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17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7-01-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语言加工研究
    掩蔽启动效应的机制及原理
    乔晓妹, 张鑫雯
    2017 (01):  1-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1
    摘要 ( 1352 )   PDF(731KB) ( 460 )  
    掩蔽启动效应作为书面字词识别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使用了很多年。然而,学界对其运行机制及原理的探讨并不多见。本文拟从掩蔽启动范式的结构、种类、发生机制以及主要模型对该效应的解释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揭示该效应的运行本质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该范式进行科学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文朗读和默读下词频与笔画数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
    张慢慢, 张心如, 符颖, 杜红, 臧传丽
    2017 (01):  5-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2
    摘要 ( 430 )   PDF(1091KB) ( 1549 )  
    以往研究显示,中文朗读与默读中的眼动模式存在差异。与朗读相比,从副中央凹获得的预视信息更能促进默读的进行,但两种阅读方式下副中央凹预视对中央凹的信息加工的影响是否相同,目前还不清楚。为此,本实验采用正常的句子阅读范式,操纵了副中央凹预视词的词频(高、低)与笔画数(少、多),对比了40名大学生被试在朗读与默读下对中央凹词注视的差异。结果显示,在单次注视时间上,发现了词频、笔画数与阅读方式的三阶交互作用,即在默读任务中出现了正向的词频与笔画数交互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表现为在默读中当副中央凹词为高频、少笔画时对中央凹词的注视时间短于高频、多笔画条件,而在朗读任务中则没有发现这种效应;在凝视时间上,出现了正向的词频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且不受阅读方式的影响,表现为副中央凹词为高频时,对中央凹词的加工时间更短。实验结果支持平行加工模型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噪音背景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杨小虎, 赵勇, 徐俪珑, 汤雯婷, 朱新瑜, 包安迪, 赵宗琬
    2017 (01):  12-1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3
    摘要 ( 555 )   PDF(1064KB) ( 132 )  
    本文以96名大二学生为被试,考察其在安静条件下和在同一信噪比的白噪音、汉语两人嘈杂音、英语两人嘈杂音等背景下的英语对话理解表现,探讨不同类型嗓音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学生在所有噪音中的听力理解表现均显著差于在安静条件下的表现;在白噪音中的表现好于在汉语和英语两人嘈杂音中的表现,而在后两者中的表现无显著差异。他们在安静条件下的听力表现与在噪音下的表现相关程度随噪音类型的不同而变化。此外,在安静条件下听力表现较好的学生,在各类噪音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均显著大于表现较差的学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文化交际
    主持人语:新形势下跨文化英语交际能力及其培养研究
    陈新仁
    2017 (01):  18-18. 
    摘要 ( 251 )   PDF(250KB)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刍议
    陈新仁, 李捷
    2017 (01):  19-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4
    摘要 ( 566 )   PDF(1247KB) ( 174 )  
    随着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通用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从理念到方法面临新的变革。与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不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教学应摒弃英语本族语者的语言、语用、文化规范,需要更多地致力于树立多元标准与规范的教学理念,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更多地提倡平等、共赢的文化态度,更多地提升学生移情、宽容、磋商的能力,更多地提高学生准确、流利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空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李敬梅, 王晓冬
    2017 (01):  25-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5
    摘要 ( 560 )   PDF(1012KB) ( 134 )  
    跨文化外语教学法强调外语学习的“第三空间”,即在本族语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语言文化、学习者本人和其他人(老师、同伴等)/物(课本、影像等)之间生成的“第三空间”。理想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能在这一空间通过跨文化的探索和协商,与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成功自如地进行交流。本文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现状,从语言/文化不可分割的教学原则、比较目的语和母语语言文化及跨文化探索过程等方面讨论了在中国英语课堂实现这一跨文化“第三空间”探索的前提条件,旨在为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内容研究
    吁思敏
    2017 (01):  29-3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6
    摘要 ( 454 )   PDF(942KB) ( 207 )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离不开合适的专业教材。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目标,从文化知识呈现、文化意识输出、交际实践训练三个方面对市面上的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进行了抽样考察,结果表明,我国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较注重中、西文化的比较,案例丰富,任务设置多样,但教材对交际对方的界定比较混乱,缺少对学生正确文化意识的引导,具体的语言和非语言得体交流的技巧、策略训练设置不多。本研究对未来相关教材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学
    中西学者学术论文中N that-cl型式的语料库对比研究
    肖若琳, 卫乃兴
    2017 (01):  34-4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7
    摘要 ( 510 )   PDF(1154KB) ( 202 )  
    N that-cl型式是书面语料库中高频出现的型式之一,由空壳名词(shell nouns)及其引导的补语从句构成。由于空壳名词语义不明确,依靠补语从句进行语义具化的特点吸引了许多关注。以往关于N that-cl型式的研究多从语篇组织、立场表达和教学方法三个角度展开,但对中西学者在特定语域中使用这一型式的用法和功能异同少有系统探索。本研究基于Beijing CARE Corpus对比探究了中西学者论文中25个高频N that-cl型式的频数分布、用法和特征性意义异同。研究发现,中国学者使用N that-cl型式少于西方学者,事实组、认知过程组、可能性组的频数差异尤为显著,但中国学者趋于使用研究组这类泛化意义较强的型式。此外,一些典型的N that-cl型式体现了中西学者文本的区别性特征意义:西方学者重视研究过程,包含观点分析及逻辑推理,而中国学者更重视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学术话语分析和二语学术写作有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基于语料库的中国“法律术语社区”——以“调解”一词为例
    彭楚秋, 陶友兰
    2017 (01):  42-5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8
    摘要 ( 448 )   PDF(1699KB) ( 514 )  
    本文针对中国法律英译过程中出现的术语译名不统一的问题,提出统一中国法律术语英译应建立“法律术语社区”术语管理系统,结合计算机辅助翻译,建立开放、综合、集中管理式的法律术语库和语料库。本文以中国法律术语――“调解”一词英译的规范化为例,基于复旦大学15级MTI翻译项目课程建立的法律英汉双语平行语料库、北大法宝法律法规数据库和万律法律信息数据库,分析该术语在作为名词、动词和构成其他法律术语的不同用法下出现的不同英译表达以及不同英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探讨利用“法律术语社区”系统得出法律术语规范化英译的一般思路。文章提出中国法律术语建设还要加强译者术语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虚拟位移的语法构式特征研究
    钟书能, 刘爽
    2017 (01):  51-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09
    摘要 ( 452 )   PDF(1079KB) ( 131 )  
    众所周知,语言中的虚拟位移不同于现实物理世界中的真实位移。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探讨虚拟位移语法构式的特征。首先,虚拟位移结构需要主体、位移、参照框架、路径等四种语义要素;其次,认知主体在心理空间上沿着一定的路径按照顺序扫描或总体扫描的方式对认知对象构建起认知通达。此外,我们认为虚拟位移构式具有“通过把实际物理空间的移动投射到心理空间,认知主体在认知对象上沿着某个路径进行移动”这样的语用含意,亦即语法构式意义。因此,从构式语法的视角重新审视虚拟位移这一语言现象对于虚拟位移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英语学习者近义词使用情况的语义韵新解——对比affect和influence
    孙莉
    2017 (01):  57-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0
    摘要 ( 741 )   PDF(745KB) ( 276 )  
    本文以英语中的一对近义词affect和influence为切入点,对比了它们在本族语语料库FROWN和学习者语料库CLEC中的语义韵异同。笔者从语义韵常模、语义韵极性和语义韵力度等三个参数入手,分析了两个词在两种语料库中所反映出的语用方面的态度意义。结果发现,affect 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韵常模和语义韵极性相同,语义韵力度不同。influence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韵常模和语义韵极性都不相同。目前,从语义韵的上述三个参数入手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近义词的使用进行调查的研究为数很少,本文对此进行了尝试,为日后的语义韵研究拓宽了新的思路,为学习者近义词的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智哲学视域下的“然后”虚化动因分析
    李汶璟
    2017 (01):  61-6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1
    摘要 ( 366 )   PDF(1310KB) ( 99 )  
    在现代汉语中,“然后”的虚化过程显示出三个主要特征:表时间关系>表空间关系;表客观性> 表主观性;连词功能泛化。这和认知语言学提出的“空间>时间”和“主观>客观”的认知过程发生了偏离。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然后”虚化进程特殊性的原因进行合理解答。本文运用心智哲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然后”的虚化过程,发现“然后”虚化进程是以意向内容聚焦在“先后关系”上为起点,受心物随附性影响,在“关系”所辖的上下层级关系中,不断涌现出新的“关系”的结果。具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顺序先后关系阶段:主体产生“先后关系”的心理属性,从时间关系涌现出空间关系,再到量级关系;(2)主观顺序的延展阶段:在第一阶段“顺序先后关系”基础上,涌现出事理逻辑关系、客观无序事件(平等对比转折等关系);(3)话语标记功能和话语助势功能阶段:由第一、第二阶段的客观事例关系跨越到话语关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LF视角下再议二语学习者的“口语石化”现象
    彭程, 鲍珍
    2017 (01):  67-7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2
    摘要 ( 489 )   PDF(892KB) ( 145 )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语言也出现了“全球化”现象,即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英语不仅仅是过去课堂上的学习科目,俨然成为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交流桥梁。在全球化的趋势下,英语的交流实用性逐渐突显,交流过程中的“可理解性”正在取代传统教学中所强调的语言表达“准确性”。ELF(English as lingua franca),即英语通用语,成为近年来国际上语言研究的新热点,并逐渐从一种语言现象发展为新的独立研究领域。本文基于ELF的理论框架,对传统英语教学,即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理念中认为的“口语石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就英语教学方面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学与研究
    综合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影响
    王哲希, 朱一凡
    2017 (01):  71-7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3
    摘要 ( 304 )   PDF(1566KB) ( 98 )  
    针对近年来外语界提出的“思辨缺席”现象,我系综合英语课程成功申请了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项目,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作了相应的改革。本研究以思辨能力层级模型为理论框架,通过问卷调查测量思辨能力中的情感维度和认知技能使用情况、通过写作测试测量思辨能力中的认知标准,采用同一组研究对象前测-后测与实验组-对照组相结合的设计,考察综合英语课程改革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影响,以期发现成功与不足之处,为外语专业本科教学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翻转课堂中的任务设置原理分析
    李颖
    2017 (01):  79-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4
    摘要 ( 202 )   PDF(878KB) ( 66 )  
    在高校英语教学的翻转模式中,教师的任务设置要关注学生的自我指导式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提取各种资源执行任务。在课堂活动中则需要填补信息差,借鉴SMART原则,聚焦于高级认知目标,如评价和创新能力;根据不同主题设置有效的任务与活动,鼓励合作式学习,促进学习者在应用中学习语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加拿大性在短篇小说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林玉珍, 彭建辉
    2017 (01):  83-8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5
    摘要 ( 357 )   PDF(1526KB) ( 118 )  
    在公认的近200年的加拿大短篇小说发展史中,从早期的动物小说家到莫利·卡拉汉,再到梅维斯·格兰特、玛格丽特·劳伦斯,短篇小说作家们对加拿大地域文化的强调显示了其对国别身份的追求。身份的确立是所有文学作品首先追求的主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乃至这以前的一长段时间)以来,文学家们都致力于为自己在这世上的所在确立一个地位,这便是加拿大性这一叙事主题得以确立的原因所在。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我们不难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关于“生存乃加拿大文学主题”的文学批评专著中找到佐证。80年代之后,受全球整个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加拿大文学批评界致力于研究后现代文学现象,并发表了重量级的专著和研究成果,因此在大批短篇小说中出现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也就不足为奇了。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开始意识到“生存”未必是加拿大文学的唯一主题,“美国化”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然而细细研读当前的作家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与其说这个重要的主题是“美国化”,不如说这个主题是“全球化”或“全人类化”,即对整个人类生存状况的关心和描述,所以阿特伍德关注“道德困境”,门罗担心“幸福过了头”,想要过“亲爱的生活”。这些对整个人类生存加以反思的现象是国别认同的最高度体现,是寻求和谐统一社会的具体文本表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史实与虚构之间——析麦琪·野火在《爱丁堡监狱》中的叙事功能
    陈启
    2017 (01):  89-9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6
    摘要 ( 317 )   PDF(1363KB) ( 107 )  
    在以往的批评文献中,麦琪·野火在很多评论家眼里无足轻重,即便论及,也多半被当作分析其他人物的比照对象。此乃司各特小说研究中的一个不小的审美疏忽。本文以为,这一人物甚为重要,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虽存有朦胧空缺,但符合理据,不失真实可信;从文本构建功能的角度看,她处于整部小说叙事结构的关键位置,勾连了故事两大情节板块,链接了小说中的所有主要人物;从历史史实与虚构小说的关系看,她是两者之间的媒介,是司各特将故事植入历史土壤的得力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是“沉默的羔羊”还是“无声的反抗”?——解读萨尔曼·拉什迪的《免费收音机》
    史芸
    2017 (01):  94-9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17.01.017
    摘要 ( 414 )   PDF(1288KB) ( 271 )  
    被称为流散作家的萨尔曼·拉什迪因其文章所含的政治隐喻而饱受争议。作家试图通过文本写作,还原甚至重构第三世界人民的文化身份。同样,后世对文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也是还原历史的方式。本文以《免费收音机》为例,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结合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后殖民时期的印度边缘人物的历史作用。通过对权力话语的反叛和对话,甚至是模仿,达到杂糅的效果,从而重新书写被殖民帝国压迫下的印度历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