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3): 29-42.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3.004
出版日期:
2024-06-28
发布日期:
2024-07-01
作者简介:
杨涛,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翻译学博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英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电子邮箱:yangtao@xisu.edu.cn;Online:
2024-06-28
Published:
2024-07-01
摘要:
译介输入渲染了中国传播学的知识底色,然而,中国传播学历史书写中翻译的“不在场”现象值得深思。对中国传播学翻译史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反思有助于明晰知识翻译学视域下中国传播学翻译史研究的方法与路径。在中国学科史中有效纳入知识学意义上的翻译视角可以揭示翻译对思想文化变迁的推动作用和被遮蔽的知识生长价值,成为翻译史研究中新的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
杨涛, 梁真惠.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国传播学翻译史:反思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29-42.
YANG Tao, LIANG Zhenhui. The 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cation Studies from a Transknowletological Perspective: Reflections and Prospects[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3): 29-42.
[1] | André, J. 2019.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 In M. Baker & G. Saldanha (eds.).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n.) [C]. London: Routledge. 242-246. |
[2] | Bassnett, S. & A. Lefevere.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C].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Publishers. |
[3] | Bourdieu, P. 1993.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Essays on Art and Literatur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4] | Clements, R. 2015. A Cultural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Early Modern Japa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5] | Dollimore, J. & A. Sinfield. 1985. Political Shakespeare: Essays in Cultural Materialism [C].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6] | Greenblatt, S. 1982. The Power of Forms in the English Renaissance[C]. Norman: Pilgrim Books. |
[7] | Lefevere, A. 2017.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New York: Routledge. |
[8] | Milton, J. & P. Bandia. 2009. Agents of Translation[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
[9] | Munday, J. 2014. Using primary sources to produce a microhistory of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or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cerns[J]. The Translator 20(1): 64-80. |
[10] | 白志如、 单富博. 2020. 传播学译著出版的断层问题与学术话语转向:媒介学的视角[J]. 现代出版(3): 72-77,33. |
[11] | 陈力丹、 易正林. 2009. 传播学关键词[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12] | 陈力丹. 2005. 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 国际新闻界(5): 20-23. |
[13] | 戴元光、 童兵、 金冠军. 2001. 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传播学卷[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4] | 翟锦程. 2022. 中国当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与途径[J]. 中国社会科学(11): 145-164,207. |
[15] | 丁志远、 吴飞. 2010. 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分期问题的实证分析[J]. 当代传播(2): 4-9. |
[16] | 方梦之、 傅敬民. 2018.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41 (3): 67-75. |
[17] | 方梦之、 傅敬民. 2023. 书写中国应用翻译史[J]. 中国外语 20 (2): 91-97. |
[18] | 方梦之、 庄智象. 2016. 翻译史研究:不囿于文学翻译——《中国翻译家研究》前言[J]. 上海翻译(3): 1-8,93. |
[19] | 高阳、 陈亮. 2015. 中国西方哲学翻译史[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
[20] | 郜书锴. 2009. “公共舆论”还是“公众意见”?——兼对Public Opinion术语不同翻译的商榷[J]. 国际新闻界(10): 22-26. |
[21] | 顾伟康. 2021. 中国汉地佛典翻译史话[M].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
[22] | 郭中实. 2008. 概念及概念阐释在未来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意义[J]. 新闻大学(1): 8-11. |
[23] | 何道宽. 2004. 翻译的无奈——翻译communication的思考[J]. 中国翻译(4): 59-60. |
[24] | 胡翼青、 张婧妍. 2018. 中国传播学40年:基于学科化进程的反思[J]. 国际新闻界 40 (1): 72-89. |
[25] | 胡翼青. 2009. 专业化的进路:中国传播研究30年[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7 (4): 84-89. |
[26] | 胡正荣、 王天瑞. 2022. 实践: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源头与出路[J]. 国际新闻界 44 (11): 6-24. |
[27] | 黄昌林. 2009. 走向交融的中国传播学[J]. 新闻战线(5): 89-91. |
[28] | 黄旦、 丁未. 2004.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与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 张国良、黄芝晓. 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5-36. |
[29] | 黄旦、 丁未. 2005. 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J]. 现代传播(2): 23-30. |
[30] | 黄顺铭. 2003. 新闻传播学译介中的概念术语混乱[J]. 新闻界(3): 9-11. |
[31] | 黄焰结. 2012. 翻译史研究的当下话语与方法论——《勾画翻译史的未来》述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35 (1): 62-68. |
[32] | 黄焰结. 2022. 翻译史研究方法[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33] | 贾洪伟. 2017. 汉译国外普通语言学典籍研究(1906—1949)[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34] | 孔慧怡. 2005. 重写翻译史[M].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
[35] | 蓝红军、 陈红梅. 2023. 知识翻译史的图景与路径[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5 (6): 901-911,960-961. |
[36] | 蓝红军、 彭莹. 2022. 翻译概念史研究的价值与面向[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 130-140. |
[37] | 蓝红军. 2016. 整体史与碎片化之间:论翻译史书写的会通视角[J]. 中国翻译 37 (1): 5-11,124. |
[38] |
蓝红军. 2022.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J]. 当代外语研究(2): 34-44,1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4 |
[39] | 黎难秋. 1993. 中国科学文献翻译史稿[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40] | 黎难秋. 2006. 中国科学翻译史[M].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41] | 李彬、 刘海龙. 2016. 20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学发展历程回顾[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8 (1): 32-43. |
[42] | 李彬. 2022. 四十年,五十年——传播学在中国的小路、大路与出路[J]. 青年记者(15): 42-44. |
[43] | 李红. 2008. 近年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出版综述[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4): 73-74. |
[44] | 李红涛. 2018. 塔克曼到底在说什么?经典迻译的语境与《做新闻》中译本的误译[J]. 国际新闻界 40 (6): 22-45. |
[45] | 李普曼. 2002. 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46] | 李普曼. 2018. 舆论(常江、肖寒译)[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47] | 李思乐. 2017. 传播学在中国的“理论旅行”(1978—2008)——基于传播学学术翻译出版史的考察[J]. 出版广角(22): 80-82. |
[48] | 李唯梁. 2017. 中国新闻传播学译著:概念及其特征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9 (9): 55-61,84. |
[49] | 李雅. 2020. 清末国际法翻译研究[D]. 合肥: 安徽大学. |
[50] | 李亚舒、 黎难秋. 2000. 中国科学翻译史[M].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
[51] | 廖圣清. 2005. 20世纪中国传播学研究[A]. 丁淦林、陈建云、方厚枢. 20世纪中国学术大典:新闻学传播学、出版学[C].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4-33. |
[52] | 刘海龙. 2006. 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J]. 国际新闻界(5): 5-11. |
[53] | 刘海龙. 2014a.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1 (1): 21-36,126. |
[54] | 刘海龙. 2014b. 中国语境下“传播”概念的演变及意义[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1 (8): 113-119. |
[55] | 刘海龙. 2015.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56] | 刘金顺. 2005. 李普曼Public Opinion一书译本的七个翻译问题[J].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 60-65. |
[57] | 龙耘. 2000. 传播学在中国20年[J].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3): 15-20. |
[58] | 罗天、 李毅. 2014. 抗战时期的军事翻译史[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
[59] | 明安香. 1999. 传播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A]. 袁军、龙耘、韩运荣. 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C].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17. |
[60] | 祁芝红、 李智. 2023. 在引进与融创之间:译介视域下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在地演进及发展趋势[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45(11): 20-30. |
[61] | 邱少明. 2014. 文本与主义:民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史(1912—1949)[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62] | 屈文生. 2018. 翻译史研究的面向与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0 (6): 830-836,959. |
[63] | 屈文生. 2021. “新翻译史”何以可能——兼谈翻译与历史学的关系[J]. 探索与争鸣(11): 155-166,180. |
[64] | 宋晓舟. 2017. 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D].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 |
[65] | 宋晓舟. 2018. 学科发展与翻译贡献——传播学译著的“何道宽现象”探究[J]. 上海翻译(2): 18-23,94. |
[66] | 宋昭勋. 1998. 传播学理论译介和研究中Communication一词的误译、误解及误用[J]. 国际新闻界(Z1): 91-95. |
[67] |
覃江华. 2022. 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1): 60-7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4 |
[68] | 覃亚敏. 2021. 法学翻译与近代法律转型[D]. 株洲: 湖南工业大学. |
[69] | 王汎森. 2014. 执拗的低音:一些历史思考方式的反思[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70] |
王晶. 2023. 翻译与学科发展理论模型——基于知识翻译学的中国学科翻译史研究框架[J]. 当代外语研究(6): 20-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02 |
[71] | 王铁钧. 2006. 中国佛典翻译史稿[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72] | 王晓路. 2021. 论翻译的历史文化功能:认知模式与知识谱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53 (2): 263-272,320. |
[73] | 王怡红、 胡翼青. 2010. 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74] | 王怡红. 2009. 传播学发展30年历史阶段考察[J]. 新闻与传播研究 16 (5): 7-21,107. |
[75] | 文芳. 2011. 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出版的历史与现状分析[J]. 出版科学 19 (6): 55-58. |
[76] | 吴予敏. 2018. “重构中国传播学”的时代场景和学术取向[J]. 国际新闻界 40 (2): 85-98. |
[77] | 向芬. 2010. 中国大陆传播学著作出版现状简介(1983—2008)[A]. 王怡红、胡翼青. 中国传播学30年:1978—2008[C].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792-796. |
[78] | 谢天振. 1999. 译介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79] | 谢天振. 2019. 百年五四与今天的重写翻译史——对重写翻译史的几点思考[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42 (4): 4-6. |
[80] | 熊澄宇. 2008. 一段史实三点思考——兼论中国传播学的形态、业态与生态[J]. 新闻大学(2): 40-42. |
[81] | 徐培汀. 2002. 二十世纪中国的新闻学与传播学[M]. 北京: 党建读物出版社. |
[82] | 许钧. 2024. 关于翻译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47 (1): 2-4. |
[83] | 许明武、 聂炜. 2021. “重写翻译史”:缘起、路径与面向[J]. 外国语文 37 (6): 105-112. |
[84] | 杨枫. 2021a. 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 当代外语研究(6): 2,36. |
[85] | 杨枫. 2021b.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 2,27. |
[86] | 杨枫. 2022.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J]. 当代外语研究(3): 1-2. |
[87] | 杨枫. 2023. 知识翻译学论纲[J]. 当代外语研究(4): 1-2. |
[88] | 张国良. 2005. 中国传播学的兴起、发展与趋势[J]. 理论月刊(11): 5-10. |
[89] | 张仲民、 章可. 2014. 近代中国的知识生产与文化政治:以教科书为中心[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90] | 赵月枝. 2022. 新时代呼唤中国传播学范式转型——兼谈斯迈思的开创性贡献[J]. 新闻记者(5): 18-23. |
[91] | 周丽锦、 谌知翼. 2022. 国内传播学译著的现状及其成因研究:基于2000—2019年数据的分析[J]. 中国编辑(9): 48-52. |
[92] | 周丽锦. 2020. “场域理论”视角下国内传播学译著重译的思考[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8 (9): 1-4,15. |
[93] | 周蔚华、 杨石华. 2019. 新中国70年来国外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引进及其影响[J]. 国际新闻界 41 (9): 127-146. |
[94] | 周岩. 2012. 中国大陆传播学书籍出版与传播学发展探讨[J]. 新闻界(2): 30-33. |
[95] | 周岩. 2021.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传播学发展研究[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96] | 邹振环. 2010. 晚明至晚清的翻译:内部史与外部史[J]. 东方翻译(4): 18-26,32. |
[97] | 邹振环. 2017.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M]. 上海: 中西书局. |
[98] | 邹振环. 2019.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与近代史学新领域的拓展[J]. 河北学刊 39 (2): 63-72. |
[99] | 左玉河. 2004.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
[1] | 肖华锋, 黄钰钦.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9-28. |
[2] | 王晶. 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综述:现状、反思和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43-53. |
[3] | 李正栓, 苗爽. 藏族格言诗的中和翻译实践[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54-65. |
[4] | 杨锦瑜, 徐艳利. 余光中的中和翻译观——以《理想丈夫》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66-73. |
[5] | 陈婕. 中和翻译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74-82. |
[6] | 胡波. 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知识翻译学的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35-44. |
[7] | 姜筠.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40-48. |
[8] | 田华, 刘迎春.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49-58. |
[9] | 马明蓉. “位育”观:知识翻译学考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59-68. |
[10] | 王晶. 翻译与学科发展理论模型——基于知识翻译学的中国学科翻译史研究框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20-29. |
[11] | 周福娟. 汪榕培典籍英译的知识翻译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39-45. |
[12] | 徐玉凤.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齐民要术》的数字英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46-53. |
[13] | 李亚峰, 高圣兵. 应用翻译研究:基于翻译群体的知识再生产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30-38. |
[14] | 王寅.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6-22. |
[15] | 张保国. 知识翻译学的要素关系与跨国史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23-3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