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俄乌冲突中无人艇海上作战模式的新突破
    胡智焕, 谢威, 刘若楠, 张卫东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8-22.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03
    摘要1009)      PDF(pc) (698KB)(2021)    收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人艇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焦点之一。在俄乌冲突中,无人艇海上作战模式展现出了新的突破,为未来海上作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俄乌战争中无人艇海上作战的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价值、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船舶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背景、进展与面临的挑战
    张卫东, 杜 彬, 曲慧芳, 李 涛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1-1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01
    摘要754)      PDF(pc) (3948KB)(1641)    收藏
    船舶压载水是外来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之一,被认为是当前海洋环境所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为解决该问题而制定的压载水公约规定了压载水处理的标准,已于2019年9月6日正式生效。本文回顾了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的背景与社会需求,分析了不同压载水处理技术的特点,介绍了学术界关于压载水处理技术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产业界在压载水处理系统研发方面的努力,讨论了压载水处理在标准、经济、技术、检测和法律等不同层面面临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316L不锈钢管道腐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毕航铭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30-3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05
    摘要659)      PDF(pc) (5312KB)(475)    收藏
    针对南海某采油平台投产前不锈钢管道腐蚀的问题,进行取样分析。试验所得结论为氯离子含量超标导致不锈钢管线腐蚀严重。本文探究了氯离子对316L不锈钢管线造成破坏的基本原理,同时,从海洋平台管线建造角度出发,针对如何有效预防不锈钢管线腐蚀问题提出建议,为后续海洋平台建造项目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深远海风电制氢技术经济性分析
    刘 超, 李欧萍, 程光远, 沈 琦, 喻西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16-121.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8
    摘要645)      PDF(pc) (823KB)(153)    收藏
    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储量丰富,是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深远海风电面临电力消纳难、送出成本高等多方面影响,需要新的开发模式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深远海风电的发展。海上风电制氢有助于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可实现能源大规模、长时段存储。本文以某200万千瓦远海风电场为算例,基于当前市场价格和文献资料,从平准化制氢成本和财务内部收益率等角度,对比分析了陆上离网制氢和海上平台制氢管道输氢两种模式的技术经济性。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海上平台制氢管道输氢模式制氢成本更低,且电解水制氢系统初始投资和运维成本对成本影响显著增大。从经济性上看,当电力能够全部上网消纳时,海上风电电力上网将比陆上制氢获得更高的收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海上油田无人平台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隋先富, 邱 浩, 张 甫, 周 超, 王隽妍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111-11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16
    摘要624)      PDF(pc) (2530KB)(440)    收藏
    随着海上油田开发规模的不断增加,生产操作成本也迅速增加。无人平台技术由于结构简单、动设备少、生产作业费低,因此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无人平台模式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也暴露了修井作业成本高、登临平台难度大、设备监测难等问题。笔者通过调研当前无人平台开发过程中的先进技术和优秀做法,对无人平台开发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本文旨在为无人平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LNG和船用甲醇燃料选用综述
    周呈, 周毅, 李萌, 孙冰, 谷禹轩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12-14.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3
    摘要619)      PDF(pc) (973KB)(789)    收藏
    针对LNG价格昂贵、生产运输成本要求较高等问题,为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船用甲醇燃料取代LNG燃料。通过对比两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本、管理和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开发难度,阐述两种燃料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柔性海洋CTD传感器发展概述
    李吉昊1, 林冠英2, 王暖升3, 李 洋3, 李俊漾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3): 69-77.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11
    摘要580)      PDF(pc) (5779KB)(1629)    收藏
    海洋水文信息对发展和海洋资源探测具有重大作用,温盐深是海洋水文的基本要素。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海洋温盐深数据信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CTD传感器是海水温盐剖面观测的主要仪器,利用CTD传感器可实现对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和电导率等参数的测量。近年来,凭借其出色的可拉伸、易贴附等优点,柔性电子传感器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刚性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又弥补了传统传感器体积、重量大等缺陷,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柔性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与分类、常用材料、制作工艺,并对现有的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平台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复合材料耐海水腐蚀寿命预测
    李 想, 刘 晓, 李 森, 刘程程, 刘晓彬, 高 爽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107-11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15
    摘要577)      PDF(pc) (1277KB)(313)    收藏
    中国南海油气田开发采用玻璃钢防护罩,保护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设施。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玻璃钢)是目前最为常用的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本文通过建立玻璃钢耐海水腐蚀寿命模型,定义弯曲强度保持率,得到耐海水腐蚀寿命通用方程和深海低温条件下耐海水腐蚀寿命公式。结合常温和高温海水长期浸泡条件下的弯曲强度试验结果,预测得到玻璃纤维增强乙烯基酯复合材料在0~4℃海水温度范围内的耐腐蚀寿命约为12.28~16.55年。从弯曲强度的角度来看,耐腐蚀寿命较短,建议应用在承受低弯曲载荷的部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双碳背景下海上新型储能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沈 琦, 李欧萍, 刘 超, 程光远, 喻西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06-11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7
    摘要575)      PDF(pc) (1237KB)(930)    收藏
    本文聚焦新型储能在3种场景下的适应性分析,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竞配时的强制配储,海上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时为提升海上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穿透率提供稳定电力的主动配储,以及深远海离网制绿氢、绿氨及绿甲醇时的主动配储。分析了各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在海上应用的优缺点,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工程案例,发现目前国内尚无储能设施在海上布置的工程案例,认为海上配储目前能够兼顾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紧凑、轻量、经济的储能方式仍然是磷酸铁锂。未来,考虑到钛酸锂电池安全方面的优越性,在成本下降、具备经济竞争力后,可选用钛酸锂电池。但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较低,设备体积和质量较磷酸铁锂偏大,需进一步考虑海上平台的布置问题。此外,由于目前尚无一种单一储能系统能同时具备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可靠安全以及较长生命周期等特点,无法完全满足海上应用的所有需求,考虑采用“飞轮+电化学”和“超级电容+电化学”的混合储能系统,最大限度弥补单一储能方式的不足,从而获得性能更佳的储能系统。为确保海上新型储能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进一步开展海上浮式设施储能抗晃荡条件下储能的本质安全、安全监测和预警等技术的攻关和工程化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系泊连接装置发展现状及其在漂浮式风电中的应用
    董 鑫, 徐 群, 邵云亮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30-13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20
    摘要565)      PDF(pc) (4193KB)(1259)    收藏
    连接装置是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不同系泊组件之间以及系泊系统与浮体的连接。近几年,漂浮式风电发展迅猛,全球报道了多个示范项目,成规模的风场建设已见规划。要实现商业化,就必须进一步控制项目成本,而系泊系统作为漂浮式风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在海工行业,各种系泊连接装置已经过多年应用和验证,在系泊连接、安装、维护、更换等方面相对成熟。针对漂浮式风电应用场景,开展系泊系统优化设计,优化配置各种系泊连接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连接组件,进而提升漂浮式风电的系泊设计、制造和安装能力,从而实现风电成本有效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平台内TMD对新型Barge浮式风机振动抑制的研究
    姜 坤, 蔡青青, 李孙伟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122-129.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18
    摘要485)      PDF(pc) (1461KB)(361)    收藏
    Barge型浮式风机是发展海上风电的重要装备,其运动响应可以通过被动控制装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 TMD)有效抑制。基于ITI Energy Barge风机,本研究设计了新型Barge浮式风机基础,建立平台配置TMD的风机动力学模型,在浮动平台内配置不同位置、质量、阻尼参数TMD,研究风浪载荷作用下风机平台配置最优参数TMD前后浮式风机运动响应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新型风机平台内浮筒顶部配置质量比3%、阻尼比6%的TMD后,风机塔顶前后和左右位移分别减小15.56%、 44.93%,平台纵摇和横摇抑制率达到22.97%、 62.79%,风机塔基前后和左右弯矩分别减少15.62%、 39.8%。此时,TMD控制效果最佳,风机整体稳定性大幅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基于RBI完整性管理在深水油气开发中的应用
    吕 劲, 朱礼云, 陈妙谋, 张 林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140-15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21
    摘要482)      PDF(pc) (1449KB)(113)    收藏
    相对传统的基于时间和状态的检测方法,基于风险检测(RBI)是最近一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到大型海洋装备的一种新完整性管理检测技术。RBI技术融合数据库管理技术、材料损伤和失效机理分析技术、结构强度有限元技术、裂纹评估断裂力学技术、风险分析和等级评定技术、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于一体,制定出一套最优化的检测方案和策略,从而实现对高风险结构或设备重点检测,低风险结构或设备放宽检测周期,从而在保障装备结构及设备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可有效节约检测成本。本文将比较系统论述如何利用RBI技术实现海上大型油气装备的完整性管理,系统论述如何采用RBI技术对大型深水采油平台的船体、锚系和立管等的结构系统(HullMooringRiser System)进行完整性管理,并着重对基于SN曲线海洋结构疲劳进行了定量风险算例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海底管道外腐蚀复合材料水下缠绕补强修复技术应用
    刘 军, 张传旭, 曲 杰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24-29.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04
    摘要474)      PDF(pc) (2356KB)(456)    收藏
    海底管道在油气水输送中的安全服役至关重要,一直以来的腐蚀问题也影响着海底管道的服役寿命。复合材料补强修复技术在陆地管道上已经广泛应用,而海底管道的修复中并未展开应用。某海底管道采用复合材料水下缠绕补强修复技术开展了实践应用,通过实践应用证明复合材料水下缠绕补强修复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补强修复技术。本文将对复合材料水下缠绕补强修复技术的修复材料性能、修复系统的应用设计、修复系统的施工工艺展开介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缓波形钢悬链线立管安装方法分析
    田 震 雷震名 陈 野 何建文 刘 松 钟 洋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22-129.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9
    摘要464)      PDF(pc) (16905KB)(60)    收藏
    标准钢悬链线立管在超水深水环境中存在屈曲和疲劳寿命短等问题,缓波形钢悬链线立管(SLWR)在标准的立管形式上引入了浮子段区域,它能够降低立管悬挂点附近的应力,同时阻隔浮体运动对着泥点区域造成的动态响应影响,从而提高立管的疲劳寿命。基于S-LAY、J-LAY、R-LAY三种铺设方式,以潜在加蓬项目为例对SLWR的安装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无浮子段的立管,三种铺设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可铺设性,受限于海洋石油201船的能力,S-LAY对于12″ SLWR浮子段铺设并不可行;J-LAY和R-LAY安装方法更适用于2100m水深的12″ SLWR的正常铺设及浮子段铺设,且无论是J-LAY还是R-LAY安装方法,空管状态总体上优于充水状态;可通过降低水深、减小管道尺寸及对浮子段截面设计优化等措施,提高S-LAY工艺铺设SLWR的可行性。采用J-LAY和R-LAY安装方法,如果带浮子段的悬链线在空管状态不与铺设塔和船体等结构干扰,可允许空管工况下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海洋石油平台智能化技术在生产稳定性与效率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吴斌峰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29-33.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7
    摘要459)      PDF(pc) (3661KB)(473)    收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海洋石油平台运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石油平台智能化技术的概念和背景;随后,详细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提高生产稳定性和效率方面的应用,包括预测性维护、生产流程优化、智能监控以及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最后,总结了智能化技术对海洋石油平台生产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和运维策略特点分析
    喻西崇1, 刘 超1, 刘小燕1, 李志川2, 吴雨霏1, 李欧萍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3): 18-21.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03
    摘要448)      PDF(pc) (1382KB)(255)    收藏
    本文结合我国海上风电运维特点,分析了我国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和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我国南海某近海风电场为研究场景,提出了海上风机系统振动监测方案、海上风机登乘方案、海上风机检修运维方案和海上风场巡检方案,对我国近海海上风电场运维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船舶理想上层建筑设计研究
    廖世扬, 刘 俊, 曾文源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16-23.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03
    摘要441)      PDF(pc) (6248KB)(629)    收藏
    理想上层建筑是指船体发生弯曲时上层建筑不发生弯曲,上层建筑的正应力沿高度方向一致。与强上层建筑和轻型上层建筑不同,理想上层建筑的应力水平接近于主甲板,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强度作用。以一艘典型的油船为研究对象,基于组合梁方法,考虑剪切迟滞效应的影响,探讨理想上层建筑的设计方法,根据上层建筑的剖面特性探究理想上层建筑的长度。结合理想上层建筑理论公式,依据船中横剖面参数,求解得到理想上层建筑的设计长度,得出理想上层建筑的理论设计方案后,借助有限元法对理想上层建筑甲板应力分布规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上层建筑正应力水平接近主甲板,可为早期理想上层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最后,调整上层建筑甲板厚度,达到节省材料、降低重心的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海洋平台外部安防技术现状及展望
    张庆国, 刘春跃, 罗 松, 王水利, 刘 庆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3, 10 (4): 92-10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3.04.14
    摘要435)      PDF(pc) (63262KB)(156)    收藏
    针对当前海洋平台外部安防系统分类不清、界定不明,以及通用性不高等问题,给出防止外部人为侵扰破坏的海洋平台安防定义,构建通用式海洋平台外部安防系统,提出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意见。详细梳理国外主要国家相关海洋平台安防装备和系统的技术方案、组成结构,以及性能指标等信息,重点关注港口、岛屿、海上油气平台应对外部人为破坏威胁的安防能力。对国内海洋平台安防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典型应用情况进行概述说明,并结合实际需求与当前新技术和新装备发展情况,展望海洋平台安防技术与装备,给出未来建设思路与建议,可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平台外部安防技术研究和系统构建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六边形漂浮式光伏平台系泊系统设计与分析
    孙嘉阳, 崔宇涛, 任 铁, 王益厚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4): 29-3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4.05
    摘要424)      PDF(pc) (9090KB)(429)    收藏
    作为业内公认的最有潜力的技术发展方向,漂浮式光伏平台具有应用场景广泛、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其发展对于海上光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对漂浮式光伏平台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在实证阶段。作为漂浮式光伏平台的定位系统,系泊系统能够保证其在极端海况下的稳定作业。分析系泊系统的设计选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针对我国海域的某漂浮式光伏平台,比较分析散射式系泊和分组式系泊两种形式,探究在极端海况下,不同系泊形式光伏平台的运动响应特性及系泊缆张力特性。研究成果可以为光伏平台系泊系统的合理选型及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国内外海底接驳技术现状与关键
    陈云龙, 邓都都, 刘智键, 阮海龙, 梁 涛, 刘广治, 郭龙川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90-9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5
    摘要422)      PDF(pc) (45240KB)(90)    收藏
    海底接驳是将多个设备在水下连接,实现对电能和信息交互的集中管理,是研制深海勘探装备、构建海底观测网的核心技术之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海底接驳技术起步较早,逐步发展了负高压单级直流输电、大功率电能转换、水下湿插拔、大型光纤通信组网等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多级接驳盒互连的结构方式,已在多个海域建成了大型的海底观测网。近十年,随着国内开始布局近海海洋观测系统,接驳盒设计制造、负高压输电、远程通信与控制等技术发展迅速。以科学节点形式的水下接驳系统,已在多个海域成功应用。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型的观测网,部分深水关键部件,例如水下湿插拔连接器、光电复合缆等,还主要依赖进口。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研发高性能的控制器、大功率的转换模块、水下连接器以及光电复电缆将是未来接驳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