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10-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星空堂
    国家形象意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几个选词
    陈法春
    2023 (5):  7-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1
    摘要 ( 343 )   HTML ( 11 )   PDF(1352KB) ( 123 )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对国家形象的关注、态度和行动是其国家意识的具体体现。公民的国家意识越强,其维护国家良好形象的思想越坚定、行动越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强调要重塑四种大国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英文版显示出强烈的国家形象意识,整体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成功范例。同时,从“中外融通”的新表达角度看,这版译文的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包括关于指代人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同“优先”单词的选择,以及特定术语的沿用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
    王寅
    2023 (5):  16-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2
    摘要 ( 369 )   HTML ( 8 )   PDF(1070KB) ( 116 )  

    国内外学者为追寻翻译本质而苦苦思索若干年,终未修成正果,杨枫深刻反思了传统译论中“因用忘体、见器失道”的方向性失误,认为“知识”才是翻译的本质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知识翻译学”,当致力于研究跨语言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中的行为、关系、运动和规律。认识论认为人类知识主要源自经验(感性)和心智(理性),前者可用“体”表示,后者可用“认”体现,这便是川外团队近年来所论述的“语言体认观”,它不仅可解释语言和知识的起源,也可用来深化知识翻译学。如果说翻译的本质为知识,而知识的本质就是体认,因此知识翻译学与体认翻译学为同路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的要素关系与跨国史路径
    张保国
    2023 (5):  23-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3
    摘要 ( 237 )   HTML ( 4 )   PDF(1489KB) ( 95 )  

    本文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和跨国史研究路径,尝试探讨知识翻译学中“知识”与“翻译”两个要素关系和文化转移、纠缠史两种跨国史研究路径对知识翻译学的镜鉴作用。研究认为知识与翻译在关联中相互规定,知识世界经译者世界“转义”而化生翻译世界,三个世界互构而成动态的关系网络;指出“利益翻译ANT”有助于从语言学和社会学意义上考察翻译作为知识行为的利益运作机制,纠缠史理路则有助于我们在开展知识翻译学研究时,慎思反身性问题,重视历史性问题,聚焦纠缠性问题,警惕因果律偏执,着重互动性关联;总结知识翻译学中“知识转移”研究的基本内涵和概念史研究的几点看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知识的话语复现与重构——以《翻译论》的学术日译为例
    卢冬丽, 李慧慧
    2023 (5):  33-4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4
    摘要 ( 175 )   HTML ( 4 )   PDF(1550KB) ( 133 )  

    新世纪以来翻译学术话语的外译成为中国译学理论对外传播、积极与海外学术体系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翻译论》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学者的译学声音,促进中外译学话语对话与交流,具备重要的外译价值。本文基于知识翻译学,认为《翻译论》的学术日译实践本质是将中国的翻译学知识通过翻译转化成世界翻译学知识的译学知识复现与重构的再生产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学术性话语、逻辑性话语以及文学性话语的翻译实践叙事,以期为知识翻译学在中国译学话语的外译实践提供可参考的案例参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
    论量子化的事件运动轨迹
    彭宣维, 高继华
    2023 (5):  43-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5
    摘要 ( 154 )   HTML ( 5 )   PDF(4137KB) ( 96 )  

    此前的相关尝试是运用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句子意义的动态性;本文以量子化的范畴观为立足点,从事件的延续性和端点性质出发,讨论动词表征的事件运动轨迹,对象是现代汉语动词系统承载的线性、点-点、点-线、线-点、线-线以及多维变化等路程特征及其相关要素,如时空特点、区间类别、位移、事件持续性、介入领域、范畴化视角、量子特点。讨论把所有这些因素放到运动轨迹之下进行,并以系统网络方式构拟相应的态叠加关系,反映的是大脑和思维的工作机制。这一尝试可以构建新的语言事实、为自然语言处理提供算法依据,进而推动普通语言学研究走向深入。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情境关联与谐音格的表达
    廖巧云, 徐盛桓
    2023 (5):  66-7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6
    摘要 ( 115 )   HTML ( 2 )   PDF(1372KB) ( 45 )  

    本文基于情境关联论研究汉语谐音格的运用。谐音格表达的格式是由心智倾向性确定的。情境关联论是在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和在认知科学发展的学术背景下形成的。它作为语言运用的一个通则,体现了语言运用的基本原理:任何成功的语言运用,话语主体的“情”同话语所涉及的“境”总是关联在一起的,而话语的接受主体也会对此关联感同身受,从而产生交际主体在此情此境中的词语表达和理解。这个过程落实为语言表达就是“物-情-词”的关联,可以概括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谐音格的表达就是以一对谐音的“辞”(词语)表达话语主体此时此刻的“情”。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感受意”的体认生成路径及其话语表征探析
    周桂君, 林琳
    2023 (5):  75-8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7
    摘要 ( 128 )   HTML ( 3 )   PDF(1340KB) ( 30 )  

    感受意指涉话语主体对语言客体生发的一种主体感受。该研究以体认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为基础,探讨感受意心理维度的体认生成路径与语言维度的话语表征。研究发现:(1)感受意的生成过程是话语主体对语言客体的体认建构过程,客体与体认观中“体”内涵反映的唯物论相呼应,主体与“认”含义指涉的人本观相映照;(2)感受意的话语表征符合体认原则,即外部世界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加工是话语建构的前提。结合Paivio的“双重编码”表征体系,主体认知系统涉及形象和语符表征两个体系,作为形象表征的感受意,其与语符表征一一对应,感受意的话语表征得以触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学
    中国大学生英语深度阅读的元认知投入——基于数字足迹的实证研究
    陈冬纯, 邓玉洁
    2023 (5):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8
    摘要 ( 275 )   HTML ( 6 )   PDF(1968KB) ( 119 )  

    当前,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阅读形态,深刻影响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导致深度阅读的缺失。从元认知投入的理论视角看,深度阅读与元认知投入密切相关,研制基于数字足迹的英语阅读元认知投入量表有助于考察阅读者的深度阅读状况。通过构建量表,并对多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数字足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阅读元认知投入不足,个体间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为投入的时间性和策略性以及思维投入的坚持性与专注性,整体缺乏情感投入,尚未实现深度阅读普遍化。元认知投入量表的研制,对优化数字阅读平台,探索推进英语深度阅读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年国际学业情绪研究主题动态演化路径分析
    夏洋, 李文梅
    2023 (5):  94-10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9
    摘要 ( 214 )   HTML ( 4 )   PDF(1840KB) ( 131 )  

    本研究使用数据可视化软件SciMAT对2002~2021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学业情绪相关研究主题进行动态演化路径文献计量分析。通过建立4个研究阶段的关键词覆盖图、聚类战略图和主题演化图可发现:近20年来,国际学业情绪研究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机”“情绪调节”“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研究主题呈现为3个研究方向的5条演化路径。此外,“积极心理学”与“干预”作为新兴话题将成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协同建设探索
    曹慧
    2023 (5):  103-11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0
    摘要 ( 162 )   HTML ( 3 )   PDF(1785KB) ( 86 )  

    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成熟,高等教育形态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实施了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和虚拟教研室建设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系列教改和教研活动,其深刻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需求的一致性,不仅回应了“数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为高校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文章回顾了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和虚拟教研室等相关概念及内涵,论述了智能时代三者协同建设的学理及现实逻辑,最后以“基于慕课的法语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为例,分析了外语课程群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及虚拟教研室构建的基本框架及探索和实践。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阅读研究的“来龙去脉”——基于CNKI与WOS数据库的文献可视化研究
    范莉
    2023 (5):  112-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1
    摘要 ( 243 )   HTML ( 6 )   PDF(2502KB) ( 121 )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传承思想的核心渠道之一,是外语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研究发展脉络、研究热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表期刊类型等多角度,利用CiteSpace、VOSviwer等,对基于CNKI(1982.1-2021.9)与WOS(2001.1-2021.12)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力图勾勒出阅读研究与外语阅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呈现国内外外语阅读研究发展在研究规模、研究选题、学术组织、期刊建设上的相似点与不同处,以期为实现外语阅读研究与教学的科学化、本土化、多元化、组织化、跨学科、重服务、强教材等方面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40年:理念与实践
    叶慧君, 李娜
    2023 (5):  124-1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2
    摘要 ( 369 )   HTML ( 15 )   PDF(1376KB) ( 142 )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下逐渐发展,外语人积极实践,不断反思,改革创新。从国家发展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及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出发,在全面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将40年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分为摸索试验、蓬勃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实践与经验,探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通过反思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与挑战,融合全人教育理念、学科交叉策略及人工智能技术,展望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话与一致: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符号自我建构
    付蓓
    2023 (5):  133-14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3
    摘要 ( 160 )   HTML ( 2 )   PDF(1244KB) ( 59 )  

    本研究以符号自我为理论框架,探索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并构建了符号自我建构机制。研究选取了五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经历为个案,采用访谈、参与式观察、日志等方法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发现他们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七种不同的内在心理状态,包括忽视、冲突确认、冲突加剧、冲突转移、冲突减缓、冲突搁置和内在一致。为有效干预大学英语学习者的符号自我,英语教育者应主动理解外语学习者的心理世界,创造良好、积极的环境,避免产生极端负面的外语学习自我概念,从而促进他们的英语使用,增加英语学习经验和体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施
    陈延潼
    2023 (5):  141-14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4
    摘要 ( 187 )   HTML ( 4 )   PDF(1195KB) ( 118 )  

    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源自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理念,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聚焦混合式学习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效果,旨在探索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评估其对学习者产生的影响。对所在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两个学期的动态考察、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后发现,混合式学习共同体融合了大学英语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的环境优势,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其建构策略有效促进了共同体资源建构,学生对共同体的认知水平和成员间的交互水平显著提高;学生对共同体建构满意度高,英语学习兴趣显著提升,语言技能有效提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国家翻译”与“国家翻译实践”辨析
    潘艳艳
    2023 (5):  148-1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5
    摘要 ( 230 )   HTML ( 3 )   PDF(1332KB) ( 83 )  

    在新时期,“国家翻译”“国家翻译实践”“国家翻译实践论”以及“国家翻译学”等译学概念的提出非常具有原创性,体现了中国翻译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对国家战略需求的积极回应。然而,对于还在发展之中的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厘清一些问题。本研究从赞助人理论和意识形态的视角,厘清新兴的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对其区别性特征进行辨析,建构国家翻译体系,以期有利于后续翻译研究、翻译实践以及翻译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语料库的《孟子》英译本文体特征多维分析
    娄宝翠, 赵东阳
    2023 (5):  157-16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6
    摘要 ( 229 )   HTML ( 4 )   PDF(1486KB) ( 96 )  

    本研究基于《孟子》英译本语料库,运用层次聚类和多维分析等量化方法,对不同英译本文体特征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影响典籍复译的潜在因素。研究发现,体裁方面,大部分译本与非文学性的大众读物体裁聚为一类;语体方面,译本总体上呈现出交互劝导型特征,但由于译文受源文本及译者个体差异影响较大,个别章节出现语体变异;风格方面,译本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劝导型和抽象型维度,语言特征差异项分析能够验证体裁特征和文体特征的分析结果。本研究为典籍翻译研究拓展了新的研究视域,对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外译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诗性换喻及其翻译的认知性探讨
    周红民
    2023 (5):  167-1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7
    摘要 ( 146 )   HTML ( 2 )   PDF(1482KB) ( 73 )  

    换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重点是换喻的思维性质、喻体和本体之间的思维关系以及换喻的语用功能,但是对于诗性换喻的认知分析,以及诗性换喻能在多大程度上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之中进行认知阐释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解释诗性换喻的特性,认为诗性换喻不是单一的由A激活了B的指代关系,而更在于A激活了B的整个框架以及与这一框架相关的其他框架,由此产生丰富的情感意义;由于诗性换喻对两类读者所唤醒的认知场域不尽相同,其可译性问题值得探讨。据此,考察各路译家对《长恨歌》的换喻翻译,从中总结了三类情形:(1)换喻在译文中再现;(2)换喻在译文中浅化;(3)换喻在译文中消解,从认知层面解析了换喻翻译何以如此的缘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从《比较文学》的发刊词看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构
    韦丁文
    2023 (5):  176-18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8
    摘要 ( 144 )   HTML ( 5 )   PDF(1759KB) ( 182 )  

    作为美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比较文学学刊,《比较文学》创刊至今共有八版发刊词。发刊词的变化反映了70多年来美国比较文学学科在学术理念分歧、美国教育体制的“市场”环境、社会和政治思潮丕变的力场中的曲折发展。总体而言,《比较文学》主要作为学术范本服务于美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其学科主体性尽管受限于现实语境,但期刊充分发挥了知识生产和价值导向的功能,在各种思潮和时代的嬗变中不断反思并调整自身定位,有效地参与并较好地服务了美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建构,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体系”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
    阿婧斯
    2023 (5):  185-1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9
    摘要 ( 156 )   HTML ( 3 )   PDF(1431KB) ( 1012 )  

    语象叙事(Ekphrasis)意为“对图像再现的语言再现”,传统关于语象叙事的研究集中在古典学和现代文艺理论领域,但笔者认为对语象叙事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口头诗学的视域之中,在以蒙古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中重新理解语象叙事的本质。不同于文本阅读,口头活态的蒙古史诗演述更强调内容的生动直观,语言具有鲜明的图像化的特点,会繁复铺陈地描述如武器、服饰等具体器物。因为口头艺人在即时讲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语象叙事唤起听众的心理图像,把听众变成观众,强化听众的参与感,在线性的声音时序中构筑空间,为听众创造多元立体的接受体验。但同时语言和图像存在多层次的唤起和悖反关系,艺人的语言图像到听众的心理图像传输存在间隙,个体的心理图像与现实图像也可能存在不一致,同时语言图像会放大现实图像的缺席,而史诗的诗学张力就寄居在语象叙事这种语言和图像的辩证关系之中。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