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4-28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星空堂
    西学东渐与近代知识体系的展开——以西周的“学”“术”及“科学”为中心
    沈国威
    2024 (2):  5-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1
    摘要 ( 238 )   HTML ( 11 )   PDF(1418KB) ( 216 )  

    史称西学东渐的西学,其本身由16世纪起到19世纪末也经历了质的分化与重组。其中由术到学,即近代科学的成立是最重要的变化。学科名称及指称内容的种种蜕变可以从西方19世纪的百科全书及语文词典中寻得踪迹。对于变化发展中的西学,东方的接受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历尽艰辛。日本明治启蒙家西周的《百学连环》(1871~1873)是一次重要的挑战。在《百学连环》中多达1851组的对译词或定义诠释,展示了西周对西方相关概念的理解,其中一部分译词极大地影响了东方后续的西学接受。本文以“学science”与“术art”为切入点,分析西周对西方学问体系的独特把握,进而具体阐述西周对东亚近代学术展开的贡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翻译学
    深度翻译与知识生产:汉学家高罗佩的中国典籍英译
    罗鹏
    2024 (2):  23-3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2
    摘要 ( 209 )   HTML ( 16 )   PDF(1385KB) ( 357 )  

    以知识翻译学为研究视角,探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典籍英译模式及其对知识生产的影响,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促进本地性知识的国际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罗佩通过深度翻译模式,不仅传达了原文的语义,还构建了其文化语境,并科普相关知识,包括典籍作者的背景知识、主题(物)知识、文体知识以及词句蕴含的习俗、典故和神话等方面的知识。在深度翻译过程中,高罗佩注重多语版本考证、追根溯源,以确保译注本地性知识的准确性;同时纠正西方对相关知识的错误认知,助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高罗佩的知识翻译具有建构作用,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知识翻译学的视角
    胡波
    2024 (2):  35-4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3
    摘要 ( 218 )   HTML ( 3 )   PDF(1331KB) ( 205 )  

    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行为。瞿同祖的自译行为本质上是在两种语言环境中的双层知识建构。以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总结瞿同祖在知识翻译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的策略,包括普遍性知识的复制和地方性知识的嵌入,后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性嵌入与描述性嵌入。地方性知识的翻译也是译者将一些源语语境中的“隐性知识”在目的语语境中凸显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瞿同祖的自译本不仅对于法律史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于知识交流和传播、知识翻译学理论话语建构、传统法律术语翻译批评以及知识翻译实践都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意识
    外语课程思政与对外话语构建: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为例
    王文慧, 王银泉
    2024 (2):  45-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4
    摘要 ( 199 )   HTML ( 7 )   PDF(1326KB) ( 290 )  

    新时代的外语教育应当推进思政教育和外语学习有机有效结合,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发挥外语课程育人功能,融入并凸显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价值,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提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提供新思想、新范畴和新表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中国为解决全球问题的担当,展现了中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英译历时性变化,阐释这个重要政治概念英译变化背后的原因,诠释中国对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视以及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提出外语课堂中做好政治话语翻译与教学,乃是外语教育加强课程思政教学,实现思政教育、专业能力提升和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同步效应的时代使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数据库平台驱动下的翻译实践课程思政与国家意识强化
    林玉珍
    2024 (2):  58-6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5
    摘要 ( 104 )   HTML ( 2 )   PDF(1398KB) ( 67 )  

    翻译专业本科生的“翻译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课程互动环节少、课时安排不固定的问题,其中最大的不足显然在于缺少“思政育人”环节。要想弥补这一不足,除了加大相关课程思政内容的引入之外,教师可以通过借鉴《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数据库平台上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讲好中国故事”的技能。教学实践基础上的案例研究表明,平台为翻译实践课程思政提供实践前期、实践中期和实践后期的融入途径,有利于从“人”“才”两个方面锻造翻译专业学生的全球胜任力。最后学生分享的收获表明,他们对国家的身份认同大大提升,增强了全球胜任者必备的国家意识。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三维考察——基于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共轭培养的视角
    房洁
    2024 (2):  70-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6
    摘要 ( 124 )   HTML ( 2 )   PDF(1321KB) ( 125 )  

    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过程中,对学生国家意识的强化和国际视野的拓展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基于共轭理论,从价值意蕴、理论机制和教学实践三个维度系统考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共轭培养,认为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共轭关系,具备时空共生性、文化共融性和价值共赢性三大特点,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以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共轭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双融双通·知行合一”实施路径。通过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融合,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贯通,推进课程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结合;通过课内与课外的融合,线上与线下的贯通,构建多维的思政教学情境和学习空间;通过知识课堂与实践课堂的紧密衔接,以知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知识,在知行合一中培养兼具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哲学反思及教学实践: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教程》为例
    薛武
    2024 (2):  81-8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7
    摘要 ( 177 )   HTML ( 3 )   PDF(1313KB) ( 158 )  

    国内涌现出一大批有关课程思政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研究或从国家发展战略出发,或从伦理道德出发,或从教学实践出发进行论证。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从哲学角度出发反思课程思政的本质。既然语言产生于具体社会文化语境,那么语言本身一定彰显出某种特定的哲学观,具体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从哲学出发,可以正语言教学之三观。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从世界的浑整观、系统观和普遍联系观出发,探析如何挖掘课文的意识形态要素,体现教学实践中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在全面提升学生英语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学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2024 (2):  89-9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8
    摘要 ( 392 )   HTML ( 9 )   PDF(1516KB) ( 720 )  

    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高一波
    2024 (2):  100-10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9
    摘要 ( 262 )   HTML ( 10 )   PDF(1688KB) ( 214 )  

    形式聚焦兼具全形式和全意义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对提高语言使用准确度、加快语言学习进程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考察并系统梳理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走向深入。通过分析国内2003~2022年间发表的76篇相关研究文章发现: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范式从最初的综述和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证研究,研究趋势呈波浪式动态变化,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形式聚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形式聚焦的促学效应、实施形式聚焦的时机和手段、形式聚焦中的学习者接纳以及形式聚焦教学现状。国内研究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存在“本土化”理论研究严重不足、实证性研究主题过于狭窄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国内语境下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拓展实证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成果。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40年我国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
    李灵丽, 林淑芳, 许竹君
    2024 (2):  108-11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0
    摘要 ( 136 )   HTML ( 5 )   PDF(1632KB) ( 285 )  

    育人是课程的本体价值,也是新时代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诸多课程中,外语学科蕴含丰富的价值理念,因而成为课程育人的排头兵。本研究使用CiteSpace对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和内容分析,梳理其研究热点与发展脉络。结果揭示:相关研究热点聚焦于理念探讨、目标定位、内容开发、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模式经历了从“渗透”走向“融合”,课程实施从宏观探讨转向微观研究,课堂教学由“传统”走向“智慧”。未来课程育人视野下的外语教学研究需彰显超学科理念的定位,凸显“整合性”的课堂教学,开展实证探究,拓展育人内容,从而助力我国课程育人视野下外语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语教育学视阈下的外语教学实践:超越语法
    杜可君
    2024 (2):  118-12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1
    摘要 ( 135 )   HTML ( 10 )   PDF(1312KB) ( 263 )  

    外语教育是以母语认知为基础,对他者语言文化进行的教学实践行为。以此为观照,本文对比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复合词、语法构式以及语篇结构的认知建构机制,发现探寻其建构机制不可拘泥于现时语言事实本身,而应从人类的认知机制、历时演进、共时结构等多视角进行。本文提出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应超越语法,从人类认知机制探寻语言内部结构形成的理据,同时也必须注重语言在历史演进中所获得的外在推动力。外语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积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人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范学荣, 门博良
    2024 (2):  127-14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2
    摘要 ( 107 )   HTML ( 1 )   PDF(1782KB) ( 176 )  

    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是影响外语教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和专家咨询的方法编制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量表,量表包括个体学术领导力量表和群体学术领导力量表两个部分,通过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指标来检验量表结构及内容是否合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量表题项能够分别归入量表中所包含的因子内,且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以此编制的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评估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水平的测评工具。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
    论凯茜·阿克的“游戏剽窃”:《远大前程》的案例分析
    苏坤
    2024 (2):  142-15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3
    摘要 ( 84 )   HTML ( 2 )   PDF(1337KB) ( 103 )  

    凯茜·阿克以“游戏剽窃”而著称。“游戏剽窃”意为剽窃+游戏,源自费德曼之口,用来描述元小说的叙事策略。阿克如此偏好它,以至于在她逝世后,人们还是觉得尚欠她一种“向剽窃致敬”。文章旨在分析阿克《远大前程》中的四种“游戏剽窃”形态,一是游戏中的剽窃,二是混淆文类,三是互文本的碎片化,四是“无声”中的有声。阿克“游戏剽窃”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文学上提升女性主义的呐喊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女性形象
    王玉括, 王萌
    2024 (2):  153-16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4
    摘要 ( 133 )   HTML ( 2 )   PDF(1320KB) ( 318 )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美国黑人女作家在反思种族问题的同时,积极思考黑人族群内部的问题,特别是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歧视与性别压迫。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莫里森不满当时的黑人女性形象,在《所罗门之歌》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面的女性人物,不仅挑战了黑人女性刻板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拓展了(黑人)女性主义的思想边界,丰富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品书录
    微观史学视阈下翻译史研究新路径——兼评《龙与狮的对话》
    许文胜, 万菊
    2024 (2):  163-1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5
    摘要 ( 329 )   HTML ( 3 )   PDF(1342KB) ( 110 )  

    当前,翻译史研究已有从传统“自上而下”的历史研究方法转自“自下而上”的微观史学视角趋势。翻译史需兼具历史与翻译,二者不可偏颇,皆不可废。马戛尔尼使团于1792年访华,其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影响深远。翻译在该活动里的重要角色及带来的沟通问题却鲜为人知,有待彰显。《龙与狮的对话》从翻译史学角度基于大量珍贵档案和新资料抽丝剥茧,对使团全过程中译员背景、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展现了翻译在该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重要性。该书资料丰厚翔实、论述严密,对该使团研究诸多问题提出新见解,弥补了现有研究空白。该书不仅是对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历史记忆的重审与重构,更是翻译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性融合,在史料运用、研究视角、研究路径方面破除学科壁垒、互相融合,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启示与阐发,有助于推进中国译史研究真正走向纵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国贡献——兼评《翻译学概论》
    梁伟玲
    2024 (2):  176-18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6
    摘要 ( 120 )   HTML ( 1 )   PDF(1295KB) ( 114 )  

    理论教材是翻译学科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翻译学概论》是中国翻译学研究共同体的集体智慧结晶,对于促进翻译学研究生全面掌握翻译学科发展的脉络、加快建设当下翻译人才的培养体系、建构翻译学知识体系与学术话语、翻译学研究团队的学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语语言加工研究》述评
    袁华
    2024 (2):  184-190. 
    摘要 ( 72 )   HTML ( 2 )   PDF(1312KB) ( 80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