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语研究 ›› 2024, Vol. 24 ›› Issue (4): 108-117.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0
出版日期:
2024-08-28
发布日期:
2024-08-13
作者简介:
刘亚杰,博士,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讲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典籍英译和中国哲学史。电子邮箱:liuyajie409@163.com
基金资助:
Online:
2024-08-28
Published:
2024-08-13
摘要:
中国传统哲学术语是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的高度凝结,也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钥匙。通过梳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发展的历史流变性、诠释性和动态语境性特征,借鉴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典型术语的案例分析,从追“根”以译出核心义、溯“流”以译出历史义和问“境”以译出语用义三个维度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的意义建构。唯有建构起中国传统哲学术语理解的历史、文化和语用的多维视域,方能为全面把握术语的含义进而准确翻译之提供充分条件。
中图分类号:
刘亚杰. 概念史视域下中国传统哲学术语英译的意义建构[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08-117.
LIU Yajie. On Meaning-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History[J]. 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2024, 24(4): 108-117.
[1] | Chan W. T. 1986. Neo-Confucian Terms Explained[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2] | 陈海燕. 2015. 浅析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中的难点[J]. 中国翻译(5):13-17. |
[3] | 崔高维. 2000. 礼记[M].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
[4] | 冯友兰. 2009. 中国哲学史上下[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
[5] | 郭尚兴. 2015. 论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观照下术语英译的意义相契性[J]. 中国文化研究 (4):148-156. |
[6] | 郭尚兴. 2019. 论中国思想文化术语翻译的历史文化语用学视角[J]. 中国外语研究(1):84-91,140. |
[7]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2012. 汉语大词典(普及本)[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
[8] | 黄兴涛. 2009. 文化史研究的再出发[M]. 北京: 中华书局. |
[9] | 老子. 2008. 图解老子[M]. 沈阳: 万卷出版公司. |
[10] | 黎翔凤. 2020. 管子校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
[11] | 孙熙国、 肖雁. 2012. “德”的本义及其伦理和哲学意蕴的确立[J]. 理论学刊(8):61-67,127-128. |
[12] | 孙熙国. 2006. 先秦哲学的意蕴中国哲学早期重要概念研究[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
[13] | 谭晓丽. 2021. 中国哲学术语的英译[J]. 翻译史论丛(1):69-85,199. |
[14] | 王月清、 暴庆刚、 管国兴. 2011. 中国哲学关键词[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5] | 王云路、 王诚. 2014. 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6] | 王中江. 2009. 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J]. 学术月刊(7): 31-39. |
[17] | 魏向清. 2018. 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英译看文化术语翻译的实践理性及其有效性原则[J]. 外语研究(3): 66-71,111-112. |
[18] | 许慎. 2015. 说文解字中华经典藏书[M]. 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 |
[19] | 杨平. 2012. 论中国哲学的翻译[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6):77-87. |
[20] | 伊安·汉普歇尔-蒙克. 2010. 比较视野中的概念史(周保巍译)[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1] | 张岱年. 2017.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 北京: 中华书局. |
[22] | 张立文. 2009. 经典诠释的内在根据——论先秦诸子与六经的关系[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8. |
[23] | 章思英. 2016.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J]. 语言战略研究(3):65-69. |
[24] | 《中国哲学史研究》编辑部. 1988. 中国哲学史主要范畴概念简释[M].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5] |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编委会. 2021.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哲学卷(汉英对照)[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1] | 郭航, 李蜜. 视角转换与语用移情的多模态翻译策略[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18-129. |
[2] | 赵宏, 徐路生. 国际语言服务的知识翻译学阐释:以老字号出海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30-144. |
[3] | 金胜昔, 李浩宇.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三体》英译本风格比较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45-157. |
[4] | 莫丽娅. “羊桃”译名考[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58-167. |
[5] | 许明武, 聂炜. 国家翻译实践视域下我国古代科技翻译实践探赜——以官方翻译机构为中心的考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16-31. |
[6] | 韩淑芹. 马建忠翻译教育构想的国家意识解析[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4): 32-39. |
[7] | 张凌. 只有香如故:悼念刘宓庆先生[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3-18. |
[8] | 肖华锋, 黄钰钦.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现代化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19-28. |
[9] | 杨涛, 梁真惠.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的中国传播学翻译史:反思与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29-42. |
[10] | 王晶. 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综述:现状、反思和展望[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43-53. |
[11] | 李正栓, 苗爽. 藏族格言诗的中和翻译实践[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54-65. |
[12] | 陈婕. 中和翻译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74-82. |
[13] | 杨锦瑜, 徐艳利. 余光中的中和翻译观——以《理想丈夫》翻译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3): 66-73. |
[14] | 许文胜, 万菊. 微观史学视阈下翻译史研究新路径——兼评《龙与狮的对话》[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163-175. |
[15] | 梁伟玲. 翻译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国贡献——兼评《翻译学概论》[J].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2): 176-18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