论:腔镜甲状腺手术应用广泛,但在手术路径上可出现甲状腺病变的种植播散,病变类型包括良性及恶性病变,种植灶病理形态与原发灶相似,但呈现突变富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保乳手术术中切缘评估技术的现状与进展
    金小丁 综述, 邹强, 金贻婷 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2): 176-18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14
    摘要163)   HTML4)    PDF(pc) (899KB)(33)    收藏

    对于保乳手术而言,术中及时而准确的切缘评估是确保手术成功与降低局部复发率的关键。本文首先回顾了目前保乳手术中所使用的切缘评估方法,包括快速病理学检查和标本影像学检查技术。根据技术路径分类,系统地介绍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技术,涵盖高级显微镜、传统影像技术的发展、新兴成像技术以及关注组织生化特性和电特性差异的技术等方向。对上述技术进行总结与横向比较,并结合外科临床需求提出若干评估维度,以期为术中切缘评估技术的优化选择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尽管新技术蓬勃发展,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技术改进,不断优化和创新,为病人提供更好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三阴性浸润性小叶癌病人保乳手术联合放疗与乳房全切术的预后对比:基于SEER数据库的研究
    王新平, 余准, 袁帅, 汤永喆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56-26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2
    摘要71)   HTML3)    PDF(pc) (1038KB)(31)    收藏

    目的:探索三阴性浸润性小叶癌(TN-ILC)病人保乳手术联合放疗(BCS+RT)与乳房全切术的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18年SEER数据库中2 386例接受手术的TN-ILC女性病人,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SM,1∶1,卡钳值0.02)均衡基线特征(年龄、组织学分级、AJCC分期等),通过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比较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和总生存(OS)。结果:PSM后获得1 056对病人,BCS+RT组BCSS和OS显著优于全切组(均P<0.001)。分层分析显示,除组织学Ⅰ级和肿瘤Ⅰ期外,BCS+RT在各亚组中均具生存优势。多因素分析证实BCS+RT为独立保护因素(BCSS:HR=0.682,OS:HR=0.607,均P<0.001)。结论:TN-ILC病人中,BCS+RT 较乳房全切术显著改善生存,支持将BCS+RT作为符合条件病人的首选治疗策略。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胃癌病人大网膜转移率的初步探索(Dragon 05临床预试验)
    华子辰, 梅郁, 李琛, 严超, 燕敏, 朱正纲, 姚学新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41-46.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8
    摘要224)   HTML5)    PDF(pc) (2089KB)(31)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拟探究胃癌大网膜转移率。方法: 收集2020年5月于上海瑞金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的病人信息,分析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大网膜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病人的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9例胃癌病人。2例(3.4%)存在大网膜转移。1例术后病理分期为pT4aN3bM0,另1例新辅助治疗后术后病理分期为ypT4bN1M0。纳入研究的病人3年总生存率为87.9%。结论: 胃癌大网膜转移率较低,且大网膜转移的病理分期偏晚。为进一步验证该临床问题,应开展联合大网膜切除与保留大网膜的胃癌根治术两组之间的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争议和研究进展
    吴雨钊, 蔡杰, 陈燊浩, 陈曦 综述, 郑亚民 审校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68-271.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14
    摘要97)   HTML2)    PDF(pc) (860KB)(30)    收藏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PCS)是胆囊切除术后持续或新的腹痛、腹胀及腹泻等症状,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的认识不断演进。本文系统回顾PCS概念的演变历程和临床实践中的争议以及改进思考。PCS概念从早期主要指解剖学异常(如残留结石、胆管损伤)逐渐转向功能性障碍(如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胆汁酸代谢异常及心理因素)。目前PCS诊断严格遵循罗马Ⅳ标准,发病率10%左右,既往临床研究因诊断标准宽泛,发病率差异显著(5%~63%)。已存在的症状胆囊切除术后仍存在或发生变化是否归入PCS,不同研究含糊不清。消化不良PCS治疗既往强调手术治疗明确器质性病变,目前则以药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针对PCS概念认识的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以胆囊切除术后胆源性消化不良(PCBD)替代PCS,强调其术后新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征,并排除术前症状及非胆源性病因。引入PCBD概念有助于统一诊断标准、指导个体化治疗和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甲状腺微创手术发展与未来
    陈灵勰, 赵起悟, 邱伟华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7-1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2
    摘要296)   HTML9)    PDF(pc) (855KB)(29)    收藏

    甲状腺腔镜手术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从多孔到单孔、从腔镜到机器人的发展。近年来,达·芬奇单孔机器人和国产单孔机器人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甲状腺微创手术的技术革新。本文从甲状腺腔镜技术的发展、单孔腔镜的突破、机器人与单孔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实现等方面,回顾甲状腺微创手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甲状腺外科手术的未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预测因素
    李浩, 骆洋, 王廷峰, 林海萍, 贡婷月, 赵永恒, 钟鸣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47-53.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9
    摘要274)   HTML2)    PDF(pc) (1113KB)(28)    收藏

    目的: 分析接受新辅助放化疗(nCRT)后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的病人中实现病理完全缓解(pCR)的肿瘤特征以及肿瘤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4年1月在仁济医院接受nCRT治疗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实现pCR的因素,并比较pCR组与non-pCR组病人预后情况。结果: 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长径<5 cm(截断值为5.24 cm)和基线癌胚抗原(CEA)<5 μg/L(截断值为5.33 μg/L)是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生存分析表明,pCR组和non-pCR组的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92.86%和82.46%(P=0.193),3年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85.71%和70.18%(P=0.1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长径以及基线CEA可作为LARC病人nCRT后实现pCR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pCR组3年OS和DFS与non-pC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吲哚菁绿甲状旁腺荧光成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曾耀星, 丁敏, 费健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84-87.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16
    摘要252)   HTML7)    PDF(pc) (850KB)(28)    收藏

    近年来,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引入甲状腺手术中,在识别和保留甲状旁腺方面起了关键作用。本文深入探讨ICG荧光成像技术在甲状腺手术针对甲状旁腺定位与功能评估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介绍ICG的理化特性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历史,强调ICG荧光成像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详细讨论ICG荧光成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其在传统开放甲状腺手术、腔镜甲状腺手术以及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中的作用。讨论ICG使用剂量、荧光评分方法以及如何通过定量分析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2002—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基于人群基础的研究
    吴春晓, 庞怡, 陈蕾, 施燕, 顾凯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3): 214-222.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3.06
    摘要94)   HTML10)    PDF(pc) (1024KB)(28)    收藏

    目的:分析2002—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发病和死亡的流行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全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20年上海市胆囊和肝外胆管等胆道器官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性别和年龄组等因素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简称标化率)等指标。标化率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调整计算。应用Joinpoint分析软件对胆道癌不同分组的标化年度变化百分比趋势、年龄别率和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分类构成比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胆道癌的年新发病例数从2002年的963例逐年增长到2020年的1 537例,标化发病率从3.91/10万变化至3.59/10万,年死亡人数从830人逐年增长到1 225人,标化死亡率从3.36/10万减少至2.69/10万。2020年,上海市胆道癌粗发病率为10.43/10万,男性为9.54/10万,女性为11.30/10万,标化发病率为3.59/10万,男性为3.54/10万,女性为3.61/10万,性别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31);粗死亡率为8.31/10万,男性为7.60/10万,女性为9.00/10万。标化死亡率为2.69/10万,男性为2.69/10万,女性为2.66/10万,性别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874)。发病和死亡的年龄别数量和率值总体上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分性别趋势分析显示,2002—2020年上海市男性胆道癌的标化发病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179),标化死亡率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P=0.738);女性胆道癌的标化发病率以年均1.58%的减速下降(P<0.001),标化死亡率在2002—2011年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774),在2011—2020年间则以年均3.72%的减速下降(P<0.001)。新发病例通过病理确诊的占比上升,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占比下降。胆囊占比最多,但已显著下降,肝外胆管占比则从25.75%上升至42.88%。诊断时未分期占比超过60%,Ⅰ~Ⅲ期占比总和仍低于Ⅳ期占比。结论:上海市胆道癌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且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流行特征。上海在胆道疾病诊疗方面的提升,可能对胆道癌发病特征带来影响,而对提高生存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影响相对滞后,反映出在上海胆道癌的筛查、诊断和生存率提高上仍有较大的空间。本研究为胆道癌的进一步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晚期胆管癌系统治疗:全球指南的分歧与区域临床实践
    李淳, 马祖燚, 孙嘉, 李秉璐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2): 93-10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2.01
    摘要203)   HTML10)    PDF(pc) (1032KB)(26)    收藏

    胆管癌(CCA)是一类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晚期病人多以系统治疗为主。近年来,其分子分型及靶向治疗研究快速发展,推动胆管癌相关治疗指南的快速更新。本文主要针对晚期CCA的系统治疗方案进展以及国内外指南的相关推荐展开综述,旨在为CCA病人的临床管理和决策制定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及技术要点
    陈朋, 史加宁, 贾文俊, 方静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25, 30 (01): 17-20.   DOI: 10.16139/j.1007-9610.2025.01.04
    摘要228)   HTML4)    PDF(pc) (813KB)(26)    收藏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TOETVA)是近几年兴起的新型甲状腺腔镜术式。TOETVA可彻底清扫中央区和Ⅳ区淋巴结,兼顾美容与疗效双重优点。笔者结合开展此技术的临床经验,回顾近年来TOETVA的发展演变、适应证和并发症及手术技巧,展望该技术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