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3): 74-82.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3.008
出版日期:
2024-06-28
发布日期:
2024-07-01
作者简介:
陈婕,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电子邮箱:seiniii08@163.com
Online:
2024-06-28
Published:
2024-07-01
摘要:
每一种文化、每一门学科大体都离不开“真、善、美”这三个核心观念。翻译作为知识再生产的文化行为与社会实践同样离不开体现“真、善、美”的中和翻译观。译者以“知识”为武装,在真、善、美方法论视野下,译者的身份由原先的过犹不及或作用甚微逐渐向多元化过渡,恰如其分地发挥译者主体性,使翻译工作提质增效,拓展知识世界化的途径与范围。
中图分类号:
陈婕. 中和翻译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74-82.
CHEN Jie.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lanced-harmonious Translation[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3): 74-82.
[1] | Benjamin, W. 1992. The task of translator [A]. In R. Schulte & J.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71-82. |
[2] | Goldblatt, H. 2004. Big Breasts & Wide Hips[M]. New York: Arcade Publishing. |
[3] | Preece, W. E. et al.(eds.). 1960.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Vol.3)[Z]. London: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
[4] | Sapir, E. 1956. Culture,Language and Personalit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5] | Schulte, R. & J. Biguenet Biguenet (eds.).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6] | Stolze, R. 2005. Übersetzungstheorien:eine Einführung[M].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
[7] | 单纯. 1999. “真善美”探源[J]. 浙江社会科学(6):120-128. |
[8] | 劳承万. 2015. 中西异质文化中之美学学科形态问题——兼评牟宗三“真善美”合一说[J]. 中国美学研究(1):1-31. |
[9] |
李瑞林. 2022.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1):47-59,16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1.003 |
[10] | 罗贝尔·埃斯卡皮. 1987. 文学社会学(王美华、于沛译)[M].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
[11] | 莫言. 2003. 丰乳肥臀[M]. 北京: 中国工人出版社. |
[12] | 牛文君. 2022. 理解、诠释与翻译——基于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翻译理论[J]. 哲学研究 12:105-115. |
[13] | 欧阳修、 宋祁. 1975.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
[14] | 孙迎春. 2004. 张谷若翻译艺术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5] | 谭载喜. 2004.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6] | 屠国元、 朱献珑. 2003.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 中国翻译(6):10-16. |
[17] | 王建国. 2019. 汉英翻译学:基本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译出版社. |
[18] | 吴波. 2004. 译者地位边缘化成因及其对策初探[J]. 国外外语教学 (1):40-43. |
[19] | 肖辉. 2001.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J]. 语言与翻译(3):34-38. |
[20] | 许钧. 2003.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1):8-13. |
[21] | 严程极、 杨枫. 2022.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渊源[J]. 上海翻译(6):39-43. |
[22] | 杨枫、 李思伊. 2024. 真善美:作为方法论的中和翻译[J]. 中国翻译(1):9-15,189. |
[23] | 杨枫. 2021a.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 |
[24] | 杨枫. 2022.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J]. 当代外语研究(3):1-2. |
[25] | 袁莉. 2002. 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 张柏然、许钧.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译学研究[C]. 北京: 商务印书馆.405. |
[26] |
张生祥. 2022.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J]. 当代外语研究 (2) :58-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6 |
[1] | 肖华锋, 黄钰钦.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9-28. |
[2] | 杨涛, 梁真惠.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国传播学翻译史:反思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29-42. |
[3] | 李正栓, 苗爽. 藏族格言诗的中和翻译实践[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54-65. |
[4] | 杨锦瑜, 徐艳利. 余光中的中和翻译观——以《理想丈夫》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66-73. |
[5] | 胡波. 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知识翻译学的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35-44. |
[6] | 姜筠. 吴宓及《学衡》对西方汉学的翻译:知识翻译学视角[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40-48. |
[7] | 田华, 刘迎春.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49-58. |
[8] | 马明蓉. “位育”观:知识翻译学考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1): 59-68. |
[9] | 胡作友, 钟莎莉. 翻译中的视域融合与译者主体性[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147-155. |
[10] | 王晶. 翻译与学科发展理论模型——基于知识翻译学的中国学科翻译史研究框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20-29. |
[11] | 周福娟. 汪榕培典籍英译的知识翻译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39-45. |
[12] | 徐玉凤.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齐民要术》的数字英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46-53. |
[13] | 李亚峰, 高圣兵. 应用翻译研究:基于翻译群体的知识再生产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6): 30-38. |
[14] | 王寅.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6-22. |
[15] | 张保国. 知识翻译学的要素关系与跨国史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23-3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