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教育部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
ISSN 2095-7297 CN 31-2088/P
导航切换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开放获取政策
English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1.
系泊连接装置发展现状及其在漂浮式风电中的应用
董 鑫, 徐 群, 邵云亮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1
): 130-13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20
摘要
(
1276
)
PDF(pc)
(4193KB)(
1306
)
可视化
收藏
连接装置是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不同系泊组件之间以及系泊系统与浮体的连接。近几年,漂浮式风电发展迅猛,全球报道了多个示范项目,成规模的风场建设已见规划。要实现商业化,就必须进一步控制项目成本,而系泊系统作为漂浮式风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在海工行业,各种系泊连接装置已经过多年应用和验证,在系泊连接、安装、维护、更换等方面相对成熟。针对漂浮式风电应用场景,开展系泊系统优化设计,优化配置各种系泊连接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连接组件,进而提升漂浮式风电的系泊设计、制造和安装能力,从而实现风电成本有效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
深远海风电制氢技术经济性分析
刘 超, 李欧萍, 程光远, 沈 琦, 喻西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1
): 116-121.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8
摘要
(
1156
)
PDF(pc)
(823KB)(
170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储量丰富,是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深远海风电面临电力消纳难、送出成本高等多方面影响,需要新的开发模式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深远海风电的发展。海上风电制氢有助于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可实现能源大规模、长时段存储。本文以某200万千瓦远海风电场为算例,基于当前市场价格和文献资料,从平准化制氢成本和财务内部收益率等角度,对比分析了陆上离网制氢和海上平台制氢管道输氢两种模式的技术经济性。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海上平台制氢管道输氢模式制氢成本更低,且电解水制氢系统初始投资和运维成本对成本影响显著增大。从经济性上看,当电力能够全部上网消纳时,海上风电电力上网将比陆上制氢获得更高的收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3.
双碳背景下海上新型储能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沈 琦, 李欧萍, 刘 超, 程光远, 喻西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1
): 106-11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7
摘要
(
1108
)
PDF(pc)
(1237KB)(
967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聚焦新型储能在3种场景下的适应性分析,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竞配时的强制配储,海上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时为提升海上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穿透率提供稳定电力的主动配储,以及深远海离网制绿氢、绿氨及绿甲醇时的主动配储。分析了各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在海上应用的优缺点,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工程案例,发现目前国内尚无储能设施在海上布置的工程案例,认为海上配储目前能够兼顾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紧凑、轻量、经济的储能方式仍然是磷酸铁锂。未来,考虑到钛酸锂电池安全方面的优越性,在成本下降、具备经济竞争力后,可选用钛酸锂电池。但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较低,设备体积和质量较磷酸铁锂偏大,需进一步考虑海上平台的布置问题。此外,由于目前尚无一种单一储能系统能同时具备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可靠安全以及较长生命周期等特点,无法完全满足海上应用的所有需求,考虑采用“飞轮+电化学”和“超级电容+电化学”的混合储能系统,最大限度弥补单一储能方式的不足,从而获得性能更佳的储能系统。为确保海上新型储能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进一步开展海上浮式设施储能抗晃荡条件下储能的本质安全、安全监测和预警等技术的攻关和工程化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4.
俄乌冲突中无人艇海上作战模式的新突破
胡智焕, 谢威, 刘若楠, 张卫东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1
): 18-22.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03
摘要
(
1074
)
PDF(pc)
(698KB)(
2122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人艇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焦点之一。在俄乌冲突中,无人艇海上作战模式展现出了新的突破,为未来海上作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俄乌战争中无人艇海上作战的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价值、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5.
国内浮式风电动态电缆发展概况及设计综述
林泽寅, 汪伊冰, 李东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4
): 41-4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4.07
摘要
(
816
)
PDF(pc)
(2023KB)(
1223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全球海上风电发展迅速,随着近海资源逐渐稀缺,海上风电逐渐走向深远海。为了适应漂浮式风电机组的动态特性,浮式平台必须配套使用动态电缆。这是一种位置与受力状态时刻变化的,传输电力与通信控制信号的综合电缆,能够承受风、浪、流等多种自然环境的联合作用,保证电力及监测信号的有效传输。相较于国外产业,国内的动态电缆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工作环境恶劣,缺乏相关技术。这些都是制约动态电缆行业前进的绊脚石。本文详细介绍浮式风机动态电缆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关键技术及面临的困境,总结最新的行业信息和技术,为国内动态电缆的发展提供助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6.
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背景、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张卫东, 杜 彬, 曲慧芳, 李 涛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
4
): 1-1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01
摘要
(
808
)
PDF(pc)
(3948KB)(
1766
)
可视化
收藏
船舶压载水是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被认为是当前海洋环境所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为解决该问题而制定的压载水公约规定了压载水处理的标准,已于2019年9月6日正式生效。本文回顾了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的背景与社会需求,分析了不同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特点,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产业界在压载水处理系统研发方面的努力,讨论了压载水处理在标准、经济、技术、检测和法律等不同层面面临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7.
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和运维策略特点分析
喻西崇1, 刘 超1, 刘小燕1, 李志川2, 吴雨霏1, 李欧萍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3
): 18-21.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03
摘要
(
805
)
PDF(pc)
(1382KB)(
345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我国海上风电运维特点,分析了我国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和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我国南海某近海风电场为研究场景,提出了海上风机系统振动监测方案、海上风机登乘方案、海上风机检修运维方案和海上风场巡检方案,对我国近海海上风电场运维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8.
海上风电自升式安装船半浮态施工作业方法
张健翔1, 李世飞1, 唐勇2, 张晓东2, 张铭明2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5, 12 (
1
): 53-6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5.01.07
摘要
(
739
)
PDF(pc)
(5061KB)(
25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风电产业的发展,海上风电逐渐向深海区扩展,传统自升式平台在深水和软淤泥质海床等复杂环境下面临淘汰的风险,难以适应未来的施工需求。半浮态施工方法通过结合自升式平台与浮式平台的优点,显著拓展了自升式平台的作业水深,不仅能够让自升式平台在深水区域继续高效、安全地施工,还解决了软淤泥质海床环境下传统平台无法作业的难题。这一技术的意义在于延长现有自升式平台的使用寿命,使其避免被快速淘汰,实现“晚半代退休”。详细探讨了半浮态施工技术的原理、关键技术步骤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分析了其与传统施工方法的技术对比,并通过浙江沿海风电场等应用案例,展示了该技术在提升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和保证安全方面的显著优势。最后,展望了半浮态施工技术在海上风电及其他海洋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9.
新型海上风电超重单桩基础气囊助浮施工工艺
张健翔, 宋云峰, 逯 鹏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4
): 117-124.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4.18
摘要
(
715
)
PDF(pc)
(9251KB)(
73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海上风电机组大兆瓦趋势不断增强,海上风电基础重量和尺寸也随之增加。成本最低、应用最为广泛的单桩基础,从2015年的500~700t(4MW),发展到如今的3000t(16MW),甚至未来会出现5000t的超重单桩基础。在传统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施工工艺中,海上风电浮吊装备已经无法满足施工吊重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研发出气囊助浮技术。因其成本低、操作简便、可减少吊机负荷的优势,成为未来超重单桩(3000~5000t级)的潜在解决方案。本文详细探讨气囊助浮技术的理论基础、工艺设计及其优势,介绍了其在海上风电单桩基础施工中的应用及前景。研究表明,气囊助浮技术在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和减少环境影响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达到“小船干大活”的效果,未来在海上风电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0.
316L不锈钢管道腐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毕航铭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
4
): 30-3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05
摘要
(
704
)
PDF(pc)
(5312KB)(
494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海某采油平台投产前不锈钢管道腐蚀的问题,进行取样分析。试验所得结论为氯离子含量超标导致不锈钢管线腐蚀严重。本文探究了氯离子对316L不锈钢管线造成破坏的基本原理,同时,从海洋平台管线建造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有效预防不锈钢管线腐蚀问题提出建议,为后续海洋平台建造项目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1.
LNG和船用甲醇燃料选用综述
周呈, 周毅, 李萌, 孙冰, 谷禹轩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2
): 12-14.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3
摘要
(
671
)
PDF(pc)
(973KB)(
866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LNG价格昂贵、生产运输成本要求较高等问题,为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船用甲醇燃料取代LNG燃料。通过对比两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本、管理和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开发难度,阐述两种燃料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2.
海上油田无人平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隋先富, 邱 浩, 张 甫, 周 超, 王隽妍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
4
): 111-11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16
摘要
(
669
)
PDF(pc)
(2530KB)(
461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海上油田开发规模的不断增加,生产操作成本也迅速增加。无人平台技术由于结构简单、动设备少、生产作业费低,因此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无人平台模式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修井作业成本高、登临平台难度大、设备监测难等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当前无人平台开发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优秀做法,对无人平台开发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本文旨在为无人平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3.
YJQZ海上风电基础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研究
赵凯强, 郑江, 孙玉亮, 谢卫民, 刘国胜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5, 12 (
1
): 127-132.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5.01.17
摘要
(
655
)
PDF(pc)
(2232KB)(
66
)
可视化
收藏
基础钢管桩沉桩施工作为海上风电场一道重要的施工工序,其施工难度较大,要求较高。为此研究了海上风电基础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以提高施工功效和降低施工成本。从重难点应对措施、基础钢管桩沉桩施工工艺流程等方面深入探究了沉桩施工技术要点。研究结果表明,使用YC130液压锤锤击过程中的海利公式,可以大大地降低沉桩过程中人为确定参数带来的误差。由钢管桩起吊工程受力分析得出,吊装应该在适宜窗口期,以满足吊装动力系数的要求。优化基础钢管桩的设计并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施工功效,降低施工成本。研究成果为海上风电基础钢管桩沉桩施工提供了有益的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撑,并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4.
柔性海洋CTD传感器发展概述
李吉昊1, 林冠英2, 王暖升3, 李 洋3, 李俊漾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3
): 69-77.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11
摘要
(
631
)
PDF(pc)
(5779KB)(
1678
)
可视化
收藏
海洋水文信息对发展和海洋资源探测具有重大作用,温盐深是海洋水文的基本要素。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海洋温盐深数据信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CTD传感器是海水温盐剖面观测的主要仪器,利用CTD传感器可实现对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和电导率等参数的测量。近年来,凭借其出色的可拉伸、易贴附等优点,柔性电子传感器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刚性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又弥补了传统传感器体积、重量大等缺陷,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柔性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与分类、常用材料、制作工艺,并对现有的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平台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5.
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复合材料耐海水腐蚀寿命预测
李 想, 刘 晓, 李 森, 刘程程, 刘晓彬, 高 爽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
4
): 107-11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15
摘要
(
629
)
PDF(pc)
(1277KB)(
327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南海油气田开发采用玻璃钢防护罩,保护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设施。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钢)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本文通过建立玻璃钢耐海水腐蚀寿命模型,定义弯曲强度保持率,得到耐海水腐蚀寿命通用方程和深海低温条件下耐海水腐蚀寿命公式。结合常温和高温海水长期浸泡条件下的弯曲强度试验结果,预测得到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复合材料在0~4℃海水温度范围内的耐腐蚀寿命约为12.28~16.55年。从弯曲强度的角度来看,耐腐蚀寿命较短,建议应用在承受低弯曲载荷的部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6.
吸力桶导管架翻身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王 帅, 杨广娟, 王晓彬, 黄桂浪, 樊巍巍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4
): 110-11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4.17
摘要
(
571
)
PDF(pc)
(8455KB)(
224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海上风电设备建造的大力发展,依托现有吸力桶导管架的建造项目,对比分析现有海上风电导管架吊装技术难点及共性,根据现有项目要求,创新设计了海上风电吸力桶导管架翻身系统,用于1400t海上风电导管架的翻身竖直工作。文中分析对比了翻身系统与传统吊机的优缺点,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翻身系统和导管架进行了整体强度和稳性分析;此翻身系统在实际工程中成功应用,翻身50套吸力桶导管架,证明了该翻身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海上风电吸力桶导管架建造安装提供了最新的技术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7.
基于神经网络的风电海缆弯曲限制器优化设计
钟科星, 丁乐声, 张 聪, 毛彦东, 陈金龙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1
): 70-7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2
摘要
(
547
)
PDF(pc)
(10138KB)(
92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海上风力发电已进入平价并网时代,行业中所有零部件设计都将面临优化设计的挑战。弯曲限制器广泛应用于风电缆保护中,其弯曲刚度与Mises峰值应力都是结构设计的关键指标。目前,弯曲限制器结构优化设计多基于经验和有限元分析迭代,该方法效率较低,并且多目标优化较困难。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风电海缆弯曲限制器多目标优化方法。先在给定的设计域内,利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和有限元分析获得的样本,构建RBF神经网络代理模型;再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Ⅱ(NSGA-Ⅱ)对弯曲限制器进行多目标优化,得到了Pareto最优解集。本文为限弯器结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多目标优化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8.
海上风电送出技术创新路径与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和专利生命周期分析
廖鹏1, 黄欣2, 廖新征3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5, 12 (
1
): 141-152.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5.01.19
摘要
(
532
)
PDF(pc)
(12324KB)(
23
)
可视化
收藏
海上风电送出技术作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其技术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研究对推动产业升级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文献计量与专利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了2000—2023年间该领域的技术演进特征。研究发现,领域整体呈指数增长态势,中国学者发文量虽已领先但学术影响力仍待提升;北海沿岸国家依托区域协同优势,在高压直流输电等核心技术方向持续保持引领地位。关键词与专利聚类分析揭示了传统技术深化与前沿技术突破并行的创新格局,储能、制氢等新兴主题快速崛起。技术成熟度分析表明,该领域正处于成长期(k≈0.3),预计2026年步入成熟期,柔性直流输电与智能并网技术将成为未来十年的竞争焦点。研究结果为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优化创新布局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19.
面向海洋风电桩基的三维增强成像技术
胡国峰, 窦奇玮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
3
): 42-4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07
摘要
(
530
)
PDF(pc)
(6247KB)(
62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图像声呐检测海洋风电桩基是海上风电场健康运维的重要手段。针对三维图像声呐数据稀疏导致的成像粗糙与离散性显著问题,采用基于空间分布的去噪算法(statistical outlier removal, SOR)、泊松曲面重建等图像处理技术对Echo Scope声呐的三维成像进行优化。根据局部区域定义、统计信息计算、阈值选择检测去除异常点,通过空间网格划分和求解泊松方程提取等值面,对离散数据进行曲面重建,实现了水下桩基的精细化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可提升声呐对水下桩基成像的密度、平滑性,结合高程信息增强显示技术的融合使用,可区分视像歧义,显著改善成像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
Select
20.
基于RBI完整性管理在深水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吕 劲, 朱礼云, 陈妙谋, 张 林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
4
): 140-15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21
摘要
(
525
)
PDF(pc)
(1449KB)(
132
)
可视化
收藏
相对传统的基于时间和状态的检测方法,基于风险检测(RBI)是最近一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到大型海洋装备的一种新完整性管理检测技术。RBI技术融合数据库管理技术、材料损伤和失效机理分析技术、结构强度有限元技术、裂纹评估断裂力学技术、风险分析和等级评定技术、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于一体,制定出一套最优化的检测方案和策略,从而实现对高风险结构或设备重点检测,低风险结构或设备放宽检测周期,从而在保障装备结构及设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可有效节约检测成本。本文将比较系统论述如何利用RBI技术实现海上大型油气装备的完整性管理,系统论述如何采用RBI技术对大型深水采油平台的船体、锚系和立管等的结构系统(HullMooringRiser System)进行完整性管理,并着重对基于SN曲线海洋结构疲劳进行了定量风险算例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