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2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知识翻译学论纲
    杨枫
    2023 (4):  1-2. 
    摘要 ( 107 )   HTML ( 8 )   PDF(393KB) ( 1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星空堂
    外语教育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文明互鉴中的新责任和新担当
    王文斌
    2023 (4):  5-7. 
    摘要 ( 110 )   HTML ( 10 )   PDF(667KB) ( 1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中国语言文化助力新时代外语教学——潘文国教授访谈录
    王宇弘, 潘文国
    2023 (4):  8-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1
    摘要 ( 121 )   HTML ( 8 )   PDF(1215KB) ( 60 )  

    采访者就中国语言文化与新时代外语教学的关系对潘文国教授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潘文国教授分析了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国语言文化学习的原因:解决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回归中国外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化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认识,回应当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对外语教育的新要求;同时解读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内容:中国语言的密钥是“字”和“文章”,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治”学体系;最后指出了外语专业进行中国语言文化教学的关键是好的教材、好的教师、好的教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知识翻译学新范式:怎么看、如何用、盼什么?
    杨永林
    2023 (4):  16-2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2
    摘要 ( 100 )   HTML ( 2 )   PDF(2589KB) ( 120 )  

    知识翻译学,作为一种全新的范式,近年来在国内外语界备受关注。本文从怎么看待、如何应用、有何期盼这个三个方面入手,对这一理论给予了客观评价与充分认可。同时,结合一些重大问题的讨论,有感而发,夹叙夹议,以期对促进这一学说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应用有所裨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
    陈传显, 张宇
    2023 (4):  29-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3
    摘要 ( 205 )   HTML ( 8 )   PDF(1268KB) ( 114 )  

    知识翻译学的提出让知识回归翻译的本源,是翻译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知识是翻译的存在,翻译是知识生产、管理和传播的过程。知识是翻译的本质属性,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因素,是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知识翻译学是我国翻译研究最新且最具国际化气质的译论,在所有译论中居核心地位。知识翻译学是“藤”,其他译论是结在这根藤上的“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技术语翻译研究的知识翻译学阐释——以OR译名“运筹学”为例
    仲文明, 施晨旭
    2023 (4):  37-4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4
    摘要 ( 102 )   HTML ( 7 )   PDF(1473KB) ( 72 )  

    知识翻译学应用性中观研究正当其时,以知识创造交流为底色的科技术语翻译也呼唤理论解释。本文以OR(运筹学)术语汉译为切入点,发现地方性知识译入汉语后,与译入语知识发生了碰撞融合,引发新的知识创造和内涵扩展;译入语的创造性知识又反哺了原有知识,最终形成共融,构成了知识通过翻译途径的转化、迭代与创造,促成世界知识共同体塑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新文科背景下商务英语建设:关键问题与发展路径
    湛军
    2023 (4):  45-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5
    摘要 ( 137 )   HTML ( 8 )   PDF(1403KB) ( 76 )  

    从ESP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本质上是跨国商务活动使用的一种共通语(Business Lingua Franca),其核心价值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实现有效交流的语言能力。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具有独特性的语言交流能力源于跨学科的交叉性。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极富发展潜力的交叉学科,尽管其交叉性得到广泛认同,但因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商务英语学科/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科基础薄弱、学科要素不够全面、课程设置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与手段与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够同步、复合型师资质量仍需提高跨学科研究的管理制度与政策有待创新等,这些都成为商务英语发展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亟待通过新文科建设加以解决。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RCEP区域伙伴国家语言安全建设的实践路径
    张四红, 梅书琪
    2023 (4):  54-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6
    摘要 ( 90 )   HTML ( 1 )   PDF(1421KB) ( 69 )  

    RCEP的生效,意味着涵盖区域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该区域语言丰富性、多样性和濒危性兼具,语言国情错综复杂且与我国境内语言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结合该区域语言国情现状,通过大力推广国际中文教育,利用英语塑造和宣传我国国家形象,培养并储备区域伙伴国家官方语种人才,加大对其濒危语种资源调查和保护的投入等多种途径和渠道,以加强服务于该区域的语言安全建设,从而助力RCEP协议的顺利实施,维护我国总体国家安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ctually”语用功能的搭配变化率——基于语料库的循环神经网络分类研究
    马韬
    2023 (4):  65-7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7
    摘要 ( 91 )   HTML ( 3 )   PDF(1598KB) ( 46 )  

    本研究在英国国家语料库(BNC)的口语子库内,穷尽调查了语用助词actually在句内前后位置、说话人性别、商务与日常语域、对话与自述语段上的语用功能分布变化。研究利用循环神经网络工具,通过描写搭配类型的变化程度,对语用属性开展分类预测,以此揭示语用功能的搭配变化率在不同语用属性上的收敛情况。研究发现,语用功能的搭配变化受句法与语域的支配效应要高于性别与交互程度。这扩充了“主体性-主体间性边界假设”,修正了“交互突变效用假设”。研究简化了语用功能的分析方法,为语料库应用研究推进信息技术与数字人文的融合创新,探索语用型式模拟的操作方案。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
    走向辩证整合之路——吴元迈先生的文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杨明明
    2023 (4):  74-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8
    摘要 ( 64 )   HTML ( 1 )   PDF(1023KB) ( 30 )  

    吴元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与俄苏文学专家。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立足于中国语境、中国立场与中国文艺批评的现实需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俄苏文论的演进、当代西方文论的局限性、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意识与全球意识等问题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探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为中国特色文学话语体系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初西方红色文学经典在上海的译介和出版
    杨丽, 王溪淙
    2023 (4):  81-8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9
    摘要 ( 112 )   HTML ( 5 )   PDF(1264KB) ( 59 )  

    20世纪初上海民族出版业繁荣发展,带动了人文科学书籍的翻译和发行,上海一跃而成为近代全国出版文化中心。随着民族革命的推进,西方红色文学经典陆续被译介至国内。在众多出版机构中,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中华书局、光华书局及生活书店等,积极译介红色文学经典,为其在我国的传播和推广建立了桥梁。我国职业翻译家群体初步形成,郭沫若、胡仲持、毕修勺等为代表的翻译家们,为西方红色文学经典在中国的译介和出版作出了突出贡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研究
    论知识的语际旅行、变迁与超越
    刘满芸
    2023 (4):  89-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0
    摘要 ( 96 )   HTML ( 3 )   PDF(1293KB) ( 71 )  

    知识作为技术,驾驭着人类劳动的轩辕;知识作为思想,乘坐语言之舟进入异域文化领地,历经碰撞、过滤、再构与融会而逐渐沉淀为异域文化的一部分;知识作为能量,流入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之中,既可补苴罅漏,张皇幽眇,亦可甄别舛讹,攘斥纰缪,推动人类文明的共生。翻译的过程是知识的世界化过程,知识再语境化是知识世界化的途径、过程和转化模式,即通过构式转换、意涵化境和文化适应等再语境化手段完成知识的世界化迁徙与多样化共生。知识从地方到世界的旅行在生物共生理论层面具有类比和隐喻意涵,即能量转化,这与共生翻译学的核心内指相通,取向一致。文章在共生翻译学视域下,从能量转化、知识变迁和知识超越三个层面进行解析,探索知识如何在语际旅行中生发、变迁与超越,进而实现共生。文章认为,就知识而言,翻译本质上是知识能量的语际转化活动和语际共生关系建构过程,文本是知识能量转化的作坊,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知识旅行的“中间地带”,是族群、社会间产生知识共生关系并进入彼此文化之中的“场域”。译者的任务是依循文本之“驿”,探寻意义之“绎”的内在性、迁移性、能动性和共生性,以有效实现知识能量的语际转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源深的翻译美学艺术——以《道连·格雷的画像》的翻译为例
    张顺生, 丁后银
    2023 (4):  97-10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1
    摘要 ( 115 )   HTML ( 5 )   PDF(1593KB) ( 81 )  

    奥斯卡·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其长篇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他唯美主义思潮“为艺术而艺术”在小说方面的代表作。研究表明:黄源深的译著表达了他对翻译原则的理解,展现了他的翻译美学思想。《道连·格雷的画像》黄译本通过活用语气词、妙用四字格、广用意译法以及形意相结合等手段,实现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再现原本中的美学艺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学术”到“学术翻译”概念考辨
    殷海红
    2023 (4):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2
    摘要 ( 97 )   HTML ( 2 )   PDF(1159KB) ( 36 )  

    学术翻译在我国引进西方先进知识成果、促进现代学科发展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术”一直以来是较为笼统的概念,致使“学术翻译”具体的对象与范围不明确。对此,本文首先考察“学术”的中、英文辞源、概念及其演化过程,分别从中、西学术发展史视角分析现代学术的区别性特征,并厘清学术翻译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最后对学术翻译概念进行广义与狭义的界定与区分。本文旨在为深入、系统地展开学术翻译研究提供概念基础,以期对进一步建构学术翻译理论体系起到一定奠基性与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媒体视角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译者形象
    许文胜, 刘巧玲
    2023 (4):  113-11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3
    摘要 ( 86 )   HTML ( 2 )   PDF(1106KB) ( 75 )  

    国民政府军委外事局曾招考、选调了数千译员服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区。本研究通过检索1941~1945年中国国民党机关报刊登的该局译员招考启事和相关报道,梳理了译员履职条件和薪酬待遇情况两大历时变化最为显著的要素,刻画了外事局塑造的译者形象,并结合译者自传、回忆录考察了译者自塑形象。研究发现,译者自我评价的艰辛形象与外事局塑造的光鲜形象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有望为译者形象研究提供新思路并充实抗战时期翻译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MTI项目学生期望及现实对照研究
    张慧玉, 俞晔娇
    2023 (4):  119-1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4
    摘要 ( 93 )   HTML ( 1 )   PDF(1782KB) ( 52 )  

    历经16年发展,MTI项目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渐渐显现。本文基于学生端的案例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内容分析与描述性统计将学生期望与项目现状进行对比,从“实践、实习与就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和“教学方式与学制”四个方面剖析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列应对建议。建议包括:相关院校应当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线上线下实习机会;对预开设课程进行统筹分类,打通学科选课壁垒,并将慕课纳入课程体系;根据项目需求调整教师招聘及考核标准,切实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旨在为MTI项目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当代英美小说中的互联网书写
    金科尔, 刘国清
    2023 (4):  130-13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5
    摘要 ( 91 )   HTML ( 2 )   PDF(1261KB) ( 84 )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英美小说中不可忽视的议题。当代英美小说家深入当下的技术现实,通过对互联网去蔽式的书写呈现互联网对人际交往、个体赋权和西方政治生态的影响,并揭示线上社交引发的社交异化、网络空间中人的商品化和西方的网络暴政。当代英美小说中的互联网书写实现了作家对于技术的深刻反思,展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现代日本汉学家的中国体验及其叙事策略
    李海蓉
    2023 (4):  138-14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6
    摘要 ( 96 )   HTML ( 0 )   PDF(1340KB) ( 46 )  

    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来华日本汉学家渐多,他们在中国游记中建构了“古代中国与现实中国”的对立模式。这些中国体验成为近现代日本汉学家中国观转变的重要契机,游记文本中呈现的“古代中国与现实中国”“中国与日本”的双重结构体现了日本汉学家殖民话语的建构过程。在游记文本中,近现代日本汉学家通过其所谓对中国文化的“乡愁”与前现代“中国时间”体验的描述,凸显了现实中国的“反常”特质,建立了假借历史论说当下的中国叙事策略。这一叙事策略以古代中国为幌子,实则为中国符号缺失的自说自话,暴露了近现代日本汉学家中国言说背后的东方主义实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食”故我“在”——《无声告白》中的饮食叙事与族裔身份
    姚红艳
    2023 (4):  145-15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7
    摘要 ( 196 )   HTML ( 8 )   PDF(1018KB) ( 115 )  

    食物不仅滋养个体的生理肌体,而且还建构其社会及文化身份;食物既标识食者所归属的群体,亦定义其与其他群体的差异;食物造就食者,而食者也试图通过进食来成就自己。在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饮食在主人公詹姆斯的族裔身份建构方面起到重大作用。鉴于美国主流社会广泛存在华裔饮食习惯低劣的话语,詹姆斯试图通过拒绝中餐来否认自己的族裔身份;然而当他融入主流社会无果并再次品尝到叉烧包时,他终于意识到族裔身份是他永远无法否认的一部分。詹姆斯与饮食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以其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挣扎和无奈,揭露了美国霸权文化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变革与人际关系的转化——以埃奇沃思小说中的仆人形象为分析视角
    刘冬霞, 李增
    2023 (4):  151-1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8
    摘要 ( 75 )   HTML ( 1 )   PDF(1367KB) ( 46 )  

    19世纪爱尔兰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思的小说以上流社会贵族家庭内部的仆人形象作为切入点,探讨了特定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关系。埃奇沃思笔下的仆人虽然没有接受过教育但精于世故,擅于权衡主仆间的利害关系。作家通过主仆之间的利益和权力之争,折射出其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张力。埃奇沃思将上流社会贵族内部的矛盾置于社会巨变的历史背景下进行文学叙事,表明作家既勇于面对不可避免的社会巨变又不想完全打破旧有世界秩序的矛盾心理,反映了作家既憧憬美好的社会秩序但又具有历史局限性的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