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407)   HTML14)    PDF(pc) (1279KB)(413)    收藏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英语通用语视角下Brian Tomlinson的教材开发原则述评及启示
    董连忠, 齐放, 张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108-11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11
    摘要318)   HTML12)    PDF(pc) (1394KB)(164)    收藏

    本文综述了Brian Tomlinson近20年来英语通用语视角下教材编写的理论原则、焦点问题和发展方向。从建构英语通用语教材的视角出发,在五个层面对Tomlinson的教材开发原则和英语教材开发的多元核心问题进行了述评,对二语/外语教材内涵作了梳理和归纳,同时指出我国当前英语教材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予以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国内业界认识、更新理念提供参考,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开发国际化水平的提升,扩大“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中的外语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我“食”故我“在”——《无声告白》中的饮食叙事与族裔身份
    姚红艳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145-15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7
    摘要261)   HTML9)    PDF(pc) (1018KB)(146)    收藏

    食物不仅滋养个体的生理肌体,而且还建构其社会及文化身份;食物既标识食者所归属的群体,亦定义其与其他群体的差异;食物造就食者,而食者也试图通过进食来成就自己。在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饮食在主人公詹姆斯的族裔身份建构方面起到重大作用。鉴于美国主流社会广泛存在华裔饮食习惯低劣的话语,詹姆斯试图通过拒绝中餐来否认自己的族裔身份;然而当他融入主流社会无果并再次品尝到叉烧包时,他终于意识到族裔身份是他永远无法否认的一部分。詹姆斯与饮食的互动关系展现了以其为代表的美国华裔在族裔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挣扎和无奈,揭露了美国霸权文化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知识: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
    陈传显, 张宇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29-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3
    摘要252)   HTML9)    PDF(pc) (1268KB)(126)    收藏

    知识翻译学的提出让知识回归翻译的本源,是翻译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知识是翻译的存在,翻译是知识生产、管理和传播的过程。知识是翻译的本质属性,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因素,是翻译研究的意义之源。知识翻译学是我国翻译研究最新且最具国际化气质的译论,在所有译论中居核心地位。知识翻译学是“藤”,其他译论是结在这根藤上的“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国家形象意识与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的几个选词
    陈法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7-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1
    摘要247)   HTML10)    PDF(pc) (1352KB)(115)    收藏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对国家形象的关注、态度和行动是其国家意识的具体体现。公民的国家意识越强,其维护国家良好形象的思想越坚定、行动越自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强调要重塑四种大国形象,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的党的二十大报告英文版显示出强烈的国家形象意识,整体上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可信、可爱、可敬的形象,是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成功范例。同时,从“中外融通”的新表达角度看,这版译文的个别地方值得进一步推敲,包括关于指代人的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不同“优先”单词的选择,以及特定术语的沿用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知识翻译学之体认解读(上)
    王寅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6-2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2
    摘要229)   HTML7)    PDF(pc) (1070KB)(92)    收藏

    国内外学者为追寻翻译本质而苦苦思索若干年,终未修成正果,杨枫深刻反思了传统译论中“因用忘体、见器失道”的方向性失误,认为“知识”才是翻译的本质特征,并据此提出了“知识翻译学”,当致力于研究跨语言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中的行为、关系、运动和规律。认识论认为人类知识主要源自经验(感性)和心智(理性),前者可用“体”表示,后者可用“认”体现,这便是川外团队近年来所论述的“语言体认观”,它不仅可解释语言和知识的起源,也可用来深化知识翻译学。如果说翻译的本质为知识,而知识的本质就是体认,因此知识翻译学与体认翻译学为同路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新文科背景下商务英语建设:关键问题与发展路径
    湛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45-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5
    摘要203)   HTML8)    PDF(pc) (1403KB)(88)    收藏

    从ESP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本质上是跨国商务活动使用的一种共通语(Business Lingua Franca),其核心价值在于国际商务环境中实现有效交流的语言能力。从学科/专业角度来看,商务英语具有独特性的语言交流能力源于跨学科的交叉性。商务英语作为一门极富发展潜力的交叉学科,尽管其交叉性得到广泛认同,但因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基本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商务英语学科/专业定位不清晰、学科基础薄弱、学科要素不够全面、课程设置创新不足、教学内容与手段与经济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够同步、复合型师资质量仍需提高跨学科研究的管理制度与政策有待创新等,这些都成为商务英语发展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亟待通过新文科建设加以解决。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40年:理念与实践
    叶慧君, 李娜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24-1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2
    摘要188)   HTML14)    PDF(pc) (1376KB)(122)    收藏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下逐渐发展,外语人积极实践,不断反思,改革创新。从国家发展对外语学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和需求及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化出发,在全面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将40年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分为摸索试验、蓬勃发展和多元化发展三个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实践与经验,探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通过反思人才培养现存的问题与挑战,融合全人教育理念、学科交叉策略及人工智能技术,展望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人工智能翻译的知识伦理与知识建构
    史芸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156-1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16
    摘要187)   HTML5)    PDF(pc) (1482KB)(89)    收藏

    语言服务行业的需求、翻译职业的规范要求、技术的日趋成熟成为人工智能翻译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本文试图厘清人工智能翻译的知识原理,反思人工智能翻译出现的伦理问题,并借用知识翻译学的“真善美”原则对人工智能翻译进行伦理规约,以应对当下和未来人工智能翻译带来的伦理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中国大学生英语深度阅读的元认知投入——基于数字足迹的实证研究
    陈冬纯, 邓玉洁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08
    摘要184)   HTML3)    PDF(pc) (1968KB)(101)    收藏

    当前,数字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阅读形态,深刻影响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并导致深度阅读的缺失。从元认知投入的理论视角看,深度阅读与元认知投入密切相关,研制基于数字足迹的英语阅读元认知投入量表有助于考察阅读者的深度阅读状况。通过构建量表,并对多所高校大学生的阅读数字足迹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英语阅读元认知投入不足,个体间差异主要体现在行为投入的时间性和策略性以及思维投入的坚持性与专注性,整体缺乏情感投入,尚未实现深度阅读普遍化。元认知投入量表的研制,对优化数字阅读平台,探索推进英语深度阅读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二语交际意愿与二语焦虑关系的元分析
    娄怡, 李成陈, 赵海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50-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2
    摘要179)   HTML2)    PDF(pc) (1402KB)(193)    收藏

    交际意愿影响二语学习成效与二语交际能力,因而广受二语学界关注。以往不少研究探讨了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部分研究考察了二语焦虑与其之间的关系,但结果不一。因而,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50项独立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343,p<0.001),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国别、二语语种、焦虑类型等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交际意愿研究提供相应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融入课程思政的混合式学术英语写作教学设计及评价
    张荔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54-6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06
    摘要175)   HTML9)    PDF(pc) (2109KB)(121)    收藏

    混合式教学是外语教学的热点,但鲜有在混合式学术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本研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典型案例分析,全面展示了融入课程思政的学术英语写作混合式教学课程的设计,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教学效果加以验证。定量研究使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并对课程前、后能力及素养的感知实施配对样本t检验,对学术论文初稿、二稿、终稿实施单因素方差检验。定性研究使用Canvas教学系统留言内容对定量研究结果做进一步说明。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比较认可,他们认为在文献阅读、论文写作和学术汇报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方面均得到提升,论文终稿质量比过程稿亦有显著提高。该研究为混合式教学融入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的范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外语阅读研究的“来龙去脉”——基于CNKI与WOS数据库的文献可视化研究
    范莉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12-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1
    摘要170)   HTML4)    PDF(pc) (2502KB)(71)    收藏

    阅读是人类获取信息、传承思想的核心渠道之一,是外语教育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研究发展脉络、研究热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表期刊类型等多角度,利用CiteSpace、VOSviwer等,对基于CNKI(1982.1-2021.9)与WOS(2001.1-2021.12)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文献可视化分析,力图勾勒出阅读研究与外语阅读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呈现国内外外语阅读研究发展在研究规模、研究选题、学术组织、期刊建设上的相似点与不同处,以期为实现外语阅读研究与教学的科学化、本土化、多元化、组织化、跨学科、重服务、强教材等方面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从“学术”到“学术翻译”概念考辨
    殷海红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12
    摘要169)   HTML2)    PDF(pc) (1159KB)(50)    收藏

    学术翻译在我国引进西方先进知识成果、促进现代学科发展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术”一直以来是较为笼统的概念,致使“学术翻译”具体的对象与范围不明确。对此,本文首先考察“学术”的中、英文辞源、概念及其演化过程,分别从中、西学术发展史视角分析现代学术的区别性特征,并厘清学术翻译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最后对学术翻译概念进行广义与狭义的界定与区分。本文旨在为深入、系统地展开学术翻译研究提供概念基础,以期对进一步建构学术翻译理论体系起到一定奠基性与推动性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
    张月, 孙艺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36-1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1
    摘要167)   HTML6)    PDF(pc) (1321KB)(334)    收藏

    古籍英译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评述归化和异化策略是基于可操作性的现实考虑。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翻译目的、历史文化语境、古籍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独立翻译以及中西合作翻译构成了翻译主体的三种类型,并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成因,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应对其加大相应扶持力度。此外,考察海外古籍英译的出版,尤其是英译丛书的内容、特点及取向,进而加强海外出版与发行环节,将有助于古籍英译的海外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89-9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8
    摘要166)   HTML7)    PDF(pc) (1516KB)(149)    收藏

    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翻译中的视域融合与译者主体性
    胡作友, 钟莎莉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147-15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15
    摘要165)   HTML7)    PDF(pc) (1199KB)(93)    收藏

    翻译的本质是对原文的诠释,因此译者需要以对话的形式与翻译中的其他视域进行融合,以拓展更大、更全面的视域。翻译中至少存在四次视域融合,即译者初始视域与作者视域、文本视域、目的语语言文化视域和目的语读者视域的融合。在此过程中,译者受到各视域相互作用的影响,不断对视域进行调整和修正,使最终的视域趋于圆满。四次融合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构建起跨时空的对话。融合有助于拉近译者与各主、客体的距离,加深译者对它们的了解,根据时代特征灵活地调整译作与源语和目的语的距离。视域融合会产生译作视域与原作视域间的偏离,但这种偏离是为了更好地延续原作的生命,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翻译与学科发展理论模型——基于知识翻译学的中国学科翻译史研究框架
    王晶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6): 20-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6.002
    摘要163)   HTML6)    PDF(pc) (1712KB)(141)    收藏

    学科翻译史研究逐渐崭露头角,研究所涉学科数量和研究成果质量都在上升,逐步成为翻译史研究新趋向之一,但其研究方法论受到的关注还十分有限。本文在知识翻译学理论支撑下,经过实证考察,尝试提出“翻译与学科发展理论模型”,阐释中国现代学科体系下翻译与学科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学科经由翻译“演化”成为现代学科,西方近代学科通过翻译“移植”成为中国近代新兴学科。本模型可作为学科翻译史研究框架,在具体学科背景下考察翻译活动在学科发展中的作为和贡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以中国语言文化助力新时代外语教学——潘文国教授访谈录
    王宇弘, 潘文国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4): 8-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4.001
    摘要159)   HTML8)    PDF(pc) (1215KB)(73)    收藏

    采访者就中国语言文化与新时代外语教学的关系对潘文国教授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潘文国教授分析了在外语教学中必须重视中国语言文化学习的原因:解决外语教学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回归中国外语教育的优良传统,深化对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的认识,回应当代世界形势的发展对外语教育的新要求;同时解读了中国语言文化的内容:中国语言的密钥是“字”和“文章”,中国文化的核心是“治”学体系;最后指出了外语专业进行中国语言文化教学的关键是好的教材、好的教师、好的教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综述
    高一波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100-10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9
    摘要156)   HTML2)    PDF(pc) (1688KB)(54)    收藏

    形式聚焦兼具全形式和全意义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对提高语言使用准确度、加快语言学习进程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全面考察并系统梳理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现状和问题有助于推动该领域研究走向深入。通过分析国内2003~2022年间发表的76篇相关研究文章发现:国内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研究范式从最初的综述和理论研究逐渐转向实证研究,研究趋势呈波浪式动态变化,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形式聚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形式聚焦的促学效应、实施形式聚焦的时机和手段、形式聚焦中的学习者接纳以及形式聚焦教学现状。国内研究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存在“本土化”理论研究严重不足、实证性研究主题过于狭窄等问题。因此,未来研究应加强国内语境下形式聚焦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拓展实证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成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