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1): 49-58.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3
出版日期:
2024-02-28
发布日期:
2024-03-11
作者简介:
田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电子邮箱:1220856225@qq.com;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2-28
Published:
2024-03-11
摘要: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
田华, 刘迎春.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49-58.
TIAN Hua, LIU Yingchun. The Interpretation of Knowledge Reproduction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KUNG Series Terms in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1): 49-58.
[1] | Aixelá J. F. 1996.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ranslation [A].In R. Alvarez & M. C. Vidal (eds.).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52-78. |
[2] | Martinec R. & A. Salway. 2005. A System for Image-text Relations in New(and Old) Media[J]. Visual Communication (3): 337-371. |
[3] | 陈华文. 2013. 梁思成的民族建筑梦[J]. 检察风云(16):82-83. |
[4] | 储玲玲. 2018. 梁思成《图像中国建筑史》创作背景初探[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7-8. |
[5] | 耿强. 2022. 从观念的旅行到知识翻译学:一个谱系学的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6):74-83. |
[6] | 侯国金. 2009. 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J]. 上海翻译(2):69-73. |
[7] | 黄鑫宇、 魏向清. 2020. 认知术语学视角下中华思想文化核心术语翻译的概念建构模型——以“天”相关术语为例[J]. 中国翻译(5):88-97. |
[8] | 蓝红军. 2020. 翻译学知识体系的创新与重构:一个关系论的视角[J]. 中国翻译(4):5-12,189. |
[9] |
李瑞林. 2022.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1):47-5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3 |
[10] | 梁思成. 2001. 图像中国建筑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1] | 孟祥春. 2018. 中国文化与哲学翻译中的“立名”:一种中西融通的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3):71-73. |
[12] | 孟祥春. 2022.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J]. 当代外语研究(6):55-64. |
[13] |
庞秀成. 2022. 知识翻译学的译者个体知识与求知模态[J]. 当代外语研究(1):72-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5 |
[14] |
覃江华. 2022. 翻译与知识生产、管理和转化——知识翻译学刍议[J]. 当代外语研究(1):60-7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4 |
[15] | 王克非、 王颖冲. 2016. 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6):87- 93,149-150. |
[16] | 许明武、 罗鹏. 2019. 古代手工业术语英译探究——以《考工记》为例[J]. 中国翻译(3):161-167. |
[17] | 杨枫. 2021a.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27. |
[18] | 杨枫. 2021b. 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 当代外语研究(6):2 |
[19] | 岳峰、 陈香美. 2013. 论中国古建筑术语的英译:文化传承与译介取向[J]. 东方翻译(6):62-65. |
[20] | 张生祥. 2022.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J]. 当代外语研究(4):58-67. |
[21] | 曾意丹. 2019. 福州古厝[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
[1] | 姜筠.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40-48. |
[2] | 马明蓉. “位育”观:知识翻译学考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59-68. |
[3] | 王晶. 翻译与学科发展理论模型——基于知识翻译学的中国学科翻译史研究框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20-29. |
[4] | 周福娟. 汪榕培典籍英译的知识翻译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39-45. |
[5] | 徐玉凤.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齐民要术》的数字英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46-53. |
[6] | 李亚峰, 高圣兵. 应用翻译研究:基于翻译群体的知识再生产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30-38. |
[7] | 王寅.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6-22. |
[8] | 张保国. 知识翻译学的要素关系与跨国史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23-32. |
[9] | 卢冬丽, 李慧慧. 翻译学知识的话语复现与重构——以《翻译论》的学术日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33-42. |
[10] | 杨永林. 知识翻译学新范式:怎么看、如何用、盼什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16-28. |
[11] | 陈传显, 张宇. 知识: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29-36. |
[12] | 仲文明, 施晨旭. 科技术语翻译研究的知识翻译学阐释——以OR译名“运筹学”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37-44. |
[13] | 李文婷. “自由”一词在晚清时期的知识建构与流通[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33-42. |
[14] | 张法连, 崔璨.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法律翻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25-32. |
[15] | 肖华锋.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14-24.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