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
    阿婧斯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85-1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9
    摘要385)   HTML3)    PDF(pc) (1431KB)(6025)    收藏

    语象叙事(Ekphrasis)意为“对图像再现的语言再现”,传统关于语象叙事的研究集中在古典学和现代文艺理论领域,但笔者认为对语象叙事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口头诗学的视域之中,在以蒙古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中重新理解语象叙事的本质。不同于文本阅读,口头活态的蒙古史诗演述更强调内容的生动直观,语言具有鲜明的图像化的特点,会繁复铺陈地描述如武器、服饰等具体器物。因为口头艺人在即时讲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语象叙事唤起听众的心理图像,把听众变成观众,强化听众的参与感,在线性的声音时序中构筑空间,为听众创造多元立体的接受体验。但同时语言和图像存在多层次的唤起和悖反关系,艺人的语言图像到听众的心理图像传输存在间隙,个体的心理图像与现实图像也可能存在不一致,同时语言图像会放大现实图像的缺席,而史诗的诗学张力就寄居在语象叙事这种语言和图像的辩证关系之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教育家精神引领下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徐锦芬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5-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1
    摘要534)   HTML18)    PDF(pc) (1217KB)(5093)    收藏

    本文首先探讨了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的时代意义及可依据的理论基础;然后基于美国心理学会提出的14条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并结合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梳理出以学生为中心和谐师生关系的六大特征;最后,以该特征为指导,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习环境、情感支持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和谐外语师生关系的具体策略,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为外语教师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二语交际意愿与二语焦虑关系的元分析
    娄怡, 李成陈, 赵海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50-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2
    摘要680)   HTML5)    PDF(pc) (1402KB)(2858)    收藏

    交际意愿影响二语学习成效与二语交际能力,因而广受二语学界关注。以往不少研究探讨了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部分研究考察了二语焦虑与其之间的关系,但结果不一。因而,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50项独立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343,p<0.001),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国别、二语语种、焦虑类型等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交际意愿研究提供相应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分析——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汪火焰, 童修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69-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5
    摘要616)   HTML6)    PDF(pc) (1300KB)(2824)    收藏

    本文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移动性、标准化和本土化三个核心概念为框架,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尹珍大道上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语言景观的特点,重点关注其中英语的使用。通过统计分析收集到的240个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比例,发现英语是紧随汉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且具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更高的能见性和移动性;另外还发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标准化程度低,本土化的比例大、程度高,体现了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态,促进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修订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
    张月, 孙艺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36-1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1
    摘要717)   HTML9)    PDF(pc) (1321KB)(2778)    收藏

    古籍英译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评述归化和异化策略是基于可操作性的现实考虑。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翻译目的、历史文化语境、古籍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独立翻译以及中西合作翻译构成了翻译主体的三种类型,并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成因,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应对其加大相应扶持力度。此外,考察海外古籍英译的出版,尤其是英译丛书的内容、特点及取向,进而加强海外出版与发行环节,将有助于古籍英译的海外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田华, 刘迎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49-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3
    摘要487)   HTML11)    PDF(pc) (1672KB)(2749)    收藏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话语/语言分析——第三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会议综述
    牛文培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3): 173-184.  
    摘要185)   HTML3)    PDF(pc) (1364KB)(2608)    收藏

    “话语分析中山论坛”是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举办的学术论坛始于2022年,而后每年四月中旬召开。本次第三届“话语分析中山论坛”于2024年4月13至14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逸林假日酒店成功举办。论坛主题是“交叉学科视野中的话语/语言分析”,19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该话题做了丰富的主旨发言,包含平行论坛在内,发言涉及文学、哲学、人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临床医学、语料库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领域,为与会者带来了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为搭建多学科话语分析平台提供了学术交流机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研究综述:现状、反思和展望
    王晶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3): 43-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3.005
    摘要345)   HTML5)    PDF(pc) (1347KB)(2306)    收藏

    中国民族学是发轫于西方的近代新兴学科,其创立及发展与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译介及传播相生相伴。本研究首先简略梳理民族学著作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和传播脉络,继而考察分析了翻译学界和民族学界相关研究成果:翻译学界以译史研究和译家研究为主,民族学界研究成果集中于书目汇编和学科史中的译事记载。在文献梳理与分析基础上,反思了现有研究成果在成果质量、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局限,并从宏观研究、微观研究、学术环境、学术担当等维度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1012)   HTML34)    PDF(pc) (1279KB)(2247)    收藏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八年耕耘圆新梦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7-29.  
    摘要155)   HTML10)    PDF(pc) (1445KB)(207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语料库辅助的教材话语分析路径——以大学英语教材为例
    潘承君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83-9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08
    摘要356)   HTML12)    PDF(pc) (1525KB)(2056)    收藏

    本文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本土教材和全球教材,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表征问题,并从语域类型、语言特征等角度分析其对内容表征的影响,以此厘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指导思想下的语言教材在结构特征和社会属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本土教材在主题上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关系性思维,并通过对话体裁和微观层面上的语言特征拉近和学习者的距离,帮助建构外语学习者的身份认同,从而实现语言材料在本土教材中的再语境化。另一方面,本土教材在题材、知识面、国际视角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在构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下功夫。本研究对新时代外语教材的编写、评估、改编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知识翻译学视域下《三体》英译本风格比较研究
    金胜昔, 李浩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4): 145-1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4.013
    摘要496)   HTML10)    PDF(pc) (1350KB)(2042)    收藏

    本研究自建《三体1:地球往事》和《三体2:黑暗森林》英译本语料库,采取多维分析法和文本细读结合的方法,在知识翻译学观照下,对比分析刘宇昆和Joel Martinsen在将地方性中国科幻文学知识世界化重构过程中所展现的译者风格,并探赜差异成因。研究发现,两位译者均遵循科幻小说文体的一般性知识组织形式,但在译文的叙事性和信息组织精细度两个功能维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刘宇昆译本和Joel Martinsen译本风格差异的深层原因是其不同的翻译思想,前者倾向“翻译的知识跨语调适与对话”,而后者更偏向“知识世界共享与中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新视角:行业评估模型
    成爽, 张玉双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45-5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05
    摘要225)   HTML4)    PDF(pc) (1540KB)(1901)    收藏

    翻译质量评估是翻译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学翻译方面,对应用型文本的质量评估亦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层面的检验。为此,文章以60篇学生的应用翻译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基于行业模型MQM和五位评分员的评分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依据MQM模型得出的打分结果与五位评分员的打分结果一致性较高,模型数据有效。该研究验证了在翻译教学中引入行业评估模型的可行性,为翻译教学质量评估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和更多的选择。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仲伟合, 李汐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30-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1
    摘要682)   HTML19)    PDF(pc) (1321KB)(1855)    收藏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顶层设计欠缺、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双语语言加工研究》述评
    袁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184-190.  
    摘要187)   HTML4)    PDF(pc) (1312KB)(1827)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检验
    范学荣, 门博良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127-14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12
    摘要281)   HTML1)    PDF(pc) (1782KB)(1643)    收藏

    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是影响外语教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和专家咨询的方法编制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量表,量表包括个体学术领导力量表和群体学术领导力量表两个部分,通过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指标来检验量表结构及内容是否合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量表题项能够分别归入量表中所包含的因子内,且因子内部一致性较好,以此编制的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评估高校外语教师学术领导力水平的测评工具。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知识翻译学的视角
    胡波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35-4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3
    摘要473)   HTML3)    PDF(pc) (1331KB)(1629)    收藏

    从知识翻译学的视角出发,考察了瞿同祖自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的知识建构行为。瞿同祖的自译行为本质上是在两种语言环境中的双层知识建构。以归纳和比较的方法,总结瞿同祖在知识翻译过程中进行知识建构的策略,包括普遍性知识的复制和地方性知识的嵌入,后者进一步划分为直接性嵌入与描述性嵌入。地方性知识的翻译也是译者将一些源语语境中的“隐性知识”在目的语语境中凸显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瞿同祖的自译本不仅对于法律史学术研究有参考价值,对于知识交流和传播、知识翻译学理论话语建构、传统法律术语翻译批评以及知识翻译实践都有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中美经贸摩擦新闻的修辞博弈话语分析
    周陈新, 刘东虹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13-12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9
    摘要359)   HTML11)    PDF(pc) (1415KB)(1581)    收藏

    研究采用修辞学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相结合的视角,以中美媒体针对《中美双边经贸磋商联合申明》各自发表的新闻评论为语料,运用定量研究、词频分析和文本细读等方法,从语言特征分析、解读与阐释、环境分析等三个维度对中美媒体在冲突修辞情境下建构的修辞策略实现方式及语言特点进行解读,揭示媒体修辞博弈的目的。研究发现:中国媒体侧重用“道”和“理”来打动受众,力图缓和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反映出中国追求和解、稳定、共赢的深层诉求,而美国媒体更擅长在“情”和“势”上赢得主动权,着力夸大中美修辞情境的冲突强度,体现出美国追求竞争、变动、抗衡的本质诉求。研究透视了媒体话语的建构与博弈关系,为有效应对国外舆情,提升中国媒体的修辞能力做出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叙与论的共谋:论纳博科夫长篇小说中的隐性非叙事进程
    张琼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6): 147-1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6.013
    摘要160)   HTML1)    PDF(pc) (1615KB)(1581)    收藏

    纳博科夫在长篇小说中用变词、异文、象征、隐喻等引发多元思考,通过互文、戏仿经典突破故事本身封闭的义场,让隐藏的叙事、论述与情节一起构筑复合的意义。这些隐性的叙事、论述拥有自己的发展脉络,与故事情节平行推进且相互呼应。它们不同于显性的并置线索、零碎的言下之意和影响阅读的“隐含作者”,称之为“进程”更为合适。在通常的“夹叙夹议”中,叙、议彼此相对独立,仅在片段中相互对应。而纳博科夫的隐性非叙事进程寓于情节之中,以故事道具、结构元素、台词内容、增补旁白等模样潜在,与叙事伴生发展、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创作主旨的达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外语教育学视域下人工智能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
    卓玲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5): 103-11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5.010
    摘要496)   HTML7)    PDF(pc) (1353KB)(1498)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并影响了外语教学的生态位。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习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的现状,研究人工智能在提升语言学习效率、个性化教学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潜力,从而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对外语教学生态位的影响。通过对随机抽取某高校165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外语教育中不仅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还重构了外语教学生态位,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进而助力外语学习者生态位的智能化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