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5, Vol. 25 ›› Issue (1): 96-111.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5.01.010
出版日期:
2025-02-28
发布日期:
2025-01-20
作者简介:
刘军平,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翻译学、中国哲学。电子邮箱: junpingharvard@sina.com
Online:
2025-02-28
Published:
2025-01-20
摘要:
知识翻译学创立者杨枫(2021a:2)提出:“知识的科学性、社会性和人文性解决了长期以来翻译的学科迷思和分类焦虑,翻译学将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大知识门类成为超科学或元科学。”由这一富有洞见的命题来展开观察,我们看到,知识翻译学试图从复杂系统的角度,整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者的知识资源,从中提炼概念与知识框架,来建构翻译学的元知识。由此,知识翻译学作为具有一般翻译学的特性,必然涉及翻译学、哲学、社会学、认知学、解释学等领域的知识观念与知识结构的分析与整合,建构与洗汰,从而成为既符合逻辑事实又凸显价值伦理的元翻译学知识。知识翻译学欲成为这样一门学科,在知识观念上,必然涉及知识版图在知识概念、知识范畴、知识类型的聚合与分梳,再造与重塑。在知识结构上,必须从知识本体论、方法论及目的论三大主体框架入手,厘清认识方法的辩证性,贯通中西知识论和翻译内部与外部知识, 重视人文知识、美学知识和德性知识,从知识的二元分离转向知识的存在和生活世界经验,从而消解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之间的张力。在坚持知识翻译学“中和翻译观”和对话逻辑的基础上,完善“知识重构”的方法论,最终回答“译者是什么”的终极问题,以实现当代翻译研究的“知识转向”。
中图分类号:
刘军平. 论知识翻译学理论建构的辩证法[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96-111.
LIU Junping. On the Dialectics of Constructing the Theory of Transknowletology[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5, 25(1): 96-111.
[1] | Holmes J. S. 1972.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Translated! 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C]. Amsterdam: Rodopi. 66-80. |
[2] | Munday J. 2012.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3] | Nida E. A. 1964.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 E. J.Brill. |
[4] | Palmer R. 1969. Hermeneutics: Interpretation Theory in Schleiermacher, Dilthey, Heidegger, and Gadamer[M].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
[5] | Wilss W. 1982.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Tübingen: Gunter Narr Verlag. |
[6] | 陈福康. 1992.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7] | 戴维森. 2006. 真理与意义[A].马蒂内奇.语言哲学[C].北京:商务印书馆.127-151. |
[8] | 方梦之、 庄智象. 2017. 中国翻译家研究[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9] | 郭著章. 2005. 翻译名家研究[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0] | 理查德·费尔德曼. 2019. 知识论(文学平、盈俐译)[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1] | 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 1999. 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2] | 胡伟希. 2002. 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13] | 洪汉鼎. 2001. 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4] | 李德顺. 2004. 新价值论[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
[15] | 梁启超. 2001.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6] | 林煌天. 1997. 中国翻译词典[C].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7] | 刘军平. 2024.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命题探究[J]. 中国翻译(1):16-26. |
[18] | 刘宓庆. 2005. 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19] | 罗新璋. 1984. 翻译论集[C].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0] | 让·皮亚杰. 2002. 人文科学认识论(郑文彬译)[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1] | 杨枫. 2021a. 知识翻译学宣言[J]. 当代外语研究(5):2,27. |
[22] | 杨枫. 2021b. 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 当代外语研究(6):2,36. |
[23] | 杨枫、 李思伊. 2024. 真善美:作为方法论的中和翻译[J]. 中国翻译(1):19-15. |
[24] | 杨祖陶、 邓晓芒. 2001. 康德三大批评精粹[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5] | 袁锦翔. 1990. 名家翻译研究与赏析[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6] | 王秉钦. 2004. 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
[27] | 王宏印. 2003.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8] | 王聚. 2022. 当代知识论导论[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9] | 王岳川. 1999. 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30] | 叶朗. 2017. 中国美学史大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31] | 子思. 2001. 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C].太原:书海出版社. |
[32] | 张今、 罗翊重. 2002. 东方辩证法[M]. 开封: 河南大学出版社. |
[33] | 张佩瑶. 2010. 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从早期到佛典翻译(上册)[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34] | 朱志瑜、 张旭、黄立波. 2020.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六卷本)[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 | 杜世洪, 施金宏.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翻译过程的描述知识与知识描述[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12-124. |
[2] | 戴光荣, 沈思仪, 黄栋樑. 深度学习与知识融合:翻译技术教学模式构建路径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5, 25(1): 125-138. |
[3] | 李晶, 华云鹏. “译者能力”的知识翻译学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103-114. |
[4] | 吴攸. 从“西学东渐”到“中西对话”:知识翻译学视阈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翻译与传播[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35-46. |
[5] | 崔凤娟, 谢琳. 真、善、美原则下《万物之生》字幕翻译评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6): 79-88. |
[6] | 冯正斌, 齐北羽.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中国戏曲西渐历程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5): 15-24. |
[7] | 赵宏, 徐路生. 国际语言服务的知识翻译学阐释:以老字号出海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30-144. |
[8] | 金胜昔, 李浩宇.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三体》英译本风格比较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45-157. |
[9] | 莫丽娅. “羊桃”译名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58-167. |
[10] | 孔令翠, 李春兰, 邓丽娜. 中西哲学视域下知识与知识翻译学的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95-107. |
[11] | 肖华锋, 黄钰钦.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9-28. |
[12] | 杨涛, 梁真惠.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国传播学翻译史:反思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29-42. |
[13] | 李正栓, 苗爽. 藏族格言诗的中和翻译实践[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54-65. |
[14] | 陈婕. 中和翻译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74-82. |
[15] | 杨锦瑜, 徐艳利. 余光中的中和翻译观——以《理想丈夫》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66-7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