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ChatGPT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陈茉, 吕明臣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61-16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3
    摘要544)   HTML22)    PDF(pc) (1279KB)(824)    收藏

    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最新发展阶段的代表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为外语/二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活力。本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分析了ChatGPT参与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探讨了在写作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教师如何利用ChatGPT准备和组织教学活动,同时主动规避新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中减少了知识输出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增加了思辨能力和情感引导的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图像中国建筑史》“斗栱”系列术语英译知识再生产阐释
    田华, 刘迎春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49-58.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3
    摘要141)   HTML7)    PDF(pc) (1672KB)(739)    收藏

    中国古建筑术语是构成古建筑知识的基本元素,其英译对于能否有效进行古建筑知识的跨文化再生产至关重要。知识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跨语言的知识加工、重构和再传播的文化行为和社会实践。以知识翻译学为视域,采用描写性研究方法,以《图像中国建筑史》中“斗栱”系列术语的英译为例,探究中国古建筑术语的翻译策略及成因,从而揭示中国古建筑地方性知识向世界性知识跨文化再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建筑“斗栱”系列术语英译采用音译为主、构建语境、保持系统性、图文互释等策略。分析发现英译策略的选择受到时代背景、翻译目的、译者素养以及上下文语境等文本内外因素的影响。文章对地方性知识的世界化以及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语象叙事在口头传统中的应用——以蒙古史诗为例
    阿婧斯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5): 185-19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5.019
    摘要105)   HTML3)    PDF(pc) (1431KB)(628)    收藏

    语象叙事(Ekphrasis)意为“对图像再现的语言再现”,传统关于语象叙事的研究集中在古典学和现代文艺理论领域,但笔者认为对语象叙事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口头诗学的视域之中,在以蒙古史诗为代表的口头传统中重新理解语象叙事的本质。不同于文本阅读,口头活态的蒙古史诗演述更强调内容的生动直观,语言具有鲜明的图像化的特点,会繁复铺陈地描述如武器、服饰等具体器物。因为口头艺人在即时讲述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语象叙事唤起听众的心理图像,把听众变成观众,强化听众的参与感,在线性的声音时序中构筑空间,为听众创造多元立体的接受体验。但同时语言和图像存在多层次的唤起和悖反关系,艺人的语言图像到听众的心理图像传输存在间隙,个体的心理图像与现实图像也可能存在不一致,同时语言图像会放大现实图像的缺席,而史诗的诗学张力就寄居在语象叙事这种语言和图像的辩证关系之中。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中国古籍英译:借鉴与方法
    张月, 孙艺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36-14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1
    摘要235)   HTML7)    PDF(pc) (1321KB)(603)    收藏

    古籍英译是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从跨文化翻译的角度评述归化和异化策略是基于可操作性的现实考虑。译者需要根据受众特点、翻译目的、历史文化语境、古籍特点等方面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国学者、西方学者独立翻译以及中西合作翻译构成了翻译主体的三种类型,并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及成因,官方机构或民间组织应对其加大相应扶持力度。此外,考察海外古籍英译的出版,尤其是英译丛书的内容、特点及取向,进而加强海外出版与发行环节,将有助于古籍英译的海外传播及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语言景观分析——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
    汪火焰, 童修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69-8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5
    摘要165)   HTML6)    PDF(pc) (1300KB)(562)    收藏

    本文从全球化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以移动性、标准化和本土化三个核心概念为框架,以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尹珍大道上的语言景观为样本,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城市中心语言景观的特点,重点关注其中英语的使用。通过统计分析收集到的240个标牌上的语言分布比例,发现英语是紧随汉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且具有比少数民族语言更高的能见性和移动性;另外还发现,英语在语言景观中的标准化程度低,本土化的比例大、程度高,体现了语言景观中的英语在弘扬中国本土文化与彰显中国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也折射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落后和少数民族语言濒危等问题。研究结果对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态,促进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修订与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看翻译博士专业学位
    穆雷, 刘馨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22-2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4
    摘要431)   HTML4)    PDF(pc) (1227KB)(491)    收藏

    翻译博士专业学位的开设从构想成为现实,需要翻译学界认真思考重要的基本问题。前十年对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开展论证和调研的历程体现了翻译学科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需求,有必要从学生遴选、课程设置、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人才管理与就业等方面比较翻译博士专业学位和翻译学博士学位在教育理念上的区别,探讨其对翻译专业师资建设的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师范生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探析
    梅冰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89-9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2.008
    摘要268)   HTML8)    PDF(pc) (1516KB)(467)    收藏

    本研究从技术接受度的视角出发,采用半结构式焦点小组访谈法,考察了11名英语师范生对人工智能应用辅助英语语音训练的接受度。主题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对象对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接受度呈现出复杂样态,其一方面认同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的有用性与易用性,但另一方面在使用态度和使用意向上持有一定保留。本研究结果对培养适应智能时代的外语师范生,以及优化智能时代外语教学形态具有一定实践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现状、问题与未来发展
    仲伟合, 李汐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30-39.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01
    摘要192)   HTML6)    PDF(pc) (1321KB)(415)    收藏

    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指出大湾区的语言服务产业面临顶层设计欠缺、高端语言服务资源不足、语言服务数字化进程缓慢、国际化视野有限等问题,提出加强大湾区语言服务顶层设计、培养高端复合型语言服务人才、推动大湾区语言服务数字化转型和拓展大湾区语言服务国际化视野等具体举措,为大湾区语言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大湾区的一体化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双语语言加工研究》述评
    袁华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2): 184-190.  
    摘要62)   HTML2)    PDF(pc) (1312KB)(393)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知识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化回译与知识反哺——以高居翰中国绘画史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
    李娟娟, 任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46-54.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7
    摘要342)   HTML8)    PDF(pc) (1304KB)(386)    收藏

    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拓展,海外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现象的异语写作日益增多,其研究成果经由汉译传播至国内,受到国内学界关注。这一文化回译现象逐渐成为当下中国译学界探究以外语为语言载体的异语写作作品汉译特点、规律和价值的重要视角。本文从知识翻译学视角出发,以美籍中国绘画史学者高居翰英文著述中amateur painters的回译为例,通过梳理其在中外语境中的含义及在文化回译中经历的还原与重构,以及可能对本土艺术史知识生产产生的影响,提出并阐述文化回译在知识生产中独有的反哺功能,进而深化对翻译价值的认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对比分析
    徐锦芬, 杨嘉琪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13-1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1
    摘要596)   HTML20)    PDF(pc) (1768KB)(343)    收藏

    本文以2009年以来国际SSCI和国内CSSCI期刊中的外语教育实证研究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软件,从年度发文数量对该研究领域的总体情况进行梳理,并从研究对象与环境、研究主题与方法、理论视角等方面进行评述,对比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最后阐释近五年外语教育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发现:(1)国内外外语教育实证研究均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国内目前处于相对滞后阶段;(2)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小学阶段以及非通用语外语教育的重视度不够;(3)国内外学者的聚焦以微观具体的议题为主,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工具日渐丰富多样,理论视角也有相似之处;(4)在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下,国内外学者都越来越关注技术赋能外语教育研究。基于上述发现,文章进一步为未来研究发展指明了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7)
    12. 二语交际意愿与二语焦虑关系的元分析
    娄怡, 李成陈, 赵海永
    当代外语研究    2024, 24 (1): 150-16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4.01.012
    摘要226)   HTML3)    PDF(pc) (1402KB)(337)    收藏

    交际意愿影响二语学习成效与二语交际能力,因而广受二语学界关注。以往不少研究探讨了交际意愿的影响因素,其中部分研究考察了二语焦虑与其之间的关系,但结果不一。因而,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整合50项独立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关系(r=-0.343,p<0.001),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国别、二语语种、焦虑类型等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我国外语教育、教学实践和交际意愿研究提供相应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语义密度、句法复杂度与学科知识编码
    高彦梅, 周江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55-67.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8
    摘要352)   HTML3)    PDF(pc) (1747KB)(331)    收藏

    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揭示学科知识编码属性和学科文化特征。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国本科生、研究生、学者和本族语作者学术论文摘要中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的分布,探索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作为学科知识编码水平测量手段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在不同学科水平的作者之间,语义密度和句法复杂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三组较高水平作者语义密度显著高于本科生作者;母语作者的句法复杂度显著高于研究生和本科生,但与中国学者没有显著差异。语义密度反应知识浓缩程度,句法复杂度展示权力语法,二者均反应知识编码的不同侧面,可以作为学科知识水平和学术写作水平测量的有效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知识翻译学视阈下的口述影像研究:范式与路径
    詹成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30-36,4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05
    摘要289)   HTML3)    PDF(pc) (1211KB)(324)    收藏

    口述影像实践在我国发展迅速,已在不同场景针对视觉障碍人士得到应用。口述影像通常被认为是视听翻译的一种形式,但就认知过程、能力要素和传播效应来看,其更接近于口译。在知识翻译学视阈下开展口述影像研究,可以从理论上突破学科归属的模糊性,形成全新研究范式;也可以在方法上对口述影像活动所提出的新问题形成新的研究路径,从而拓宽翻译研究领域。作为一种特殊传播形式,口述影像可以提供丰富的研究问题,从而对知识翻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进行实践和验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思辨效应研究
    李艳, 李涛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6): 76-85.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6.010
    摘要310)   HTML3)    PDF(pc) (1151KB)(320)    收藏

    本文依据思辨倾向理论框架,探讨了同伴互评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倾向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将某高校英语专业77名学生分为实验组(37人)和对照组(40人),运用思辨倾向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前后测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过一年的同伴互评写作训练后实验组学生的思辨倾向水平总体较为积极且呈上升趋势,尤其在思辨自信心方面。而对照组学生的思辨倾向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尤其在分析能力和认知成熟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思辨倾向总体水平、思维开放度、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探究性、认知成熟度等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求真度和思辨自信心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表明,同伴互评融思辨于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参与同伴互评,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脚手架,促进学生语言与思辨协调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建构
    张静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2): 106-112.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2.010
    摘要284)   HTML2)    PDF(pc) (1657KB)(320)    收藏

    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是新兴的国家教学话语实践,但目前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或教学设计。高质量的翻译课程思政教学,首先需要明确价值引领与技能训练、内容学习与语言学习、课程资源与信息技术三方面的融合关系,其次基于内容与语言融合型学习理念(CLIL)可以满足翻译课程思政教学的要素。本文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数据库综合平台为教学资源,试图构建CLIL理念下的融合式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通过案例说明具体的教学流程和方法,以期为翻译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效的实践途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翻译学观察
    李萍
    当代外语研究    2023, 23 (1): 16-23.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3.01.002
    摘要630)   HTML29)    PDF(pc) (1139KB)(315)    收藏

    区域国别研究具有跨国别、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知识生产特征。翻译在区域国别研究中长期被视为仅仅是语言转换之工具。知识翻译学关注翻译的知识本质,视翻译为跨语言与跨文化的知识重构和话语重塑行动。本文在中国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视角下,探讨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发现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以知识为联结,双向互动,互构发展。翻译是区域国别研究的语境化知识的重构与知识传播;区域国别研究驱动翻译的新领域、新知识与新人才发展。随着区域国别研究的快速发展,知识翻译在其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迁移、知识对话与知识创新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8. 罗德里克·厄舍死因新解——“人”之生态位态势衰亡所致
    梅翠平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129-13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4
    摘要328)   HTML5)    PDF(pc) (1419KB)(308)    收藏

    一直以来,学界对爱伦·坡的惊悚小说《厄舍府的倒塌》中主人翁罗德里克之死因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本文以生态位态势理论为视域,通过分析罗德里克的“态”和“势”的变化来揭示其死亡原因。通过分析日渐腐朽的厄舍府里内外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揭示罗德里克所呈现的人之自然“态”的日渐衰亡;罗德里克与仆人、朋友和其妹妹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其社会“态”的逐渐扭曲和退化;罗德里克对自然环境改造之“势”几乎为零,并且在社会关系的维护上毫无建树,甚至表现出火葬双胞胎妹妹玛德琳的“恶”之“势”。罗德里克的衰亡之“态”和无为之“势”,“恶”之“势”最终导致了罗德里克的灭亡。文章从生态学的视角为罗德里克厄舍的死因的解释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9. 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初探
    喻旭东, 傅敬民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22-30.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03
    摘要322)   HTML5)    PDF(pc) (1317KB)(303)    收藏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现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知识在行动中得以生产、传播和再生,其中的行动自然包括翻译。长期以来,人们在谈论翻译时,往往聚焦于通过翻译所传递的结构性知识,将翻译置于从属地位,忽视了翻译对知识重构和知识创新的作用,以及翻译研究对人类知识的贡献。在现代知识学的视域下,翻译知识并非只是封闭的结构化知识,它还包括经由翻译加工的重构化知识,同时也包括探讨翻译的议题性知识。有鉴于此,本文认为,翻译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呈现为结构性、重构性和议题性三重形态。只有厘清这三重形态及其内在逻辑关系,才能真正揭示翻译的知识价值,重估翻译在各学科知识积累,乃至在整个人类知识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0. 生态语言学新思想及其对生态话语分析的启示
    哈长辰, 黄国文
    当代外语研究    2022, 22 (5): 88-96.   DOI: 10.3969/j.issn.1674-8921.2022.05.010
    摘要719)   HTML14)    PDF(pc) (1316KB)(286)    收藏

    阿伦·斯提比(Arran Stibbe)给出的“生态语言学”的最新定义,认为生态语言学是有关“语言在人类、其他物种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生命可持续互动中的作用研究”(Stibbe 2021)。以往的研究关注语言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该新思想下的语言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斯提比的生态语言学新近思想为起点,在梳理生态语言学研究与话语分析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反思这一研究路径对我国生态话语分析研究的启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话语分析研究需聚焦以下三个方面:(1)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生态价值;(2)细化生态话语的类型;(3)着力提升生态素养水平。这对我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