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3, Vol. 23 ›› Issue (5): 167-175.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7
出版日期:
2023-10-28
发布日期:
2023-11-16
作者简介:
周红民,南京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认知、翻译文化。电子邮箱:基金资助:
Online:
2023-10-28
Published:
2023-11-16
摘要:
换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重点是换喻的思维性质、喻体和本体之间的思维关系以及换喻的语用功能,但是对于诗性换喻的认知分析,以及诗性换喻能在多大程度上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之中进行认知阐释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解释诗性换喻的特性,认为诗性换喻不是单一的由A激活了B的指代关系,而更在于A激活了B的整个框架以及与这一框架相关的其他框架,由此产生丰富的情感意义;由于诗性换喻对两类读者所唤醒的认知场域不尽相同,其可译性问题值得探讨。据此,考察各路译家对《长恨歌》的换喻翻译,从中总结了三类情形:(1)换喻在译文中再现;(2)换喻在译文中浅化;(3)换喻在译文中消解,从认知层面解析了换喻翻译何以如此的缘由。
中图分类号:
周红民. 诗性换喻及其翻译的认知性探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67-175.
ZHOU Hongmin. A Study of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Poetic Metonymy and Its Translatability[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3, 23(5): 167-175.
[1] | Ibáñez, M. & L. P. Hernández. 2003.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pragmatic implication [A]. In K-U. Panther & L. L. Thornburg (eds.).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3-38. |
[2] | Panther, K-U. & L. L. Thornburg. 2003. Introduction: On the natur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A]. In K-U. Panther & L. L. Thornburg (eds.). Metonymy and Pragmatic Inferencing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19. |
[3] | 高原. 2012. 古典诗歌来自隐喻的转喻[J].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6):1-7. |
[4] | 金胜昔. 2021. 唐诗中的隐转喻与转隐喻及其翻译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 30-36. |
[5] | 沈家煊. 2011. 专指和转喻[A]. 束定芳. 隐喻与转喻研究[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13-330. |
[6] | 束定芳. 2011. 隐喻与换喻的差别与联系[A]. 束定芳. 隐喻与转喻研究[C].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410-425. |
[7] | 肖开容. 2011. 转喻与《长恨歌》的爱情主题[J]. 名作欣赏(6):13-14. |
[8] | 许渊冲. 2006. 翻译的艺术[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 |
[9] | 杨丽梅. 2011. 汉语诗歌《长恨歌》中的认知转喻[J]. 新余学院学报(4):84-86. |
[10] | 赵毅衡. 2003. 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1] | 张嘉伟、 刘越莲. 2018. 基于可比语料库的“悲伤”情绪隐/转喻对比研究——以歌德和李白诗歌为例[J]. 外语教学(4): 46-50. |
[12] | 周福娟. 2008. 指称转喻在文学语篇中的诗学功能[J]. 苏州大学学报(1):102-105. |
[13] | 周远航、 周红民. 2022. 中国传统译论“神似”的认知语义学阐释[J]. 中国翻译(3): 29-38. |
[14] | 周红民. 2019. 认知视域中的汉诗意象的文化属性和可译性限度[J]. 外语研究(4)74-79. |
[15] | 周红民. 2013. 翻的功能视角——从翻功能到功能翻翻译的功能视角——从翻译功能到功能翻译[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 | 潘艳艳. “国家翻译”与“国家翻译实践”辨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48-156. |
[2] | 王寅.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16-22. |
[3] | 张保国. 知识翻译学的要素关系与跨国史路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23-32. |
[4] | 卢冬丽, 李慧慧. 翻译学知识的话语复现与重构——以《翻译论》的学术日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33-42. |
[5] | 陈冬纯, 邓玉洁. 中国大学生英语深度阅读的元认知投入——基于数字足迹的实证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5): 83-92. |
[6] | 殷海红. 从“学术”到“学术翻译”概念考辨[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106-112. |
[7] | 杨永林. 知识翻译学新范式:怎么看、如何用、盼什么?[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16-28. |
[8] | 陈传显, 张宇. 知识: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29-36. |
[9] | 仲文明, 施晨旭. 科技术语翻译研究的知识翻译学阐释——以OR译名“运筹学”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37-44. |
[10] | 刘满芸. 论知识的语际旅行、变迁与超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89-96. |
[11] | 张顺生, 丁后银. 黄源深的翻译美学艺术——以《道连·格雷的画像》的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4): 97-105. |
[12] | 康响英, 欧丽萍, 罗奕. 理想化认知模型下的语用模糊理解机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131-140. |
[13] | 肖华锋.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国际知识传播[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14-24. |
[14] | 王海萍. 法律翻译能力等级量表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141-148. |
[15] | 张法连, 崔璨.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法律翻译[J].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3): 25-3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