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俄乌冲突中无人艇海上作战模式的新突破
    胡智焕, 谢威, 刘若楠, 张卫东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8-22.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03
    摘要485)      PDF(pc) (698KB)(882)    收藏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无人艇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国际军事竞争的焦点之一。在俄乌冲突中,无人艇海上作战模式展现出了新的突破,为未来海上作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本文通过对俄乌战争中无人艇海上作战的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了其在战争中的应用价值、技术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深远海风电制氢技术经济性分析
    刘 超, 李欧萍, 程光远, 沈 琦, 喻西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16-121.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8
    摘要342)      PDF(pc) (823KB)(90)    收藏
    我国深远海海上风电资源储量丰富,是未来海上风电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深远海风电面临电力消纳难、送出成本高等多方面影响,需要新的开发模式和技术创新来推动深远海风电的发展。海上风电制氢有助于提升新型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安全性,可实现能源大规模、长时段存储。本文以某200万千瓦远海风电场为算例,基于当前市场价格和文献资料,从平准化制氢成本和财务内部收益率等角度,对比分析了陆上离网制氢和海上平台制氢管道输氢两种模式的技术经济性。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海上平台制氢管道输氢模式制氢成本更低,且电解水制氢系统初始投资和运维成本对成本影响显著增大。从经济性上看,当电力能够全部上网消纳时,海上风电电力上网将比陆上制氢获得更高的收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LNG和船用甲醇燃料选用综述
    周呈, 周毅, 李萌, 孙冰, 谷禹轩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12-14.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3
    摘要327)      PDF(pc) (973KB)(353)    收藏
    针对LNG价格昂贵、生产运输成本要求较高等问题,为节省人力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考虑船用甲醇燃料取代LNG燃料。通过对比两种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成本、管理和储存、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开发难度,阐述两种燃料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系泊连接装置发展现状及其在漂浮式风电中的应用
    董 鑫, 徐 群, 邵云亮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30-13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20
    摘要281)      PDF(pc) (4193KB)(634)    收藏
    连接装置是海洋浮体系泊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不同系泊组件之间以及系泊系统与浮体的连接。近几年,漂浮式风电发展迅猛,全球报道了多个示范项目,成规模的风场建设已见规划。要实现商业化,就必须进一步控制项目成本,而系泊系统作为漂浮式风电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在海工行业,各种系泊连接装置已经过多年应用和验证,在系泊连接、安装、维护、更换等方面相对成熟。针对漂浮式风电应用场景,开展系泊系统优化设计,优化配置各种系泊连接装置,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连接组件,进而提升漂浮式风电的系泊设计、制造和安装能力,从而实现风电成本有效控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双碳背景下海上新型储能技术的适应性分析
    沈 琦, 李欧萍, 刘 超, 程光远, 喻西崇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06-11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7
    摘要260)      PDF(pc) (1237KB)(425)    收藏
    本文聚焦新型储能在3种场景下的适应性分析,包括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竞配时的强制配储,海上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时为提升海上波动性新能源电力穿透率提供稳定电力的主动配储,以及深远海离网制绿氢、绿氨及绿甲醇时的主动配储。分析了各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在海上应用的优缺点,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工程案例,发现目前国内尚无储能设施在海上布置的工程案例,认为海上配储目前能够兼顾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紧凑、轻量、经济的储能方式仍然是磷酸铁锂。未来,考虑到钛酸锂电池安全方面的优越性,在成本下降、具备经济竞争力后,可选用钛酸锂电池。但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较低,设备体积和质量较磷酸铁锂偏大,需进一步考虑海上平台的布置问题。此外,由于目前尚无一种单一储能系统能同时具备高功率、高能量密度、可靠安全以及较长生命周期等特点,无法完全满足海上应用的所有需求,考虑采用“飞轮+电化学”和“超级电容+电化学”的混合储能系统,最大限度弥补单一储能方式的不足,从而获得性能更佳的储能系统。为确保海上新型储能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议进一步开展海上浮式设施储能抗晃荡条件下储能的本质安全、安全监测和预警等技术的攻关和工程化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海洋石油平台智能化技术在生产稳定性与效率提升中的应用研究
    吴斌峰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29-33.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7
    摘要259)      PDF(pc) (3661KB)(270)    收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技术在海洋石油平台运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海洋石油平台智能化技术的概念和背景;随后,详细探讨了智能化技术在提高生产稳定性和效率方面的应用,包括预测性维护、生产流程优化、智能监控以及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最后,总结了智能化技术对海洋石油平台生产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缓波形钢悬链线立管安装方法分析
    田 震 雷震名 陈 野 何建文 刘 松 钟 洋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22-129.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9
    摘要240)      PDF(pc) (16905KB)(30)    收藏
    标准钢悬链线立管在超水深水环境中存在屈曲和疲劳寿命短等问题,缓波形钢悬链线立管(SLWR)在标准的立管形式上引入了浮子段区域,它能够降低立管悬挂点附近的应力,同时阻隔浮体运动对着泥点区域造成的动态响应影响,从而提高立管的疲劳寿命。基于S-LAY、J-LAY、R-LAY三种铺设方式,以潜在加蓬项目为例对SLWR的安装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无浮子段的立管,三种铺设方式均具有较高的可铺设性,受限于海洋石油201船的能力,S-LAY对于12″ SLWR浮子段铺设并不可行;J-LAY和R-LAY安装方法更适用于2100m水深的12″ SLWR的正常铺设及浮子段铺设,且无论是J-LAY还是R-LAY安装方法,空管状态总体上优于充水状态;可通过降低水深、减小管道尺寸及对浮子段截面设计优化等措施,提高S-LAY工艺铺设SLWR的可行性。采用J-LAY和R-LAY安装方法,如果带浮子段的悬链线在空管状态不与铺设塔和船体等结构干扰,可允许空管工况下铺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柔性海洋CTD传感器发展概述
    李吉昊1, 林冠英2, 王暖升3, 李 洋3, 李俊漾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3): 69-77.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11
    摘要227)      PDF(pc) (5779KB)(164)    收藏
    海洋水文信息对发展和海洋资源探测具有重大作用,温盐深是海洋水文的基本要素。在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海洋温盐深数据信息监测具有重要意义。CTD传感器是海水温盐剖面观测的主要仪器,利用CTD传感器可实现对不同深度海水的温度和电导率等参数的测量。近年来,凭借其出色的可拉伸、易贴附等优点,柔性电子传感器既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刚性传感器的传感性能,又弥补了传统传感器体积、重量大等缺陷,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柔性传感器的工作机理与分类、常用材料、制作工艺,并对现有的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结构、性能和应用平台进行了分析。最后,展望了柔性海洋CTD传感器的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和运维策略特点分析
    喻西崇1, 刘 超1, 刘小燕1, 李志川2, 吴雨霏1, 李欧萍1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3): 18-21.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3.03
    摘要192)      PDF(pc) (1382KB)(58)    收藏
    本文结合我国海上风电运维特点,分析了我国海上风电运维技术和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我国南海某近海风电场为研究场景,提出了海上风机系统振动监测方案、海上风机登乘方案、海上风机检修运维方案和海上风场巡检方案,对我国近海海上风电场运维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国内外海底接驳技术现状与关键
    陈云龙, 邓都都, 刘智键, 阮海龙, 梁 涛, 刘广治, 郭龙川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90-9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5
    摘要187)      PDF(pc) (45240KB)(56)    收藏
    海底接驳是将多个设备在水下连接,实现对电能和信息交互的集中管理,是研制深海勘探装备、构建海底观测网的核心技术之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海底接驳技术起步较早,逐步发展了负高压单级直流输电、大功率电能转换、水下湿插拔、大型光纤通信组网等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多级接驳盒互连的结构方式,已在多个海域建成了大型的海底观测网。近十年,随着国内开始布局近海海洋观测系统,接驳盒设计制造、负高压输电、远程通信与控制等技术发展迅速。以科学节点形式的水下接驳系统,已在多个海域成功应用。但目前,还没有形成大型的观测网,部分深水关键部件,例如水下湿插拔连接器、光电复合缆等,还主要依赖进口。在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研发高性能的控制器、大功率的转换模块、水下连接器以及光电复电缆将是未来接驳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海洋石油123”FPSO余热回收装置设计优化
    陈琦铭, 何高林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24-28.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6
    摘要183)      PDF(pc) (3344KB)(189)    收藏
    为充分利用主机高温尾气,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海洋石油123”FPSO在基本设计阶段设计了余热回收装置。但余热与锅炉的热油循环系统完全独立,不可互为备用,且余热的4台热介质循环泵都没有接入应急母排,这将导致FPSO在黑启动时,容易造成余热回收装置炉管内的热油局部高温结焦炭化,影响系统运行。为有效解决该问题,创造性提出将余热系统循环泵加入应急母排的方案,有效避免了黑启动时余热系统热油结焦的发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稳控装置在海油平台电网的应用
    王 晶, 王 伟, 王爱武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65-69.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1
    摘要181)      PDF(pc) (1253KB)(40)    收藏
    稳控装置采用先进的平台化设计思想,通过硬件、软件模块化设计提供标准模型服务。稳控装置是陆地电网遇到大扰动时,为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而在电厂或变电站内装设的控制设备,按标准化策略实现切机、切负荷、快速减出力等功能。本文通过对国产电网稳控装置标准服务的研究,制定适应于海洋平台电站管理的稳控策略,完成稳控装置智能化策略和功能研发;根据现场策略需求配置稳控主从机,研发适用于现场工况的控制处置策略和智能化需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3700方LPG运输船方案研究
    杨学利, 夏华波, 韦晓强, 朱永凯, 齐晓亮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2
    录用日期: 2024-10-14

    14. 面向偏航最小的风帆助航船攻角优化策略研究
    林浩安, 陈俐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1-9.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01
    摘要166)      PDF(pc) (5657KB)(112)    收藏
    风帆攻角决策是风帆助航船充分利用风能的关键。在船舶航行过程中,风帆产生助推力的同时也产生侧推力,引起船舶偏航和能效降低。针对该问题,本文引入侧推权重因子,建立由助推力系数与侧推力系数组成的双线性攻角决策函数,以最小航线偏离角为优化目标,利用粒子群算法求解适用于该航线的最优权重因子,从而得到在不同相对风向角下的最优攻角,既实现风帆助推船舶航行,又不依赖操舵而避免船舶偏离航向。与传统基于最大助推力法的攻角策略相比较,在相同航行时间内,航向纵向位移略有提升,侧向位移和航线偏离角大幅减小,在相对风向角波动时攻角变化较平缓,有利于风帆操纵。本文研究可为提高风帆助航船的能效提供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系泊长度及配重对浮式风机平台运动响应的影响研究
    孙 香, 田振亚, 朱嵘华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1): 59-64.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1.10
    摘要163)      PDF(pc) (3492KB)(199)    收藏
    本文基于某漂浮式缩尺样机实际工程项目,采用时域分析方法对该半潜式浮式风机平台瞬态响应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深入研究了系泊长度以及配重块重量对锚泊系统导缆孔预张力和浮式平台运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浮式平台的纵摇、纵荡和垂荡的响应幅值随着系泊长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增加配重块的重量,会导致平台的纵荡和垂荡先增大后减小,纵摇先减小后增大;当同时改变系泊长度和系泊配重块重量时,配重块重量不影响系泊长度对浮式平台运动响应的变化规律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桁架桩腿自升式平台齿条相位差分析研究
    陈 卫, 严 明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80-86.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18
    摘要160)      PDF(pc) (2419KB)(60)    收藏
    在就位过程中,桁架桩腿自升式平台会产生齿条相位差,在桩腿与平台主船体接触位置产生极大的附加弯矩,导致平台主体下导向位置的桩腿撑管发生屈曲失效。本文以某平台为研究对象,采用ANSYS软件建立平台三维时域有限元模型,并通过生死单元技术实现自升式平台升船过程实时模拟与RPD值预测;根据RPD值的变化情况将升船过程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在此基础上,对3种风速工况下平台RPD变化特性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升船阶段风速对RPD的影响。依据掌握的RPD与桩腿应力的变化规律及许用RPD值,提出一套RPD控制方法,为确保平台就位升船作业安全提供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三原三现”理念在“破窗效应”下的应用
    尹晓辉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1
    录用日期: 2024-10-14

    18. 海上作业安全分析及智慧化系统建设
    尹晓辉, 张宗超, 祁高升, 段国喜, 毕岩滨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20-23.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05
    摘要155)      PDF(pc) (2004KB)(121)    收藏
    海洋石油开发生产具有作业风险高的特点。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质量的高低,对预防生产安全事故产生直接影响。本文旨在通过中国海油海上油田作业安全分析智能化系统建设实践,从业务信息化、资源数字化、数据标准化、业务智慧化4方面厘清油田作业安全风险分析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要点,分析应用智能化管理与分析系统来提升海上作业安全水平的优势,为海上油田企业探索科技兴安路径提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基于CART决策树的FPSO单点系泊系统电滑环故障诊断
    张宝雷, 吴禹轲, 唐雨风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95-100.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21
    摘要152)      PDF(pc) (2704KB)(40)    收藏
    为了保障FPSO单点系泊系统电滑环运行安全,有必要开展电滑环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为单点系泊系统电滑环故障预警与排查提供依据。本文针对FPSO单点电滑环故障的诊断问题,采用了一种基于CART决策树算法的故障诊断模型;进一步利用有限元制作样本数据集,并通过该数据集训练得到了电滑环故障诊断模型;最后,通过后剪枝法完成了诊断模型的简化,实现了对电滑环的故障诊断。分析结果可以得到,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较快的诊断速度,能够对电滑环进行有效的诊断,以便工作人员及时采取措施修复或更换电滑环,保证FPSO的安全运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海上油气田天然气回收再利用方案分析
    金本领
    海洋工程装备与技术    2024, 11 (2): 110-115.   DOI: 10.12087/oeet.2095-7297.2024.02.24
    摘要148)      PDF(pc) (2640KB)(241)    收藏
    在海上油气生产设施中,产油平台占比较高。在海上油气田处理流程中,天然气混杂着井液,一起被携带至生产处理流程。处理后的天然气,一部分用于燃料气用户或者外输,也有相当一部分通过火炬直接燃烧排放。火炬排放造成了大量的空气污染和天然气能源浪费。如何实现天然气回收再利用,是本文考虑的重点。因此,通过对近年天然气回收技术方案的发展分析,分析了天然气增压的几种办法,结合项目总结的经验,制定了几种天然气回收再利用方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