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知识翻译学”命名与概念构建
    孟祥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55-6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07
    摘要2751)   HTML76)    PDF(pc) (1268KB)(547)    收藏

    “知识翻译学”以“地方性”知识与“世界性”知识之间的跨文化互动为根本理据,融通知识与文化,进而融合“知识”与“翻译学”,围绕“知识翻译”与“翻译知识”构建了一种基于知识并回归知识的译学理论。如果“知识翻译学”沿着“知识翻译之学”的路径构建,则“knowledge translation studies”为恰当的译名;如果沿着“知识之翻译学”路径构建,则“Transknowletology”可作为其可能译名。通过译名反向构建,可创造“知识互动化生”“知识剪刀差”“知识冲击”“知识-文化纠葛”“知识波纹效应”“知识翻译悖论”等一系列新概念与新话语,为“知识翻译学”提供更多的批评工具。“知识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合理界定“知识”,确立翻译标准,整合新的概念与话语,对自身进行“他者”观照,并以“格融”的言说方式介入国际学术,从而丰富、重塑国际译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知识翻译学的翻译研究与知识转化
    张生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58-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6
    摘要449)   HTML14)    PDF(pc) (1508KB)(415)    收藏

    知识是文化的具象化存在,是介乎文化与语言之间的思想物质。本质上讲,翻译是跨语际/文化知识管理、转移和转化的过程。学界致力于多路径的探索,从本体论、价值论、方法论等基点出发,试图揭示翻译的本源,对翻译现象和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指向性表征,但似乎未对其实质给予认识本源上的廓清和解释。从认识论或认知起点出发,厘清翻译概念,接近翻译活动本质,是构建知识翻译学的一个可行路径。依照知识增殖链条上的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关键点,我们可以将翻译领域的知识转化简约为仿造、改造和创造三种模式,将韦努蒂提出的异化/归化策略加以改进和细化,不仅能将翻译研究聚合化,而且有助于指导具体的翻译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377)   HTML4)    PDF(pc) (1227KB)(410)    收藏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
    蓝红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34-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4
    摘要435)   HTML17)    PDF(pc) (1600KB)(404)    收藏

    作为理论,知识翻译学从人类知识行为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是对翻译本质论的一次革新,它将引发学界对翻译与人类自身思想性存在之关系的思考。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和流动性决定了知识必然与翻译共在,知识的翻译和翻译的知识是知识翻译研究的两大对象。知识真理性标准、知识传播情境性和知识类别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知识翻译研究的具体问题。作为方法,知识翻译学在认识翻译现象、解决翻译实践问题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研究人类知识发展历史中的翻译,研究翻译在人类知识和观念形成的历史中所产生的作用,揭示翻译被遮蔽的知识生长价值,这是知识翻译学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知识的地方性与翻译的世界性
    杨枫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1-2.  
    摘要311)   HTML36)    PDF(pc) (392KB)(37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关于知识翻译学的元反思
    陈大亮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45-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5
    摘要450)   HTML14)    PDF(pc) (1703KB)(347)    收藏

    知识在翻译实践中一直在场,但在翻译研究中长期缺席。知识翻译学的提出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让翻译知识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知识翻译学须从知识在翻译系统中的位置、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学科定位等方面进行元反思,为其合法性寻找可靠的科学依据。知识在翻译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通其他翻译元素的关键要素。知识翻译学研究翻译与知识的关系,以译者知识、文本知识、理论知识、翻译过程的知识生产、翻译批评的知识评价、翻译知识史等为具体研究对象。知识翻译学以哲学的知识论、知识社会学、知识学、认知科学为立论基础,但又保持自己的独立学科地位。知识翻译学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社会知识、人文知识三大类,分别对应三种文本类型,不同的文本类型决定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性质。知识翻译学在学科性质上兼具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纠正了传统观点的偏颇。知识翻译学具有整合各分支翻译学科的功能,是翻译研究的基础学科,可以称其为普通翻译学,与特殊翻译学与理论翻译学并列。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可望再度领先
    王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83-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9
    摘要365)   HTML11)    PDF(pc) (1600KB)(322)    收藏

    索绪尔创立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曾红极一时,对很多学科产生了重大影响,时过数十载,盛世风光亦已成为明日黄花。从语言学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来看,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转向之后,早已进入第四转向的后现代时期,受其影响,文学和译学很快进入了这一学术前沿,而语言学领域仍深受索绪尔和乔姆斯基唯心论和客观主义哲学的把控,理论视野大大落后于文学和译学。幸得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和体认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上述局面大为好转,随着这两个学科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入,语言学有望再次成为一门领先的学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基于受众反应的电游视听翻译探讨
    汪宝荣, 刘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46-5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5
    摘要283)   HTML38)    PDF(pc) (2578KB)(314)    收藏

    电子游戏拥有庞大的国外受众,如何在翻译时恰当呈现游戏中的视听文本,尽可能再现其风貌,是游戏本地化和视听翻译研究的重点,但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文以《黑神话:悟空》宣传片为例,基于海外受众评论和译者反思对该片译文进行评析,进而探讨电游视听翻译原则和策略,提出电游视听翻译不应只满足于语言转换,还应在准确传达原文语义的基础上注重多模态视听呈现效果,并符合字幕翻译的时空规范,以提升目标受众的沉浸式视听体验,同时适当处理游戏中的粗俗语,再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在处理文化专有词时以异化策略为主,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回译与知识反哺——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
    李娟娟, 任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46-5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7
    摘要291)   HTML7)    PDF(pc) (1304KB)(313)    收藏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拓展,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异语写作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经由汉译传播至国内,受到国内学界关注。这一文化回译现象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译学界探究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异语写作作品汉译特点、规律和价值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美籍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英文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通过梳理其在中外语境中的含义及在文化回译中经历的还原与重构,以及可能对本土艺术史知识生产产生的影响,提出并阐述文化回译在知识生产中独有的反哺功能,进而深化对翻译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知识翻译学的理论立场与批评视角——由知识翻译学中的“知识”说起
    袁丽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3-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2
    摘要334)   HTML5)    PDF(pc) (1442KB)(299)    收藏

    本文通过对知识翻译学中“知识”概念的思考,认为该理论话语对待“知识”的独特视角反映出其在当前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对人类翻译行为正面价值的肯定与强调,由此展现出鲜明的理论立场。同时,为确保知识翻译行为正向功能的实现,知识翻译学提出“以真求知”“以善立义”“以美行文”的三大翻译批评标准,强调地方性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异质性因素的保留、译入和译出双方平等对话的交流关系以及知识翻译行为对目标社会的建设性影响等。这一视角不仅将传统翻译批评要素熔于一炉,更以广阔的批评视野突破单一主体视域,放眼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翻译批评,乃至翻译研究朝向更加宏观、动态与整体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语言迁移研究30年变迁
    盖飞虹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3): 113-121.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3.013
    摘要585)   HTML15)    PDF(pc) (1102KB)(295)    收藏

    三十多年来,语言迁移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在实证和理论研究中又出现许多热点问题。语言迁移研究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最新研究范式旨在揭示语言在大脑中的交互方式,以及以复杂动态系统的方法探索影响语言迁移的因素和制约条件。作为语言迁移研究的前沿,生成句法理论着重考察一语迁移现象,揭示句法迁移的规律和特点;而概念化迁移假设与语言相对论、新沃尔夫主义密切关联,探讨一语概念结构如何迁移到二语表达。今后的语言迁移研究应动态系统地考察语言和非语言等多种因素,基于包含概念系统的复合语言能力观,将横向比较、纵向比较和双向比较相结合,从多学科、多角度出发来描述和解释迁移现象。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我国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年综述 (2002~2021)
    周卫京, 王苏婉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23-1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2
    摘要444)   HTML30)    PDF(pc) (1871KB)(285)    收藏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2002~2021年间收录的108篇核心期刊论文,探析了我国基于英语口语语料库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20年进展和不足。结果表明:(1)总体态势上,该类研究始于2003年,随后快速增长,并在2007~2011年间达到高峰,随后下滑递减。(2)研究对象上,大学生群体呈压倒性多数,中学生虽有零星涉足,但小学生、专科生群体整体缺失。(3)研究方法上,实证定量研究占主导地位,缺乏英语通用语语料库和认知加工技术的融入。(4)研究内容上,非实证研究涉及语料库的引介、建设、应用、综述与反思,实证研究则高度集中于口语转写文本中的词汇、语块、语法,但对口语典型表征的语音语调研究和口语加工机制研究严重匮乏。以上发现对口语语料库设计和相关教学研究具有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236)   HTML14)    PDF(pc) (1768KB)(262)    收藏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神经网络模型
    冯志伟, 丁晓梅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98-11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0
    摘要564)   HTML9)    PDF(pc) (2480KB)(259)    收藏

    自然语言处理是用计算机来研究和处理自然语言的一门交叉学科,近年来发展迅速,引起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文章讨论了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四种神经网络模型,即前馈神经网络模型、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循环神经网络模型和预训练模型,其中包括模型的原理、结构、算法、机制,并突出强调它们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文章指出,尽管神经网络模型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主流,但这些模型还缺乏可解释性,未来需要得到基于规则的语言模型和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的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语义密度、句法复杂度与学科知识编码
    高彦梅, 周江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55-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8
    摘要294)   HTML2)    PDF(pc) (1747KB)(258)    收藏

    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揭示学科知识编码属性和学科文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本族语作者学术论文摘要中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的分布,探索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作为学科知识编码水平测量手段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在不同学科水平的作者之间,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三组较高水平作者语义密度显著高于本科生作者;母语作者的句法复杂度显著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与中国学者没有显著差异。语义密度反应知识浓缩程度,句法复杂度展示权力语法,二者均反应知识编码的不同侧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水平和学术写作水平测量的有效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现状考察——基于英、美、澳三国问卷调查的分析与解读
    王洪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33-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4
    摘要235)   HTML10)    PDF(pc) (1707KB)(245)    收藏

    为了考察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语国家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现状,本研究在英、美、澳三国11所高校的目标读者中间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共采集到有效问卷251份。本文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解读,详细考察了西方英语国家目标读者对中国古典文论的认知度、认可度及其对中国古典文论英译策略的看法,同时考察了其对中国古典文论《诗大序》《文赋》《文心雕龙》两种平行译本的偏好与评论意见,从而揭示了当前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语国家英译、传播与接受的基本状况,以期为未来的中国古典文论外译接受研究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多模态话语分析:教师话语研究的一种新范式
    杨伊, 陈昌来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144-15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14
    摘要655)   HTML17)    PDF(pc) (1492KB)(245)    收藏

    多模态话语分析应成为教师话语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指在课堂教学系统中,分析教师混合使用不同符号资源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以及不同类别符号资源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属语言学、教育学和计算机科学多层次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研究。研究路线以确定标注方案、形成分析框架为核心环节。其中,贴真建模以“确立研究视角”为起点形成Elan标注方案,对生语料进行加工,形成教师多模态语料库;之后依据模态间的“强化—非强化”“互补—非互补”两组关系建构结构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师话语模态交互分析框架”,以此作为多模态教师话语分析工具。借助这一全新范式,可建构外语名师的多模态语料库,显化名师特质,推动多维教学评价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全面、精准打造外语“金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
    哈长辰,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8-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0
    摘要611)   HTML14)    PDF(pc) (1316KB)(234)    收藏

    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给出的“生态语言学”的最新定义,认为生态语言学是有关“语言在人类、其他物种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生命可持续互动中的作用研究”(Stibbe 2021)。以往的研究关注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该新思想下的语言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斯提比的生态语言学新近思想为起点,在梳理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话语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反思这一研究路径对我国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启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分析研究需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2)细化生态话语的类型;(3)着力提升生态素养水平。这对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培养
    王俊菊, 魏鲁鸿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2): 68-7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2.007
    摘要383)   HTML8)    PDF(pc) (1275KB)(230)    收藏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亟须培养外语人才的国家意识,外语教育视野下的国家意识是个多维度的有机整体,体现在理念、认识、态度、行动和效果等多个层面。国家意识的培养过程应遵循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全程融入、育人育才等基本原则,通过培养目标“升位”、课程体系“增位”、教学内容“占位”、教材编写“补位”等路径,达到增强骨气底气、树立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全球治理的预期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晚清民国“病毒”知识的翻译与引介:知识翻译学视角
    缪蓬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4): 22-3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4.003
    摘要327)   HTML17)    PDF(pc) (3314KB)(222)    收藏

    知识翻译学构想的提出为学科知识翻译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晚清民国时期西医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很好地反映了知识翻译中语言转换、话语塑造和知识建构三者的关系。本文以该时期“病毒”知识翻译为例,基于词典、报章及书籍等多种文本资料,审视知识翻译中的语言转换现象,考察“病毒”话语塑造的不同阶段,描写“病毒”知识建构的过程。经分析发现,现代“病毒”知识在我国的翻译与引介是西医知识在我国生产与再生产的缩影,也是西医知识翻译推动我国医学现代化的缩影。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