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2750)   HTML76)    PDF(pc) (1268KB)(547)    收藏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再论大学英语教学的专门用途英语定位
    蔡基刚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84-9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10
    摘要707)   HTML10)    PDF(pc) (1210KB)(172)    收藏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规定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这一规定虽然对大学英语提出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要求,但只是把其看成课程之一。本文认为大学英语是专业教育,应该定位于专门用途英语,这不仅体现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即它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而且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即它能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学科文化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鉴于大学英语学分压缩的现状,大学英语应取消通用英语和跨文化课程的必修课程地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师话语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杨伊, 陈昌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44-1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4
    摘要655)   HTML17)    PDF(pc) (1492KB)(245)    收藏

    多模态话语分析应成为教师话语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指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分析教师混合使用不同符号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及不同类别符号资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属语言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多层次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路线以确定标注方案、形成分析框架为核心环节。其中,贴真建模以“确立研究视角”为起点形成Elan标注方案,对生语料进行加工,形成教师多模态语料库;之后依据模态间的“强化—非强化”“互补—非互补”两组关系建构结构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话语模态交互分析框架”,以此作为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工具。借助这一全新范式,可建构外语名师的多模态语料库,显化名师特质,推动多维教学评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全面、精准打造外语“金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
    哈长辰,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8-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0
    摘要611)   HTML14)    PDF(pc) (1316KB)(234)    收藏

    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给出的“生态语言学”的最新定义,认为生态语言学是有关“语言在人类、其他物种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生命可持续互动中的作用研究”(Stibbe 2021)。以往的研究关注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该新思想下的语言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斯提比的生态语言学新近思想为起点,在梳理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话语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反思这一研究路径对我国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启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分析研究需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2)细化生态话语的类型;(3)着力提升生态素养水平。这对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语言迁移研究30年变迁
    盖飞虹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113-1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13
    摘要585)   HTML15)    PDF(pc) (1102KB)(295)    收藏

    三十多年来,语言迁移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在实证和理论研究中又出现许多热点问题。语言迁移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新研究范式旨在揭示语言在大脑中的交互方式,以及以复杂动态系统的方法探索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和制约条件。作为语言迁移研究的前沿,生成句法理论着重考察一语迁移现象,揭示句法迁移的规律和特点;而概念化迁移假设与语言相对论、新沃尔夫主义密切关联,探讨一语概念结构如何迁移到二语表达。今后的语言迁移研究应动态系统地考察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因素,基于包含概念系统的复合语言能力观,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双向比较相结合,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来描述和解释迁移现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
    杨丽, 张越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130-13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3
    摘要580)   HTML22)    PDF(pc) (1394KB)(190)    收藏

    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在中国的翻译发轫于晚清时期,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和“五四”时期迎来了两次译介的高峰,并于40年代末基本实现了主要小说的全面翻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界致力于对作家的三部长篇经典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进行大规模的重译与再版。托尔斯泰小说百余年的译介历程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俄国文学翻译者,他们与诸多出版机构一道奠定了托尔斯泰在我国当之无愧的经典作家地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神经网络模型
    冯志伟, 丁晓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98-11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0
    摘要564)   HTML9)    PDF(pc) (2480KB)(259)    收藏

    自然语言处理是用计算机来研究和处理自然语言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文章讨论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四种神经网络模型,即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和预训练模型,其中包括模型的原理、结构、算法、机制,并突出强调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文章指出,尽管神经网络模型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主流,但这些模型还缺乏可解释性,未来需要得到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的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从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标准谈知识翻译学的英语译名
    岳峰, 陈泽予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65-7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8
    摘要460)   HTML9)    PDF(pc) (1431KB)(166)    收藏

    杨枫(2021)提出的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本原,聚焦知识,提出一个译出的语义单位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意或本原,即各种类型的知识;第二部分则是由意识形态操控而产生的文化成分。为避免误解,翻译应重在知识的翻译。为此,该学说提出真、善、美的翻译标准,倡导译出真义以传达知识本原;提出善译,顾及社会心理与使用者方便,助力读者看到本原;提倡以译入语审美为基准的美的表述,同样是为引入本原。鉴于知识翻译学以知识本原为核心,涉及翻译本质问题,故将知识翻译学译为元翻译学(metatranslatology)。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关于知识翻译学的元反思
    陈大亮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45-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5
    摘要450)   HTML14)    PDF(pc) (1703KB)(347)    收藏

    知识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在场,但在翻译研究中长期缺席。知识翻译学的提出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让翻译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翻译学须从知识在翻译系统中的位置、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等方面进行元反思,为其合法性寻找可靠的科学依据。知识在翻译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通其他翻译元素的关键要素。知识翻译学研究翻译与知识的关系,以译者知识、文本知识、理论知识、翻译过程的知识生产、翻译批评的知识评价、翻译知识史等为具体研究对象。知识翻译学以哲学的知识论、知识社会学、知识学、认知科学为立论基础,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学科地位。知识翻译学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三大类,分别对应三种文本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决定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性质。知识翻译学在学科性质上兼具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纠正了传统观点的偏颇。知识翻译学具有整合各分支翻译学科的功能,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学科,可以称其为普通翻译学,与特殊翻译学与理论翻译学并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
    张生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58-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6
    摘要449)   HTML14)    PDF(pc) (1508KB)(415)    收藏

    知识是文化的具象化存在,是介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思想物质。本质上讲,翻译是跨语际/文化知识管理、转移和转化的过程。学界致力于多路径的探索,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点出发,试图揭示翻译的本源,对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指向性表征,但似乎未对其实质给予认识本源上的廓清和解释。从认识论或认知起点出发,厘清翻译概念,接近翻译活动本质,是构建知识翻译学的一个可行路径。依照知识增殖链条上的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关键点,我们可以将翻译领域的知识转化简约为仿造、改造和创造三种模式,将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策略加以改进和细化,不仅能将翻译研究聚合化,而且有助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年综述 (2002~2021)
    周卫京, 王苏婉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23-1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2
    摘要443)   HTML30)    PDF(pc) (1871KB)(285)    收藏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2002~2021年间收录的108篇核心期刊论文,探析了我国基于英语口语语料库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年进展和不足。结果表明:(1)总体态势上,该类研究始于2003年,随后快速增长,并在2007~2011年间达到高峰,随后下滑递减。(2)研究对象上,大学生群体呈压倒性多数,中学生虽有零星涉足,但小学生、专科生群体整体缺失。(3)研究方法上,实证定量研究占主导地位,缺乏英语通用语语料库和认知加工技术的融入。(4)研究内容上,非实证研究涉及语料库的引介、建设、应用、综述与反思,实证研究则高度集中于口语转写文本中的词汇、语块、语法,但对口语典型表征的语音语调研究和口语加工机制研究严重匮乏。以上发现对口语语料库设计和相关教学研究具有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
    蓝红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34-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4
    摘要435)   HTML17)    PDF(pc) (1600KB)(404)    收藏

    作为理论,知识翻译学从人类知识行为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是对翻译本质论的一次革新,它将引发学界对翻译与人类自身思想性存在之关系的思考。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知识必然与翻译共在,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是知识翻译研究的两大对象。知识真理性标准、知识传播情境性和知识类别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知识翻译研究的具体问题。作为方法,知识翻译学在认识翻译现象、解决翻译实践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研究人类知识发展历史中的翻译,研究翻译在人类知识和观念形成的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揭示翻译被遮蔽的知识生长价值,这是知识翻译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接引语”:一个与中介语对应的二语教师语言分析模型
    胡亦名, 胡范铸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117-13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12
    摘要406)   HTML2)    PDF(pc) (1995KB)(146)    收藏

    教/学是学习者与教育者彼此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二语学习者语言已经被定义为“中介语”,则二语教师的语言该如何定义?对此,汉语思想资源中有一个现成的术语:“接引语”。接引语不但可以说是二语教学关系浑然天成的隐喻,更可以说是二语教学过程生动准确的写照。接引语包括“接取”和“引导”。接引语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一种媒介性资源、对象性资源和情感性资源;对于二语教学者来说,意味着模态性迁就、语码性迁就、视听性迁就、结构性迁就、文化性迁就和样板性提升、拓展性提升、动机性提升。中介语是学习者难以跳过的过程,接引语则是教学者自觉的设计。中介语由于接引语的接引而发展,接引语随着中介语的发展而变化,接引语的发展意味着迁就度越来越低而提升力越来越强。中介语研究可以提高接引语的接引能力,而接引语的研究则可以提高中介语的转化速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
    王俊菊, 魏鲁鸿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68-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7
    摘要383)   HTML8)    PDF(pc) (1275KB)(230)    收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亟须培养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是个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体现在理念、认识、态度、行动和效果等多个层面。国家意识的培养过程应遵循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全程融入、育人育才等基本原则,通过培养目标“升位”、课程体系“增位”、教学内容“占位”、教材编写“补位”等路径,达到增强骨气底气、树立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全球治理的预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政治话语“合法化”的批评隐喻分析——以美国政府发布的中美贸易谈判话语为例
    武建国, 谢思思, 李晶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11-1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1
    摘要381)   HTML4)    PDF(pc) (1723KB)(175)    收藏

    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简称CMA)综合概念隐喻理论、批评性话语分析以及语用学,通过概念隐喻将话语和社会无缝链接,是分析政治话语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以美国政府网站上的31篇中美贸易谈判语篇为语料,从批评隐喻的视角对美方对华贸易政策的“合法化”进行剖析。统计表明,美方通过虚构政治神话,将中国构建为“欺凌者”,美国则被构建成“受害者”,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被构建为“斗士”。这一隐喻系统代替复杂的政治事实,成为美国民众识解中美贸易战的方式。本文希望通过完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丰富合法化的研究路径,并对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提供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2
    摘要379)   HTML24)    PDF(pc) (1139KB)(219)    收藏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377)   HTML4)    PDF(pc) (1227KB)(410)    收藏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
    王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9
    摘要365)   HTML11)    PDF(pc) (1600KB)(322)    收藏

    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曾红极一时,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过数十载,盛世风光亦已成为明日黄花。从语言学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来看,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向之后,早已进入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时期,受其影响,文学和译学很快进入了这一学术前沿,而语言学领域仍深受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唯心论和客观主义哲学的把控,理论视野大大落后于文学和译学。幸得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上述局面大为好转,随着这两个学科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语言学有望再次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一次漫长的注视”——评施塔赫的《卡夫卡传》
    曾艳兵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5-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1
    摘要354)   HTML6)    PDF(pc) (1615KB)(110)    收藏

    德国卡夫卡研究专家、传记作家施塔赫耗时18年完成的三卷本巨著《卡夫卡传》是卡夫卡去世后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在德国出版的第一部卡夫卡传。该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影响深远,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卡夫卡全传。施塔赫采用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写作方式,力图描绘出一个多面的卡夫卡、一个真实的卡夫卡。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是施塔赫选择了卡夫卡,也是卡夫卡选择了施塔赫。该书不作空洞的描述,所有细节包括直观的事件,都有文献可考。施塔赫还补充了许多有关卡夫卡的新材料。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杰出的传记作者加上几位优秀的译者共同奏响了一出精美的“力之舞”,保证了这部传记的品味和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外国文学的“新”与“旧”:新文科浪潮下的思考
    殷企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13-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2
    摘要347)   HTML13)    PDF(pc) (1684KB)(144)    收藏

    “新文科”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怎样考量“新”的价值?“新文科”讲求一个“跨”字,那么何为“跨”?怎么“跨”?我们认为,基于上述这些问题来探讨“新文科”的由来及其走向,将会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从18世纪英国文人的共识,到英国著名的“两种文化”之争,再到伊格尔顿关于“新”与“旧”的真知灼见,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有助于反思“新文科”浪潮的历史脉络。如果承认“新文科”这一命名中潜藏着暗礁险滩,那么我们或许能达成一个共识,即愉悦是“跨越”之道。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